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裡,小生命的到來是一大喜事。如果是全職媽媽帶孩子,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養方式。但如果媽媽是職業女性,帶孩子的問題就會成為一個難題。
即便如此,媽媽在工作之餘親自帶孩子還是首選。
1,從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角度,
心理學研究發現,0~3歲是親子之間親密關係建立和語言發育的基礎。是情緒和各種動作發育的關鍵時期,是自主能力和自發性開始出現,凡事都想去探索學習的時期。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裡有這樣一個理論,所有被親密育兒法長大的孩子,安全感會比較強,與人的親密度也很高。因為他們在幼年時期得到了來自父母的心理支援和情感滿足,而幼年是人的心理最脆弱的時期之一,
0—3歲時,父母的穩定陪伴有利於孩子成長。孩子出生的頭一年,生長髮育速度最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最強。如果能夠在這一時期適時進行早期教育開發,將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給別人帶,則極有可能失去早教的寶貴機會。
2,從親子關係聯結的角度。
父母無疑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孩子與父母沒有建立起親子之間應有的親密關係。那麼未來,他將很難把父母當做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最能提供支援的人。長期來看,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這一點上,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談到育兒時提到:在孩子1歲半之前,再苦再累父母一定要自己撫養。如果孩子生下來以後交給別人撫養或者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姥姥家。一定要等到一歲半之後,不然你就喪失了對他心理上的控制力,就很難樹立起母親的權威,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很難管理。
末代皇帝溥儀,在晚年回憶錄裡說,年幼時自己非常頑劣,誰的話都不聽,無論是他的老師還是他身邊的太監都常常被捉弄。唯獨在他的乳母面前非常聽話。就是因為早年乳母對他的愛與關懷,讓他從心理上對乳母有一種深深地眷戀和認同。所以乳母的話對他也最起作用。
3,從長遠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也需要媽媽親自帶孩子。
曾親見過幾個出生後早年不是媽媽帶大的孩子。當他們在五六歲以後回到媽媽身邊時,再和媽媽在心理上重新建立聯結已經很困難。那種親近感不是因為你是我媽媽,我就會覺得你是最親的人。
她會一直在心理上對媽媽有牴觸、有距離,認為媽媽不愛她,在媽媽心裡她是不重要的,所以才會被送走。因此和媽媽有隔閡,甚至一生都活在對媽媽的怨恨裡。
高三的時候有一個女同桌,人長得很漂亮,但是性格多愁善感,整天鬱鬱寡歡,時不時一個人默默哭泣。
出於關心,我問她發生了什麼。她一邊抽泣,一邊道出了關於她童年的一些秘密。
她來自一個農村家庭,是家裡的老大。當時計劃生育政策很嚴。爸媽為了生一個男孩,在她出生後就把她偷偷寄養到了姑姑家裡。
直到她上了初中爸媽才把她接回家。那時家裡已經有了兩個弟弟妹妹。由於長久的疏離,雖然被接回了家,她總覺得父母不愛她,不然也不會唯獨把她送走。
從此以後,在自己家裡她找不到歸屬感,回到姑姑家裡她又覺得寄人籬下。
於是,每個週末,放學回家對她來說不是快樂,而成了痛苦的徘徊。
另一個是我的小侄女兒,她出生那年,因為哥嫂要外出謀生不方便帶著孩子在身邊,就把她留在家裡,由我爸媽照看。
在她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哥嫂的經濟狀況有了好轉,考慮到想給她更好的教育,就把她接到了身邊。當時後來出生的小侄子也已經兩三歲了。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8歲的小侄女回到哥嫂身邊後,對他們的意見很大,總認為爸爸媽媽不疼她,所以才把她留在了爺爺奶奶身邊。而且她還總是拿這個與父母吵架說事,理由是弟弟怎麼就從來沒有離開過爸爸媽媽,難道帶著她會很難,帶著弟弟就不難?!
後來,很多年,在整個青春期,小侄女都用叛逆來對抗父母,逃學,甚至時不時在一些事情上就跟媽媽對著幹。直到後來二十幾歲長大成人才知道心疼父母的不容易。
4,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又一次獲得成長的機會。作為父母儘量不要放棄這樣的機會。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和孩子的相遇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陪伴: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
仔細想想,父母與子女共處的時間並不會太久。從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參加工作。基本上到了高中時期孩子就要離開父母獨自求學。
對於父母,孩子只是陪了我們一段;而對於孩子,父母的陪伴卻能讓他受益一生。
在面對一些家長的時候我常常這樣說,現在孩子小你多把精力放在他身上好好培養他,將來長大成才了,他就會讓你少費心。
你若在關鍵的那幾年不陪伴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已經管不住了的時候,一個不成才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有一個悽風苦雨的晚年。
你給他快樂的能健康成長的童年,他還你幸福的晚年。
在《媽媽,快拉我一把!》這本書裡,作家採訪了很多的未成年犯,其中就提到了很多人的童年正是因為缺少母愛,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溫暖,最終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很多父母說,要不是沒有辦法,誰不想把孩子帶在身邊?
但是,父母都去掙錢把孩子交給別人帶與對孩子的教育相比,孩子的早期教育關乎他的一生,而掙錢卻是任何時候都不為晚的事情。
其次,如果是爸爸媽媽工作忙實在不能自己全職帶孩子的情況。
最好的辦法就是請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幫忙到家裡來照顧,下班時間還是以媽媽照顧為主。
總之,親子的聯結不能丟,因為這關乎到他後來的教育和成長。
另外,如果在孩子0-3歲之前全部時間由父母隔代教育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的壓力。但也有一定的不良影響。
隔代教育孩子,老人容易對孩子溺愛和縱容,因為太愛孩子捨不得嚴格要求。往往容易形成孩子自私任性的壞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就應該被嬌寵,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還有一點,假如婆媳關係不好的話,孩子還容易成為糟糕的婆媳關係的犧牲品。
有一天,我去車站送孩子上學,校車快要出發的時候,看到一個女孩抹著眼淚急匆匆跑過來。
不久,後面跟過來一個氣沖沖的奶奶,一邊走一邊嘴裡嘟囔些什麼。
家長們很關切的問那位奶奶孩子怎麼了,奶奶說孩子不聽話起晚了,又穿錯了衣服。有家長說,你告訴她媽媽讓她給老師打個電話說一聲。
沒想到的是這位奶奶竟然說,我才不管她!我在這裡能呆幾天!一邊說一邊還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讓人看了很是咋舌。
不得不說,大家一聽就知道這位奶奶是因為家庭關係不睦,根本就沒有把孫女的事情當做自己的孩子的事情來對待。
這樣的隔代教育又怎麼能帶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
鄰居有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媽媽生的是雙胞胎,兩個女兒帶不了,就把更小的妹妹留在身邊,她這個早出生幾個小時的姐姐則被奶奶帶回自己家裡養育。
孩子到了上學之後才回到家裡,總與媽媽合不來。
原因是一遇到媽媽與奶奶有矛盾,她總是站在奶奶那一邊,讓媽媽很是惱火。
每當這時,媽媽就把她對婆婆的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態度極其惡劣。這樣的家庭環境又如何能養育出健康的孩子?
第三,由於現實原因, 對於一些確實沒有老人幫襯,自己工作又忙實在無力帶孩子的父母來說,很多家庭不得不請保姆來照顧孩子。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式,但還是務必要注意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子聯結。不能把照顧孩子的責任全交給保姆,自己放手不管。
總之,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養育是來自父母的陪伴。關乎孩子能否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甚至關乎孩子未來能否健康順利的成長。做為父母在由誰來帶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慎重考慮。
一個家庭裡,小生命的到來是一大喜事。如果是全職媽媽帶孩子,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養方式。但如果媽媽是職業女性,帶孩子的問題就會成為一個難題。
即便如此,媽媽在工作之餘親自帶孩子還是首選。
1,從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角度,
心理學研究發現,0~3歲是親子之間親密關係建立和語言發育的基礎。是情緒和各種動作發育的關鍵時期,是自主能力和自發性開始出現,凡事都想去探索學習的時期。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裡有這樣一個理論,所有被親密育兒法長大的孩子,安全感會比較強,與人的親密度也很高。因為他們在幼年時期得到了來自父母的心理支援和情感滿足,而幼年是人的心理最脆弱的時期之一,
0—3歲時,父母的穩定陪伴有利於孩子成長。孩子出生的頭一年,生長髮育速度最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最強。如果能夠在這一時期適時進行早期教育開發,將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給別人帶,則極有可能失去早教的寶貴機會。
2,從親子關係聯結的角度。
父母無疑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孩子與父母沒有建立起親子之間應有的親密關係。那麼未來,他將很難把父母當做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最能提供支援的人。長期來看,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這一點上,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談到育兒時提到:在孩子1歲半之前,再苦再累父母一定要自己撫養。如果孩子生下來以後交給別人撫養或者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姥姥家。一定要等到一歲半之後,不然你就喪失了對他心理上的控制力,就很難樹立起母親的權威,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很難管理。
末代皇帝溥儀,在晚年回憶錄裡說,年幼時自己非常頑劣,誰的話都不聽,無論是他的老師還是他身邊的太監都常常被捉弄。唯獨在他的乳母面前非常聽話。就是因為早年乳母對他的愛與關懷,讓他從心理上對乳母有一種深深地眷戀和認同。所以乳母的話對他也最起作用。
3,從長遠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也需要媽媽親自帶孩子。
曾親見過幾個出生後早年不是媽媽帶大的孩子。當他們在五六歲以後回到媽媽身邊時,再和媽媽在心理上重新建立聯結已經很困難。那種親近感不是因為你是我媽媽,我就會覺得你是最親的人。
她會一直在心理上對媽媽有牴觸、有距離,認為媽媽不愛她,在媽媽心裡她是不重要的,所以才會被送走。因此和媽媽有隔閡,甚至一生都活在對媽媽的怨恨裡。
高三的時候有一個女同桌,人長得很漂亮,但是性格多愁善感,整天鬱鬱寡歡,時不時一個人默默哭泣。
出於關心,我問她發生了什麼。她一邊抽泣,一邊道出了關於她童年的一些秘密。
她來自一個農村家庭,是家裡的老大。當時計劃生育政策很嚴。爸媽為了生一個男孩,在她出生後就把她偷偷寄養到了姑姑家裡。
直到她上了初中爸媽才把她接回家。那時家裡已經有了兩個弟弟妹妹。由於長久的疏離,雖然被接回了家,她總覺得父母不愛她,不然也不會唯獨把她送走。
從此以後,在自己家裡她找不到歸屬感,回到姑姑家裡她又覺得寄人籬下。
於是,每個週末,放學回家對她來說不是快樂,而成了痛苦的徘徊。
另一個是我的小侄女兒,她出生那年,因為哥嫂要外出謀生不方便帶著孩子在身邊,就把她留在家裡,由我爸媽照看。
在她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哥嫂的經濟狀況有了好轉,考慮到想給她更好的教育,就把她接到了身邊。當時後來出生的小侄子也已經兩三歲了。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8歲的小侄女回到哥嫂身邊後,對他們的意見很大,總認為爸爸媽媽不疼她,所以才把她留在了爺爺奶奶身邊。而且她還總是拿這個與父母吵架說事,理由是弟弟怎麼就從來沒有離開過爸爸媽媽,難道帶著她會很難,帶著弟弟就不難?!
後來,很多年,在整個青春期,小侄女都用叛逆來對抗父母,逃學,甚至時不時在一些事情上就跟媽媽對著幹。直到後來二十幾歲長大成人才知道心疼父母的不容易。
4,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又一次獲得成長的機會。作為父母儘量不要放棄這樣的機會。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和孩子的相遇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陪伴: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
仔細想想,父母與子女共處的時間並不會太久。從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再到大學、參加工作。基本上到了高中時期孩子就要離開父母獨自求學。
對於父母,孩子只是陪了我們一段;而對於孩子,父母的陪伴卻能讓他受益一生。
在面對一些家長的時候我常常這樣說,現在孩子小你多把精力放在他身上好好培養他,將來長大成才了,他就會讓你少費心。
你若在關鍵的那幾年不陪伴孩子,等孩子長大了,已經管不住了的時候,一個不成才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有一個悽風苦雨的晚年。
你給他快樂的能健康成長的童年,他還你幸福的晚年。
在《媽媽,快拉我一把!》這本書裡,作家採訪了很多的未成年犯,其中就提到了很多人的童年正是因為缺少母愛,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溫暖,最終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但是,現實情況卻是,很多父母說,要不是沒有辦法,誰不想把孩子帶在身邊?
但是,父母都去掙錢把孩子交給別人帶與對孩子的教育相比,孩子的早期教育關乎他的一生,而掙錢卻是任何時候都不為晚的事情。
其次,如果是爸爸媽媽工作忙實在不能自己全職帶孩子的情況。
最好的辦法就是請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幫忙到家裡來照顧,下班時間還是以媽媽照顧為主。
總之,親子的聯結不能丟,因為這關乎到他後來的教育和成長。
另外,如果在孩子0-3歲之前全部時間由父母隔代教育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的壓力。但也有一定的不良影響。
隔代教育孩子,老人容易對孩子溺愛和縱容,因為太愛孩子捨不得嚴格要求。往往容易形成孩子自私任性的壞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就應該被嬌寵,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還有一點,假如婆媳關係不好的話,孩子還容易成為糟糕的婆媳關係的犧牲品。
有一天,我去車站送孩子上學,校車快要出發的時候,看到一個女孩抹著眼淚急匆匆跑過來。
不久,後面跟過來一個氣沖沖的奶奶,一邊走一邊嘴裡嘟囔些什麼。
家長們很關切的問那位奶奶孩子怎麼了,奶奶說孩子不聽話起晚了,又穿錯了衣服。有家長說,你告訴她媽媽讓她給老師打個電話說一聲。
沒想到的是這位奶奶竟然說,我才不管她!我在這裡能呆幾天!一邊說一邊還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讓人看了很是咋舌。
不得不說,大家一聽就知道這位奶奶是因為家庭關係不睦,根本就沒有把孫女的事情當做自己的孩子的事情來對待。
這樣的隔代教育又怎麼能帶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
鄰居有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媽媽生的是雙胞胎,兩個女兒帶不了,就把更小的妹妹留在身邊,她這個早出生幾個小時的姐姐則被奶奶帶回自己家裡養育。
孩子到了上學之後才回到家裡,總與媽媽合不來。
原因是一遇到媽媽與奶奶有矛盾,她總是站在奶奶那一邊,讓媽媽很是惱火。
每當這時,媽媽就把她對婆婆的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對孩子態度極其惡劣。這樣的家庭環境又如何能養育出健康的孩子?
第三,由於現實原因, 對於一些確實沒有老人幫襯,自己工作又忙實在無力帶孩子的父母來說,很多家庭不得不請保姆來照顧孩子。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式,但還是務必要注意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子聯結。不能把照顧孩子的責任全交給保姆,自己放手不管。
總之,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養育是來自父母的陪伴。關乎孩子能否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甚至關乎孩子未來能否健康順利的成長。做為父母在由誰來帶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