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淺涼微微

    個人感覺這個更多的是性格原因吧,文人墨客能做出來有靈魂的詩詞賦,多數情況下這個人的性格還是比較有稜角的,清高、驕傲、不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有個性一般不適合勾心鬥角、相互傾扎的官場,不是受人排擠,就是不受上位者喜歡(如果能在時政上有所特長那還好一些,如果連特長也沒有,上位者也不會特別的關注)

  • 2 # 周霞美文

    唐朝是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所謂大唐盛世,經濟繁榮八方來朝,貞觀之治文景之治都是我們熟知的時代,也產生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詩人,然而,文人就是文人,有文人的天真和血性,也有文人的固執和缺陷,如果他工於心計就難以寫出真性情文章,如果他在文學的天地裡所向披靡,又少了些腹黑,於是,文人在官場往往會栽跟頭。

    文人就是文人,要想文采風流又官場得意,可不是一般材料啊。

  • 3 # chen清英雅秀

    唐朝雖然完善了科舉制度,但是權貴世家的影響力還是更大。如果出身名門,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只要有上級的官員推薦就可以進入仕途。許多有文學才能的人,如果沒有通過科舉考試,又沒有人引薦,那麼他們是無法走進官場的。舉個例子,像李白這樣的人物,他自己也寫了洋洋灑灑的自薦書,結果還是沒有人理睬。所以如果身世一般,即使才華橫溢也無法進入仕途。

  • 4 # 九霄觀點

    文人墨客試仕途坎坷,這個問題我覺得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那些成名的文人墨客為何仕途坎坷?

    這一現象,其實不只是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也是這樣,比如宋朝被貶的蘇軾范仲淹,明朝的唐伯虎和王陽明,清朝的曹雪芹和蒲松齡……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是仕途坎坷才導致了成就了這些人文人墨客的身份,否則他們就該與那些三甲進士們一樣,成了古代數量繁多且寂寂無名的官僚一員。

    正因為這些人仕途坎坷,所以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研究學問,並寫出詩詞文章表達自己內心,才能藉此名傳千古。而那些仕途順暢之人,終日勞形於案牘之間,亦或者阿臾上官,為了功名利祿奔波勞累,又哪裡來的時間鑽研學問,自然也就難以流傳名聲下來。

    所以,仕途順暢者無從所知,後人所知的多是仕途坎坷之人,道理就這麼簡單!

  • 5 # 雞毛和蒜皮兒

    我覺得文學和政治是兩個領域。文學搞得好,不一定就能搞政治。相反,搞文學創作的,尤其是詩歌之類的,比如李白,杜甫,他們的內心比較情緒化,這樣的個性是不適合在官場混的。

    搞政治的人需要一種務實的作風,而文人往往追求浪漫主義色彩,容易脫離現實,所以他們在官場混的不好也是正常現象

  • 6 # 俯瞰天地

    因為專家,教授,學者多了不利於治國強國,他們總是愛幻想,不切實際,善於耍嘴皮子當道德婊,我們善良就以為外中國人也善良,蠱惑人心不論好壞都要包容,以德服人,致使資敵和媚外的誕生,他們只能搞亂國家,造成歪風邪氣,跪舔求和被外寇欺辱,所以盛世的時候,文人墨客仕途不順是很正常的事,他們順了反而才不正常,因為盛世的時候是比較尚武,比較理性客觀現實的時候,所以不會重用那些只知幻想,只知講包容,只知當舔狗,只會當道德婊,毫無原則底線的文人墨客。

  • 7 # 長安少俠

    你好,這個從唐朝建立的過程可窺見一斑,實際上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是通過武力推翻前朝而建立,唐高祖李淵曾經是隋朝的朝臣,在動亂時起兵稱帝,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稱帝,也是一種武力稱帝。加之李世民在做秦王時籠絡的人才,如尉遲恭,程咬金,秦瓊,羅成等大部分都是武將,而作為本身也有武力的李世民,稱帝后自然也尚武,由此便形成了有唐一代尚武抑文的政策,整個統治階級都尚武,那麼文人的日子自然就不好過。

    另一個原因就是唐朝鼎盛時期社會穩定,朝堂人才滿足用人需求,所以在唐朝科舉考試每年錄取不過百人,自然考試難度大,評判標準也會比較高,再回到前面尚武層面,文人地位不高,仕途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 8 # 帽兒郎閒侃歷史

    謝謝邀請,能在此回答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倍感榮幸。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一個朝代,首先大唐國力強盛,遠近臣服。經濟文化軍事都處在一個極為強盛的時代,想必各位都讀過唐詩,大唐盛世在詩人的筆下神采奕奕,內心折服。我們能領略到在那個偉大而又浪漫的時代,文人墨客的情懷離不開國家強盛所帶來的觸動。只有在那個背景下,才能有諸多偉大浪漫、大氣磅礴的作品誕生。就拿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來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本來胡天八月,是何等的淒涼,但他們浪漫的情懷,為國守疆土,何等之情懷?話又說回來,文人墨客大多清高,不願同流合汙,巴結逢迎,不怎麼喜歡或者瞭解官場情形,所以很難酬壯志。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詩仙李白,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詩"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皇帝召喚,敢不上船,如此託大,怎麼可能做官呢?仕途自然坎坷,謝謝!

  • 9 # 明月千里121

    不知你這個概念來自哪裡?是不是被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影響。唐朝的文人墨客,大都是成功人士。

    我給你隨便舉幾個例子。

    賀知章,工部,禮部侍郎

    陳子昂,右拾遺大夫

    張九齡,開元名相,

    韓愈御史大夫,中書舍人,國子祭酒

    王維,監察御史

    白居易,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即便李白,杜甫二人,李白曾供奉翰林,相當於今天科學院院士,杜甫為工部員外郎、左拾遺,也是副部級幹部。文人墨客做到政府高階行政官員,已經非常不錯了,不能人云亦云,認為唐朝的文人墨客仕途坎坷。再說,能寫詩,不見得就能從政,還是要看自己的能力了。

  • 10 # 天晴愛睡覺

    第一,對手太多了,競爭太激烈,所以顯得競爭很殘酷!

    第二,大唐尚武,文化底子差不多情況下,誰能打誰上位。

    你把李白,王維,劉禹錫,李商隱隨便拉一個到宋朝都是宰相之才;

  • 11 # 左遷右侍郎

    相信很多人啟蒙的時候就背過唐詩宋詞吧?書籍上的唐朝詩人數不勝數,那些詩人留下來的名句備受推崇。原以為那些詩人能夠創造出如此優美的語句,以及擁有如此憨實的文學基礎,按理來說,他們應該也能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在當時那個年代過上十分幸福的生活吧?可是實際情形往往不是這樣,前有杜甫一生不得志,終生徘徊在飢餓與痛苦的邊緣,後有李白等人因政治原因最終被流放,甚至入獄。鮮少有文人能夠走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的,這也算是文學與政治兩種概念開始分離的原因之一了吧。

    不過唐朝文人究竟為何總是仕途坎坷呢?其實這也與詩人本身有關。唐朝詩人可以分成兩種型別。第一種是李白型別的,一開始因為有過人的天賦而被皇帝重視,但最終卻因為恃才傲,他為自己的文學天賦沾沾自喜,甚至多次拿皇家貴族做詩詞中的主角,也因此引來不滿。說句難聽的,就是性子太直,也不知道“伴君如伴虎”。所以即便一時得到重用,最後還是因為權貴的陷害而被貶。類似的人物還有陳子昂、張九齡等。

    第二種則是杜甫型別的,沒有突出的才華,足以讓上流人士欣賞;也沒有傑出的政治才華和手段,讓自己得到皇帝等權貴的賞識,他們被排除在權力階層之外。而杜甫算是這個型別裡混得最慘的,終生徘徊在飢餓與貧困邊緣,甚至讓自己的孩子被活活餓死。比杜甫稍微好一點的人物有李賀、孟浩然等人,不過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唐朝是盛世,就連文學上也發展到了一定的地步。那時候的文人多半清高,要不就是個性鮮明,不屈不撓;要不就是運氣太差,情商也不高,在官場上根本混不開。

  • 12 # 黑水布衣

    其實整體來說,每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多數仕途坎坷,這和國家是否強盛無必然聯絡。唐朝作為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峰時期,也是文化及其輝煌的時期,可是許多文人墨客過的並不理想,這既是時代的原因,也有這些人自己的原因。

    1、時代原因

    古代人才晉級仕途的方式很多,像兩漢時期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制,到了隋唐科舉制開始建立,文人們多了一個機會來進入仕途。

    但其實在唐代,才子們像入仕有很多方式。例如門蔭,也就是世家大族有名額來推薦自己的子弟,這個比較注重血緣。還有制舉,是以天子的名義,徵召各地有才之士來京,由君王親自策問,回答如能符合君王心意,則可以直接授官,其實這對無背景的人才也不算公平。另外就是科舉了,但是唐代對於參加科舉的人還是有要求的,尤其對於工、商類人士比較嚴苛。也就是說,唐代對於人才的選拔還不是那麼公平。

    2、文才好未必考得好

    唐代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而明經科就是以背誦為主,不被重視,進士科是最重要的。

    可往往文才好的人,未必能夠考的好,唐代很多大詩人的考試成績並不理想,他們只能通過其他渠道進入仕途。

    3、文人性格與政治格格不入

    很多文人的性格是浪漫主義的,他們往往恃才傲物,不具有實幹精神,對於很多官場潛規則的也是嗤之以鼻,這種性格在官場上很容易吃虧。都說政治是骯髒的,這確實不假,這讓平時自視甚高的文人們很難去適應。當然,也有少數文人墨客在官場混得也不差,但整體來說是少數。

    4、歷史原因

    單以唐代來說,雖然享國近300年,曾經輝煌無比,但也有150多年是處於動盪之中。尤其在安史之亂之後,帝國實力不斷削弱,尤其是藩鎮勢力的不斷壯大,加上朝廷內部的黨爭不斷,這種不穩定的局勢也不利於文人的發展。中唐之後的文豪們的作品多數都有著深厚的國家情懷,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在那個武人得勢的時代,文人墨客都是附屬品。

    不過整體來看,唐代入仕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之後的兩宋對文人也是很優待。到了明清時期,入仕的道路逐漸變窄,雖然對於士人的考試限制變少,但科考也逐漸僵化。以清末重臣左宗棠為例,要不是趕上太平天國運動,他以舉人的身份可能一輩子都是個幕僚,很難有機會取得如此的功績。這麼一看,文人生在唐代就算是不錯了。

  • 13 # 千嶺之鬆

    唐朝也有一些文人墨客仕途通暢,他們多為科舉考試進士及第,如王維、高適等。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為什麼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

    第一,要被皇帝看中,主要看個人機遇,能否被皇帝賞識,也要靠皇帝身邊的人舉薦。如果遇到皇帝身邊的高官是阿諛奉承之人,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通常會嫉賢妒能,不會把比自己強的人推薦給皇帝的。

    第二,文人墨客在寫詩作文方面才高八斗,也有些人擅長謀略,但他們當中性情中人居多,性格耿直,書生意氣,不會八面玲瓏,有些人嫉惡如仇。而走仕途之路,最需要的是策略、謀劃、隱忍,該彎腰時彎腰,該低頭時低頭,能屈能伸,韜光養晦;最重要的是在官場結成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靠山,培植自己的親信。而這些,都是很多性格孤傲且處事不圓滑的文人墨客所鄙視且不願意所為的。

    第三、文人墨客都有一顆憂國憂民、振興國運的雄心。他們會提出一套套完全出自於真心的振興方案和建議,不願意考慮很多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這種方案實施起來會觸犯到哪些方面的利益,往往低估實施起來的種種困難。所以,即使他們有機會走上仕途,也會仕途不順,屢遭奸人饞言詆譭。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齡、王之渙等唐朝著名詩人。

  • 14 # 魚櫻小郎

    文人墨客在唐朝行路坎坷,仕途不順,這本身就是一種偏差印象。

    首先,形成這種印象一方面是因為的確有些著名文人的仕途(比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建孟郊等等)屬於特例。

    第二,這也是文人墨客的慣有操作:他們常以安邦濟民為己任,但這一理想對大多數文人來說是模糊的,換句話說他們自己並不知道如何才能安邦濟民,所以只要有一點挫折,就會在自己的詩歌中刻意放大自己仕途不順,導致後來的讀者在閱讀其作品時為其生感慨之情(舉個例子,王勃本身前途無量,他的才華使得當朝皇帝李治都驚歎不已,但是卻把自己作死了,這並不是朝廷不給他機會,但當讀者讀到滕王閣序的時候難免會對他生出同情之感,將他作為仕途不順之人)。

    但是,放眼至整個唐朝,才名祿位雙全的文人墨客也是有很多的,比如沈佺期,張說,王維,高適,岑參,賀知章,顧況,武元衡,李紳,韋應物,白居易,元稹等等等等。在成就上,他們的文學成並不比孟郊孟浩然王建等人低,但是在仕宦生涯,後者卻比前者順利太多。

    這種兩極化文人生態的出現,遠不是一句文人墨客在唐朝仕途不順就可以解釋的,也證明了這個觀點是靠不住腳的。

    當然,我也並不排除部分以詩為生的極端苦吟詩人,比如賈島李賀等,但這只是極少數。

    綜上所述,文人墨客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之間除了所謂的“文”簡直沒有其他共通性,不宜放一起來講。因此並不是文人墨客在唐朝仕途不順,而是這個龐大群體的一部分仕途不順,進而在作品中放大了這種多舛的命運,通過他們的名人效應,傳遞到了當前社會人們的認知之中。

    另外,與其討論文人墨客仕途不順,不如說寒門讀書人仕途不順更有價值一些,唐朝雖然科舉選才,也有一些寒門子弟位列高官,但還是一個階層固化的時代,先不說朝堂之上被高門大族把持,就連科舉也被他們把持,朝廷人才在上層內部流通,這也是世家社會的通病了。

  • 15 # 凌煙歷史社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而唐朝文化也達到了一個巔峰,因此,出現了很多頗具文采的文人墨客,古代講究“學而優則仕”,因此,有很多文人墨客成為了朝廷命官,並不是大多數文人墨客都仕途坎坷,其實,天下文人墨客何其多也,仕途坎坷的文人墨客只是其中一部分罷了。那麼,為什麼有一部分文人墨客仕途坎坷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唐朝民風彪悍,朝廷重武輕文。唐朝建國是經歷了無數場戰鬥,消滅了數個勢力才成功的,而在不斷地戰鬥過程中,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武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說,初唐的重臣裡面一大半都是武將,這就導致唐朝普通百姓都崇尚武力。

    二是很多文人墨客恃才傲物,遭人嫉妒。按現代的話說就是智商比較高,但是讀書讀呆了,情商明顯趕不上智商,自然容易得罪人,比如“初唐四傑”中的王勃和楊炯,都因為恃才傲物被別人嫉妒,而遭遇危險。

    四是文人墨客覺得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而朝廷給的官職與自己才學不相匹配,因此發牢騷。做了高官的文人自然不會到處顯擺,也不會寫詩發牢騷,而那些覺得沒得到與自己才學相匹配的官職的文人墨客,就會寫一些詩,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些詩流傳至今,就給我們一種唐朝時的文人墨客仕途坎坷的感覺。

  • 16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是錯誤的。第一,唐代文人墨客不乏仕途上達到高位之人;第二,很多高官甚至做到宰相位置的人,在文才方面也是一流的,只是忙於政務少有詩作文章流傳。

    不少文豪詩人官位很高

    唐代文豪詩人中,張九齡、元稹、李紳都做過宰相,這三人可以算是官位最高的。另外如張説、令狐楚等人,都是宰相高位,雖然在現代知名度稍差,但在唐代都是當時文壇的一代文宗;

    白居易活著時候是太子少傅,正部級刑部尚書退休,死後追贈尚書右僕射,也是宰相級;

    高適活著的時候是副部級刑部侍郎,死後追贈正部級禮部尚書;

    韓愈和高適差不多,活著副部吏部侍郎,死後追贈正部級禮部尚書;

    劉禹錫年輕時是唐順宗改革班子骨幹之一,權傾一時,後來改革失敗仕途無望,但劉禹錫活的久,最後也是官居太子賓客,死後追贈正部級戶部尚書;

    柳宗元和劉禹錫差不多,改革失敗被貶外敵多年,又死得早,但也混了個柳州刺史,相當於地級市市長,廳級幹部。要是活的有劉禹錫那麼長,也能混到部級。

    王維安史之亂前就是吏部郎中,五品的廳級幹部,後來雖然受到安史之亂影響,但在唐肅宗時期也做到尚書右丞,正四品下的高官。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另外還有不少高官雖然文名不傳,但也是一時才俊。

    比如李德裕,晚唐最傑出的政治家,唐武宗時期的實權宰相,年輕時和元稹、李紳三人號稱翰林院三俊,同樣也以文才出名,《次柳氏舊聞》是李德裕撰寫的筆記小說。

    牛僧孺,晚唐黨爭時期牛黨領袖,做過多年宰相,青年時期就有文名,撰寫的《玄怪錄》流傳至今;

    類似的還有不少人,年輕時候有文名是榮譽,等仕途到一定程度,還以文名著稱就變成羞辱了。對於唐代文人來說,文名只是敲門磚,仕途登頂才是理想。

    而且當上高官之後政務繁忙,很難再靜下心來寫詩做賦,能主持或參與國史編撰就很費神了。就像張九齡就是被宰相位置耽誤了的詩人,張九齡在政治上成就不大,要是不當宰相,詩人文豪的聲望會更高。

    總之,認為唐代文豪詩人大多仕途不得意可以算是一種倖存者偏差,那麼大的文人基數,自然就有能登頂的,也會有落魄一生的。而高官位置畢竟有限,沒法全部安排這些恃才傲物的詩人,這些人往往也不擅長做具體事情,像李白、杜甫就是典型代表。

  • 17 # 月下西樓1108

    唐朝是中國的一個大一統王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們安居樂業的時間比較長。

    我所理解的文人墨客,就是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較高影響力的作品傳世。

    之所以眾多文人墨客鬱郁不得志,仕途坎坷,我先選取其中二個人,來作為他們之間的代表來回答這個問題。

    他們分別是:出身高貴的李白和小時家境優越的杜甫。

    (一)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賦雲:“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又云:“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此賦盛讚明堂之巨集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

    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後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喜愛而供職翰林,在備受寵愛時又暗中遭人嫉恨。後來因牽連永王李麟的反叛而被判流放夜郎。

    仕途不順主因:為人狂浪放縱,恃才傲物,清高而孤芳自賞,不為人喜而又交友不慎。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唐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

    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安史之亂”時,杜甫一家到處逃命,後受唐肅宗之虛職“左拾遺”。

    後杜甫入川,受到當時四川地區最高長官的厚遇,但是杜甫一邊接受其資助的同時又看不起他的不學無術,竊居高位。最後兩人鬧翻後,杜甫只能帶著家屬離開四川到處流浪而貧病無依,最終客死異鄉。

    仕途不順主因:多次科舉不第,又恰逢權奸當道,適逢戰亂又不會人情世故,故難有出頭之日。

    綜上所述,唐朝時的文人墨客仕途不順普遍有以上的兩種原因,或者得其一,或者兩者都有。

    所以,做官和做學問是兩回事,把兩者結合得很好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 18 # 紅鹿青衫

    第一個原因:狼多肉少

    別說唐朝了,就是後來號稱“冗官”,各種官職差遣疊樑架屋的兩宋,官位的數量,尤其是有油水有地位,能讓文人們覺得仕途“不坎坷”的位置,也遠遠不夠文人們分的。

    這也就決定了絕大部分文人,仕途必然“坎坷”。

    官職薪酬有限,而文人慾壑難填。不滿意是絕對的,滿意是相對和暫時的。

    別說當時了,就算如今,你去作協什麼的地方問問,那幫文人墨客有幾個會說自己特滿意,不“坎坷”的?

    第二個原因:倖存者偏差

    文人要寫作,終究還是要花時間投入精力的。

    而做官,顯然只吃飯不做事也不是什麼光彩事。

    所以對絕大部分人來說,要寫出比較像樣的作品,也就難免當不了好官;反過來說,認真做官了,想要再寫出傳世的作品,也就相當的難了。

    倒也不是沒有,高適就是布衣封侯的“詩人之達者”。立了大功當了大官也寫了諸多大作。

    後來到了兩宋,大搞“夫厚祿食者,蓋欲聳其廉節”,也就是說讓文人不貪汙的根本途徑,是把他們餵飽養肥。不但官員俸祿高高的,而且據說年休假可以達到一百多天,福利爽的讓今天的人都眼紅。

    於是大官裡也能寫出好作品的就多了不少。

    當然這種官大是夠大了,“好”還是不好,就兩說了。而且就算這樣,他們到底會不會覺得自己就不“坎坷”就滿意了呢?

    還是呵呵吧。

    文人們的傑作猶如男人出軌,沒錢沒閒固然不見得沒有,但有錢有閒時,來的肯定更爽。第三個原因:會哭才好吃奶

    所謂千古文人嘴一張。人家吃的就是這張嘴的飯。

    好比你如果想讓領導同情你,給你長點待遇減點壓力啥的,你會說自己工作輕鬆收入豐沛呢?還是千方百計賣一賣慘?

    那麼你覺得人家專業嘴炮,賣慘會不如你個業餘選手?

    某秀才,呈詩與上官,中有句雲: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上官悲之,乃訪其家。見其兄弟皆全,甚怒。秀才辨曰:為押韻耳,兄弟不得不死。上官窺其妻妾甚美,乃曰:何不用 美妾眠道榻,嬌妻入僧房?則兄弟可活矣。秀才愕然,半晌乃曰:仍死兄弟,可乎?

  • 19 # 混遛烏拉拉

    封建王朝鼎盛時期的文人墨客,可能日子還要難過一點,為什麼說呢?

    封建王朝富足的環境,更適合腐朽勢力的滋生,正直的文人往往見不慣腐朽的行為,又管不住嘴巴,禍從口出,人家不整你整誰?比如柳宗元,他跟著王叔文搞改革,提出廢除宮市、鶻坊、鷂坊、狗坊、鷹坊,並罷黜這些部門的官員(都是宦官),這些都是盛世中腐敗透頂的人和事。但這些作為腐敗份子的宦官,你怎麼得罪的起。最後就招來禍事,王叔文被殺,柳老師還好,流放保條命。

    安史之亂更是這種盛世之下,腐朽集團利益澎漲到極端的產物。由於是盛世,安祿山之流才有可能大量蓄養兵馬,最後強大得可以和朝庭對抗,這場戰爭每一個人都不能倖免,何況文人。所以我們對唐代許多詩人的感覺就是,今天升了官,明天又被貶,前半身在北方,後半身又在南方。特別是李白、杜甫這兩個最著名的詩人,一生坎坷,甚至還流離失所,李白連一套商品房都沒有,杜甫似乎好一點,還搭了間座草房。

  • 20 # 白衣傲王侯

    首先,我要更正一點,不是文人墨客仕途坎坷,而是仕途坎坷的文人墨客寫下了優秀的作品,才會導致唐朝看起來文人墨客的仕途坎坷。

    唐朝文人墨客仕途坎坷嗎?答案是不。隋煬帝創立進士科,唐承隋制,科舉真正走上歷史舞臺。唐代科舉考什麼?剛開始考的很多,後來主要是兩科最受學子歡迎,報考人數相對較多,這就是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科很簡單,全是儒家經典的填空題,說句不客氣的話:有腦子誰都可以。進士科剛開始考實物策,就是類似於今天的申論。唐高宗時期,又加入了詩賦,由此唐詩開始走向輝煌。是的,沒有看錯,文人墨客也是為了科舉考試才重視詩賦的。那什麼樣的文人墨客仕途坎坷呢?李白、杜甫,名氣最大的就這兩位了吧。他倆之所以仕途坎坷是碰上了安史之亂,顛沛流離,不能發揮真正的才能。能做公務員的文人,詩賦都不會差,像是宰相張九齡、李紳,翰林學士白居易,官至刺史的杜牧,各自都有不朽名篇流傳,他們的仕途坎坷嗎?另外,能當大官的文人都是胸懷天下,可能他們認為詩賦乃是小道,治國安邦才是大道,沒空去寫詩吧,所以名聲不顯,但他們也是頂級文人墨客。

    所以說不是唐代文人墨客仕途坎坷,而是唐代仕途坎坷的文人墨客最出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背大猩猩遇到老虎會是什麼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