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qzuser

      豪放派: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念奴嬌》(大江東去)等 他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表現內容。  辛棄疾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破陣子》(罪裡挑燈看劍)《永遇樂》等 多以國家民族為題材,表達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張元幹《賀新郎》等 情調蒼涼,風格豪邁  張孝祥 《六州歌頭》等 風格接近蘇軾,悲壯淒涼,多表現不能收復失地的壯志難酬的感慨。  陳亮 《念奴嬌·登多景樓》《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風格豪放壯烈,筆力縱橫馳騁。(少數詞屬於婉約派)  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人物蘇軾,不僅在文、詩方面開拓與創新,而且在詞作方面,亦另闢蹊徑,獨樹一幟,開創了“豪放詞”之先風。蘇軾一改有詞以來的傳統,擯香軟、柔婉之情調,將詩中豪邁、陽剛之氣,融於詞中。豪放詞一出,其開闊之胸懷,昂揚之雄姿,震驚了詞壇。蘇詞的基本風格是,以詩入詞,題材寬闊;以律句填詞,不拘音律,主張返樸歸真,迴歸唐人最初制詞時“只分平仄,不問四聲”的原則。因此,大大地拓寬了詞路。下面我們欣賞他的古今傳唱的豪放詞《念奴嬌》(大江東去):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此乃蘇軾被謫黃州時,遊赤壁而作。其實,黃州赤壁非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發蘇軾對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戰,大發感慨。當年赤壁之戰的東吳總指揮乃周瑜,該詞不惜筆墨,著重刻畫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揮若定,而又風流儒雅、瀟灑自如的英姿,表達了詞人對前賢的讚譽和仰慕。詞人聯絡到自己被謫,難得發揮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發“人生如夢”之嗟嘆。無奈之餘,只好在江邊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寫景、追溯歷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三句大筆著眼,縱觀歷史,一代一代,多少風流人物,為歷史所淘盡,而大江依然東流,故云“浪淘盡”也。“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乃據人之傳,交待了赤壁之戰的地點。故壘,過去的戰爭工事。這三句的意思是說,故壘西邊,人們傳說是三國周瑜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故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此乃描寫眼前景色,刻畫了長江之驚濤拍岸之磅礴氣勢。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鋪墊。亂石穿空,形容懸壁為驚濤幾百年的沖刷而穿空。驚濤,形容浪濤如因驚脫韁的戰馬一樣,一瀉千里;或謂驚險之浪濤。捲起千堆雪,形容波濤撞擊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彎卷的浪花,潔白如雪也。千堆雪,乃一誇張手法。由此引發出詞人的感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大意是,江山如畫之美,一時引起多少豪傑為之爭戰。與首三句作一呼應。  下片著重描寫人物。“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乃寫周瑜(字公瑾)當年,瀟灑英姿,督江東三軍,又娶東吳二美女之一小喬(大喬嫁與孫權),可謂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時。英發,英姿煥發也。“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乃描寫周瑜儒雅、鎮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態,且謀略已定,戰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談笑之間,曹操的戰船便焚燒殆盡了。“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此五句,乃寫詞人自己的感慨。其中,故國,指赤壁之戰故地。多情應笑我,乃一倒裝句,意思是“應笑我自作多情”。華髮,頭髮花白也,華通“花”。人生如夢,借用曹操詩句。這幾句乃無奈之感慨也,故最後只好歸於“一尊還酹江月”,即無奈之餘,只好在江邊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蘇軾的豪放詞,不惟懷古詞,其內容是多方面的。例如《江城子》(老夫聊發)一詞,寫的是居官閒獵,卻表現了詞人之偉大的愛國情懷。全詞如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袒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下片首句第四個字多數詞選本為“膽”字,實乃誤也。酒至酣處,往往人要袒胸納涼,故應為“袒”字。上片主要描寫打獵,下片舒懷,表現出詞人的強烈的為國效力的愛國胸懷。  蘇軾的詞不僅充滿豪氣,且不乏浪漫主義色彩。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就運用了奇思妙想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全詞錄於次: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乃蘇軾於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節在密州任上,於月下暢飲,因以懷念其弟蘇轍,寫下的一篇妙詞。上篇看似寫景,實則寓意著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難得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苦悶和無奈。下片景情融合,既有對弟蘇轍的懷念之情,又有對人間的美好祝願。表現出詞人的寬闊胸懷。該詞境界豁朗、寓意深邃、富有哲理,堪稱千古絕唱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為後人時常引用。  其實,蘇軾並不擯棄傳統詞的寫作。例如他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就是一首兒女情思、離恨別愁的傳統詞作。全詞如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該詞使用了擬人與虛幻手法,看似寫楊花,實則寫人。從境界來看,宛若電影一樣,從楊花飄墜,幻化出一位悲悽憂傷的青春年少的思婦。楊花即人,人即楊花也。 “似花還似非花”寫出了楊花雖叫“花”而非花的特徵,其下的“也無人惜,從教墜”,則已經寄以感情了,無人去憐惜她,任憑她飄墜。從教,任從、任由之意。“拋家傍路”,表面寫楊花飄落人家或路側,實際又是描寫思婦被拋舍家中,時常傍路翹首以待。“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此處似寫楊花,實則已經轉到寫人了。故,“無情有思”在此處成了雙關語,文字表面是說,楊花雖是無情感之物,細琢磨,似有情思。實際上,是寫思婦被無情拋棄於家中,故懷有無限憂思。思量,細想、仔細琢磨之意。有思,懷有情思也。“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裡則完全寫人了,但這樣的詞語仍然可以用來描寫柳(楊),這就是蘇軾的修辭之妙。“縈損柔腸”即柔腸縈結也。憂傷過度,漸乏而困,故有“困酣嬌眼,欲開還閉”之態。因為乏困,昏昏欲睡,故睡眼矇矓,欲睜不睜。這裡細筆勾畫出思婦之嬌柔、戚美。“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此三句接前而寫,描寫思婦睡夢中隨風萬里,飄然而達郎君所在之處,但卻又被鶯之啼叫喚醒。可謂美夢難圓也。  下片寫景,景中含情,情景相融。情乃春恨,恨從何來?“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此花,指楊花。落紅,落花也。難綴,難以重新點綴枝頭也。此為惜春之筆。落花不僅不能重新點綴枝頭,反而是“曉來雨過”,連遺蹤皆無了,只剩下一池碎萍了(“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三句乃嘆,雨前春色尚有三分,“曉來雨過”之後,兩分為塵土所湮,一分為流水劫去。這裡春色三分或指落紅或指楊花,從後面的三句看,似指楊花。“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此收結對開端“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作出了響應,且以“點點是離人淚”迴歸主題。可謂匠心獨到也。  蘇軾寫兒女情思之詞,多用隱諱含蓄手法,但也有明快之作。如《蝶戀花》(花褪殘紅):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上片寫景,將春天的特色,包羅一盡。下片寫情,乃直敘手法,毫無纏綿悱惻之辭,但卻非常感人。全詞寓情於景,蘊藉有味,很能體現東坡寫情的特點。“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乃鋥句也,時常為後人引用。王士禛《花草蒙拾》稱雲:“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也。據說,此乃詞人路過一處花園,見圓內鞦韆佳人,便駐足賞看,佳人與丫鬟見之,便一邊說笑一邊離去。故有“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之嘆。多情者,詞人也。這裡也表現出詞人的另一種浪漫情懷。  蘇軾寫情,不求詞藻華麗,但求情真。他的一首懷念亡妻王弗的詞《江城子》,語言樸實無華,則感情濃烈、真摯而又振人心絃。全詞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上片如同對面說話一樣,向言以訴。“十年生死兩茫茫”直切主題,是說,亡妻死去十年了,冥世兩隔,茫茫無知。“不思量,自難忘”,即使不去想,舊情自是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你埋卻在千里之外的家鄉,而我在黃州,何處與你訴說我的淒涼呢?“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賓如霜”,縱使我們能夠相逢,你也不認識我了,我已經老態龍鍾,灰塵滿面,鬢毛如霜矣。上片極盡詞人淒涼悲傷之情。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下片乃寫夜來夢中歸鄉見妻,表現了夫妻之間生死不渝的真實情感。“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亦是開門見山,乃說,昨夜夢中忽然回到了家鄉,正見妻子在窗前梳妝打扮。夜來,即昨夜,古白話。至今山東莒縣一帶仍謂“昨夜”為“夜來”。“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見了面卻說不出話,唯有四目相對,淚流千行了。“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此結與首句呼應,表達了詞人的無限懷念與悲哀。這三句大意是:料定年年令我傷心的地方,就是明月照耀之下,來到你的孤墳之前了。斷腸處,即傷心處。短松岡,栽有青松的高岡,松柏長得慢,十年仍很矮,故謂“短松”,四川乃多雨水地區,故墳墓多選高岡掩埋。“短松岡”乃指詞人妻子的墳塋地。“料得年年”亦暗示了詞人有辭官歸隱的打算。  蘇軾被謫後,詞多是淒涼之作,但不失志。例如《卜算子》(缺月掛梧桐):  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該詞以雙關筆法寫人與寫鴻,實則寫鴻亦是寫人,鴻與人一體矣。詞人亦“幽人”自稱,幽人者,幽居之人也,此處實謂孤寂之人。“誰見”一問,實際是否定語句,意思是“沒人看見過幽人獨自走來走去,縹緲如孤鴻之影”。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之意。上片極盡人之孤寂。下片承接上片最後一句,轉而寫孤鴻,因受驚而回頭也,滿腔的幽恨卻沒人能理解(“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故不肯棲息於寒冷的高枝上,寧願孤居於冰冷的沙洲。下片乃雙關文字,寫鴻實則寫人。該詞雖字句淒涼悲切,但卻以此烘襯出詞人的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崇高情操。黃庭堅在《跋東坡樂府》中評曰:語意高妙,似非食煙火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蘇軾被謫後,詞雖多淒涼之作,但亦不乏積極抗爭之作。如《浣溪沙》(山下蘭芽):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該詞為詞人被謫黃州時遊蘄水清泉寺所作。上片主要描寫蘭溪清幽之景緻。中國大江大河均為東流,此處的蘭溪卻是西流水。故而詞人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感慨,乃其不甘失敗的宣言。“休將白髮唱黃雞”乃自強自勉之句,亦是警句。大意是說,不要因為老了而虛度餘年。白髮,代指老年。唱黃雞,金雞報曉也,喻時光流失。  再如《定風波》(莫聽穿林)一詞,表面雖寫雨行,實則表現出詞人不懼風雨的抗爭精神。全詞如下: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頭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該詞表面寫風雨,實則有所寓意,風雨應指詞人所受的打擊或施虐者。上片,以“穿林打葉”來形容雨,可謂奇語也。“何妨吟嘯且徐行”表現了詞人不懼風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芒鞋,即草鞋。一聲“誰怕”表現了詞人的無所畏懼的氣概。“一蓑煙雨任平生”可以說,是詞人的處世哲學;大意是,平生一蓑可擋風遮雨,足矣。下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表現了詞人被謫後的樂觀心態。雖然有點冷落,但卻有山頭斜照相迎,此處寓意應該是詞人受到轄地人民的歡迎。料峭,微寒,多形容春意。“回頭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則寫出了詞人的平和的處世心態。蕭瑟之來處,寓意京城。歸去,寓意再度回京。縱使如此,詞人亦會平和對待,故云“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詞的另一個特點是,寓哲理於詞中。上述“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便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又如《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淒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長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傷。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其中,“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淒涼”,便是富有哲理的文字。上片寫,人生短暫,轉眼秋衰矣。“夜來風葉已鳴廊”乃寫中秋夜晚落葉在廊廈下被風吹卷得颯颯作響。“眉頭鬢上”,實意是愁上眉頭,霜染兩鬢,人已老矣。此乃悲人生之短暫也。下片中,“酒賤長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傷”亦富哲理性。“酒賤長愁客少”實際寫出了詞人遭謫後,朋友亦少來往。“月明多被雲傷”,則揭示了“蘭衰蕪欺”的道理。意思是說,自己因才被讒。“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因剛到黃州過第一個中秋節,既無親人又無朋友,故有“中秋誰與共孤光”之問。孤光,孤寂中的燈光。唯有獨酙獨飲,北望懷念(京城)故人了。這一首寫得孤寂中充滿淒涼與悲凔,這是詞人被謫黃州後孤獨所過的第一個中秋節,故有此悲。  蘇軾的詞,內容很廣乏,除了上述型別的詞以外,尚有山水、田園、懷友思親、和唱等詞,其中不乏風趣小詞。僅錄一首田園詞《浣溪沙》(簌簌衣巾)供賞: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上片寫村景,寫的十分質樸而又風趣,“牛衣古柳賣黃瓜”,讓你看到了一位穿著蓑衣的鄉人,在古柳蔭下賣黃瓜。簡直就是一幅清雅的水墨畫。下片乃寫詞人自己,酒困路長,昏昏欲睡;日高人渴,一路光想著有茶喝該多好。走進村頭,便去敲人家的門討茶喝。寫得十分形象、生動。這首田園詞,堪稱一絕也。  還有一些描寫個人生活趣味的詞,亦別有韻味。例如《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聲,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該詩最為風趣的是“家童鼻息已雷聲,敲門都不應”,這是生活氣息最為濃郁的詞句。該詞上片寫“夜飲歸來”,家童睡得死死的,連門都敲不開,只好“倚杖聽江聲”。或謂寫景,其實是寫生活。下片乃對江冥想,感慨人生。首兩句寓意了人生無奈,為名利所驅使,或謂“世奴”,不得自由。何時能夠忘卻人世的這些營生呢?營營,為生活而奔忙也。最後兩句乃表達了“厭世歸隱”的思想,這與詞人被謫不無關係。  再看《西江月》(照野瀰瀰)一詞: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該詞表現了詞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該詞作者有一段序言云: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這就是該詞的寫作背景。首兩句寫景,是說月亮照耀著滿溪的淺浪,天空中隱隱約約看到一層層的雲。瀰瀰,彌遍、遍及也。障泥,典故也。《晉書•王濟傳》:“濟善解馬性,嘗乘一馬,著干連障泥,前有水,馬不肯渡。濟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障泥未解,是說未涉水也。蘇軾因騎馬上橋的,故云。玉驄,白玉似的駿馬。驕,雄壯也。“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意為:馬雖然很矯健雄壯,可(因酒醉)我想在芳草茵上息眠也。下片乃抒發對大自然的惜愛之情。“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這兩句是說:多麼令人惜愛的一溪清風明月,莫讓玉驄踏破了這迷人的月色。瓊瑤,美玉也,此處比喻月光。如此美妙的境界,我又怎麼捨得離開呢!於是便“解鞍欹枕綠楊橋”酣然睡去,結果“杜宇一聲春曉”,直至聽到杜宇的啼叫聲,已經大天明瞭,一個令人陶醉的春曉。作者以巧妙的筆法,將自己融入神奇的仙境。可謂“沉沉美夢境,飄飄怡然心。”  辛棄疾  虞美人·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辛棄疾  老大那堪說。  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  笑富貴千鈞如發。  硬語盤空誰來聽?  記當時、只有西窗月。  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  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  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  看試手,補天裂。  本詞的突出特點在於,把即事敘景與直抒胸臆巧妙結合起來,用凌雲健筆抒寫慷慨激昂,奔放鬱勃的感情,悲壯沉雄發場奮厲的格調。  詞的上闋主要是作者奔放沸騰的感情融於敘事之中,那麼下闋則主要是直瀉胸臆的賦體,抒發對南宋統治集團的強烈批判和“看試手,補天裂”的壯懷。詞人盡情地馳騁筆力,敷陳其事,傾訴肺腑,寫來筆飛墨舞,淋漓盡致。“事無兩樣人心別。”面對時世,山河破碎,愛國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統治者卻偏安一隅,把家恥國難全都拋在了腦後。詞人用“事無兩樣”與“人心別”兩種不同象意象加以對照,極其鮮明地刻畫了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醜態,盡情地抒發了鬱勃胸中的萬千感慨。詞人義憤填膺,向統治者發出了嚴厲的質問:“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統,自古已然,“合”時多而“離”時少。今當政者不思恢復中原,反而以和議確定了“離”的局面,是何居心!詞語中凜然正氣咄咄逼人,足以使統治者無地自容。雄健頓挫的筆力,加重了詞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虞美人·用前韻送杜叔高  辛棄疾  細把君詩說:“恍餘音、鈞天浩蕩,洞庭膠葛。  千丈陰崖塵不到,惟有層冰積雪。  乍一見、寒生毛髮。  自昔佳人多薄命,對古來、一片傷心月。  金屋冷,夜調瑟。  去天尺五君家別。  看乘空、魚龍慘淡,風雲開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殘戰骨。  嘆夷甫諸人清絕!  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  南共北,正分裂!  上闋頭句至“毛髮”數句盛讚叔高詩作之奇美。  頭句“細把君詩說”,足見非常愛重。因為愛之深,所以說之細。“恍餘音、鈞天浩蕩,洞庭膠葛”,言杜詩氣勢磅礴,讀之恍如聽到傳說中天帝和黃帝的樂工們在廣闊曠遠的宇宙間演奏的樂章的餘韻,動人心魂。  “千丈陰崖塵不到,惟有層冰積雪。乍一見、寒生毛髮”乃熔裁唐人李鹹用《覽友生古風》詩“一卷冰雪言,清泠泠心骨”語意,言杜詩風骨清峻,讀之宛若望見塵土都不到的高崖之上的冰雪,不禁毛髮生寒。  如此說詩,不但說得很細,而且說得極美,比喻新穎,想象奇特,既富詩情,亦有畫意。接下至“調瑟”數句哀嘆叔高的蕭索境況。“自昔佳人多薄命,對古來、一片傷心月”,化用蘇軾《薄命佳人》詩“自古佳人多命薄,閉門春盡楊花落”二句,以古來美婦多遭遺棄隱喻才士常有沉淪:“金屋冷,夜調瑟”則借漢武帝陳皇后失寵,進一步渲染了被棄的悽苦。這裡純用比興,雖為造境,卻甚真切,藝術效果遠勝於直言。  下闋寫叔高之懷才不遇而轉及其家門昔盛今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辛辛苦苦寫好一篇論文發表了,為什麼還要收版面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