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路回答

    長平之戰後,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4萬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想讓白起為主將攻打邯鄲,

    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在是不容易攻打,而且其他諸侯想要援救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對秦國的怨恨大多了,現在秦國雖然打敗在長平打敗趙軍,但軍隊傷亡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一定能大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於是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您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

    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

    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一代戰神以悲情落幕,為何白起不肯奉命去攻打趙國,因為白起在長平詐降了幾十萬人,並把它們全部活埋了。如果他去攻打趙國一定會面臨著趙國拼死的反補,死傷會更嚴重。那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軍,因為趙國在失去長平之後便沒有險要的地點可以守。而趙國軍隊是騎兵比較強,如果把他們放走,就如二戰時德國把英國軍隊放走一樣。平白為自己添加了損失。所以那些人不能放,只能殺死。

    而且在戰事的失利,財政負擔加重的情況下,秦國的有生力量在不斷的下降。在著秦國的目標是統一六國,而白起的形象太過殘暴。會給以後的戰爭中帶來莫大的問題。而秦國目前的情況下是需要休養生息,來消化目前已經得來的戰果。再者其他諸侯國已經開始聯合,為了不損失戰果以及遠大的目標。

    白起都需要死,因為只有白起死了才能告訴其他諸侯國的民眾,你看白起已經死了,不會再發生坑殺的事件了。且還平息了其他諸侯國的怒火,可謂是一舉多得。比起功高震主或許這才是白起死的主要原因。

  • 2 # 講歷史的劉老師

    公元前294年,秦國對陣魏韓聯軍,魏韓聯軍有24萬,而秦國的兵力不足一半。白起察覺到魏韓聯軍內部存在分歧,於是聲東擊西假意進攻韓軍,實際進攻 魏軍,最後把魏韓聯軍24萬人全部殺光。

    而真正讓後人記住他的還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趙軍大敗,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困,只能投降。白起卻做了個猶如魔 般的決定——將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慢慢走向衰亡。

    白起的死也是因為趙國,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決定休養生息,因此錯過攻 打趙國的最好時機,之後秦昭襄王不顧白起勸阻執意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白起抱病不去領軍結果秦軍大敗,秦王強行讓白起上任,白起推辭不就。於是秦王就把他趕出咸陽並且賜劍給他,讓他自殺。白起在拿起使者送的劍時,說道“我為秦國立下汗馬,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愣了一下,又道“這可能是我坑殺趙軍四十萬人的代價吧。”於是仰天長嘆,然後自刎而死。於是一代殺神就落得一個自殺的下場。

  • 3 # 未央看視

      白起——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也是“戰國四將”之一,並且位於四將之首(其餘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頗)。被世人封為“戰神”、“殺神”。也是敵人眼中的“人屠”。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優秀、霸氣的將軍為什麼會被賜死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從白起的性格,和生平著手,仔細的研究分析。

      第一,白起的功勞太過強大。白起,身為將軍,為秦王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功高蓋主”,然而,“槍打出頭鳥”,早已有人盯上白起,迫不及待的想要白起去死。這個人便是範睢。範睢是秦國的相侯,身為文職為秦國出謀劃力。然而,就是這樣,範睢也害怕白起損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年在秦王的身邊說著白起的壞話,迫使秦王與白起的誤會愈加深重。最後,因為,秦王在外征戰,想要白起去指揮,白起不想去。然後秦王爆發了,一氣之下賜死了白起。

      還有一點的原因,是白起本身的性格造成的。白起一生領軍打仗無數,身為“關西名將”,也因為“長平之戰”一戰成名。但是,白起畢竟是將軍統帥,是位有血有肉的漢子。雖然,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四十多萬的降卒,但是也許並不是他的本意,據《史記》記載,白起曾經是有請求過秦王的。所以,白起自知作孽深重,便不再領軍攻打趙國。白起便是因為這樣被秦王賜死。

  • 4 # 飛天夜航船

    白起雖然是自殺,但是是自裁而死,或者說是君主賜死。

    跟普通意義上的“我今天不高興了我要跳樓”完全不同,而是秦國國君說,你死吧,沒辦法,管你願不願意死,就得死了。所以武安君自裁。

    至於白起和范雎的矛盾,不必多說了,秦昭王罷免以魏冉為首的外戚家族勢力後,重用范雎。長平之戰也是採納范雎的建議,反間計搞掉了廉頗才打贏的。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也是到了一定的程度,讓范雎有點權傾天下的感覺。白起最初是魏冉提拔的,因為他軍功卓著沒有隨著魏冉黨而被拿下,相反還是參與長平之戰這樣的重大戰役。

    范雎受到趙國派遣的間諜蘇厲挑唆,害怕白起在長平之戰後急攻趙國,以後會位列三公,地位在自己之上,就勸說秦昭王暫時停止進攻。這完全是出於范雎的私利啊!這麼說白起有點可憐了。最後邯鄲之戰還是爆發,白起審時度勢認為不可能打贏,秦昭王卻不聽勸,執意進攻,果然打敗而歸。

    白起還老是說風涼話:《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

    范雎也是去請過武安君的,這是故作姿態還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姑且存兩說吧,個人認為范雎是在故作姿態。等到白起數次違抗君命,就是不上戰場,秦昭王和蓄意挑唆的范雎就要置其於死地了:《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加粗的字寫的很明白,應侯在白起死亡的過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不言自喻。當然,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白起臨死還是反思了一下自己死亡的原因:《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心不甘情不願的白起給自己的死亡找了一個理由。長平之戰,即使如N多鍵盤俠所說,神馬“白起選擇坑殺趙國士兵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不能放回趙國士兵,否則戰果全部損失”,亦或者“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卒是替秦昭王背鍋”,,等等白起的腦殘粉為白起洗白,縱然他理由再多,戰場殺降,還是一大批的降兵,也是罪過。《百家講壇 戰國七雄》(李山)在白起的心中,殺降卒對不對呢,看起來,按照良心說話,他也知道不對。但是這麼多年,一直眛著良心。到自己要死了,應了曾子那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良心發現,但是這個良心發現何其晚也。《史記》在這一點上,貌似在說他覺悟,實際上在說他覺悟晚。讀《史記》,還有人幹過這事,飛將軍李廣。飛將軍李廣啊,殺過大概七八百人,降卒。結果李廣以良家子身份打仗,身經百戰,就是李廣難封。他曾經跟別人聊天的時候,良心發現過,說我現在,所以封不了侯,我知道,我殺過降卒,損了陰德。李廣的覺悟,可就要比這個白起要早多了。這段話說的跟實在,李山老師把李廣和白起進行了一番對比,李廣殺了幾百個 降卒尚且自知,坑殺幾十萬降卒的白起呢?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句話自有其道理。最後說,題主可能問,白起為什麼不逃亡呢?這就是用現代人的思維考慮古人了。現代的思維是生命至上,但是在先秦戰國時代,白起這種土生土長的秦華人(雖然祖先可能是楚國的),腦子裡幾乎都是忠君思想,跟後世封建王朝的忠臣將相如出一轍。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峽拼音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