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點歷史

    我大膽的推測一下,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肯定會說,隔著一座大山(喜馬拉雅山),怎麼南下攻印度 ,因為我曾經也是這麼認為的。

    其實吐蕃最強盛的時候曾經將勢力擴充套件到恆河北岸,可以肯定的說吐蕃在印度曾經有過軍事力量,但是卻沒有長期佔領,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作為使節出使天竺(印度),適逢天竺國內大亂,王玄策的使團被劫掠,隨行的數十名騎兵也被擒獲,王玄策逃至吐蕃,借吐蕃兵和尼泊爾(尼泊爾曾是吐蕃屬國)軍隊討伐印度,很短的時間大敗印度軍隊,俘獲作亂的阿羅那順及王妃押赴長安。

    王玄策在印度的大勝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對於強盛的大唐來說,區區天竺並不是什麼強大的敵人,勝利是正常的。

    但是王玄策的經歷卻留下了吐蕃出兵印度的記錄。

    吐蕃出兵攻打天竺

    這件事發生在赤松德贊在位期間。

    當時大唐被安史之亂搞的疲憊不堪,赤松德贊乘機派兵攻佔長安,你想吐蕃連長安都能奪取,還敢冊立傀儡皇帝,區區天竺自然不放在眼裡。

    為了搶奪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吐蕃出兵天竺,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恆河北岸的廣大地區,目標達成後如願撤軍。

    吐蕃在歷史上確實出兵印度,但是卻沒有長期佔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由於兩地氣候差異巨大,印度炎熱的天氣很可能是吐蕃人無法適應的。

    2、中原富庶之地才是吐蕃的終極目標,對印度的用兵只能是“插曲”。

    3、吐蕃政權存在時間比較短,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直至歸屬中原政權。

  • 2 # 足球大玩家

    這個問題並不困難,主要是題主想歪了,首先要搞清楚吐蕃與唐王朝戰爭的實質。

    唐朝與吐蕃之戰,實際上戰略緩衝地的爭奪,並非吞併戰爭。吐蕃人口有限,鼎盛期時期人口不足400萬,吐蕃本部也就100萬人左右,基本上不可能真正統治中原地區。他們戰爭的主要目的,只是統御青藏高原,爭奪青海地區、川藏邊境、西域的控制權,周邊的吐谷渾、高昌等國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

    但是在攻打吐谷渾的時候,開罪了宗主國唐王朝,雙方從此進入了拉鋸戰狀態。

    面對印度也是一樣。雙方未進入戰爭狀態時,吐蕃曾協助唐軍攻列印度,一度滅了實力最強的中印度,吐蕃版圖向南擴張到恆河流域。但是問題也顯而易見,恆河流域人口眾多、勢力錯綜複雜,吐蕃根本駕馭不住。

    偶爾策馬揚鞭南下、東進劫掠尚可日,真要搞大事情、打一場消耗戰、治理地方,其實對他們來說有點得不償失。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要想理清這個問題,簡單地瞭解一下吐蕃這個國家的性質就可以了。

    第一,宗教意識形態和文化圈的歸屬感。吐蕃作為一個盤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國家,其受東亞漢文明的影響事實上遠遠比不上受中亞和南亞文明的影響。也就是說,藏緬文化圈實際上和印度尼泊爾文化圈和波斯文化圈的關係更親密。吐蕃最初的原始信仰苯教就收到了波斯拜火教也就是瑣羅亞斯德教教義的影響。兩者有著相似的二元世界論。隨著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入藏,佛教開始興盛起來,然而後來發生了佛教的頓漸之爭,結束後赤松德贊宣佈禁止漢地佛教在藏地流傳,不許學習禪宗佛法,以天竺佛教的教律作為標準,開啟了西藏密宗佛教獨立發展的道路,和中國的文化進一步分裂。宗教的影響力越來越可怕,僧人在政治中的強勢地位自然會傾向於將印度締造成宗教智慧文明的樂土,成為吐蕃的精神交流物件。在8世紀吐蕃進攻恆河流域的戰爭中,吐蕃軍隊掠奪的金銀財寶倒是次要的,從摩揭陀國達日孜多塔內取得的佛陀舍利成了更重要的戰利品。

    第二點,世俗利益的驅使。這很容易理解。當時的印度並不是一個統一團結的整體,散佈著諸多分裂的邦國,讓大唐軍隊都頭疼不已的吐蕃軍隊根本沒把印度人的軍隊放在眼裡,對吐蕃威脅不大。王公大臣和百姓在城破之際,往往四處潰逃,在大多數人眼中,探索佛教和印度教教法才是最重要的。而吐蕃之所以出兵警告印度諸邦國也是因為後者騷擾掠奪吐蕃境內的人口和牲畜。

    而唐朝就不一樣了。吐蕃尤其眼紅中亞,眼紅唐朝控制的絲綢之路。控制了絲綢之路,就意味著各種金銀珠寶,瓷器,絲綢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吐蕃的手裡,可以直接佔據對外貿易中的優勢地位,這對一個物產匱乏的高原遊牧國家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同樣,控制絲綢之路南道的青海道也是吐蕃的目標,所以吐蕃才會與唐王朝反覆爭奪吐谷渾地區。同時吐谷渾地區的物資和人力都遠比高原腹地豐饒得多,是重要的前哨戰略基地和補給中心。

    同時,吐蕃也明白,唐王朝雖然強,但是敵人也多,所以其在對唐戰爭中往往會聯合心懷不滿的突厥部落共同作戰。

  • 4 # 劉權林

    我一個大膽推測就是,那時候的氣候,遠比現在要溫暖。也就是說,唐朝的長安、青藏高原等地方,比今天要溫暖溼潤。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比漢朝發達,也比清朝發達。而青藏高原的吐蕃,也只是在唐朝時比較發達,最好的解釋就是唐朝時候的氣候比現在要舒適宜居。

    現在西藏旅遊的最佳時間是8月份,因為8月份比較暖和。唐朝時吐蕃的人口和戰鬥力說明,唐朝時青藏高原的人口承載力很高,所以才能有那麼多的人口和戰鬥力來和唐朝發動戰爭,而要有很高的人口承載力,就只能是氣候適宜農業發展,也就是溫暖溼潤。

    在這種情況下,和唐朝爭搶西域、河西走廊、陝西等地方,都是好地方。而那時候的印度,一定比現在還要炎熱,在沒有空調的時代,在熱帶居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 5 # 二二相偶

    吐蕃和唐朝算得上相始相終,因為兩個政權從正式建立到強盛再到最終的滅亡,時間軌跡都差不多。就彷彿老天不願讓大唐一家獨大一樣,故意給他找了一個對手。期間幾百年恩怨交織,既是仇敵和利益爭奪者,相互捅刀子成了家常便飯。又是姻親,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唐朝宗室和吐蕃統治者建立了血脈聯絡。擁有這樣複雜關係的兩個政權就在勢力此消彼長中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那為什麼吐蕃一定要死磕唐朝,而不是南下進攻天竺呢?這是由吐蕃現實政治和經濟原因決定的。吐蕃雖然強盛,但還是處於奴隸制,雖然農業和手工業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國家還是以遊牧業為主。其政治制度是領主定期會盟制度,為加強對領主的控制,又建立了茹和東岱這樣軍政合一的行政軍事單位。縱觀歷朝歷代以這種方式存在的少數民族政權,在行軍方式和戰略意圖上,都會選擇死磕富庶的中原王朝,獲得土地只是附屬產品,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攫取經濟利益和壓縮對手的戰略空間,避免對自己產生太大威脅。

    同時期,唐朝是比較先進的農耕文明,這個大一統而又富有進取精神的王朝在積極對外擴張的時候不免利益範圍和吐蕃發生了衝突。唐朝的存在不但會侵蝕自己的利益,甚至還可以威脅到自身的存亡。而天竺這時候還沒有一個政權強大到可以威脅吐蕃的存亡,並不值得吐蕃將大量精力投注其中。而且,受制於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吐蕃發動的戰爭有點像今天說的以戰養戰。因為缺乏良好的後勤供給能力,吐蕃對戰役要求非常高。進攻唐朝可以達到以戰養戰的效果,唐朝富庶的土地和人口,一旦被吐蕃征服,就能為長期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保障。

    但如果要進攻天竺,就需要考慮南邊的高山和險惡的自然環境。在極端地理條件下,後勤供給能否得到持續保障是首要問題。其他諸如氣候差異給士兵帶來的水土不服,語言文化,以及得到以後能否適應並守住這些土地都需要考慮。簡而言之,南下的機會成本和實際利益都沒有死磕唐朝來的大。和唐朝死磕不僅可以和唐朝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增強影響力,保證這些地區給自己帶來持續不斷的利益,壓縮唐朝的發展空間。在唐朝出於劣勢的時候,還可以直接獲得可觀的財富。而天竺能給自己帶來什麼,還盡未可知。

  • 6 # 靜大官人

    誰說吐蕃沒打過印度?事實上,吐蕃不僅打過印度,還搶走了摩揭陀國的佛寶,並且在恆河邊駐軍。這件牛逼戰績,吐蕃自己的史書裡可是記得清清楚楚。

    其實現在吹上天的王玄策平定印度,借的就是吐蕃兵,考慮到唐蕃關係一向不咋地,王玄策對這支吐蕃兵有多大控制力可想而知,吐蕃贊普之所以願意出兵印度,根本不可能是因為王玄策的請求,無非是自己對印度有野心。對吐蕃來說,區區一個王玄策哪有那麼大面子,讓他們出兵就出兵。王玄策本人的軍事能力,也沒有網上吹得那麼牛,否則他在歸國後早該受到朝廷的重用了,唐朝可是最後一個文武不分家,可以出將入相的朝代,不可能放著一個絕世名將不啟用。

    唐代中前期的吐蕃是極其牛掰的,他跟印度打,跟唐朝打,在西域跟阿拉伯人打,在雲南跟南詔打,這些對手沒有一個是軟茄子,除了印度,其它幾個都處於歷史鼎盛時期。

    新唐書舊唐書裡記載的吐蕃,是一個典型的古典軍國主義國家,男子皆仗劍而行,前隊死盡後隊乃上,人人以視戰死為榮,逃兵懦夫的家門會被拴上狐狸尾巴羞辱。

    這也是當時吐蕃人憑藉區區兩三百萬人口,卻能豔壓那麼多強盛王朝的底氣。

    唐朝碰上吐蕃其實是有點虛的,跟其他民族打,唐朝基本贏得多輸的少,唯獨碰上吐蕃,十打九輸,而且一敗都是大敗,光是高宗武后時期,唐朝在吐蕃手裡就嘗過三次慘敗,每次都葬送了十萬加的大軍,換作其它朝代,早敗光家產完蛋了,也就是唐朝還能挺住。

    安史之亂時,唐朝還被吐蕃趁火打劫,攻破過首都。

    不過吐蕃也就曇花一現過一陣子,它的輝煌和沒落,基本跟唐朝的步調保持一致,唐朝不行時,吐蕃自己也亂套了,政教衝突越演越烈,從此一蹶不振,再未翻身。

  • 7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吐蕃進攻印度了 當時吐蕃南下 從東往西攻掠印度 橫掃恆河流域諸小國 當時印度不是統一王朝 分散成十幾個小國 國力都不怎麼強 難擋吐蕃騎兵 紛紛臣服 但印度氣候溼熱 讓吐蕃人很不習慣 僅僅將這些小國納為屬國 規定年年進貢 派了一些官員駐紮 就把大部人馬又開回高原了 後來吐蕃逐漸衰落 這些小國又殺了吐蕃官員 紛紛擺脫控制了

  • 8 # 夏目歷史君

    什麼都離不開利益兩字,對於吐蕃來說攻打唐朝遠遠比攻佔印度價值要大。

    吐蕃在唐朝時期突然興起,統一青藏高原,力在當時十分強盛。但青藏高原終究是環境惡劣,土地貧瘠之地,無法支撐逐漸興盛人口越來越多的吐蕃生存,這就需要對外擴張。

    其實吐蕃是南下打過印度的,當時的印度還叫天竺,印度地區諸侯割據,吐蕃在松贊干布帶領下數次入侵印度,印度勢力弱小,紛紛投降,吐蕃還在恆河立了一塊石碑,作為吐蕃佔領印度的見證。

    但吐蕃只是讓印度稱臣,把其變為附屬國,並沒有佔據,但這並不是吐蕃有多仁慈,而是因為因為吐蕃與印度之間隔一個喜馬拉雅山脈,地勢險峻,難以掌控印度之地,加上過於炎熱的氣候,軍隊也難以適應。佔領印度了,管理起來複雜,還不如賣個面子給印度諸國,讓他們臣服就行,每年準時納貢就可以,這樣估計他們還樂呵呵!

    但打唐朝就不同了,吐蕃前方就是唐朝富饒的河西走廊,這個地方是吐蕃認為最利於居住的地方,草料充足,水資源豐富,氣候又溫和。而且這裡又是通西域的要塞,拿下這將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只要拿下這塊地,吐蕃就賺了,自己也將越來越強盛。

    大唐富庶,而印度較為貧困,吐蕃打下整個印度都沒很大作用,但拿下大唐的一個小州縣,作用也將是立竿見影!吐蕃作為一個有野心的強盜,只能富貴險中求嘛!

    不過吐蕃也沒有和唐朝死磕,也是很狡猾的,在被唐打敗幾次,知道唐過於強盛,無法暫時透過武力佔有大唐的資源,而是選擇與大唐和親,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吐蕃避大唐鋒芒,但並不表明放棄了覬覦唐的野心,在唐動盪衰弱時,吐蕃毫不留情面進攻唐朝,例如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衰弱,吐蕃乘機打下唐朝河西大片領土,甚至還曾佔領過長安!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其實吐蕃這種好戰民族,既然敢和大唐死磕,自然也欺負過印度。

    藏文史料《白史》中記載,公元8世紀年吐蕃派大軍一直打到印度恆河流域,當時印度正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自然不是連大唐都頭疼的吐蕃的對手,戰敗後,印度小國不得不臣對吐蕃納貢稱臣。今天的恆河邊還有一塊石碑就是吐蕃樹立的,表示石碑以內為吐蕃領地。

    那麼吐蕃為何不一舉統一南亞次大陸呢?小編覺得有兩個理由。首先,吐蕃已經和大唐死磕了。

    公元755年,大唐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減,吐蕃也乘火打劫,攻佔了大唐的河西走廊,使得原隸屬於大唐的西域成了孤島。可令吐蕃沒想到的事,大唐居然從滅亡的危機中走了出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唐朝大將郭子儀聯盟回鶻,對吐蕃施加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吐蕃不得不全力應對,短時間無力南下印度,據說吐蕃8世紀打到恆河後急忙退兵的原因就是唐朝開始反擊了。

    其次,印度遠不如中原富裕。

    對政治家來說,土地不是用來看的,是要有用的。吐蕃地處高原,缺的是茶和鐵,吐蕃貴族喜愛的是瓷器,琉璃以及絲綢,而這些只有地處中原的大唐才有,印度當時還是奴隸社會,一窮二百,對吐蕃而言實在沒有吸引力,再者,吐蕃軍隊翻越喜馬拉雅山口遠不如東進中原輕鬆,於是吐蕃自然就不會進攻印度了。

    精美的大唐瓷器

  • 10 # 漩渦鳴人yy

    這個問題倒是有點兒意思,本人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分成以下幾個重要原因首先第一點,我們必須得宣告啊,吐蕃是有出兵印度的權利,這一點並不是無稽之談。吐蕃曾經出兵到達印度恆河以北,將印度恆河以北的所有土地收入囊中,這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但是很快,吐蕃就自己把這些土地還給了印度人。

    這個第一點當然是氣候上面的原因,我不知道在青藏高原上面那是高原氣候,能超過20°,那就算高溫了!青藏高原上面的藏族居民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服飾和獨特的文化,這就證明在西藏這個地區生活是有著獨特的氣候條件的。一旦到達了印度,印度那是熱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首先第一,那得熱死人,第二,各種各的疾病,瘟疫,還有大量的溼氣,都是軍隊生存下來的一個重要難題,所以對於吐蕃的軍隊來講,在印度這個地區。征服還可以,但是硬是要把他給佔領成為永遠的國土,這一點是不可行的。

    所以說,一座喜馬拉雅山山脈是阻擋不了吐蕃率兵攻列印度的真正阻擋吐蕃人拿下印度的是氣候條件。

    有人會說這樣的氣候條件,吐蕃人適應不了,難道當時在西北地區他就能適應嗎?還真的可以,中國的整個地形被分為三大階梯,而整個地形由西向東是逐級遞減的,這也就給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一個適應的時間,我沒聽說過的就是在青藏高原上面當兵計程車兵會在海拔到一定程度以後的兵站裡面稍微過度一下才會再繼續往下走。

    除此以外,當時的印度面臨著一個四分五裂的狀況,中國高僧玄奘到達印度以後,曾經記載了一個短命的王朝,叫做超日王超日,王是印度孔雀王之後唯一一個大規模統治印度的一個王,但是在他死了以後,印度徹底變成了四分五裂。現如今的印度也只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各個地區有各個地區不同的文化差異和民族習慣造成的結果就是,你即便是用武力強行統一了短期之內仍然會發生叛亂,整個地區不可能持續的給你提供牛羊草。

    但是到了中原地區以後,這種文化上面的差異就消彌於無形了,長時間的統一以及人民對於統一的嚮往,使得中原地區更加穩定,更加能夠持續的輸出這些物資供給吐蕃的這個軍隊。

    所以說比起不穩定的恆河平原,當時的吐蕃人更加喜歡的是中原地區。

    當然,對於吐蕃來講,他們還有一個比較重大的問題需要去解決,那就是,自身的問題,吐蕃我們看見他跟唐王朝作戰的那幾次,全是處於他統一的狀態,長時間來講,吐蕃一直是處於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內部都不同意,更何況對外戰爭。

    最後的最後也僅僅只是我的猜測,就是吐蕃人的由來。吐蕃人現如今歷史學上來講比較信得過的說法就是當時的羌族一部分人轉移到了青藏高原上面,然後這一部分人在青藏高原上面定居,形成了吐蕃人,有人會問,羌族是什麼來歷?大家聽說過馬超嗎?馬超以前就是被稱為羌族的神將軍。

    所以葉落歸根,返樸歸真相,信吐蕃人之前的祖先應該是給吐蕃人定下了一條迴歸老家的路!

  • 11 # 天涯心明月鏡

    提這個問題的人是正常嗎?地理位置不允許。要翻過西藏高原缺氧地帶,還天寒地凍的,荒無人煙,誰特麼沒事侵犯一個地方,需要這麼麻煩?所以沒人去?英國軍隊是走海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聖誕樹代表著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