首頁>Club>
馬拉松比賽“撞牆”是什麼意思?
5
回覆列表
  • 1 # 跑步時光機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我是一個有四年跑齡的跑者,四年多參加的馬拉松也有十來場了,撞牆期也經歷過幾次,因此對於撞牆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的。

    在一次參加廈馬時時候,由於前面比較激動,所以前面跑的速度就比較快,到後面體能慢慢的下降,特別是在30公里的時候,整個步伐非常重,完全邁不開,速度也是越來越慢,而且腳底板,膝蓋,腳踝都感覺到痠痛,所以最終放棄了,開始走路了。這次跑完之後,我就開始進行了一些針對性訓練,後面的幾次馬拉松就很少撞牆了。

    這裡所說的撞牆並不是說跑著跑著就去撞牆了,而是指在跑步過程中,特別是馬拉松25㎞過後,由於人體糖原耗盡,脂肪功能轉換為糖原效率又不高了,所以此時就會覺得身體沒能量了,表現為速度越來越慢,跑姿變形,腿邁不動,抽筋等等症狀,繼而產生不想跑的念頭....

    好了,撞牆的根源找出來了,那麼如何解決它呢?

    兩個方法,一為增加體內糖分儲量,再一個就是增加脂肪轉化效率。

    怎麼增加糖原儲量呢?首先,在要跑馬拉松前幾天,就要開始控制飲食,別再吃大魚大肉了,多吃一下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麵包啊,麵條啊,米飯之類的。接著,在比賽當天,揣著幾個能量膠,每10㎞吃一個,路上遇到水站要及時補水,即使不渴,也要喝一點點。

    當然,單純的靠多吃多補充糖原還是不夠的,特別是當天吃的東西,可能都還來不及消化呢。所以,第二個方法,提高脂肪的轉化率就非常重要了。

    如何提高呢?很簡單,多練一練長距離慢跑,也就是所說的lsd訓練。在平時練習跑步的時候,要多加一個長距離輕鬆跑,就比如每個週末定個小目標跑個2.5小時,甭管2.5小時你能跑多遠,用多少速度跑,只需跑2.5小時完就可以..長距離慢跑不是看你跑了多長距離,而是跑多久,因為刺激能量系統靠的是時間而非距離,跑太多了也不好。

    所以,想要馬拉松上不撞牆,就得做好廣積糧,勤練習。

  • 2 # 跑步學院

    馬拉松撞牆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意思就是在跑馬拉松的時候,感覺用不上力,怎麼跑都跑不動,感覺身體一點力氣都沒有了,讓你不禁懷疑之前訓練到底有沒有效果,這就是撞牆。

    撞牆從人體的生理原因來講,主要是能量消耗的原因。

    人在跑馬拉松的時候,主要消耗消耗儲藏在肌肉裡的糖原和脂肪。

    當你在跑馬拉松的時候,你身體內的糖原被消耗光了,同時你又沒有相應的補充,那麼消耗脂肪的能力也基本消失,於是你一點力氣都沒有,撞牆就到了。

    如何改善這種情況呢?答案是訓練。

    長距離慢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因為長距離慢跑能夠提高你的身體消耗脂肪的能力。進而讓你在比賽中很好的利用身體裡的脂肪。當你身體消耗脂肪的能力提升之後,在跑馬拉松的過程中,你會合理的分配體內能量的消耗,遇到撞牆的機率會大大降低。

  • 3 # 筱王子Runner

    我結合自己跑步來回答這個問題。 跑步五年,除去傷病,迄今上十場各類大小賽事,共兩場正式賽事全程。第一次正式賽事是2016蘭馬首馬,報名失誤最終硬著頭皮上,開始6.30左右配速,30公里後實在跑不動走走停停,最終4.44完賽。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撞牆”至今不敢確定。僅僅就只是跑不動,沒有呼吸或其他方面不順暢症狀。

    第一次首個因報名失誤導致的全馬賽事蘭馬

    此前自己就跑過一次全馬,是個雨天,離家兩公里的漢城湖雲層低垂,大風閣雨幕連山,餘舟一芥,四顧茫然,天地間似乎就我一人,因從沒跑過全程,跑了20覺得沒啥感覺,又跑到30,當時一直被“撞牆”說覺得馬拉松全程好神秘,就想試試看啥感覺,但那個感覺一直沒來。

    自己一個人跑的人生第一場沒有補給沒有獎牌的馬拉松

    再就是2017大荔馬拉松,膝蓋粉碎骨折一年兩個月後,裡面還有崗釘鋼針跑了年齡組第四,4.53賽。。當天還是我過生日,同時還報了上海馬拉松線上,一場賽事兩個完賽證,為自己慶生。

    人生首個也應該是唯一的一次獲獎賽事獎金200稅後160

    “撞牆”概念:許多跑者在馬拉松30公里處開始,會有“跑不動,不想跑了,腿腳不聽使喚”的感覺,這種現象,就被稱為“撞牆”。 為什麼會“撞牆”? 跑一場全馬,人體需要消耗很多能量,而在一場馬拉松所需的能量中,由氧化能系統供應的能量佔比高達95%。 在氧化能系統中,底物以糖和脂肪為主,儘管氧化能系統的最大輸出功率只有酵解能系統的一半,但是氧化能系統的底物貯備充足,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運動。 這其中,糖類可達1.5~2小時,脂肪可以支援更長時間。 當我們跑了1.5~2個小時,此時體內可用於為運動供能的糖基本上消耗殆盡,剩下的糖必須留著用於為大腦供能。 此時我們的身體不得不完全依靠脂肪來為運動供能時。而這個主要供能物質切換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撞牆期”。 由於脂肪的供能效率比糖低,所以當運動的主要供能物質切換為脂肪後,人體會感覺渾身無力,腿發軟,以至於很多跑者無法再跑下去。 “撞牆”這個說法,通常是針對全程馬拉松而言的。短距離尤其是初跑者,也有跑不動,但那應該是由於人體的內臟惰性,導致內臟器官機能跟不上運動器官所需能量,從而產生的跑步乏力現象,而“撞牆”是由於體內糖分的耗盡;前者發生在初跑者身上,後者發生在全程30公里後。 人生首個自己一個人跑的半程因此,我們在跑全程前一週,儘量多食用碳水多的麵條,粥,極大地儲存能量,以保障一場全馬所需的糖源供能,儘量緩解減少撞牆期來臨。

  • 4 # 愛跑步

    馬拉松比賽中所謂的“撞牆”一般出現在30公里左右處,表現為身體極度疲勞,速度下降,體能耗盡。科學的解釋是提供身體動能的糖分(血糖、肌糖原、肝糖原)用盡轉為脂肪供能,脂肪提供能量的速度要比糖分慢,所以會出現力竭現象。

    那麼如何應對馬拉松比賽中的“撞牆”呢?

    1.長距離慢跑訓練,提高跑者耐力,提升有氧運動能力,增強脂肪供能能力。

    2.賽前餐以碳水化合物(米飯、麵食、蔬菜、水果)為主,增加比賽時糖分供能的時間。

    3.比賽中補充能量膠、供能飲料等,維持血糖水平保持運動能力。

    4.出現撞牆狀況,主動調整,降低配速、深呼吸、分散注意力,儘快度過不應期。

    透過以上的方法能夠有效的降低減緩“撞牆”現象。

  • 5 # 家軒教你學健身

    馬拉松是一項超長時間的極限耐力運動,對於人體的心肺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神經系統等都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相當比例的大眾跑者在比賽後半程出現明顯體力透支、筋疲力盡、運動能力急劇下降的情況,這種情況俗稱撞牆,那種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無助感,甚至讓跑者懷疑人生。

    為什麼會發生撞牆,撞牆可以有效避免嗎?

    一、大腦疲勞引發自我保護

    大腦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最需要得到保護和休息的。當你肌肉一直工作,如跑馬,就意味著大腦需要持續不斷地向肌肉發出指令,讓肌肉持續工作。但大腦如果持續工作,導致大腦過度消耗,那麼大腦就會進行自我保護,出現斷崖式或者瀑布式的工作能力下降,這時,你不僅僅是跑得慢了,而是跑不動了。這也解釋了跑者在馬拉松比賽中撞牆不是逐漸跑不動,而是在某個時間點就突然跑不動了。

    二、肌肉超負荷工作導致過度疲勞

    大多數跑者比較重視心肺訓練,而忽視肌肉訓練,這使得在超長時間跑步中,往往心肺還可以承受,但肌肉耐力跟不上,肌肉表現為明顯疲勞,跑馬中抽筋就是肌肉能力不夠的典型體現。

    三、心率過高,心肺負擔過重

    心率是衡量運動強度的一個重要個體化指標,在同等配速下,比如6:00配速下,心率低則說明身體對於該配速適應良好,跑起來很輕鬆,潛力大,可以堅持很長時間或者繼續提升配速。如果心率高,則說明身體對於該配速適應不佳,身體反應很大,跑起來比較吃力,很難堅持很長時間。

    馬拉松比賽時間超長,由於疲勞、大量出汗導致身體脫水、體溫升高等因素,基本不太可能全程保持心率平穩,而是呈現越到比賽後程,心率越高的現象,這種現象又被稱為“心率漂移”,也就是說在馬拉松比賽後半程,即使配速不變,心率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緩慢上升。

    四、身體脫水,體溫上升

    一場全馬比賽對於大眾跑者而言,動輒4-5個小時,那麼在這4-5個小時的長時間劇烈運動中,你大概流失多少水分呢?研究顯示,在跑步這樣的劇烈運動中,每小時出汗量可以達到1升,換句話說,一場比賽可以讓身體脫水達到4-5升,對於一個體重60公斤的跑者來說,這樣的脫水量幾乎佔到體重的8%,當然這是在不考慮補水的情況下,沿途不斷補水可以在一定程度緩解身體脫水。

    撞牆如何有效避免!

    撞牆本質是能力不夠,外加缺乏經驗的體現。因此,加強訓練,提高能力,有準備地參賽是避免撞牆的根本措施。全馬比賽最佳備賽週期為6個月,至少也需要3個月進行準備;半馬比賽最佳備賽週期為4個月,至少也需要2個月進行準備。為全馬而備賽,月理想跑量應當達到150-20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100-150公里;為半馬而備賽,理想跑量應當達到80-120公里,至少也需要達到60-80公里。

  • 6 # 全民跑步

    跑步的“撞牆”,可以說是身體達到了極點,由於身體各器官機能暫時失調所致。從最本質的角度說,是跑馬拉松時供能出現了問題

    運動的能量從哪裡來?

    跑馬過程中,身體長時間處於劇烈運動狀態,消耗大量能量,能量從哪裡來?主要來自糖(碳水化合物)。

    作為人體的三類產能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它們都為人體提供著能量,但不同營養素被利用的優先次序不同: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物質,最先供能,但儲存量較少;

    脂肪,是主要儲能物質,氧化脂肪來供能的速度是最慢的;

    蛋白質,是生命和機體的重要物質基礎。

    開始跑步後,人體先直接利用的是儲存在肌肉中的肌糖原

    一段時間之後,肌糖原消耗殆盡,儲存在肝臟中的肝糖原,從肝臟中釋放入血並進入肌肉中。由於糖是大腦唯一的供能物質,為了自保,身體會預留一部分糖供給大腦。當糖功能殆盡時,脂肪代謝供能比例增加。

    比如,一個65kg的人,大概有6g血糖,94g肝糖原和410g肌糖原,1g糖會產生4千卡的熱量,所以體內的糖就會提供(6+94+410)*4的熱量,最終答案是2040千卡。跑1km消耗60千卡的熱量,就算耗盡所有糖,才支撐到34km。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撞牆”出現在30多公里的地方啦。

    此外,跑馬時體溫升高大量出汗,導致身體脫水、電解質失衡,心率飆升、肌肉疲勞等也是導致“撞牆”出現的重要因素。

  • 7 # 真叫靜靜

    關於撞牆,每個人都有所差異的感受,但是總的來說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有一或者二或者全部。1.那分鐘身體突然不聽使喚,上身還有精氣神,下身邁不動腿。

    2.雙腿像灌滿鉛一樣,每邁一步都是煎熬。

    3.想加速,但是步子邁大就很累或者馬上抽筋。

    4.想放棄,想就地休息,但是會思考為什麼來跑步,也會罵自己傻逼花錢找罪受。

    5.會覺得所有的人都突然比自己快,包括那些一開始一直都很慢很慢的人,那分鐘懷疑人生。

    6.大腿內側痠痛有時候腳掌痛,這種情況在新手撞牆期比較容易出現。

    7.這個感受通常發生在27公里到35公里之間。簡單來說撞牆就是跑馬的過程裡面,跑到某一個距離的時候,身體能量耗盡,不聽使喚,邁不動腿,整個人出現嚴重掉速的現象。

    這個原因主要是身體儲存的糖元、脂肪等不足以支撐自己跑這個長距離,體液丟失過多,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身體機能出現懈怠。在新手以及平常拉練距離不夠的跑友中比較愛出現。

    遇見撞牆,我以前做法是放慢速度,小步頻慢跑或者大步走,不要停下來,一停基本不想動,然後腿抽筋的話,在賽道邊自我拉伸一下,同時心裡給自己不斷暗示或者暢快的罵一通也好。

    然後如何避免撞牆?

    對此現在我認可的辦法就是適當拉練長距離,平常跑步準備的時候,尤其全馬前三個月,一個月保持一個兩個30公里以上的拉練,然後跑量堆積的時候以慢跑為主,配速跑為輔,加上間歇跑,準備三個月以上,選擇一雙合適的跑鞋,馬拉松賽道上選擇20公里、30公里左右補充能量膠,基本不會再出現撞牆的現象。以上就是個人答案,歡迎點評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已步入不惑之年,身揹債務,又看不到前途,是怎麼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