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hwhw566

    咖啡分級的標準,隨著很多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一、按照篩網分級

    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採用的根據咖啡生豆外形的大小來區分等級。簡單來說就是,以篩網洞的大小為標準,沒有掉下去的就是高等級,掉下去的就降低等級,以此類推若干標準。例如:篩網的單位是1/64英寸,如果說是16號篩網,就說的是16/64英寸,也就是如果大於這個標準的咖啡生豆是沒辦法掉下去的。

    一般採用這個方式評價生豆品質的國家有哥倫比亞、肯亞等國。

    二、論產地

    先不管產區怎麼評價,大部人咖啡愛好者和從業者,都喜歡用產地來判斷咖啡生豆的等級。海拔越高,品質越好,所以一般中美洲的咖啡都是按照產地海拔來判斷的。最著名的要數藍山咖啡,它生長的海拔高度都在1000-2000米,甚至更高,溫差大,成熟慢,味道好。然後再根據篩網和瑕疵比例進行等級區分。比如藍山1號,藍山2號,藍山3號,牙買加精選等等。

    三、瑕疵豆分級

    還有一個重要的分級標準就是瑕疵豆的佔比,肯定的是,瑕疵豆越少,影響風味的壞因素越少,咖啡生豆等級越高。一般採用粗獷採收的咖啡大國巴西,會綜合使用篩網、瑕疵、味道等標準來評價生豆。

    瑕疵包含:木頭、石頭、帶殼豆、發酵豆、未熟豆、貝殼豆、咖啡皮等等非正常咖啡豆。

    簡單記:高海拔、大顆粒、無瑕疵的咖啡豆,就是好咖啡豆。

    如果再嚴格些,考慮到熟豆的味道,還需要加上杯測環節的得分,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90+之類的精品咖啡說法。

    好咖啡,必然從種到收,從種子到杯子,都是趨於完美的。

  • 2 # O泡仔仔

    咖啡分級制度介紹:

    因為各國咖啡豆的處理方式不同,所以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分級方式,目前並沒有世界統一的分級標準,大體而言一個生產國都只用一隻方法,但是要注意的是,也有個別農莊可能會自行使用其他的分級方式,比如說,衣索匹亞咖啡有Gr1—Gr5,也有SHB。我們最常見到的有以下幾種:

    以咖啡豆大小來分級(Bean,Size)分級:

    雖然豆子大小不是決定其品質風味的唯一標準,但是,在許多生產地區,咖啡豆的大小的確是一個極具參考力的重要指標;在哪些地區,豆子長的大而且曲線優美,即表示咖啡生長得健壯,達到完全成熟的狀態,最能展現美好的風味,此外相同成熟度的咖啡豆,即表示它們有一致的硬度和含水量率,容易達到均勻烘焙,而產生一致的風味,形成高品質的咖啡。因此大多數的新興農場都採用的是這種分級方法。

    這種分級方法是以各種有空的篩網進行分級,篩網有各種規格,以編號識別,編號與網孔相聯絡。網孔的大小以1/64英寸為計算單位,若網孔的直徑是18/64英寸時,則表示這個網孔的編號是18;若網孔的直徑是17/64英寸時,則表示這個網孔的編號是17;以此類推,有14,15,16,19等各種編號的篩網,篩選的過程是將咖啡豆至於篩網上,以人工或者機器來回搖動後,比篩網小的豆子便會落下,遭到剔除;遭受剔除的豆子會經由更小的篩網再次篩選剔除,依次層層篩選,咖啡豆等級就被編排出來了。

    經過分級之後,產區分為AA,A,B,C與PB等級數。AA為最高等級,A,B,C依次遞減,C級以下的通常都會被拿去做飼料或者肥料。另外,圓豆(Pea-Berry)的風味特殊,而且豆子本身就比較小顆,,所以自成一級,即【PB】,通常價格較高。

    一般使用這種分級方式的地區有肯亞,新幾內亞,波多黎各,辛巴威,坦尚尼亞與烏干達等地。此外,許多巴西咖啡也採用這種分級方式,只不過他們直接使用19,18,17……而不是用AA,A,B,C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餐吃什麼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