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九門177605940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明顯的缺陷。

    首先你按照現代人的民族意識。把唐王朝化成了現代觀念中的漢族王朝。你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不對的。

    第一個在當時的古人心目中是沒有民族概念的。只有家族概念和鄉黨概念,現代漢民族的出現本身也是一個歷史各民族混合雜居而成。

    另外一個。李唐王朝本身也是有胡人血統的。為什麼長安洛陽出土的文物壁畫。出現了大量的胡服人俑。就是因為在當時李唐王朝自身其實也是一個現代觀念上的胡人王朝,當然在當時來說,這不是一個胡人王朝,而是一個正統的華夏王朝。因為當時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民族概念。就算後來的元朝也被後世明朝承認為正統的華夏文明王朝。

    再一個,回紇幫助李唐王朝根源還是利益。李唐王朝承諾了,回紇出兵可以直接劫掠長安城和洛陽城的財富。

    最後。安史之亂的戰爭,雙方並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當年隋煬帝的時候。李唐王朝的李淵李世民家族作為隋煬帝的親戚,作為隋王朝的正式官吏。他們都可以叛變隋朝來搶奪天下。安祿山同樣作為大唐的官吏,為什麼不可以叛變搶奪天下?

  • 2 # 袁愛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因為回迄人在和唐朝的交往中很欣賞唐朝的技術和文化,在少數幾次的矛盾中,雙方出兵互相攻擊過,秦王李世民被回迄兵抓去了,秦王李世民在和回迄王的交談中,秦王李世民的學識、胸懷受到回迄王的讚賞,回迄王有個女兒非常欣賞秦王李世民,回迄王就把女兒許配給秦王李世民為妻,這樣秦王李世民和回迄王有姻親的關係,後來唐朝和回迄的長期交往中都有很多姻親關係,皇族之間通婚聯姻的非常多,所以後來回迄王在安史之亂中幫助唐朝李姓王朝反擊安史之亂!另外李姓是在華夏漢族軒轅黃帝袁少典時給兄弟取的姓,李姓是華夏漢人,不是胡人!

  • 3 # 看遍山川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長驅直入直搗兩京,洛陽長安失守,唐庭此時只能將河西,隴右等北部重鎮兵力調入中原平叛。這時提出出兵助唐庭平叛的除了回紇還有吐蕃,吐蕃從松贊干布表面臣服於唐朝隱忍不發,直到其去世葛爾家族統制吐蕃就和唐朝不斷地兵戎相見,使大唐的勢力退出了青藏高原。到了唐玄宗前期因重用王忠嗣,哥叔翰等名將攻克了戰略要地石堡城,好不容易才稍微扭轉了大唐在西域完全被動的局面。

    這兩位鄰居同時發出“善意”,唐政府自然是選擇回紇了。想當年回紇能聯手唐軍攻滅語言習慣相通的突厥人,更何況安祿山雜胡出身,本不與回紇同宗。當然從國家層面來講“利益”從來是擺在第一位的,回紇人也不是甘願當“志願軍”,安祿山的老巢在北方,如果勢力再坐大,對於同處北方的回紇是不利的。

    再加上唐肅宗為了能儘快收復兩京,竟然許諾回紇援軍只要攻入洛陽,大唐只要那地盤,其它如女子,金銀財寶任憑回紇搶掠。面對如此優渥吸引人的條件,一下子就激發了北方少數民族搶掠中原的傳統基因,他們掂量著這買賣值得做,自然就賣力了。面對破碎的江山,大唐的選擇是“兩害相侵取其輕”,統制者當然是首先眼前保住自己的統制為最重要,哪怕這種做法是飲鴆止渴。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若干年以後,回紇同吐蕃聯軍犯唐,雖然被郭子儀斡旋“勸退”,但唐在回紇面前已經沒有了以前的底氣,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 4 # 青年史學家

    雖然同為胡人,但回紇和唐朝的關係,遠比和安祿山的接近。

    回紇的名稱,是唐朝給起的,或者說冊封的;回紇能夠稱霸北境,也是因為唐朝打垮了突厥;回紇和吐蕃是世仇,只有唐朝才能遏制吐蕃;回紇和唐朝是百年姻親,回紇可汗就是唐朝公主所生。而且唐朝畢竟是大國,雖然在安史之亂中,遭受巨大損失,但實力仍在;安祿山就是幾州之地,且內外不穩,回紇人也不是傻子。再加上郭子儀在回紇人中是天神般的存在,素得敬重,回紇人幫唐朝不幫安祿山也就順其自然了。

    畢竟唐朝許諾了百姓和金箔,安祿山許諾了什麼呢?安祿山的粟特族,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昭武九姓,是中亞的經商民族。而唐朝有鮮卑血統,和回紇比較接近。而且安祿山作為武裝集團的領袖,並沒有完整的施政主張和突出的政治才能,在這一點上他就落了下乘。

  • 5 # 理工男讀歷史

    胡人也不是鐵板一塊,胡人也分不同種族,不存在因為都是大鬍子就成為天然軍事同盟的道理。另外,回紇是在大唐支援下才成為蒙古高原的霸主,安史之亂時盛唐餘威尚存,回紇能夠為大唐效力是他的榮耀,之後郭子儀等名將的突出表現也打消了回紇與唐王朝為敵的想法。

    回紇的崛起過程

    回紇最早的時候是突厥汗國下屬的部落之一。唐初,回紇和薛延陀都是李世民扶持對抗東突厥的幫手,幾方聯手共同滅掉了東突厥。之後回紇和薛延陀都臣服於唐王朝,回紇在蒙古高原和西域之間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個原本突厥汗國時期的弱勢群體只是在唐朝時期才得以有發展壯大的空間。

    回紇對初唐時期唐王朝的強大印象深刻,包括東突厥、薛延陀被滅以及與西突厥的長期戰爭過程,回紇或者旁觀,或者出兵助陣,在李治時期也曾經協助唐軍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親眼看到無數比回紇強大得多的勢力被唐王朝消滅。

    後突厥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重新興起,並統一了蒙古高原,回紇成為在西方幫助唐王朝壓制後突厥的力量之一。李隆基對後突厥主要採取長期圍困消耗戰術,這個過程中後突厥國力衰退很快,回紇得以從西方攻破後突厥,並取而代之,成為統御蒙古高原的新主人。

    回紇這段時期對唐王朝並非一直順從,開元年間回紇逐漸興盛,曾入侵涼州,被名將郭知運擊退。

    因此,相當於被唐王朝養大、並捱過幾回棍子的回紇,對唐王朝從心底存在敬畏感。

    (回紇貴族)

    安史之亂時回紇的表現

    第一次借兵和唐王朝首次用皇帝的親生女兒和親:

    唐肅宗馬嵬驛之變後跑到了靈武稱帝,考慮到平叛兵力不足,就想從回紇處借兵。之前回紇曾多次出兵配合唐王朝作戰,但讓回紇兵進入中原作戰還是頭一回。

    唐肅宗派遣宗室郡王敦煌王李承寀(cǎi)和大將僕固懷恩二人前往回紇借兵,僕固懷恩是回紇王族一脈,在回紇影響力不小。回紇可汗對大唐皇帝對他提出的借兵要求表現的頗為受寵若驚,尤其是在李承寀同意娶回紇貴女為妃之後,這是唐王朝貴族首次接受外族勢力貴女的和親。

    首批入中原參戰的回紇騎兵4000人,回紇大首領和太子都來了,並主動表示不能為了吃飯耽誤打仗。之後,回紇騎兵在郭子儀收復長安一役中表現突出,立下大功,與李嗣業的陌刀隊一樣,是取得戰鬥勝利的決定性力量之一。之後,回紇騎兵在郭子儀帶領下在陝西與叛軍作戰,並共同收復了東都洛陽。按雙方約定,回紇在洛陽搶掠了3天,接受唐王朝大筆賞賜後迴歸草原。

    不久,回紇向唐肅宗請婚,唐肅宗把自己的小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這是唐王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親生女兒和親。這次和親相對平等,唐王朝需要透過和親向回紇借兵,並穩固雙方的關係。而回紇需要透過大唐公主的下嫁,來提高回紇一族的地位,以維持在蒙古高原的統治。

    (唐肅宗)

    第二次借兵:

    唐代宗繼位後,第二次向回紇借兵。當時安史叛軍的史朝義也聯絡了回紇,說唐朝皇帝死了,國中空虛,正是南下撿便宜的時候。回紇野蠻人本性暴露,真的十萬大軍南下,途中回紇人看到唐王朝北方邊境城池和土地都被荒廢,對唐王朝開始有了輕視之心。

    回紇敵友不明,唐代宗深為恐懼,甚至有遷都避敵的想法。這時僕固懷恩立了大功,去回紇軍中說服了回紇人,回紇重新加入唐王朝陣營繼續與叛軍作戰,一直到史朝義被殺、叛亂徹底平息為止。

    實事求是講,回紇在安史之亂平定過程中確實立下不小的功勞,一方面有回紇本身戰鬥力不弱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唐朝皇帝不信任武將,唐朝武將不能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的原因。

    後來安史亂平之後僕固懷恩叛唐,勾結吐蕃、回紇二十萬大軍入寇,並佔領了長安。好在有郭子儀在,嚇走了吐蕃收復長安,又單人獨騎進入回紇大營說服了回紇,雙方共同追擊吐蕃,唐朝騎兵與回紇騎兵並肩作戰取得大勝。

    總之,回紇與唐王朝並肩作戰的過程中,無論是李嗣業的陌刀隊還是郭子儀的騎兵,都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讓回紇知道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仍然實力強大,這才是回紇放棄與唐王朝敵對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像宋金聯合滅遼過程中,中原政權戰無不敗,回紇早就大舉南侵了。

    另外,無論是大唐,還是回紇,乃至安史叛軍,在選擇軍事同盟的時候都不會把種族放在第一位,而更多的是利益考慮,包括當時的、直接的,也包括遠期的、間接的。根據地域、種族等表面特性來進行決策,是對政治毫無理解的年輕人才能有的行為。

    不要東張西望,題主,我說的就是你。

  • 6 # 職業減肥營養師

    很簡單,因為胡人也不是鐵板一塊,胡人種族很多,而且幫助唐軍是雪中送炭,幫助安祿山最多算是火中送炭。回紇是在唐軍的幫助下才強大起來的,安史之亂的時候,唐軍餘威尚存,回紇能為天可汗的軍隊效力也是一種榮耀,而且回紇敬畏郭子儀等名將。

    回紇是怎麼崛起的。

    回紇當年也是突厥的下屬部落之一,唐朝初年,回紇和薛延陀都是唐軍的扶持物件,這多方勢力聯手才滅點了東突厥,而且在戰爭中,起到決定作用的是唐軍,戰爭結束後。回紇和薛延陀臣服了唐朝,在蒙古高原和西域擁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這個原本突厥汗國時期的弱勢部落,才慢慢發展起來。

    在戰爭中,回紇見識到唐軍的強大,多次作戰中,回紇都是起到配合或者旁觀的作用,親眼看到比回紇強大的多的勢力被唐軍打敗。

    後來突厥重新興起,統一 了蒙古草原。但是在李隆基的圍困消耗戰術之下,很快衰退,回紇很快取而代之,成為蒙古草原上的霸主。在這個其中,回紇並非一直聽話,也曾經入侵涼州,被唐軍名將郭知運擊退。

    所以,回紇相當於是唐王朝養大的乾兒子,不聽話還被揍過,對唐王朝害怕敬畏。

    安史之亂中回紇的努力和得到的好處

    唐肅宗在靈武稱帝以後,考慮唐軍兵力不足,曾經就考慮借回紇兵平亂。於是他派敦煌王李承寀和大將僕固懷恩前往回紇借兵,僕固懷恩是回紇王族血脈,影響不小。回紇可汗對這次借兵表現的頗為受寵若驚,尤其是敦煌王李承寀原因取回紇貴女為妃子,這是唐王朝首次接受境外勢力貴女的和親。

    首批入中原參戰的回紇騎兵4000人左右,回紇大首領和太子都來了,在收復長安的戰役中,出力甚多,後來回紇騎兵聽從郭子儀調遣,共同收復的東都洛陽。故事講到這,大家就會很奇怪,回紇人這麼好嗎?當然不是,回紇幫忙是有條件的,唐肅宗曾說:“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也就是說唐朝只想收復長安、洛陽,至於這兩地的百姓、財寶什麼回紇想要可以統統拿去。就這樣回紇在洛陽搶劫了3天,給洛陽帶來的破壞,甚至比叛軍還多。

    不久之後,回紇象唐肅宗請婚,唐肅宗把自己的小女兒嫁給了回紇可汗。這是唐朝歷史上皇帝的女兒第一次和親,這一次相對平等,唐朝需要和親穩定和回紇的關係,回紇則需要透過和親,提高自己的地位,鞏固統治。

    第二次借兵:

    唐代總繼位,第二次跟回紇借兵,當時安史叛軍史朝義也聯絡了回紇,說是皇帝死了,國中空虛,正是撿便宜的大好時候。這次回紇人野心畢露,十萬大軍南下,看到唐朝的城池和土地荒蕪,開始輕視唐王朝。

    這令唐代宗不安,不知道回紇是友還是敵,這次也是僕固懷恩立下了功勞,他說服了回紇人,回紇重新加入戰爭,與叛軍作戰,一直到戰爭平息。只不過這次,回紇人搶劫的更多,回紇在洛陽燒殺劫掠,大火熊熊數十天而不滅。

    後來僕固懷恩叛亂,說郭子儀已死,引吐蕃回紇二十萬大軍佔領了長安,好在郭子儀嚇走了吐蕃收復了長安,又單人單騎進入回紇大營說服了回紇,雙方一起發兵攻打逃走的吐蕃,唐朝騎兵和回紇騎兵並肩作戰,取得勝利。

    所以,在回紇和唐王朝並肩作戰的期間,不管是李嗣業的陌刀隊和郭子儀的騎兵,都表現出強大的戰力,讓回紇知道唐朝仍然有實力。這才是回紇放棄和唐軍作戰的原因,後來的宋金聯合滅遼,宋軍屢戰屢敗,這才引起金軍大舉南下。要是唐軍和宋軍一樣,回紇早就南下了。

    另外不管是誰當政,也不管是哪個民族做主,種族和膚色等等都不是選擇同盟的第一位,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包括客觀的、主觀的,直接或者間接的,根據種族膚色地域等表現的東西進行決策,這是政治菜鳥才會做的事情。就像我開頭說的,幫助大唐是雪中送炭,幫助安祿山是火中送炭,那個收益更高,結果不言而喻。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回紇人曾經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卻並沒有幫助安祿山攻打唐朝,這是怎麼回事呢?

    照理說,回紇人是胡人,安祿山也是胡人,回紇人應該和安祿山更親近的。為何回紇人不幫助安祿山,反而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呢?

    (安史之亂)

    有人說,主要的原因,是回紇人和唐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回紇人屬於北方少數民族鐵勒諸部的一支。梁朝的時候,突厥汗國建立,回紇人受突厥汗國管理,也受盡了突厥人的欺負。

    不久,突厥汗國分裂成了東西兩部分。到了隋朝及唐朝初年的時候,回紇人逐漸強大起來。唐朝看到了回紇的強大,便聯合回紇,打敗東突厥,這可以稱得上是唐朝和回紇人的第一次合作。

    東突厥衰敗以後,鐵勒諸部的一支薛延陀人強盛起來,控制東突厥的不少地盤。當時,唐朝害怕北方民族形成一枝獨大的局面,因此,又有意恢復東突厥。他們又和回紇人聯合,滅掉了薛延陀政權。這是回紇人和唐朝的第二次合作。

    滅掉薛延陀政權後,回紇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並接受唐朝的管理。

    天寶三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當可汗,建立回紇政權。這樣,回紇基本上已經取代了東突厥。接著,回紇又與唐軍聯合,推翻了後突厥汗國(東突厥之後建立的一個汗國)。這是回紇人與唐朝的第三次合作。

    這次合作後,回紇汗國也就建立起來了,成為了北方少數民族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安祿山劇照 )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當時回紇與吐蕃都向唐朝申請,想要率軍進入中原,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當時,唐朝經過謹慎考慮,同意了回紇的請求,不過拒絕了吐蕃的請求。畢竟吐蕃曾多次攻打唐朝,如果同意他們進入中原,無疑是引狼入室。

    那麼,唐朝為何又會同意回紇人的請求呢?回紇人也是當時所謂的“胡人”,他們應該和同為“胡人”的安祿山更親近一點,難道唐朝不害怕嗎?是不是覺得回紇人很可靠,才同意了回紇人進入中原的請求呢?

    其實,回紇人並不可靠。在唐代宗的時候,當時唐朝節度使僕固懷恩反叛唐朝,曾聯合吐蕃人、回紇人一起進攻唐朝。由此可見,回紇人並不是對唐朝一直很友好。

    事實上,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他們很可能今天依附這個民族,接下來又反對這個民族。他們從來就和某一個民族(包括唐朝),並沒有牢不可破的關係。

    之所以會這樣,根本的原因,還是利益之所在。如果所做的這件事,符合他們本民族的利益,有利於他們的發展壯大,他們就會積極地去做。如果所做的這件事,是損傷他們民族利益的,他們當然不會這樣做。

    再說了,回紇人本身並不強大。比如,當突厥強大起來,壓榨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歸附了突厥。但是,這種歸附,只是表面的。在唐朝聯合他們反突厥的時候,他們就積極地反抗,最終取代了突厥。接著吐蕃壓榨他們,他們又不得不歸附吐蕃。但是,吐蕃被唐朝打,力量一弱,他們又投奔唐朝。

    (唐代宗劇照)

    所以說,他們並不存在忠誠可言。

    不存在忠誠,而唐朝選擇相信他們,顯然是唐朝認為,雖然安祿山也是胡人,但是並不因為安祿山是胡人,他們就顯得更親近。對於回紇人來說,只存在是否對他們有利,不存在是否和他們在血統上親近的問題,或者是兩個國家是否友好的問題。當時,回紇和吐蕃之所以都願意幫助唐朝而不是幫助安祿山,是因為他們認為,唐朝會贏得最終的勝利,他們把寶押在唐朝的身上。

    而事實證明,他們把寶押對了,唐朝最終果然取得了勝利。

    但是,唐朝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對地方的控制力嚴重減弱,到唐代宗時期的唐朝,藩鎮割據已經非常嚴重,中央完全把地方諸侯無可奈何。而且,他們認為當時唐朝已經沒有大將,因此,回紇才同意僕固懷恩一同進攻唐朝。

    但是,當郭子儀率軍出征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郭子儀還活著,和郭子儀對抗,沒有好下場。因此,他們及時收手,在強迫唐朝買了他們一萬匹馬的情況下,退兵回去。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8 # 漩渦鳴人yy

    回紇,其實如果不瞭解唐朝歷史的話,會覺得這個部落就是突然崛起,完全記不得這個部落的記載,但事實上這個部落的起始時間是很早的,不過那個時候草原上的霸主是突厥人,唐王朝一直對付的就是突厥部落,這個部落原先只是一個小部落,是大唐王朝用來牽制突厥人的一支主要力量,後來大唐王朝把突厥人給幹掉以後,這一隻部落鑽了空子,在大唐王朝的幫助之下,成為了草原地區的霸主,所以他本身對於大唐王朝是十分的感激,而且害怕的,為什麼之前突厥人比這些人強大百倍,但是最後還是敗在了大唐王朝的時候裡面,而且失敗了兩回,此時此刻,這個如狼似虎的朋友隨時都可能變成對手,那對於任何一個部落來講,都是一件值得恐懼的事情。

    因此,當大唐王朝第一次像這個部落提出要借兵的時候,這個部落感到誠惶誠恐,大唐王朝終於要跟自己合作,而且是正式合作,大唐王朝的皇帝甚至提出來說要拿自己的親生女兒跟他和親!

    所以第一次出兵的時候,回紇也壓根兒不知道前面究竟發生了什麼,大唐王朝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變故,所以稀裡糊塗的帶領幾千騎兵算是感激,或者是說對於一種強者的臣服,讓這支部隊配合大唐王朝進行評判。

    指揮這一隻軍隊的人是誰?郭子儀!郭子儀,大家都知道這個人才能高,而且能力強悍,在這些遊牧部落裡面,通常都是信奉強者的,所以郭子儀在當時的幾千騎兵的心窩裡面建立起了很高的地位,包括當時帶領軍隊出來的先部落首領和遊牧民族的高官都對郭子儀讚不絕口,甚至於是產生了一種盲目崇拜,這是後話,接下來會否產生一定的影響。

    這些在草原上面的野狼聞到了血腥味,認為這個時候大唐王朝可以有利可圖,並且在這之後,過了幾年以後,有人挑撥二者直接的關係,像當時的這個部落提出來說,當郭子儀已經死了,大唐王朝無人保護,趕緊派兵過去,拿下長安,咱們就發財了!

    最終這些人露出了本性,遊牧民族,本身跟農耕文明就是天地,聯合吐蕃一起拿下長安。

    這個時候郭子儀仗的出來,當時大唐王朝派人去談判,結果回紇看出來,就說你們大唐王朝的郭子儀都已經死了,那我為什麼不過來謀反呢?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大唐王朝,除了郭子儀,還有誰能夠阻止我在這裡撒野?如果你們能夠證明郭子儀這個人還活著,那我就立刻撤兵。

    郭子儀聽這話,二話沒說,直接挑了一匹馬,想要跑到對方軍營裡面,證明自己是活著,結果郭子儀的兒子想要挑幾百個騎兵給自己父親護衛,郭子儀大義凜然,說國家都沒了,那要我這個小家有什麼用?說完拋下這幾百騎兵,自己一個人衝到對方軍營裡面去了!

    最終在見到活著的郭子儀以後,郭子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勸對方退兵了,並且對方承認,只要郭子儀還活著一天,自己就不會入侵大唐王朝!

  • 9 # 江北陸遜

    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什麼民族戰爭啊,只是割據集團和中央政權之間的反叛與平叛之爭罷了。

    我們不妨先來比較一下安史之亂雙方主要將領:

    安祿山:

    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以諸蕃馬步十五萬,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

    這裡面基本上有幾個所謂的胡人?安祿山的五大心腹,只有孫孝哲為契丹人;

    安祿山建燕稱帝,左相達奚珣、右相張通儒、中書侍郎高尚、御史大夫嚴莊,只有達奚珣為鮮卑人,本為唐的河南尹,不得已從賊。

    其實安祿山所任三鎮節度使,河東、范陽、平盧,其軍兵各族都有,但其實大都為漢人;

    安祿山手下將領有:

    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歸仁、畢思琛、周萬頃、安曉、李欽溱、李立節、李庭偉、張孝忠、王武俊、申子貢、榮先欽、阿史那承慶、範秀嚴、阿史那從禮。其中張孝忠為奚人(契丹近親),王武俊為契丹人、阿史那承慶和阿史那從禮為突厥人。安姓將領大都為安祿山同宗,來自中亞兩河流域。

    相對應的,助唐玄宗、唐肅宗平叛的唐朝大將中,少數民族將領數不勝數。

    平定安史之亂的諸將中,高仙芝為高句麗人;哥舒翰突厥人;李光弼為契丹人;僕固懷恩本為鐵勒九姓其中一部僕固部的。鐵勒九部就是回紇(回鶻前稱)的前身。

    事實上,後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兵力來自王忠嗣的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等四鎮,而這四鎮兵力更是鮮卑、吐蕃、吐谷渾、党項、突厥各族將士雜陳。

    也就是說,雙方兵將的組成基本差不多,而來自於王忠嗣轄下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的兵士,組成更是複雜。

    可惜的是,王忠嗣雖是唐玄宗養子,卻早早因為猜忌而剝奪軍權,貶為漢陽太守,鬱鬱而終。

    而從這個軍隊組成來看,安史之亂根本就和民族矛盾無關。如此,你還認為回紇必然支援安祿山麼?

    不說安祿山來自粟特,母親來自突厥,被突厥後爹收養;而突厥與回紇的關係本就非常複雜。突厥強大時,回紇被屠殺不得不臣服於突厥;反過來,當突厥被大唐打擊而衰落時,回紇、薛延陀(回紇、薛延陀同為鐵勒九姓)立刻反殺,當後突厥重新崛起,再度征服回紇;而回紇隨後就和唐聯合滅了後突厥。

    回紇不說和突厥是血海深仇吧,兩者的關係本就非常複雜,彼此攻殺是常事。它憑什麼去支援安祿山?就因為都被稱為胡人?

    常說漢以強亡,其實唐才是真正的以強亡。唐是中國歷史上擴張性最強的王朝之一,漠北、漠西、突厥、吐蕃,尤其是高仙芝等既幹過阿拉伯帝國,也曾經翻越崇山峻嶺繞道今天的阿富汗攻入今天拉達克地區的小勃律國,可以說是四處出擊。

    但是四處出擊雖然威風凜凜,但一直沒有建立有效的統治。而遊牧民族特有的來去如風的攻擊方式,騎兵的機動性也是導致唐早期府兵制解體的原因之一。

    但為了應對遊牧民族這種來去如風的攻擊方式,過往由各道行軍總管、行軍大總管領兵出征,調集各府府兵參戰的方式已經完全不能應對。往往軍隊調集還沒有完成,這些遊牧民族的部隊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為了加快反應速度,唐先後將用人權、財證券和募兵權下放,經歷唐睿宗、唐玄宗之後,所謂的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等十鎮節度使開始形成。當眾多節度使或節制或直接兼任州刺史之後,節度使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也就是說,唐擴張太猛,而當時通訊、技術手段決定了要想有效控制這麼大區域的領土,實在是超出了唐的極限。為此不得不下放各種權力,這就埋下了割據的種子。

    但安史之亂的發生,責任還是在於唐玄宗,也不知道唐玄宗吃了什麼藥,不管是正人還是佞臣,包括王忠嗣、楊國忠、哥舒翰都向唐玄宗進諫過,要提防安祿山,這人會造反,可唐玄宗還是讓他兼任河東、平盧、范陽三鎮節度使,唐兵總共50餘萬,安祿山手中就有20萬,而且裝備精良,他要不反才怪呢。本來節度使雖然權力不小,但每一個互相制約,一般是不敢反的,但當你讓一個人兼任三鎮節度使,又賦予其人事、財政、行政權力,擱誰誰不反?

    我也反啊。誘惑太大了。

  • 10 # 我是趙帥鍋

    在安史之亂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軍都曾找回紇合作,但回紇經過慎重考慮後,還是決定幫助唐朝政府。雖然回紇和安祿山都是胡人,但與現實利益相比,他們這點關係實在太不足為道。因為,如果回紇與安祿山合作,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實在太大,甚至可能就是一個無底洞,最後投入大量的成本,卻是血本無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駐紮在西北地區的軍隊,並沒有回撤到中原平叛。如果回紇和安祿山合作,正在河北作戰的安祿山不可能特意跑到西北來幫助他們對付大唐的西北軍,所以即便安祿山給回紇許諾諸多好處,但回紇想拿到這些好處,還需要先獨自把大唐帝國最精銳的西北軍給擊潰。

    但問題是,以當時的回紇實力,顯然沒有足夠的信心把大唐的西北軍打崩潰,或者說,就算他們能夠把大唐帝國的西北軍擊潰,那所付出的代價,也會相當大,搞不好還會把自己拖入戰爭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所以,回紇和安祿山合作,最大機率上只是對安祿山有利,但是對回紇自己顯然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利益。 相反,如果回紇和唐朝政府,所獲得的回報那是馬上可以兌現的,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卻是相當低。

    對此,我們只需要知道,在大唐與回紇達成合作之後,大唐帝國原本駐紮在西北用來防範回紇的西北軍,開始大規模回撥到中原平叛,而回紇僅僅只派了四千士兵一同跟隨。

    接下來,僅僅只用了兩個月,大唐帝國就從叛軍手中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而回紇馬上就得到了實打實的回報。因為,在攻入洛陽城後,回紇的這四千士兵那可是玩命的搶劫,東西多的帶都帶不走;搶了半天依然不解恨,還讓大唐帝國幫他們組織人馬打包再送一些。

    後來,回紇又第二次幫助大唐帝國,也很快就收復了洛陽,當然了,進入洛陽,也是可著勁的搶劫,東西同樣多的帶都帶不走。當然,這種入境搶劫的收入,嚴格意義只是獎金。因為對回紇而言,真正穩定的、長期的利益是,大唐帝國還會不斷出高價從回紇那裡買馬,而且還會每年賞賜回紇大量財富。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回紇和唐朝政府合作,那是收益遠遠大於風險,並且很快就能兌現回報。但是,回紇與安祿山合作,能這麼快收回紅利嗎?估計是不能的。

    不僅如此,如果回紇站在叛軍一邊,所承擔的風險實在太大,獲得利益的不確定性又太大。在這種背景下,當他們有機會與大唐政府合作,自然會選擇與大唐政府合作,而不是與安祿山合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孩子為什麼那麼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