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納蘭詞雖然被網文寫手們用濫了,但並不妨礙其動人之處: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 多少人都在唸“當時只道是尋常”,其實作為一首悼亡詞,起先一句“獨自涼”已經哀傷不堪了。 2、徐再思的詞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水仙子·夜雨》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折桂令·春情》 3、經典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一首詩被畢飛宇老師稱為“下得最漫長的一場雨”,何其動人:
1、納蘭詞雖然被網文寫手們用濫了,但並不妨礙其動人之處: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 多少人都在唸“當時只道是尋常”,其實作為一首悼亡詞,起先一句“獨自涼”已經哀傷不堪了。 2、徐再思的詞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水仙子·夜雨》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折桂令·春情》 3、經典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一首詩被畢飛宇老師稱為“下得最漫長的一場雨”,何其動人:
題目:夜雨寄北——我們可以把寫回信的那個夜晚當做此時,也就是現在進行時;那個地點叫做此地。君問歸期未有期——看信是現在進行時,此地。信裡頭“問”是“君”的問,這個動作卻是過去完成時,彼地。那麼好的,回信人開始回答了,又回到了現在進行時,此地。回答的內容呢?它指涉的是將來,當然是將來時,彼地。請大家注意一下資訊量,就7個字,僅僅是時空關係就倒了好幾個來回,噼噼啪啪的。這裡的時間是接近物理時間的。巴山夜雨漲秋池——作者的現場。現在進行時,此地。這是一段漫長的景物描寫,是夜景,一個長鏡頭。和第一句的快問快答或不停地回閃比較起來,這一段的節奏突然變慢了,很慢,也許有好幾個小時。我怎麼知道是好幾個小時的?是常識告訴我的,秋天的雨不是盛夏的暴雨,它很小,很小的雨要漲滿水池,不可能是一眨眼的功夫。可以說,這個“漲秋池”寫的就是時間,是時間的慢,時間的難熬,也可以說,這個“漲秋池”就是心理,孤獨、寂寞和憂傷,他的孤獨、寂寞與憂傷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上升,在往上漲。這句詩是很抒情的。這也是中國詩歌的妙處,我們的詩人到了需要抒情的時候,他反而會沒心沒肺地寫景。這和西方小說裡的寫景有極其巨大的區別。我們的抒情很像京戲裡頭青衣的水袖,青衣害羞了,她會把水袖抬起來,讓你看水袖。在這裡,水袖就是情緒,就是害羞。讓情緒物質化,這是我們的特徵。巴山夜雨這四個字鍛造得好的。巴山,很偏僻,很遙遠,夜雨,什麼都看不見,也許都沒什麼動靜。雨是自上而下,李商隱把這個動態寫反了,水在自下而上,它悄無聲息。它很像人類的內心,悄無聲息。彷彿寓靜於動,實則寓動於靜。它寫的是雨,是水的動態,骨子裡,寫的是時間。是孤獨與寂寞的長夜。這裡不再是物理時間,這一段時間比物理時間要長一些,緩慢一些。何當共剪西窗燭——時間嘩啦一下拉到了遙遠的未來,將來時,彼地。我說了,時間嘩啦一下拉到了遙遠的未來,有沒有人對“遙遠”提出異議?大家想想,我說“遙遠”是不是誇張了?我沒有誇張。詩人在第一句說得清清楚楚,“未有期”。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最起碼我近期回不去。我想說的是,共剪西窗燭是一個溫馨的畫面,一個幸福的畫面,但是,在這裡,它並不溫馨也並不幸福。道理很簡單,這句詩遭到了當頭的一棒,那就是這句詩的第一個字,“何”。“何”是一個疑問副詞,它既有發問的含義,也有不確定的含義。“何”,意味著遙遙無期。可能是兩個月之後,也可能是二十年之後。這裡的時間是已經絕對和物理時間無關了,第一,是假想的,現實生活裡並不存在,第二,它不確定,比慢還慢,也可以說,要等,等待的內容也還是等待。卻話巴山夜雨時——將來過去時,彼地,也是此地。時間繞了一個巨大的圈子,回到了原點。“卻”是回過頭來的意思,很肯定,把一切都落到了實處,但是,由於它對應的是“何”,它又不能肯定了,這個“實”還是“虛”的,是“畫餅充飢”裡的餅。在這裡,時間變得很魔幻了,像拉麵師傅手裡的面,一會兒是麵糰,一拉,成了麵條,再一拉,又成了無數的麵條,無限地紛繁。《夜雨寄北》這首詩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壓縮了時間我說《夜雨寄北》裡頭有一部長篇小說的容量,道理就在這裡。你如果不信,我們再來做一次遊戲。如果你願意,你決定寫一部小說,小說的名字叫《夜雨寄北》。那麼好吧,作為一個小說家,你有哪些內容需要補充呢?一, 在那個地方,我為什麼要離開那個“君”?涉及到哪些事?涉及到哪些人?二, 我離開了,來到了這個地方,我為什麼就回不去了呢?這又涉及到哪些人?這又涉及到哪些事?三, 事實上,在這裡,我一直也沒能回去。我還要面對哪些事?我還要面對哪些人?四, 在漫長的歲月裡,在那個地方,那個“君”,她如何了?二十年之後,我回來了,再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有可能人是物非。五, 二十年之後,我回來了,再一次來到這個地方,另一種可能也存在,不是人是物非,而是物是人非。六, 還有一種可能,物非,人非。然而,造化弄人,又把我們安排在了一起。七, 我們一起回憶了過去,回憶起了這個地方,這些人,這些事,我突然明白,我離開這個對方,原來是因為這些人,這些事。八, 我們同時還明白了,我在那個地方之所以回不來,是因為那些人,那些事。九, 天亮了,蠟燭即將熄滅,我大徹大悟,我的人生早就走完了。外面的雨還在下。和當年的秋雨一模一樣。這裡頭有顛沛的人生,有蒼茫的、鬼魅的、神龍擺尾的、身不由己的命運。老實說,《夜雨寄北》這首詩內部的時間能夠產生多大的爆炸當量,完全取決於你的想象力,取決於你的人生閱歷。但有一點我可以確定,不管你的想象力是怎樣的,你的想象力一定會伴隨著潮溼,伴隨著無窮無盡的秋雨。我的數學不行,我不能確定這場秋雨到底有多長,這個問題就交給清華大學的數學天才們吧,你們去慢慢地算。我想告訴你們的是,在我的閱讀歷史裡,再也沒有比《夜雨寄北》更長的雨了。說到這裡我只想說,如果李商隱不是生活在詩歌的年代,而是小說的年代,他一定可以成為小說大師。李商隱是曹雪芹的前身,曹雪芹是李商隱的後世。一個憑詩行雲,一個借小說行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