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吧188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並非興復漢室,夷陵之戰,劉備白帝城託孤,實際此時的蜀國已經沒有能力與曹魏抗衡了,劉備死後,明知不是曹魏的對手,諸葛亮還是堅持北伐,目的是什麼呢?我想有以下幾點:一是以攻代守,如果不主動出擊,坐以待斃,反而會使自己的處境更加危險,六年間六出祁山,諸葛亮每次出擊的動作都不大,能佔便宜就打,每一步走的都很謹慎,他知道此刻的蜀漢經不起大的失誤,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北伐的目的是限制曹魏對自己的進攻,以空間換取時間,贏得蜀國休養生息的時間。二是為了完成先帝留下的遺願,這種使命感和壓力讓諸葛亮完全不能懈怠,就算打不贏也得打,這也算報答了劉備的恩情,自己也沒食言。三是配合吳國,減小吳國戰略壓力,吸引魏國一部分資源到西部,唇亡齒寒,吳國玩完了,蜀國也會倒下。

  • 2 # 歷史笑春風

    從各方面看,是真的。

    一,當時,諸葛亮是蜀漢實際的領導者。魏國篡奪漢室江山,蜀漢自詡是漢室正統的延續,和魏國勢不兩立。號稱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不是魏滅蜀,就是蜀滅魏,沒有其他出路,為此必須北伐。

    二,當時蜀漢內部各種矛盾越來越激化,為了轉移矛盾,團結內部,北伐也是最好的手段。

    三,諸葛亮自比為管仲樂毅,對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再加上親自訓練了十萬精銳之師,肯定要用於北伐。

    四,蜀國國土小,人口資源都是最少的,發展國力肯定趕不上魏國。只有把戰爭引入魏國國內,才能阻礙魏國的發展。這樣還有一戰而勝的可能。

    五,實在不行,以功為守也要比死守國內等待敵人萬事俱備後來攻,等待滅亡好。

    從諸葛亮北伐的種種跡象來看,他的興復漢室的心可昭日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讓後人敬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3 # 狼的影子716

    有三個目的,一是為了攬兵權,二,是為了立軍功晉爵稱王,三是為了配合孫權,好讓他那個草包哥哥在東吳當大官。

    在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之前七年,魯肅就已經做出了“曹操不可卒除,漢室不可復興”的判斷,所以,他為孫權做出了“據荊州而競長江之極”“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恤”的二分天下的“榻上策”,作為剽竊魯肅戰略思想而做出那個《隆中對》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尤其是蜀漢丟失荊州以後,僅憑區區益州一隅之地,連孫權都打不過,更何況挑釁強大的曹魏政權呢?他之所以契而不捨的不斷髮動戰爭,不外乎是拿著蜀漢政權的財力,人力為自己謀求利益罷了。

    一,劉備託孤的時候,為了避免諸葛亮代表的荊州幫一家獨大,特意安排了東州派的李嚴執掌兵權,並且以尚書令的身份跟諸葛亮共同輔政,互相制約,以他的估計,諸葛亮肯定不會甘心於僅僅執掌內政,他和李嚴之間必然會進行權力的爭奪,等他們爭上幾年以後,劉禪已經長大,可以親政了,他們自然就沒有什麼好爭的了,但是,劉備還是低估了諸葛亮的政治手腕,他剛剛才嚥氣,諸葛亮就藉著“扶喪還葬”的機會,代表劉備“口含天憲”,以丞相,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的身份,又從劉禪手中攫取了“開府治事”和“益州牧”的權力,真正成為蜀漢政權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儘管如此,諸葛亮也還是缺少了一樣東西~兵權,他深知在這樣的大爭之世中,有槍才是草頭王,只有握有兵權,他才能真正掌握蜀漢政權,於是他千方百計的不惜以丞相之尊,親自帶兵征討南中,就是為了掌握兵權,而且,兵權一到手,他就再也不肯放手,按理來說,征討南中結束後,諸葛亮應該向朝廷納還兵權,迴歸丞相職務,繼續從事自己的政府工作,而且,當時劉禪已經23歲了,如果諸葛亮還不肯還政於君,就會遭到執掌軍隊的另一個輔政大臣李嚴的反對,所以,諸葛亮無論如何要把兵權牢牢的掌握在手中,於是乎,南征剛剛結束,諸葛亮就急匆匆的丟擲他那個什麼《出師表》,帶著軍隊駐紮到漢中去了。這樣,諸葛亮就把蜀漢的政權,軍權全部都抓在自己的手裡,不僅跟李嚴拉開了距離,同時也剝奪了李嚴掌握兵權的權力。但是有一個問題諸葛亮始終無法解決,李嚴是劉備託孤的時候親自指定的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的軍隊總管,又跟諸葛亮一樣都是輔政大臣,諸葛亮如果沒有十足的理由,是不能撤李嚴的職,也不能剝奪李嚴執掌軍隊的權力,而諸葛亮並沒有軍隊職務,他可以藉口皇帝授權而帶兵出征,但是軍事行動結束後,他就必須要向朝廷納還兵權,把軍隊歸於掌管軍隊的專管大臣,具體到蜀漢政權,就是諸葛亮如果不打仗了,就必須把軍隊歸還給李嚴,自己還是去當丞相,如此一來,掌握蜀漢兵權,又跟諸葛亮一樣都是輔政大臣的李嚴,就依然是諸葛亮擅權攬政,獨霸朝廷的障礙,所以,為了不歸還兵權,諸葛亮只能不停的發動戰爭,而且把丞相府都搬到漢中,在漢中處理國家事務了。

    二,漢朝有定製“非劉姓不王,非軍功不候”,自劉邦剷除了韓信等異姓王之後,臣子最高爵位就是侯爵,自王莽稱公爵,曹操晉爵稱王,孫權僭越禮法稱帝,已經打破了這個規則,給一些有不臣之心或者說是有雄才大略的臣子帶了一個壞頭,讓他們起了覬覦之心,諸葛亮帥兵南征,打了幾個彝族土寨子,也就是一個偏將帶幾千人就可以解決的戰事,放在諸葛亮身上,被渲染成為一場偉大的勝利,諸葛亮因此獲得了九錫中的“金斧鉞一對,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虎賁六十”,活脫脫的半副皇帝鑾駕,諸葛亮舉著這套執事出門,文武百官,蜀漢百姓看見了都得跪迎,你們誰要說諸葛亮此時此刻心裡沒有美滋滋的,那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李嚴為此特意“勸”諸葛亮,不如干脆加足九錫,諸葛亮對於自己那點微末的“軍功”也心知肚明,同時也知道李嚴此舉是不懷好意,自己要是真的不知深淺,貿然要求加九錫以及跟九錫相匹配的爵位,那麼就必然會遭到蜀漢君臣的反對,反而把自己置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所以,才有了那封著名的《答李嚴書》,才有了那句“若斬叡滅魏,帝還舊都,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九錫邪”。諸葛亮也清楚,僅僅憑藉打了幾個彝族土寨子就加九錫,確實過分了,所以他急急忙忙的發動了北伐,在他看來,跟書呆子馬謖學了一點軍事常識和用兵的專業術語,又打了幾個彝族土寨子,自己就是當之無愧的軍事家了,只要北伐再打幾個勝仗,九錫肯定是如囊中之物了,再晉升一個公爵王爵,自己的人生就完美了,至於說消滅曹魏政權,統一天下他自己連想都沒敢想,所以他棄魏延的戰略而不用,選擇了曹魏勢力最薄弱的隴西下手,準備奪取曹魏幾個郡縣,立下開疆拓土的軍功,可惜的是一仗下來,被曹魏打的損兵折將,丟盔棄甲,軍功不但沒立下,反而把個丞相職務給弄丟了,如果此時諸葛亮放棄北伐,回到蜀漢,他就沒有理由再把持著軍隊不放手了,丞相職務已經沒有了,他就只是一個區區的“右將軍”了,職務還在驃騎將軍,中都護李嚴之下了,就必須把兵權歸還給李嚴,自己則在李嚴手下聽吆喝了,這是諸葛亮絕不能容忍的,也是他代表的荊州士族集團絕不能容忍的,而且會逐步導致蜀漢政權的主要執政力量向本土勢力傾斜,這對於蜀漢政權的穩定也是不利的,所以諸葛亮無論如何都要死死的把持住兵權,而保持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繼續進行北伐,把劉禪授予他的“所總統如前”的權力充分利用起來,把持住軍隊不放手,只要有軍隊在手,他就可以繼續把持蜀漢政權。

    三,諸葛亮窮兵黷武,頻繁的發動北伐戰爭,除了為自己攬權擅政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配合孫權的北伐行動,大家都知道,東吳北伐的次數遠遠超過蜀漢,由於東吳的經濟,軍事實力遠勝於蜀漢,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出兵伐魏非常便利,所以,孫權多次向淮北地區發動進攻,由孫權本人御駕親征的軍事行動就有多次,而諸葛亮的幾次北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跟孫權遙相呼應,與其說是藉助孫權北伐的勢頭,不如說是配合孫權的北伐行動,諸葛亮之所以一直孜孜不倦的討好孫權,甚至頂著蜀漢朝野的壓力承認孫權稱帝,就是為了推行他一慣秉承的親善東吳的政策,而導致他如此不遺餘力的捧孫權臭腳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哥哥諸葛瑾在孫權手下為官,這個諸葛瑾是一個出了名的草包,除了“敦厚仁義”,“善於體察上意”之外是一無是處,就是這個草包,在建安24年的時候,跟隨呂蒙偷襲關羽,奪取荊州,被封為綏南將軍,宣城候並且在呂蒙死後,代替呂蒙擔任南郡太守駐守荊州,公元222年,孫權稱王,諸葛瑾晉升左將軍,假節,宛凌候,奉命進攻曹魏的曹真,結果被打的大敗,公元226年,孫權再次發動北伐,諸葛瑾負責荊州方面的北伐行動,結果被司馬懿打的大敗,將軍張霸陣亡,損失士兵數千人但是就這麼一個敗軍之將,戰後居然還晉升驃騎將軍,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瑾居然被封為大將軍,而當年協助呂蒙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又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的陸遜,以江東士族之尊,以東吳皇親之貴,居然還屈居大草包諸葛瑾之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諸葛瑾有一個好弟弟在蜀漢擔任著實際上的“太上皇”,舉蜀漢傾國之力討好巴結東吳,就憑這一點,孫權也得把這個草包好好的養起來。

    弄清楚這些原因,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諸葛亮明明知道蜀漢政權的國力不濟還要窮兵黷武的拼命發動戰爭了。

  • 4 # 黃金投資者

    很多的歷史戰爭組織者都會打出一面旗幟,號召人們參加他們的隊伍,以達到推翻現有的政權目的諸葛孔明也同樣如此,他和劉備在西漢末年社會大亂之際建立了蜀國政權,為了在政治上取的優勢,藉助劉家三百多年的政治威望,以達到消滅曹家政權,劉備是皇家之後,名正言順的藉助劉家皇權勢力在合適不過了,回覆漢室天下只是借殼掩護行平天下之實,這樣就出師有名,假如他們真的得了天下,是否還會用以往的旗幟這應該不會變,但是否用以往的制度治理天下,回答是不一定,因為現有的集團利益和原來的集團利益發生了變化,在這個問題上不必太糾結。

  • 5 # 一葉小舟168521774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有叄個,一是用戰爭來凝聚國內的人心。二是用戰爭來試探一下魏的虛實。三是用戰爭來警示華人不致於放鬆警惕。

    一,凝聚人心。

    劉備和諸葛亮一直對益州本土人士有一種警惕的心理。蜀漢政府由劉備的原有人馬,劉璋的老人,和益州人士組成。原有人馬的忠心無需多說,其忠誠度應該是可以放心使用。劉璋的老人,屬於牆上草一類,誰強偏向誰。本土人士的忠誠度一直受到懷疑,也是不安定因素所在。譙周就是此類人物。

    經過襄樊戰役和夷陵戰役的失的蜀漢的國力很弱,如果不把這三股勢擰成一股繩的話,蜀漢政權就會很威險,而戰爭最能凝聚人心。所以,諸葛亮經過精心準備,開始北代。

    二,試探魏國。

    當諸葛亮把蜀漢內部的各種亂象治理的差不多後,把兵鋒指向了他心目的漢賊魏國。他想試一下魏國的戰爭實力有多強,試一下在連續不斷的打擊下,魏國的軍政人員對戰爭的承受力,和麵臨戰爭時各種勢力團結的程度有多強。試一下,在連續的攻去下,魏的政權是否會有裂縫的出現。

    三,警示華人

    蜀漢相對於魏要弱很多,如果安於現狀,華人就會鬆懈,長久下去就會厭惡和懼怕戰爭。一但這幾種心理根深蒂固,當面臨魏國的軍事進攻,蜀漢就會垮掉。而魏國的進攻是遲早都會發生的事。於其死等,不如提前發動,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一是把戰場引到對方國土。二是能鍛煉出一支能徵貫戰的軍隊。

    基於以上幾點,諸葛亮才聯合東吳,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倉分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