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簡稱血透)充分指在良好的營養攝入情況下,尿毒症患者可透過透析治療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和水分,從而消除尿毒症的症狀與體徵,維持血壓在正常水平,避免心腦血管系統與神經系統併發症及水、電解質或酸鹼失衡發生。充分的血透不但可使終末期腎病患者能以良好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回歸社會,還能延長患者壽命。 血透充分性的評估指標包括:溶質的清除情況(如小分子、中分子和大分子物質的清除率)、幹體重的評估、血壓的控制、常見併發症及合併症(如貧血、酸中毒和腎性骨病)的控制、營養狀態的評估及患者身心健康狀況的評價等。 小分子毒素的清除 尿素作為小分子尿毒症毒素的代表,不僅易於檢測,還與尿毒症症狀密切相關。但研究顯示,透析前的尿素及肌酐水平雖與患者營養狀態相關,並不能反映預後;而透析時的尿素清除效率與長期預後直接相關。 反映患者單次透析尿素清除效率的指標有尿素清除率(URR)和尿素清除指數(Kt/V)。Kt/V是目前公認的尿素清除效率模型,Kt代表透析器對尿素的清除率,但須實時測定或透過透析前後血漿尿素濃度的變化計算實際的Kt/V;而URR是一種計算尿素清除效率比較簡便的公式,反映透析前後血漿尿素的下降百分比。 雖尿素清除效率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但這並不表示只要Kt/V達標就能縮短透析時間或減少透析頻率。研究示,在Kt/V值相等的患者中,每週總透析時間短者的死亡率高於總透析時間長者。這是因為長時間的透析可清除更多的磷,使透析間期的容量波動得更小、血壓控制得更好,從而使透析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減少。對於無殘腎功能者,每週至少行3次(每次4h)標準透析;對於患嚴重的心血管合併症且全身狀況較差者,可適當延長每次透析的時間或增加透析頻率。 中分子和大分子物質的清除 研究表明,在小分子毒素的清除超過一定範圍後,並不能持續改善患者的生存,這提示中分子和大分子毒素在尿毒症併發症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傳統的低通量透析無法清除中分子及體積更大的溶質。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使用高通量透析器或增加對流的透析模式可有效清除與體內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大、中分子毒素,並改善高危患者預後。因此,在有限的醫療資源範圍內,應儘量開展高通量透析,尤其對高危患者,可降低其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水分的充分清除 大多數血透患者的高血壓與體內高容量負荷有關,而高血壓、高容量負荷是加重其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但部分患者體內低容量也可導致反覆低血壓及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精確地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是充分透析的重要環節。若透析患者在透析脫水後達到正常容量狀態,即達到幹體重,則此時,患者血壓正常,無容量負荷過重的表現,亦無低容量相關的不良事件發生。 目前,準確判斷幹體重仍是臨床醫生的一個挑戰。對於有症狀但臨床判斷容量有困難的患者,在透析過程中可利用血透機的線上血容量監測(BVM)功能瞭解其容量負荷狀況。若透析後血容量比透析前下降<10%,則認為其存在容量過高情況,可逐漸下調透析後體重;若透析中,患者常出現血壓下降、肌肉痙攣等症狀,且BVM下降>15%,則提示其可能存在容量過低狀況,須上調透析後體重。但此方法的準確性較差。近年來,產生了一種利用生物電阻抗儀來測定幹體重的新方法,其敏感性與準確性較上述方法有很大進步,且客觀、方便、重複性好,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常見併發症的有效治療 除充分清除尿毒症患者體內毒素和水分以外,充分透析還包括對各種透析併發症的合理治療與管理及對患者心理問題的關懷與干預。只有對患者進行全面管理及合理、規範的治療,才能真正達到充分透析、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的目的。
血液透析(簡稱血透)充分指在良好的營養攝入情況下,尿毒症患者可透過透析治療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和水分,從而消除尿毒症的症狀與體徵,維持血壓在正常水平,避免心腦血管系統與神經系統併發症及水、電解質或酸鹼失衡發生。充分的血透不但可使終末期腎病患者能以良好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回歸社會,還能延長患者壽命。 血透充分性的評估指標包括:溶質的清除情況(如小分子、中分子和大分子物質的清除率)、幹體重的評估、血壓的控制、常見併發症及合併症(如貧血、酸中毒和腎性骨病)的控制、營養狀態的評估及患者身心健康狀況的評價等。 小分子毒素的清除 尿素作為小分子尿毒症毒素的代表,不僅易於檢測,還與尿毒症症狀密切相關。但研究顯示,透析前的尿素及肌酐水平雖與患者營養狀態相關,並不能反映預後;而透析時的尿素清除效率與長期預後直接相關。 反映患者單次透析尿素清除效率的指標有尿素清除率(URR)和尿素清除指數(Kt/V)。Kt/V是目前公認的尿素清除效率模型,Kt代表透析器對尿素的清除率,但須實時測定或透過透析前後血漿尿素濃度的變化計算實際的Kt/V;而URR是一種計算尿素清除效率比較簡便的公式,反映透析前後血漿尿素的下降百分比。 雖尿素清除效率與患者預後密切相關,但這並不表示只要Kt/V達標就能縮短透析時間或減少透析頻率。研究示,在Kt/V值相等的患者中,每週總透析時間短者的死亡率高於總透析時間長者。這是因為長時間的透析可清除更多的磷,使透析間期的容量波動得更小、血壓控制得更好,從而使透析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減少。對於無殘腎功能者,每週至少行3次(每次4h)標準透析;對於患嚴重的心血管合併症且全身狀況較差者,可適當延長每次透析的時間或增加透析頻率。 中分子和大分子物質的清除 研究表明,在小分子毒素的清除超過一定範圍後,並不能持續改善患者的生存,這提示中分子和大分子毒素在尿毒症併發症的發生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傳統的低通量透析無法清除中分子及體積更大的溶質。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使用高通量透析器或增加對流的透析模式可有效清除與體內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大、中分子毒素,並改善高危患者預後。因此,在有限的醫療資源範圍內,應儘量開展高通量透析,尤其對高危患者,可降低其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水分的充分清除 大多數血透患者的高血壓與體內高容量負荷有關,而高血壓、高容量負荷是加重其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但部分患者體內低容量也可導致反覆低血壓及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精確地清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是充分透析的重要環節。若透析患者在透析脫水後達到正常容量狀態,即達到幹體重,則此時,患者血壓正常,無容量負荷過重的表現,亦無低容量相關的不良事件發生。 目前,準確判斷幹體重仍是臨床醫生的一個挑戰。對於有症狀但臨床判斷容量有困難的患者,在透析過程中可利用血透機的線上血容量監測(BVM)功能瞭解其容量負荷狀況。若透析後血容量比透析前下降<10%,則認為其存在容量過高情況,可逐漸下調透析後體重;若透析中,患者常出現血壓下降、肌肉痙攣等症狀,且BVM下降>15%,則提示其可能存在容量過低狀況,須上調透析後體重。但此方法的準確性較差。近年來,產生了一種利用生物電阻抗儀來測定幹體重的新方法,其敏感性與準確性較上述方法有很大進步,且客觀、方便、重複性好,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常見併發症的有效治療 除充分清除尿毒症患者體內毒素和水分以外,充分透析還包括對各種透析併發症的合理治療與管理及對患者心理問題的關懷與干預。只有對患者進行全面管理及合理、規範的治療,才能真正達到充分透析、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