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確無雙
-
2 # 吉祥如意來來來
我認為每種語言都有各自的優勢,漢字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嚴謹性,各種意思的表達,語言豐富,優其同音不同聲,更是奧妙無窮。由於自己英語水平有限,不便評判英語的嚴謹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英文沒有藝術美,只有26個字母,沒有形意,而漢字可以追求書法美。
-
3 # 想象一陣風
無漢字無漢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是處在漢唐盛世,這樣的問題,沒有人會提出來,也沒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文字對周邊幾個最強盛的東亞國家都形成了重大的影響,對他們的文化也形成了重要的影響。日本、北韓、越南,他們的文字大量的借鑑我們國家的文字,象日本根本就是以漢字的形式為主。形成了獨特的東方亞文化圈現象。日韓的貴族和知識分子如果說不會漢字不懂漢文那簡直是一種羞辱。
漢字的書法更是世界一絕,是最寶貴的文化瑰寶。為世界各國收藏家所鍾愛,紛紛高價購買。王曦之的《蘭亭集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但是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且是最寶貴的書法作品。在世界範圍,享有非常高的聲譽,是海內外華人的驕傲。
漢字是海峽兩岸華人和世界華人的根。
-
4 # 編劇如風
漢字與英文的區別有如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中國文化,也包括文字,的確有很強的意境、意韻這種元素。漢字的一字多音多義和單字的任意組合具有很強的靈活度,有時邊界就顯得沒有那麼清楚。漢字的語義(概念)形成過程是比劃構成字,字可以獨自成義,也可以字字組合成義。彈性空間很大。這對於表達的情感張力而言是有優勢的。而英文的語義形成過程是字母組合成字,字本身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概念性語義單位。單字與單字組合就已經是一個要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的句子了。所以從完整表達思想的角度來看,英文來得更快、更直接一些。單字的語義立場更明確、清楚、單純一些。漢字則具有更強的環境變通性。比如這個環字,單獨存在時,你可以想象出一個圓環,一個擁抱,一條衛星的軌跡,但是當它與境字聯用時它的的語義就被確定下來了。這個也能反映出華人獨立存在時的複雜性和多變性。而一旦進入一個組合,它就會放棄多變的自我,與“團隊”擔當共同的使命了。
而英文的單字語義獨立完整,概念清楚直觀,是什麼就是什麼,講究與被“標籤化”事物的完全重合。不多也不少,不偏也不倚。反映西方人簡單、直接、充分、精準的思想特點。
從構字的原材料來看,漢字只用了五個比劃(筆畫)就能生髮出海量的漢字,說明華人在節約原材料方面和三生萬物的思想意識上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也說明我們的老祖宗認知和記錄世界最原始的意識是從形體(忽視語言最底層聲音的維度)開始的(外在、表象)。
而英文單字的原材料似乎從一開始就有算計,有系統的規劃,音形兼備,元輔兼備。說明英美人在最基礎層面做足準備的意識很強,工具意識很強,對充滿靈性的聲音元素更為敏感、關注。所以聽演講你會覺得往往歐美人的演講更有激情和感染力。
回到開頭,說中西醫的區別。我覺得中醫的特點就是對氣脈血經神的關注意識更強,講究從總體上、色相上,大的迴圈路徑上去鑑別健康、調理身體。而西醫認為身體的各個器官既聯動又獨立。可以那任意一個組織器官割裂開來看待和對待。哪裡出問題了就專門聚焦在那裡,把那裡的問題解決了,別因為它這個個體的問題影響“全域性” 。至於闌尾、扁桃體啊什麼的,不稱心時切了下去也無所謂。就是說西醫把各個器官獨立看待,以協作的視角看待,分清主次,精準定性。所以精準醫療和組織細胞學,基因遺傳等精細化科協領域西方走在了前面。
最後我想說:這兩種語言、文字所構成和表現的文化的確是各有千秋,相互補益。論忍耐力、承受力和迷糊幸福,西方人比不過華人。但是論科技進步和探索創造我們難以企及西方。道理很簡單。西方人更獨立、更自主,更簡單,更直接,更精準,更注重底層元素和邏輯的建設。
以上論述 無經無典,純屬個人瞎想,大家別太較真兒,能引發一點兒思索就算沒有白費這些漢字!
-
5 # 摶搖九霄
首先,什麼是意境?什麼是嚴謹?water怎麼看得出來嚴謹?水的意境又在哪兒?
因此,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嚴謹的。
漢字和英文(以英文為例吧)的主要區別是,漢字具有一定的表意性,表音性較差。而英文幾乎是純表音的,不具有表意成分(有人認為有,但普遍認為沒有,認為有的也沒啥說服力)
漢字具有表意性,這可能是說“意境”的原因,但是漢字的表意性更多體現在古文字中,比如甲骨文的水就是水流的樣子。但是發展到今文字階段,漢字的表意性實際上逐漸喪失了,“水”已經看不到水流的樣子了,我們說漢字從“象形文字”走向了“記號文字”。
但是漢字還是有一定的表意性,比如“休”就是人靠在樹上,“閂”就是門裡的橫木,更多的是看不出來,但是還有這種表意性,比如“看”是把手放在眼睛上邊,手搭涼棚的動作。這裡面“目”很明顯,但是“手”已經變形了。總之,漢字大多數都可以做出一定的解釋,和語義有一定的關係,我們稱之為漢字的理據性,估計就是題主所說的意境了。
英文是表音的,我們學習英文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背英文單詞,首先要背單詞的發音,然後根據發音去拼,大概就可以把這個單詞拼出來了。相反,當我們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的時候,可以大概猜出它的讀音。比如看到cood,儘管不知道啥意思,但我們可以拼出讀音“庫的”。
從某種角度說,漢字比如表音文字嚴謹。因為表音文字可以拼出讀音,而且大多表音文字拼出的讀音是比較嚴謹的,也就是較少有例外發聲。但是漢字在表意上沒有這麼嚴謹,比如“理”,沒有學過文字學的人說不出它的理據是什麼,為什麼是“治理”“理順”這樣的意思。再比如“射”“矮”應該互換的說法。
其實,聲音本來就比意義要嚴謹,比如你可以說出每一個漢語字詞的準確拼音,但你絕對說不準確每一個漢語詞的意思,別說你,詞典都做不到。
因此,漢字走表意的道路,一開始就不可能嚴謹,比如“休”,人靠在樹上為什麼是休息?等人不行嗎?抽菸不行嗎?坐在地上才是休息好嗎?
另外,時間可以讓一切變得不再嚴謹。為什麼“理”的意義我們看不出來?因為王字旁本來應該是“玉”,理的本意是“治玉”。
表音文字同樣禁不起時間的沖刷,比如bomb中有不發音的字母,這不符合拼音文字的原則,就像漢語拼音中沒有不發音的字母一樣。這是因為古英語中,所有的字母都是發音的,但是到了現代,發音改變了,而文字沒有改變,導致了兩者不一致。
因此,幾千年的歷史也讓漢字的“不嚴謹”更深了一步,畢竟表音文字的歷史都不太長。
最後,不嚴謹不好嗎?未必!文字的本質是要使用,只要用得好,合適,方便,那就是好文字。文字沒有優劣高下之分。
而從文化性角度上看,漢字是優秀的。
-
6 # 響箭6
的確是沒有英語嚴謹。例如漢語說“今天星期天”,從語法上講應該是“主表結構”,但只有主語“今天”和“表語”的一部分“星期天” ,缺少作為動詞的“是”。而英語會說“It"s sunday today.”主語“it” 、表語“is”和“Sunday”以及狀語“today”都表現完整,在形式上沒有缺漏。
-
7 # Also681210
當然是從左到右看噢。當年看說文解字,迷的一愣愣的,少時還以為英文是拼音階段,將來世界統一文字為漢字,我就不用那麼辛苦學英語。呵呵呵
-
8 # 袁聰
首先,中華文化包括漢字文化與英文文化有著‘’本質‘’的差異,二者不可比議。
漢字文化的嚴謹性,我個人認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英文嚴謹性都強。因為它是世界榜首的‘’方塊天書‘’,沒有嚴謹,何其稱為難,沒有嚴謹,漢字文化被外華人何其稱之為‘’科學‘’。一門科學沒有嚴謹何其稱之為科學。
二者存在著文化差異,漢字與二十六個單獨英文字母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漢詞與英語單詞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去釋義。
-
9 # 宇宙新少主
漢子主要是象形字,早期的甲骨文,專注於漢字的都知道,看到漢字就相當於看到了自然世界的萬事萬物,還有一種意境就是聯想法,透過漢字的實際意義聯想到很多事情,這個和英語是一樣的,無論英文歌詞還是漢字歌詞,都具備這種意境,你說的嚴謹性其實是非感性的意思,但是整個世界就是感性的世界,而英文無論是嚴謹還是感性都是非常強大的,比如bank,這個詞,既代表銀行,又代表堤岸,緊貼河流旁邊的直線形陸地,這種意境在英語中是比較普遍的,你可以根據英文聯想所有狀態,比如歸還,turn,代表退出,比如你正在聽課,歸還就代表放棄聽課,或者演唱會,至於其它意境的事情,漢語其實嚴謹性沒有這麼強,就是因為對於意境的表達不夠,當然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意境是,虛幻的,形而上的,或者未知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漢語的確不夠嚴謹,我目前沒有研究英文的形而上,和心靈的事情,不過可以聽聽英文歌曲.
-
10 # 天眼66380651
華夏文明祖留傳,文字不朽唯漢語!
遣詞達意妙語句,出神入化世難比!
中英詩文無法語,漢字優美傳神韻!
千變萬化隨手筆,博大精深實難比!
-
11 # 1427256
英語嚴謹性比漢語強麼?那麼用漢語翻譯一下這四個常用詞的意思:sister,brother,uncle,aunt,不要加什麼字首字尾,比如elder sister,僅僅是單詞本身
-
12 # 天府南山
漢語是這世界上最高階的語言,英語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語言,只是靠著英國殖民時期的力量傳播得遠。最近有人又開始攻擊漢字,國外資本又開始撒錢了,文化滲透無處不在,一群腦癱分子以為自己會點英語,就開始裝X炫耀,不知不覺成為別人洗腦網民的工具!
-
13 # 寧死不979
也就是這幾天,產生了兩個新的名詞,叫做“大白”、“小陽人”。
1,“大白”。就是不管夏天酷暑、冬天嚴寒、春天美景、秋天淫雨,只要有疫情,就肯定出現的;夏天熱得汗流浹背、冬天冷得瑟瑟發抖、雨天淋得落湯雞一樣的;他們可能是志願者、可能是各方面調集而來的國家工作人員,比如法官、警察、檢察官,也可能是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最有可能的,還是各級醫務人員。
大白,身上穿著笨重、憋悶的防護服,頭上戴著防護帽,眼前遮著護目鏡、臉上掛著兩層口罩、手上戴著雙層手套、腳上穿著防護鞋。
他們可能聲嘶力竭地高喊,也可能默默無聞地在崗位上一熬就是幾個小時。他們可能被人謾罵,也可能向“有錢有勢”的人下跪。
他們可能半天喝不上水,到點吃不上飯,可能凌晨三點四點就出發,可能晚上十點十一點才回家。
南方,就有大白熱死;北方,就有大白凍死。
大白的形象,從2019年疫情剛剛開始就出現,直接映入了人們的眼簾,震撼了人們的心靈。現在,還在時時刻刻保護我們的健康和生命。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才能消失,也許以後,只要有疫情,他們都會立即出現。
2,小陽人。幾乎和大白對稱,偏偏就時不時出現“小陽人”。
很明顯,逢年過節,人員流動量大,就可能出現一批感染者,他們可能是天南海北跑是來跑去的,旅遊的,探親的。有可能是與“洋人”有過接觸史;也有可能悶在家裡,卻因為“冷鏈”中招,無辜躺槍。不管怎麼說,大部分“小陽人”可以溯源到“洋人”那裡,因此,叫他們小陽人也算是名副其實,恰到好處。
3,“大白”,“小陽人”,這樣形象生動的詞彙,突然躥紅,一夜之間全華人們都在唸叨。這明顯是含有豐富的意境和內涵。嚴謹嗎?我感覺十分嚴謹,而且饒有風趣。這才是漢語的魅力。
這樣的造詞能力,恐怕英語是不可能的。那麼,他們只能直譯,那就是“dabei”或者只好翻譯成“big white”。
4,若干年以後,“大白”、“小陽人”這樣的熱詞又可能被人忘卻和淘汰。這就是漢語的偉大,漢語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下來的語言、詞彙,畢竟是、必將是最精煉,最美麗、最形象、最生動的。
時間,是一把剪刀,時時刻刻在修剪漢語漢字。另外還有地域,也就是方言,也在豐富,影響漢語。比如辛亥革命以後,新文化運動,從國外,最多的是日本,引進了大量的詞彙。
也就是說,有沒有意境,嚴謹不嚴謹,可以由十四億華人,透過時間的長河來判斷。
這樣的功能,漢語,感覺比其他語言強大。
回覆列表
“意境”本身,它不具備“嚴謹”性麼?只是其嚴謹度,是一般常人難以涉及的。
實說,我不懂英文。尤其是外華人,中國漢文意境的嚴謹度,不經教學“告知”,他們可以說是極難搞懂的。——簡直就是“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