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是學佛常識,不是佛教定規,所以不必太在意供養形式。其實,供養佛菩薩的效果取決於心誠心淨的程度,具體做法隨緣就行,不一定非要與寺院看齊。下面展開話題,閒聊幾句,看懂能自答,不必問誰,供參考。

    【1、佛教造像的依據】

    通常的來源是四個:(1)佛經裡詳細描繪的佛菩薩相。(2)前輩祖師定中所見的佛菩薩殊勝相。(3)歷史化身的佛菩薩修行相。(4)古印度塑像東傳遺留的佛菩薩相。現在所能見到的佛教像,都是這樣塑造的。具體到彌勒菩薩像,注意三點即可:(1)他現在是菩薩身,居於天道世界欲界天的兜率陀天內院,為追隨的無量大乘菩薩講經說法,故別按佛像形式供養。(2)他未來是佛,將來在此地龍華三會上的佛形象,必須在大藏經裡的幾部典籍裡找,不能憑空想象著供養。(3)他曾親自說的“契此和尚”身份,是晉朝時浙江奉化縣雪竇寺的一個出家僧人形象,必須查閱史料,模仿前人的造像做法供養。合乎這三個條件,才是佛家最標準的供養法。上述內容被寫入中國佛教寺院儀軌裡,可上網查詢文字和影象,不難找到供奉樣式,對照做即可。

    【2、彌勒菩薩是古佛再來,真身沒有固定形象】

    一切佛都同時有三身,即在六道世界顯現的化身,有無量多;在淨土世界顯現的報身,有無量多;在一真法界顯現的法身,不論數量和形象,對彌勒菩薩(彌勒佛)而言,也不例外,故他的化身、報身無窮盡,不是某一個;法身沒有形象,不可言說和思議,都是無法具體規定的。換言之,佛教供養的佛菩薩像都是化身和報身的兩類形象,彌勒菩薩像也如此。漢傳佛教經典裡沒有明確提及彌勒菩薩的報身和法身,藏傳佛教經典講過,但寺院對不熟悉經典的在家居士供養法,不做明確要求,因此不必顧慮什麼,非要怎樣、必須怎樣。心誠則靈,形式不太重要;反之,心疑心慢,用什麼供養法,都無效果-----心決定一切,而不是形式決定一切。

    【3、佛菩薩無心,不挑剔一切】

    佛家說的“佛”同時有五個真義:(1)指本師當年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報身(盧舍那佛)和法身(毗盧遮那如來)。(2)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即一切佛。(3)指徹底的覺悟力,即眾生只要轉無明性為佛性,當下就是佛,不論形象如何。(4)泛指法界,即一切世界、一切微塵都是佛身。(5)指真心,即一切眾生天生共有的同一個真性真身。另,凡正修大乘佛法的弟子都叫菩薩。也就是說,佛菩薩都是聖賢,不是凡夫,不會挑剔誰對自己的態度;學人的供養所得,取決於己心,既不取決於己身,也不取決於佛菩薩賜予。如史上東土禪宗初祖達摩大師曾呵斥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說他“一生造寺度僧無數,沒有絲毫功德”,不算真的佛弟子,就是這個原因。

    【4、不宜混淆供養三寶的“福德和功德”】

    佛教說供養三寶(佛法僧)的收穫分兩種:一種是虛幻,叫“福德”,數量有限,從因果律生;一種是真實,叫功德,不從因果生,天然圓滿具足。為何?不論是誰,但是有心供養,就只有“福德”,沒有功德,能感應來世福報,享受完還會墮落,歸於一無所有,故“福德”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還是夢幻泡影。但能無心供養,將福德無量,功德也無量,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才叫圓滿修。應明白背後的道理,別糊里糊塗、人云亦云,變成“只求福德、沒有功德”的外道,與凡夫一樣,虛度一生。也就是說,福德靠外修,功德靠內悟,而供養形式屬於外修形式,並不決定供養的實質,所以別太刻意,自然而然就好。

    【5、彌勒菩薩在哪裡?】

    佛菩薩的法身隨眾生心想而生而在,故同理,供養彌勒菩薩時,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正信心就變成“彌勒菩薩(佛)”了,自他感應,才使學人受益,這是學佛進步的唯一真相和通理。換言之,供養之得隨心,不隨形式。《華嚴經》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高,其中又以如法修學佛教為第一,所以學佛的主要功夫應下在專修實修唸佛法門上,能速獲真實之利,為在家學佛的關鍵。反之,若不學經典、不行經教,只天天供養佛菩薩像,還不是真佛弟子。

    總之,彌勒菩薩(彌勒佛)的化身在天道、報身在淨土、法身遍及一切處,“心淨”即為彌勒菩薩的法身現前。古今高僧都曾開示過,眾生見彌勒菩薩真身的最好方式不是去天道,而是生西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在那裡將永遠不離包括彌勒在內的一切佛菩薩,故老實信佛、唸佛、臨終往生,才是彌勒菩薩所希望的,這個學佛的主次不能搞錯。明白這個佛家教育的終義,則不必太計較佛菩薩像的龕室怎樣,造像只是教學工具,不決定效果靈不靈,只要盡力了,怎麼裝扮都不妨礙什麼。別用凡夫心揣摩佛菩薩,也別事無鉅細都追求與寺院一樣,自然誠信供養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會經歷很多第一次,哪個第一次讓你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