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一般是每日早6時、午12時、晚6時各鳴鐘一次,起源自三鍾經。 三鍾經拉丁文原稱「Angelus」,是天使之意,是「主的天使向瑪利亞報喜(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的第一個拉丁文字。按拉丁教會的習慣,一般是用經文的首一至三個字,來作經文的名稱(例如:天主經,原文是Pater Noster;聖母經是Ave Maria)。 誦唸三鍾經,每天三次。一般來說是在早上六時,中午,及下午六時,教堂鳴鐘三次,提醒信眾要暫時放下一切,默想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世計劃,從而讚美感謝天主。 因每天鳴鐘三次誦唸,故中文名之為「三鍾經」。 現行的三鍾經包括三遍聖母經,在聖母經之前先誦唸三句啟應詩節,最後以禱文結束。該禱文字來是屬於聖母的一個對經,就是「救主之母(Alma Redemptoris)」。 「救主之母」對經,現在可於夜禱後選用,全文是「大哉救主之母!你是天國之門,世海之星。求你扶助行將墮落的人。奮起前進。你接受加俾額爾天使的問候,超乎自然地生育了創造你的主宰,畢生保持著童貞,求你垂憐我們罪人。」 教宗本篤十三世,於1724年9月14日,頒發大赦給那些按時誦唸三鍾經的人。其中規定:誦唸時要下跪,並要在鳴鐘時誦唸;星期六黃昏及主日,誦唸時則要站立。良十三世於1884年4月3日,重新確定大赦的賜給,而條件己較寬鬆。 近代的規定,寬容性更大。例如:那些不會背誦或不懂閱讀的人,可以用五遍聖母經代替。另外由於現代社會環境的改變,三鍾經的時間可以個別調節,儘量接近原有的時刻即可。在復活節期間,用聖母對經「天王后喜樂(簡稱喜樂經)」的詩節及禱文代替。誦唸喜樂經時,是用站立的姿勢,慶祝基督已從死者中復活了。這一個聖母對經,也可在夜禱後選用。
天主教堂一般是每日早6時、午12時、晚6時各鳴鐘一次,起源自三鍾經。 三鍾經拉丁文原稱「Angelus」,是天使之意,是「主的天使向瑪利亞報喜(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的第一個拉丁文字。按拉丁教會的習慣,一般是用經文的首一至三個字,來作經文的名稱(例如:天主經,原文是Pater Noster;聖母經是Ave Maria)。 誦唸三鍾經,每天三次。一般來說是在早上六時,中午,及下午六時,教堂鳴鐘三次,提醒信眾要暫時放下一切,默想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世計劃,從而讚美感謝天主。 因每天鳴鐘三次誦唸,故中文名之為「三鍾經」。 現行的三鍾經包括三遍聖母經,在聖母經之前先誦唸三句啟應詩節,最後以禱文結束。該禱文字來是屬於聖母的一個對經,就是「救主之母(Alma Redemptoris)」。 「救主之母」對經,現在可於夜禱後選用,全文是「大哉救主之母!你是天國之門,世海之星。求你扶助行將墮落的人。奮起前進。你接受加俾額爾天使的問候,超乎自然地生育了創造你的主宰,畢生保持著童貞,求你垂憐我們罪人。」 教宗本篤十三世,於1724年9月14日,頒發大赦給那些按時誦唸三鍾經的人。其中規定:誦唸時要下跪,並要在鳴鐘時誦唸;星期六黃昏及主日,誦唸時則要站立。良十三世於1884年4月3日,重新確定大赦的賜給,而條件己較寬鬆。 近代的規定,寬容性更大。例如:那些不會背誦或不懂閱讀的人,可以用五遍聖母經代替。另外由於現代社會環境的改變,三鍾經的時間可以個別調節,儘量接近原有的時刻即可。在復活節期間,用聖母對經「天王后喜樂(簡稱喜樂經)」的詩節及禱文代替。誦唸喜樂經時,是用站立的姿勢,慶祝基督已從死者中復活了。這一個聖母對經,也可在夜禱後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