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19190006092

      節選自名著的經典片段的閱讀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而節選自《三國演義》第45回的《群英會蔣幹中計》也一直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之一,被各種版本的教材廣泛收錄。人們對文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蔣幹的理解,長期以來一直停留於“盲目自信,志大才疏,膽小怯懦,愚蠢可笑”這一層面上,認為他的中計完全是他“愚蠢”的表現。我也一直這樣按部就班地照著教學參考書進行分析,並沒感到有什麼不妥。但是,當我再一次教學本文時,卻強烈地感覺到,蔣幹似乎並不像我們所分析的那樣愚蠢,相反,我倒覺得“中計”是他的“明智之舉”!

      誠然,蔣幹東吳之行的目的是要勸降周瑜,臨行前也曾在曹操面前誇下“幹到江左,必要成功”的海口,但當他被周瑜“見面點破來意”“群英會禁提軍事”“展示自己的成就與地位”“無人能動我心”等一系列舉措“斷其念”之後,蔣幹的內心卻發生了極其微妙的變化。關於這一點,我們從蔣幹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先是“昂然而來”,對勸降充滿了自信;繼而“愕然”,因被識破動機而頗感尷尬;再是“驚愕,不敢多言”;最後則是“面如土色”。蔣幹神情的變化過程,實際上折射出了他對勸降周瑜的信心在逐漸動搖,希望在一點一點喪失,最後的“面如土色”則是他對勸降的徹底絕望;但與此同時,蔣幹內心又思考著如何回去給曹操一個交代,以及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深深的憂慮。他知道,如果完不成任務,生性多疑、脾氣暴躁的曹操就有理由懷疑蔣幹被周瑜收買,因為他和周瑜畢竟“自幼同窗交契”。如果真的這樣,那麼等待他的就將是一個人人都可以預見的結果。

      因此,擺在蔣幹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要麼留在東吳或遠走他鄉,要麼再回到曹操那裡繼續做謀士。第一條路顯然走不通,不要說他的一家老小的性命還掌握在曹操手上,就憑他的才幹,留在東吳或是別的地方都不可能有他目前的地位。那麼,擺在蔣幹面前的就只有想法子保全自己、平安回到曹營這“華山一條道”了。

      於是,蔣幹必須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什麼是他的救命稻草呢?那就是周瑜精心炮製的、貌似天衣無縫的密信。

      我們現在再來看看周瑜安排的“誘其盜”的那場“演出”,它真的是那麼天衣無縫,可以瞞天過海嗎?非也。儘管“周郎妙計安天下”,但這其中確實存在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的兩大破綻:一是周瑜如此精明,他怎麼可能將關係到赤壁之戰甚至整個東吳命運的“絕密檔案”隨便地放在桌上,讓別人能輕而易舉地拿到呢?二是作為敵方的蔣幹在五更天的時候偷偷溜走,居然無人阻攔、無人盤查,使蔣幹來得方便,去得容易,有這種可能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蔣幹有沒有看出其中的破綻。我個人認為,蔣幹是應該明瞭這些的。他的中計,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覺自願的行為。畢竟,我們不能否認一個事實:曹操儘管生性多疑、脾氣暴躁,但他有一個最大的長處,那就是唯才是舉。試想,蔣幹能夠跟隨曹操這麼多年,成為曹操的“帳下幕賓”,當不至於是一個無能之輩,更不至於像教參上所分析的那樣“愚蠢可笑”。對於周瑜的破綻,蔣幹焉有矇在鼓裡之理?那麼,只有一個理由能夠成立,那就是蔣幹甘願中計,想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稻草,以便保證自己平安回到曹營。

      也許有人會這樣想:萬一曹操中計後醒悟過來,那蔣幹豈非性命難保?儘管《三國演義》沒有交代蔣幹的命運,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蔣幹暫時不會有性命之虞,因為有曹操的剛愎自用的性格在為他保駕護航。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中曹操誅殺蔡瑁、張允二人後的表現看出。可見,蔣幹瞭解曹操多於瞭解周瑜。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蔣幹中計是一個主動行為,他以勸降為目的出使東吳,到最後中計而回,是一個由被動走向主動的過程。這在當時的情況下不能不說是一種“明智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工中心主軸負荷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