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老鐵說故宮

    “名號”具體表現在文化上,殷商時代大量的青銅器和甲骨文的出土,為殷商時代的歷史文化的描述提供 了可靠基礎。同樣,有關殷商時代華夏民族姓氏狀況的輪廓也漸漸明晰起來,儘管這一輪廓在當時還是粗線條的。

    商代的統治者為子姓氏族。相傳商人的始祖簡狄是在野外吞食玄鳥之卵而生下了氏族的第一代男性首領契,故以子為姓,同時整個部族以鳳鳥為圖騰。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常有“王族”“多子族”等名稱。據專家考證,“多子族”應是商王族的同姓分支,即小宗。商人往往在鐘鼎銅器上多鑄族徽銘文,這就是當時的姓氏標誌。這種族徽銘文形象醒目,有較濃郁的象徵意味,有些專家認為可視為後世圖章的濫觴,目前中國考古出土中已發現的殷商族銘,有六百多個。

    商人經過長期生息氏族聯盟,建立商朝統治,政治經濟重心從西北向黃河中下游東移,伴隨著活動領域的擴大,新的姓族不斷進入視野,生活在淮河下游和海邊的“淮夷”、“東夷”也逐漸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左傳·定公四年》記載了商代姓氏中的“殷氏六族”,即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又有“殷氏七族”即陶氏、施氏、蘩氏、錡氏、樊氏、飢氏、終葵(錐)氏。這些氏族中有不少是在今天的皖北和蘇魯一帶形成的。

    到了商代中期,伴隨著幾次遷都,商王朝所控制的疆土規模及地域不斷擴大,商朝中後期聚集在它旗幟下的姓氏部落已逾百數,後人形容當時的狀況有所謂“八百諸侯”之稱,如殷氏、來氏、蕭氏、宋氏、時氏、黎氏、空相氏、耿氏、北殷氏、微氏、箕氏、阮氏等,都是在夏以後出現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商代的氏族統治開始發展為國家的雛形,漸漸改變了原來單一家族統治的模式,開始接納異族人才進入統治集團。在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查到,這很可能表明:夏代以前的統治者屬於同一家族,而商以後的統治層中結合進了異家族的人,已不能完全用氏來指代了。如商朝一代名相伊尹,就不是商的宗室。而在朝廷之外的各個不同地域,也委派當地著名的姓氏大族進行管理,如周文王姬昌就被商朝封為西伯,負責西北方的部落聯盟,這樣初步形成了以姓氏為中心的分級統治模式。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中國特有的姓氏禮儀習俗在商代後期遂漸初現端倪。

    在商代的金文及甲骨文中,開始看到較多的人名。能夠在銅鼎甲骨文上留名的人,大多是位高權重的統治集團成員,或與祭祀有關的人員。銘文中的商代帝王權貴,往往以天干取名。

    所謂天干,是遠古人們命名日子的符號。華夏民族崇拜太陽神,當時相傳天上有十個太陽,分別被命名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一日輪值,十天就為一旬。夏、商時代的帝王出生於某一日,就以這一日的符號作為名字,為了避免重複,就在前面再加上“大(太)”、“中(仲)”、“小”或其他字元。如夏代帝王中有孔甲、胤甲、履癸等(注:夏代帝王中有太康、仲康、少康,據陳夢家先生在《殷墟卜辭綜述》考證,即為大庚、中庚、少庚。),而殷商的三十一代帝王名,全部都與天干有關,如大乙、大丁、外丙、中壬、盤庚、小辛、武丁、帝乙、帝辛等。

    除了帝王之外,近年來的考古資料表明,殷商時代王室之外的其他權貴中,也多用天干取名的,如保定南鄉出土的商代勾刀上,就有“大祖曰己,祖曰丁,祖曰乙,祖曰庚,祖曰丁……”等銘文,勾刀主人的幾代祖先,都是以天干為名的。這種取名,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數字排行。

    由此看來當時社會上對取名還處於一種質樸自然的階段,人們僅僅將名作為一種辨識記號,沒有去刻意取名。商代貴族男子名多為單名,或加前後綴。有單用氏的,也有單用私名的,氏與私名連用的較少,又表明當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並未把姓氏與名連在一起稱呼,形成一個完整的“名字”。商代男子在社會上一般不稱姓,女子則往往在姓後面綴以氏作為稱呼,未見有名。

    她們在出嫁時冠以父姓,以表明她是從屬於某族、具有該族血緣的女子;婚後則改冠夫姓,又表明已是從屬於丈夫所在姓族的女人了。殷商時代婦女的地位極其低下,她們的個體不被重視,其名稱只是反映其所屬的族,當姓用於女子時,往往就將姓族名女化,或加女旁,以作為“某姓族女子”的略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古姓多從女旁的獨特現象。

  • 2 # 鴻飛雪泥連環畫

    商朝的皇帝為何都用十天干做為名號?我認為有這幾個原因:

    1、祭天有關:商人重祀祭尤其是祭天,所以每逢大事必占卜問天意,因天干代表天,所以商朝的皇帝喜歡用天干取名。

    2、和其先人的取名習慣有關:商朝的皇帝都用十天干做為名號和其先人的取名習慣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商人的始祖為契,從契到成湯建立共14代,從成湯的六代祖上甲微開始,商族首領就開始用天干命名,便延續成為一種王室慣例。

    3、乾和支的本義理解有關:商民族覺得天干與地支就像一棵樹,天干對應就是樹幹,地支對應就是樹枝。樹幹為主樹枝為次,樹以幹為本,本固才能枝榮。

    4、和商民族迷信:商民族一向很迷信,在商朝建立前,商族部落有一個叫王亥的首領,到易水流域的有易氏領地做貿易,佷受歡迎,所以有易氏首領請王亥喝酒。在喝酒的時候,王亥做出了比較出格的事情,有易氏首領大怒便令人殺死王亥。王亥的名字中亥字是十二地支之一,商朝的皇帝覺得取地支為名不吉利。

    因為以上幾個原因,所以商朝的皇帝都喜歡用十天干做為名號。

  • 3 # 有文有事

    這與我們在歷史文獻中見到的、說商朝“兄終弟及”的現象有關。

    從下面的商王世系表可以明顯地看到,從上甲微這一代開始,每一任商王的名字中都有諸如“甲”、“乙”、“丙”、“丁”這樣的天干名稱,而且天干名稱前面的那個字,也多在“報”、“主”、“祖”、“武”等幾個字中間來回輪換。

    楊照先生在他的新著《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中認為,商朝是由兩個統治集團輪流執政的,商王便來自於這兩個不同的統治集團。而這兩個統治集團內部,又分別有若干個不同的宗族。有幾個宗族的勢力特別強大,以至於它們的宗族首領,常常也能夠擔任整個商王朝國家機器的首領,比如我們在世系表中經常看見的“報”、“主”、“祖”等,它們很可能就是來自於“報”、“主”、“祖”這幾個族群。用“甲”、“乙”、“丙”等天干名稱附在宗族名稱的後面,則是對本族內擔任過商王的首領們的進一步區分。

    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張光直先生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就認為:

    "廟號代表的是不同的宗族群。而在商人的統治中,是由兩個統治集團輪流執政的。兩個統治集團各擁有幾個宗族群,這一代由這個集團執政,下一代就輪到另一個集團。"——《中國是怎麼出現的》

    如果商王去世了,繼承王位的是另一個宗族或另一個統治集團的人(比如河亶甲後面是祖乙),從輩分上來說的話,他就是前一位商王的兄弟,也就是我們在文獻中看到的“兄終弟及”現象;而如果去世的那位商王的宗族勢力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夠由他的成年兒子(通常是嫡長子)繼續繼承王位的話,這就是和後代王朝一樣的“嫡長子繼承”了,比如祖乙後面的商王是祖辛。

    因為在商朝的時候,人類的生存環境還是極為惡劣的,這就基本上消除了由未成年的“幼主”來發號施令、統管朝政的可能性,因為他可能連自己都還顧不過來,自己都還不具備生存能力。因此,商朝沒有出現過後代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之後常有的“幼主”現象。所以我們看到的“兄終弟及”,只是因為王位在不同的統治集團、不同宗族中流轉時,以後人的眼光看過去的現象。

    綜上所述,商王的名稱中有一個天干名稱,是為了對同一個宗族當中擔任過商王的人進行進一步區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男友突然聯絡我要約我見面我拒絕了,算絕情嗎?之前是和平分手,現在都還是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