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陋室銘203835086

    性格的衝動會決定人生。韓信性情剛直,出身寒門一心在在亂世上找到自己的價值。投奔項羽,一個貴族階層的最高領袖,是不容一個小民一帆風順的。大軍營也不是有才是用,這就是人性的忍耐,踏浪過不去,就會前功盡棄。韓信懷才不遇走了,亂民聚義找到草寇劉邦,蕭何的引舉當然成了草民之王。有了百十人的隊伍,有義當報衝冠了沙場。韓信點兵,多多宜善。齊王的封頂,不懂周旋,誰是主子,也不避嫌。兵家大忌殺戒魂了人生終年!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先看韓信對項羽的評價:

    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得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隻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

    再看韓信對劉邦的評價:

    陛下您雖然帶兵不如臣,但你善於帶將,所以我被你擒住了,況且,你的能力是上天給予的,不是我這樣的人可以相比的。

    當然這只是韓信事後的評價,韓信背棄項羽投奔劉邦的最初原因就是因為:韓信在項羽處不受重用,官不過郎中,計不被採納,聽說漢王劉邦善待人才,於是去劉邦那碰碰運氣。

    為什麼韓信選擇投奔劉邦?

    很多人認為是劉邦知人善用、禮賢下士,當然這也對。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劉邦的出身,從一介布衣亭長做到當時的漢中王,完成了從屌絲到王侯的蛻變,這正是韓信期待的人生理想,這才是韓信投奔劉邦的真正原因。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大部分諸侯王都是原六國貴族,如魏王魏豹、韓王韓成,連項羽本人也是楚國貴族,小部分諸侯王是布衣起家,如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張耳,漢王劉邦。

    而漢王劉邦是十八路諸侯中實力僅次於項羽,領著一幫農民、下層官吏、小商人一路打進咸陽,成為王侯將相。而韓信自小有一番理想,想建立功名,揚名立萬,劉邦這樣的隊伍正是韓信所期待的,而貴族是看不起寒門出身的韓信。

    韓信離開項羽前,顯然有一番投奔誰的想法,那個時侯沒有通訊工具,只能口口相傳,韓信顯然分析過,覺得劉邦是他投靠的人。

    當然韓信投靠劉邦後也並未受重用,一是韓信出身貧寒,沒有人推薦,二是韓信沒有名氣,也見不到劉邦,只做了個接待賓客的小官,後犯法待斬經夏侯嬰所救推薦給劉邦,也不過封了個治粟都尉(管糧食的小官),韓信多次與蕭何交談,經蕭何認定為人才才推薦給劉邦後受重用。

    蕭何可謂是韓信的伯樂,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人才也是需要發現的!

  • 3 # 自由的因子

    一個胸有大志的人在項羽手下得不到信任和重要,他當然不甘心。項羽陣營多是六國舊貴族,平民韓信受到壓制,再說項羽高傲自負,不可能給他發展空間,韓信無出頭之日,大有懷才不遇之怨。

    投奔劉邦發展空間大,因為劉邦軍中缺乏良將,韓信投奔劉邦後,成就了“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的佳話。韓信本人野心勃勃,總是想贏得人生,蕭何月下追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韓信不甘心委曲求全,也因此衍生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4 # 野草的沉思

    關於韓信離開項羽的原因,《史記》中是這樣說的,"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入蜀,信亡楚歸漢。"

    這裡是說,韓信多次向項羽獻計劃,項羽不採納,所以韓信才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後來韓信與劉邦論策的時候評論項羽,說項羽"項羽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爾。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都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羽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爾。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從這段文字看來,韓信對項羽是有全面瞭解的,知道項羽雖然勇冠天下,但不知政治,不會用將,殘忍殺戮,不得人心,難成大事。這也是韓信離楚歸漢的根本原因。

    從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韓信不僅會用兵,在政治上也是很有眼光的。可惜他看透了項羽,卻未能看透劉邦。最後死在了劉邦手裡。

  • 5 # 歷史神秘人

    韓信作為戰神,在他沒有聲名顯赫的時候,給人的形象就是一個胯下之辱的人,因此他投奔項羽和劉邦時,都不受待見,只不過劉邦幸運,他手下的蕭何看出了韓信的非凡才能,才有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而正是那一次月下追韓信,蕭何對韓信的重要對話,讓韓信最終決定了投奔劉邦。

    韓信投奔劉邦會獲得最大的政治收益,而且人生安全也有保證,這就是韓信投奔劉邦的原因。韓信的信念就是要出人頭地,做出成績,所以他忍受胯下之辱的莫大恥辱也要堅強的活下去,活著才有希望嘛,可是因為受這個聲名所累,韓信剛投奔項羽時雖然提了很多意見,貴族的項羽內心就鄙視韓信,不聽他的意見,失望後的韓信離開了項羽去投奔劉邦去了。雖然劉邦出身也不高,同樣內心也是鄙視這個胯下之辱的韓信,認為他是軟弱的人,因此也不重用劉邦,韓信心靈再次受創,也離開了劉邦,好在蕭何看出了韓信的才能,月下追韓信,用自己高明的口才說服了韓信,最終韓信投奔了劉邦。

    蕭何追到了韓信,首先是表達劉邦對韓信的歉意,不是不重用韓信你,而且你韓信本來就有胯下之辱的名聲,身為主公的劉邦不能一下子就提拔你韓信吧,這樣其它人不服嘛!劉邦讓你韓信從最底層做起就是為了考驗你,試試你的才能嘛,然後一步步的好提拔你嘛!當然啦這都是蕭何自己的想法,劉邦沒有那樣的想法。蕭何這樣做就是減輕韓信對劉邦的誤解,接下來的談話才好談的下去嘛,先定一個基調,劉邦是知道你的才能的,你韓信不要太心急,要相信劉邦。韓信聽了蕭何的談話,心理算是放下了點點的防備,開始靜下來聽蕭何接下來的談話。接著蕭何就提出,韓信只有投奔劉邦,才會獲得最大的政治收益,高官厚祿才能最大化,劉邦才是韓信獲得成功的唯一選擇。你韓信是有才能,你以後不投奔劉邦了,你也只能投奔其它地方的諸侯啦,問題是其他的諸侯就一定重用你韓信嗎?你的名聲所有的諸侯都知道,別說重用你,連見面的機會都不給你都是可能的,那你韓信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啊!你韓信只有投靠最有實力的諸侯才有最大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才能走最大的收穫啊,現在大地上最有實力的諸侯就是項羽和劉邦了,就算其他諸侯重用你,你能有多大的出息呢!所以投靠其它諸侯是不行的只有投靠項羽或者劉邦啦!而你韓信再回去投奔項羽是不可能了,項羽是不會再次接受你的,你韓信也不會厚著臉皮再回去吧!而投靠劉邦就不同了,劉邦本來就要重用你,之前不用你是考驗你一場誤會罷了。現在回去絕對沒有心理負擔,再說了你韓信只有投奔劉邦才有最大的收益啊,因為現在最強的勢力第一是項羽,第二是劉邦。老二肯定會和老大爭天下,而實力弱一點的劉邦肯定會更加重用你韓信,只要打敗了項羽,你韓信就是最大的功臣了,你韓信也希望打敗項羽讓項羽看看你的威風吧!你幫劉邦打敗了項羽,成了最大的功臣,以後封侯封王那是一定的,你不投奔劉邦還能投誰呢?韓信聽了蕭何的話,已經信了七八分了,蕭何也放心了,於是丟擲最後的砝碼,說你韓信只有投奔劉邦人身安全才能獲得保證啊!如果你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諸侯也重用你,你的才能得以發揮,而到了那時,你韓信的性命就堪憂了。因為你韓信是在打項羽和劉邦的臉面啊,你韓信投奔了項羽和劉邦不受重用,被其它諸侯重用了,就是讓項羽和劉邦很沒面子,是在諷刺他們鼠目寸光,不會用人嘛!你幫其他諸侯和項羽劉邦爭天下,很容易被項羽和劉邦聯合夾擊啊,因為你讓他們沒面子,對於梟雄來說面子很重要,你幫其它諸侯爭天下,項羽會和劉邦放下敵意聯合起來首先消滅你韓信,你韓信再有才能也不能保證不被最強的兩大勢力聯合攻擊吧,被消滅是最有可能的,你韓信最後能有活命嗎?當然你韓信可以活下去,只有不出山幫助別人,老死山林,可是這是你韓信想要的人生嗎?蕭何說完還給了韓信打包票,只要韓信回去投奔劉邦,以前的事既往不咎,絕對讓劉邦重用你,蕭何用自己人格擔保劉邦會重用你韓信,不信的話找蕭何我晦氣就行。終於韓信信了蕭何的話,跟著蕭何回去投奔了劉邦。蕭何說服了劉邦重用韓信,還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最後也幫劉邦奪得了天下,自己也封了王。

    韓信幫助了劉邦取得天下,自己也獲得了最大的收益封了王,只是也許因為韓信太能打仗了,劉邦對他還是不放心,最終讓自己的老婆呂后殺了韓信,一代軍神韓信就那樣的死了,真讓人感嘆啊!

  • 6 # 師明禮

    真正原因是,誰用我我就跟誰。

    從歷史上看,韓信離開過項羽,也離開過劉邦。

    ①韓信為什麼離開項羽?因為在項羽那裡不得其用。

    韓信早年投奔項梁,後來跟著項羽,但是幾次三番向項羽諫言,均不得用,於是轉頭投奔劉邦。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請注意,韓信離開項羽,不是項羽此人如何,根本原因是項羽不用他,這一點在韓信投奔劉邦的時候再次體現出來了。

    ②韓信投奔劉邦之後,再次離開,為什麼?因為在劉邦那裡仍然不得其用。

    許多人分析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都從項羽和劉邦的性格為人上找原因,這只是次要原因,在韓信看來,誰用他他就跟誰,這才是他多次選擇的根本原因。

    比如,項羽不用他,他就走;到了劉邦那裡,劉邦不用他,他還是走。

    言於上(劉邦),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指韓信)度何(指蕭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看到沒有,根本不是很多人分析的項羽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也不是劉邦多麼有智慧,韓信看的只是誰能用他,讓他施展才能。

    項羽若能重用韓信,韓信一樣不會走;

    劉邦不重用韓信,韓信一樣走。

    這一點只有蕭何看的明明白白的,當他把韓信追回來之後,劉邦說看你的面子,讓韓信做將軍吧,蕭何說,做將軍韓信還是會走,因為他還是會感到沒受到重用。劉邦說那就做大將吧,蕭何說不僅要做大將,還要專門舉行大將儀式。

    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韓信離開項羽,離開劉邦,繼而又為劉邦效力的根本原因是看誰能重用他,讓他施展才能,至於侍奉的君主才能如何,那是次要的。

  • 7 # PEI大人講歷史

    一山不容二虎,在項羽的軍隊裡也留不下韓信久存。韓信和項羽都屬於那種有武力,能夠打仗的將領角色。但是他們性格都挺傲的,不願意受到其他人的束縛。

    所以韓信離開了項羽來到了劉邦的帳下,劉邦這個是對人的管理不太嚴格,但是拉攏人有一套,他不用自己上戰場打仗,只要招募到好將軍就好,而韓信恰恰就是一個世間不可多得的好將軍。劉邦有自己的軍隊,韓信有將才,而且劉邦對別人管的也不太嚴格,所以兩個人一拍即合。

    而且項羽是那種霸王性格,你如果能夠跟著我,那就按照我的心意來,絕對不會虧待你,但是你不按照我的方法方式做,那麼你就沒有好日子過。而韓信恰恰也是一個這樣的人,他有獨立的思想,所以和項羽在一起只能針鋒相對。而劉邦不同他能夠包容很多東西,在劉邦的帳下有韓信更多的成長環境。如果讓你有選擇的話,相信你也會去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環境,而不是和別人大眼瞪小眼。

    所以韓信會選擇離開項羽投靠劉邦,主要是兩個人性格合不來,加之兩個人誰不不服誰,要真打起仗來誰還不一定能夠贏。

  • 8 # 風雲名人志

    項羽,秦末戰將,神一般的人物,他這一生打仗從來沒輸過,一直到死都覺得自己是戰無不勝的,只不過就是老天不眷顧他而已。如果項羽當時能留住韓信,或許就能打敗劉邦,統治天下。那麼韓信為什麼會離開項羽而投奔劉邦呢?以下從六個方面加以說明。 韓信自負的性格讓他不想在項羽身邊默默無聞

    韓信是個軍事天才,他離開項羽僅僅5年的時間,便取得了令人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韓信是個自信的人,不甘心隨遇而安,他先後兩次跳槽,最後才被劉邦錄用。隨著地位越來越高,韓信開始膨脹,變得越來越自負,以至於瞧不起有勇無謀的人。他這個人知恩圖報,韓信封王后,幫助了以前幫助過自己的人。而且韓信這個人還很有氣度,讓韓信受胯下之辱的那個人,韓信不僅沒殺他,反而升他做了官。不過這個人政治能力差,要不然他能有機會登上王位。而且韓信這個人居功自傲,所以到後來被殺了。

    韓信受過胯下之辱,項羽看不上他

    項羽這個人是有仇必報的,如果自己受到侮辱就一定還回去。韓信是受過胯下之辱的人,項羽當然看不上他。項羽畢竟是個富二代,而且能力特別強,高傲的很。而韓信是窮人家的孩子,並且還是個不拘小節的人。起初當官也沒當上,做生意也不是那塊料,最後只能去別人家混日子。後來還受過什麼胯下之辱,可能當初韓信認為只要鑽進去,對方將他放過,不管怎麼說,韓信和項羽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而且他們都很自負,所以說這兩個人在一起互相看不上對方。

    項羽身邊人才濟濟,韓信排不上號

    當時投靠項羽的人,人才濟濟,而韓信呢,只是在項羽身邊的保鏢,是個無名小卒,不會被項羽重視。而項羽的軍隊又那麼厲害,當時韓信的能力也沒展現出來,那你們說項羽能重用他嗎?再說就算你韓信小有能力,當時呢,也是個小人物,如果項羽一下子重重用韓信,讓他做大官,那項羽身邊的人怎麼想。所以只好先讓項羽從基層做起,以後再考慮提拔。

    項羽對韓信不信任

    原先韓信是在項梁手下做事,項梁被章邯軍打敗後,幾乎全都死掉了,就韓信啥事沒有的回來了。所以當時項羽認為他是個逃兵,項羽想殺了他,但跟著回來的幾個士兵說韓信是想讓他們安全回來,最後項羽放了韓信。但項羽一直是看不上韓信的,就知道韓信就是有點小聰明,不怎麼信任他,韓信在項羽手下就這麼一直受冷落。

    項羽剛愎自用

    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不太信任別人,像這樣的人,在別人面前都牛氣沖天的。對待其他的諸侯,項羽也是比較傲慢的。在項羽眼裡,別人都是不中用的,連自己人都一樣,亞父范增就是最好的例子。更何況,韓信還是個外人,讓個外人為自己出謀劃策,對項羽來說就很可笑。所以項羽根本不會給韓信出人頭地的機會,在當時有很多人才被項羽埋沒了,更何況小小的韓信。而韓信後來是透過蕭何的引薦才被劉邦重用的。

    項羽與韓信軍事理念不同

    項羽和韓信的軍事戰術不一樣。韓信,喜歡誘敵深入,在打擊對手。而項羽,喜歡主動出擊,來打擊對手。而韓信又是個野心家,有強烈的封王心裡(不當皇帝那還不讓封王呀)。所以項羽是不會重用韓信的。

    總結:因為以上六點,韓信才會離開項羽,轉投劉邦,而且最後逼死了項羽(在烏江自殺身亡)。這樣的英雄人物下場卻很淒涼,這不免讓後人感到惋惜。有人認為,如果當初懂得重用韓信,那得到天下的人就是項羽,而不是劉邦了。項羽作為咱們中國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他個人的魅力更是沒的說,深受大家喜愛。就算最後項羽沒有當皇帝,他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他就是人民心中的“無冕之王”。

  • 9 # 舊時樓臺月

    韓信與項羽皆是秦末漢初時期的傳奇人物,就是軍事才能來講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屬於一流級別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兩人曾經存在過短期的隸屬關係,然而這種關係最後隨著韓信的離開而結束,那麼韓信為何會離開當時勢力正強勁的項羽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二人身世背景之間的隔閡韓信出生於草根階級,家庭背景十分普通,就連史書都沒有準確的記載他的身世。正是出生在一個這樣的家庭環境之下,韓信的早年生活是十分悽慘的,在他母親去世時連辦喪事的錢也沒有,之後也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是很難解決。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受到他人的欺凌,最著名的就是遭受一位屠夫的胯下之辱,這也是日後被項羽所瞧不起的原因之一。項羽的身世相對來說要顯赫許多。他出生於楚國貴族家庭,祖輩世代為楚國重臣,他的祖父項燕更是楚國赫赫有名的大將,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的項羽,從小就受貴族風氣影響,流淌於身中的貴族血脈更是讓他高傲無比,能夠令他瞧上眼的就屈指可數了。

    由於在秦朝距離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時間並不長,在春秋戰國時期所盛行的貴族遺風任然存在,身處在這種身世等級分明的年代,加之項羽本身傲慢無禮的性格,在骨子裡就瞧不起出身貧賤的韓信,這就使得二人無法平等共處,最後分道揚鑣也是情理之中了。

    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縱觀古今,這段話的確有他的正確性,至少在項羽身上就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為他日後敗給劉邦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同時,他的這種性格也使得身邊的人逐漸離他遠去。韓信就是其中之一。

    項羽一生只對一個人言聽計從,就是他的叔父項梁,他的叔父死後便無人能夠約束他,即使後來的范增也不行。如此一來,在行軍作戰和軍令號施等決策中,一直以來都是按著項羽的性子來,他認為要做的事,即使錯的也不能阻止他。雖然他有能力這樣為所欲為,諸如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潰章邯、彭城之戰中殺的劉邦丟盔卸甲,但他多次不聽范增所言放走劉邦也是因為這種性格所致,因為他目中無人,認為劉邦成不了大事。

    毫無疑問,他的這種剛愎自用的性格讓他最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然,這一性格弱點韓信早已看出,這也讓韓信明白,在他的領導下遲早會是功敗垂成,明知會敗,還不如早點離去,另投賢人。

    項羽帳下人才濟濟,韓信無用武之地

    項羽至從跟隨其叔父項燕起事已來,身邊從不缺乏可用之才。待後來項燕戰死之後,繼承其基業,更是有諸如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等當世名將和謀臣范增忠心輔佐。

    而反觀此時籍籍無名的韓信,由於出生並非是豪門世家,在項羽帳下顯得黯然無色。即使後來在他的好友鍾離昧的舉薦下,也就博得一個“執戟郎中”的卑職,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和去展現他軍事才能的機會。

    假使項羽最終重用了韓信,讓他參與軍事決策當中,韓信也未必能夠大展拳腳。因為兩人的軍事理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①項羽在行軍作戰中強調的是正面作戰,狹路相逢勇者勝,憑藉個人超強的無力和軍隊士兵的戰鬥力擊潰對手。

    ②韓信則強調上兵伐謀,用兵講究方法,作戰多施計謀和戰術,諸如誘敵深入、分兵合謀,無不體現出他高超的軍事藝術。

    正是由於這兩種迥異的軍事理念,使得兩人即使共商大事也是格格不入的,而項羽更是對韓信的這種軍事計謀嗤之以鼻,認為這是猥瑣小人所為。如此一來,韓信呆在項羽帳下最終只會是被埋沒,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離開項羽實現遠大抱負或許是韓信的最好選擇。

    結語:

    群雄逐鹿的楚漢戰爭早已遠去。而後世對於這段歷史的議論仍是經久不衰。很多人認為,如果項羽能夠重用韓信,認同和採納韓信的軍事策略,結局會是如何?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歷史的魅力之處就在於他的這種“遺憾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便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裡面,誰的武功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