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1987

    王肅,字恭懿,琅邪臨沂人。肅少而聰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仕蕭賾,歷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肅自謂《禮》《易》為長,亦未能通其大義也。父奐及兄弟併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奔。

    高祖幸鄴,聞肅至,虛襟待之,引見問故。肅辭義敏切,辯而有禮,高祖甚哀惻之。遂語及為國之道,肅陳說治亂,音韻雅暢,深會帝旨。高祖嗟納之,促席移景,不覺坐之疲淹也。因言蕭氏危滅之兆,可乘之機,勸高祖大舉。於是圖南之規轉銳。器重禮遇日有加焉,親貴舊臣莫能間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輟膳三旦,百僚詣闕,引在中書省。高祖在崇虛樓,遣舍人問曰:“朕知卿等至,不獲相見,卿何為而來?”肅對曰:“伏承陛下輟膳已經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寧。臣聞堯水湯旱,自然之數,須聖人以濟世,不由聖以致災。是以國儲九年,以御九年之變。臣又聞至於八月不雨,然後君不舉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內微為少澤。蒸民未闕一餐,陛下輟膳三日,臣庶惶惶,無復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堯水湯旱,賴聖人以濟民,朕雖居群黎之上,道謝前王,今日之旱,無以救恤,應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遺詔以肅為尚書令,與咸陽王禧等同為宰輔,徵肅會駕魯陽。肅至,遂與禧等參同謀謨。自魯陽至於京洛,行途喪紀,委肅參量,憂勤經綜,有過舊戚。禧兄弟並敬而暱之,上下稱為和輯。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羈遠,一旦在己之上,以為憾焉。每謂人曰:“朝廷以王肅加我上尚可。從叔廣陵,宗室尊宿,歷任內外,云何一朝令肅居其右也?”肅聞其言,恆降而避之。尋為澄所奏劾,稱肅謀叛,言尋申釋。

    肅頻在邊,悉心撫接,遠近歸懷,附者若市,以誠綏納,鹹得其心。清身好施,簡絕聲色,終始廉約,家無餘財。然性微輕佻,頗以功名自許,護疵稱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為言。

    景明二年薨於壽春,年三十八。

    王肅,字恭懿,琅邪臨沂人。王肅年少時聰明善辯,閱讀經籍史書,有著遠大的志向。事奉蕭賾,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等。王肅自稱《禮記》《易經》是他的專長,但也沒能通解它們的大義。他的父親王奐及兄弟都被蕭賾殺害,王肅從建業來投奔魏國。

    高祖到了鄴城,聽說王肅到來,虛心接待他,召見他詢問歸順的原因。王肅言辭敏銳,語義確當,善辯而有禮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於是又說到治國的策略,王肅陳說安定的辦法,談吐文雅說理透徹,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讚歎且採納了他的意見。促膝談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勞和時間的長久。於是又趁機說到蕭氏有滅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機會,勸高祖大舉南征。高祖謀取南方的心思於是變得更加急切。對王肅的器重與優待每日都在增長,親王貴戚與舊臣都不能離間這種關係。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帶到中書省。高祖在崇虛樓,派舍人問道:“我聽說你們到來,但不能見你們,你們為什麼而來?”王肅回答說:“臣見陛下停食已經三天了,群臣焦急擔憂,不敢自安。臣聽說堯時遇到過水災,湯時遇到過旱災,這是自然的規律,一定要等待聖人來救濟世人,卻不是因聖人的言行招致災害。因此國家儲備了九年的用糧,用來防備九年的災變。臣又聽說如果到了八月老天還不下雨,這之後君主才不進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經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內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無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說:“過去堯遇水災,湯遇旱災,依賴聖人才拯救了百姓,朕雖位居萬民之上,治國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災,無法補救撫卹,等待立秋以後,反思自責。”當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臨終下詔任命王肅為尚書令,與咸陽王元禧等一起任輔政大臣,徵召王肅至魯陽去處理事務。王肅到魯陽後,就與元禧等一起參與謀劃。由魯陽至洛陽,沿途喪葬等事,交付王肅酌情處理,他憂心勞苦,籌劃料理,超過了皇室的親戚故舊。元禧兄弟都敬重而親近他,上下堪稱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認為王肅是由偏遠之地提拔上來的,一時之間在自己之上,認為是憾事。常對別人說:“朝廷把王肅安置在我上面還可以,而堂叔廣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歷任內外要職,為何突然令王肅位居他的上面?”王肅聽到他的話後,常常降低身份迴避他。不久王肅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彈劾,說王肅謀叛,但誣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肅在邊塞盡心竭力安撫外邦,遠近民眾歸順,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樣。王肅誠懇地安置接納,很受歸附者的信任。王肅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愛好聲色,始終廉潔簡樸,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但王肅的性情稍顯輕佻,頗以功名自負,護著自己的缺點而自誇,很少推舉別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這些缺點。

    景明二年王肅在壽春去世,時年三十八歲。

  • 2 # 2021水逆退散

    王肅,字恭懿,琅邪臨沂人。王肅年少時聰明善辯,閱讀經籍史書,有著遠大的志向。事奉蕭賾,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等。王肅自稱《禮記》《易經》是他的專長,但也沒能通解它們的大義。他的父親王奐及兄弟都被蕭賾殺害,王肅從建業來投奔魏國。

    高祖到了鄴城,聽說王肅到來,虛心接待他,召見他詢問歸順的原因。王肅言辭敏銳,語義確當,善辯而有禮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於是又說到治國的策略,王肅陳說安定的辦法,談吐文雅說理透徹,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讚歎且採納了他的意見。促膝談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勞和時間的長久。於是又趁機說到蕭氏有滅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機會,勸高祖大舉南征。高祖謀取南方的心思於是變得更加急切。對王肅的器重與優待每日都在增長,親王貴戚與舊臣都不能離間這種關係。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帶到中書省。高祖在崇虛樓,派舍人問道:“我聽說你們到來,但不能見你們,你們為什麼而來?”王肅回答說:“臣見陛下停食已經三天了,群臣焦急擔憂,不敢自安。臣聽說堯時遇到過水災,湯時遇到過旱災,這是自然的規律,一定要等待聖人來救濟世人,卻不是因聖人的言行招致災害。因此國家儲備了九年的用糧,用來防備九年的災變。臣又聽說如果到了八月老天還不下雨,這之後君主才不進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經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內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無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說:“過去堯遇水災,湯遇旱災,依賴聖人才拯救了百姓,朕雖位居萬民之上,治國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災,無法補救撫卹,等待立秋以後,反思自責。”當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臨終下詔任命王肅為尚書令,與咸陽王元禧等一起任輔政大臣,徵召王肅至魯陽去處理事務。王肅到魯陽後,就與元禧等一起參與謀劃。由魯陽至洛陽,沿途喪葬等事,交付王肅酌情處理,他憂心勞苦,籌劃料理,超過了皇室的親戚故舊。元禧兄弟都敬重而親近他,上下堪稱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認為王肅是由偏遠之地提拔上來的,一時之間在自己之上,認為是憾事。常對別人說:“朝廷把王肅安置在我上面還可以,而堂叔廣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歷任內外要職,為何突然令王肅位居他的上面?”王肅聽到他的話後,常常降低身份迴避他。不久王肅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彈劾,說王肅謀叛,但誣告不久就被澄清了。王肅在邊塞盡心竭力安撫外邦,遠近民眾歸順,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樣。王肅誠懇地安置接納,很受歸附者的信任。王肅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愛好聲色,始終廉潔簡樸,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但王肅的性情稍顯輕佻,頗以功名自負,護著自己的缺點而自誇,很少推舉別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這些缺點。

    景明二年王肅在壽春去世,時年三十八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番茄炒麵用番茄醬好,還是將番茄剁碎了炒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