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似蓮花開好運自然來
-
2 # 媽寶故事匯
自從孩子出生,我就開始了給他買書講故事之路。起初是因為去聽了一個育兒講座,有句話印象最深--買玩具不如買書!好吧,書是買了,玩具也沒落下。
8年後的今天,愛讀書這個習慣是養成了。在說句子、描述什麼的時候,好處尤為明顯,不一定在什麼時候就會說出個恰當又漂亮的詞句,為娘甚是欣慰!
語文成績目前來說不理想,但我堅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優勢尚未完全顯現!
我認為讀書不能太過功利,開卷有益,相信寶貝!
-
3 # 蒹葭已萋萋
我的建議是三條:一要在讀繪本時邊讀邊啟發孩子,二要適當獎勵孩子的複述,三是父母要引導孩子將故事與日常生活建立連線。下面就來具體看一下。
1. 在讀繪本時邊讀邊啟發孩子。我想問一下,您是如何與孩子進行繪本閱讀的?請您仔細回想一下,同時我來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在孩子能注意到文字這種東西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讀繪本,準確地說,是孩子拿著繪本指著(那時她還不會說話)讓我給念。最開始,可能是我給她讀了她自己感興趣的片斷,她突然發現有媽媽在唸這些文字的時候,比自己盯著那些圖片看更有意思吧。然後,她就會不停地讓念,即使是很短或剛念過的繪本,都會重複N次。在這時候,父母的機會來了,在父母給孩子重複的時候,她可能在大腦裡思考一些東西,一些只有孩子能想到的雜亂的東西,這時就很需要父母的啟發與提問。如何孩子太小剛剛說字或詞,父母的提問最好是簡單一些,短一些,直接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或者讓孩子點頭或搖頭,你可以說“這個小動物在找媽媽,是不是?”或者“你喜歡小豬手裡的糖果嗎?”總之,要提一些適合孩子年齡階段的並且孩子能理解能回答的問題,讓孩子增強閱讀的參與度,也增強孩子的記憶與理解,可能你問了這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已在孩子腦海裡形成,只不過她還不會說出來。所以,要進行啟發式的參與式的閱讀,哪怕只讀了一本,而不是一本接一本只追求數量。
2. 適當獎勵孩子的複述。語言是一種很高階的思維活動,而對一個小孩子來說,複述已經更高階了。為什麼呢?複述需要按照繪本上的情節或內容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出來,而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處於字、詞、短句或者看見什麼說什麼的初級階段,那麼難點就在這裡了。讓孩子去複述,首先她要記住這個故事啊,不管是理解式記憶還是強硬記憶,孩子在腦袋裡首先要有關於這個故事的情節然後才能組織語言。這個時候,父母要先給孩子選擇一些短的故事讓他來複述,可以在孩子說不下去的時候,給予提醒。當孩子說完以後,哪怕第一遍只說了個誰和誰做了什麼這種簡單的要素,父母也要給予鼓勵,這種鼓勵不是一句“寶寶,你好棒啊”,而是父母真誠的讚賞與具體的表達,你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他,“寶寶,你剛才給媽媽講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很好,媽媽很喜歡聽”,然後你再來簡單的複述一下故事,“你剛才說的是一隻烏鴉……”,請注意這裡父母的重複只需要比孩子的複述多一些東西就行了,而不是全部講完,因為基於孩子腦袋裡對故事的印象,在他聽的時候也只是在自己記憶與理解的基礎上去聽,所以父母可以多加一些東西就行了。對於孩子努力地複述完這件事,一定要給予獎勵,至於獎勵什麼,那就看父母多重視孩子的複述這件事了,可以是孩子喜歡或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是父母為孩子準備的禮物等,總之要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哦,我努力地講故事,媽媽就會獎勵我,那我下一次要繼續加油~
3. 父母要引導孩子將故事與日常生活建立連線。建立連線,我認為這是孩子學習所有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用某種辦法將孩子接觸到的新知識與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建立連線,從而讓孩子把故事整合到他自己的知識體系裡面去,這樣孩子更容易記憶與複述。還以烏鴉喝水為例,當給孩子講完這個故事,孩子也大概知道是一隻叫烏鴉的鳥透過扔石子的辦法喝到水的情節以後,那麼在平時的故事中,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了,比如你在給他倒水的時候,倒半杯水,然後問問他有沒有辦法可以喝到水,小烏鴉是怎麼做到的,我們除了放一些葡萄當石子以外是不是還可以拿一根吸管,比如,在講到東西的輕重的時候,你可以用一盆水,告訴他,石子比較重,所以沉到水裡,就像小烏鴉那樣,而羽毛或者碎紙片輕,所以浮在水面上。總之,父母就是要不斷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將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建立連線,也許你只是提到了石子與水,而孩子已經在腦袋裡將這個故事想過一遍了。這樣來講,孩子複述不就變成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嗎?
希望對您的幫助~~~
-
4 # 源源的能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來想一下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願意跟別人去分享一個故事呢?
一定是我們自己確實喜歡這個故事,願意把它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能夠把語言組織得很好。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給孩子希望孩子去複述某個故事的時候,應該也是遵循這樣的思路。
1.孩子喜歡這個故事一定是孩子喜歡的。
孩子喜歡的原因可能會很多,比如說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他比較感興趣的,或者是他在跟父母共讀的過程中得到了快樂,所以也對這本書產生了好感。
2.幫助孩子梳理脈絡這一點,我們父母常常忽略。
孩子有時候不願意去複述這個故事,很多時候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樣來梳理自己的思路。
這個故事的起承轉合到底在哪裡,孩子並不清楚。
這就需要我們父母來幫忙,一起跟孩子梳理這個故事的脈絡、搞笑的點還有轉折和結局等等。
這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祭出“思維導圖”這件神器。一起來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如何歷險的。
3.引導孩子表達我們試著用一些邏輯詞來引導著孩子表達。
故事的一開始…
之後…
雖然發生了…
但是主人公還是…
最後,他們終於…
這樣的句子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懂得表達的方式。再去複述也就不成問題了。
最後想說的一句重點!
後兩點是建立在孩子喜歡故事的基礎上的,脫離了興趣的“幫助”和“學習”是痛苦的。
我們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孩子的快樂幸福。
-
5 # 貓同學語文課
如何讓孩子愛上覆述?第一確認理解。孩子的認知層次有時候跟我們大人其實不太一樣。大人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孩子卻聽得很模糊,或者是說大人以為講的孩子已經瞭解了,但是很可能孩子完全解讀成另外一回事。所以確認理解非常重要,這是口語討論最基本的要求。確認理解的方式其實非常的簡單。大人只要問孩子說“唉他怎麼啦?他做了什麼事?然後他怎樣呢?“或者是說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他會來問大人問題,然後你幫他解釋,主要在這個階段,重要就是幫助孩子知道這本故事到底在講什麼。有些父母會把故事中比較難的字自行替換成簡單的口語,但是這個是不必要的,因為好的繪本和文章字字句句都是經過推敲的,所以其實建議家長們要先照念,然後唸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些詞好像對孩子太難了,可以先念完之後,然後問問孩子說“唉你知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如果孩子知道那就過去了,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長就幫他解釋一下。比如說故事裡面寫說和風徐徐,家長就不要自己把它換成有點風在吹,那樣意境就全沒了。或者是說有些古典的童話會出現,比如說寒暄這種詞,例如他會說這個王員外,還有李員外寒暄。老師說寒暄這個詞孩子一定沒聽過,但是他有不懂嗎?其實從上下文看畫面,孩子總不至於把寒暄當成很冷,所以家長可以先念過去,然後暫停一下。問問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寒暄呢?那如果孩子說“大概就是打招呼吧“那就表示他懂了。那如果孩子不懂,家長就跟他解釋一下,說“寒暄就是打招呼“。這樣子做的好處是在閱讀中不斷累積新的語彙。但是如果家長每一次都先幫孩子簡化,孩子就沒有辦法學到新的詞。接下來當孩子聽懂故事之後,家長就可以開始做預測和回想。可以在故事有出人意料的發展的時候問小朋友說,“這小熊走進森林裡了,媽媽考考你,我們要看下一頁之前,你猜猜看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那孩子可能說了一下他的想象,你就問他說為什麼他會發生這個事呢?你覺得呢?讓孩子往下做預測,你知道嗎?像預測這個東西在我們閱讀教學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孩子為什麼做得到預測?預測其實不是要他亂猜。預測,是要讓孩子根據他之前的閱讀經驗,根據他的知識,根據故事裡頭的線索,去揣測接下來的情節會是什麼。所以你教孩子去預測故事,就是讓他練習,去整理他之前得到的各種訊息,然後試著去推論。而這整個邏輯思考的過程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一本書當孩子還不熟悉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要求你反覆講好幾次。那在反覆講的過程中,其實你每一次都可以問一些預測的問題,你可以問他說,啊接下來呢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像這樣的過程既是推測也是複習。孩子熟悉情節之後,家長可以把預測在網上進一步改成說,唉如果你覺得他當時不這麼做的話,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呢?或者是你可以問他說,唉如果你是故事主角,那你會怎麼做?為什麼呢?也就是讓孩子試著去想想,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結局或可能性呢?那這樣子的能力呢可能比預測還要再更高一層。進入一種怎麼說,沙盤推演,多角度思考的境界。好,那這個時候孩子不管怎麼回答呢你千萬不要批評他,噢你就只要說噢真的啊你覺得會這樣,啊然後這個時候還要加一點,你也順便分享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也來預測預測推演推演。父母的分享會幫助孩子得到新的領悟。於是一次一次的預測回想推演每一次,每一次孩子就會產生新的想法。好,再往下一個策略呢是回想,就是說故事講完之後,可以問小孩還記不記得這故事講什麼?啊你叫他講。然後其實有時候你會發現,或者是,我相信你一定會發現,孩子剛開始回想的時候,呢它很可能是跳躍式的,明明一個故事呢你是很順的,從頭到尾講下來,但是小孩回想的時候,呢他可能一下講這裡一下講那裡,嗯這種現象不止發生在孩子身上,其實我們大人也是,比如說我出去演講,有時候我就好玩,啊結束的時候我就問問現場聽眾,說啊我今天講什麼,大家可以回饋一下嗎?其實我們通常都會發現,大家聽到的都不一樣,主要的原因當然可能是因為每個人醒來的時間不同了,不過實際上的狀況呢其實是每一個人的注意力本來就會高高低低,每一個人專注的點也會不一樣,而且更重要就是說每個人理解事情的程度也不一樣。所以會產生一種現象,就是我講出去的訊息只有一種,但是不同的聽眾,每個人聽到的卻是千百種的也是。這本來就是很自然的現象。那同樣道理,你講一個故事給孩子聽講,講完之後問孩子媽媽剛剛講什麼?你會發現孩子說出來的點可能讓你非常驚訝。所以回想這個東西呢可以幫助你知道孩子聽到了什麼,他留意到了什麼?他為什麼這樣留意?孩子給的這個回饋不止對孩子的能力很有幫助,其實也為父母本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訊息。另外不要小看回想這件事,我們有時候腦袋想的和嘴巴說的是兩回事,孩子要能夠回想,然後說出來,他必須要有好的組織能力,才能夠把他腦袋裡散亂地回想到的各種訊息,透過口語串成完整的語句,然後說出來。
-
6 # 孩寶小鎮親子閱讀
作為一項重要的精讀訓練,「故事複述」是我和學生們最常做的。雖然不需要每本書都做複述,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每週我會安排2~3次的故事複述時間。
小朋友們似乎已經成為了習慣,有時候讀完了一本書就跑來問我:”老師,這本書要不要來複述呢?“
最近的一次教師培訓,更讓我堅定了和學生們“做複述”的決心!培訓師是一位有著豐富二語教學經驗的專家,她向老師們介紹了閱讀的兩大策略:「輸入性策略」和「輸出性策略」。
舉個例子,平時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親子共讀,對於孩子來說,就是閱讀的輸入性策略。爸爸媽媽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引發思考,小朋友一邊輸入詞彙、一邊在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但閱讀不只是單純的輸入,還需要輸出性的策略。這裡可以採用的方法就有故事複述、寫讀後感、或者唱一首關於故事的童謠歌。
培訓師特別強調”輸出型策略“,因為它對第二語言的學習極其重要。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小朋友,他們的聽力和閱讀都不錯,可是一到口語和寫作,就眉頭不展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啞巴英語“,造成啞巴英語的關鍵在於缺失了"輸出型策略”這一塊。
所以,當我們給孩子買了一大堆的故事書後,更應該多多關注孩子的閱讀感受:這個故事理解了多少,是不是可以把故事中的重要內容講出來,或者寫下一篇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
將書中的知識先內化,再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輸出,這才是我們說的把書給讀透了、把語言給學活了!
一、複述的技巧如果我們告訴小朋友:把故事複述出來!小朋友一定紛紛抓耳撓腮起來,我應該從哪裡說起呢?
這時,有的孩子開始試著回憶起故事中的情節片段,但你會發現,孩子的表達往往是支離破碎、或情節顛倒的。這時很多爸媽開始苦惱:為什麼孩子讀了半天,卻不知道故事到底講了啥呢!
家長們先不用急,不是孩子沒有把書讀進去,而是缺乏了複述的技巧。
複述故事不是張口就來,而是有章可循。為此,美國老師們根據不同的故事型別,會訓練小朋友們不同的複述技巧。
1、時間順序類故事
如果孩子剛開始接觸複述,我建議從情節簡單、時間順序的小故事開始。故事複述的方法可以從五大基本元素著手。
· 故事的主要角色(Characters)
· 故事的背景(Setting)
· 故事的開始(Beginning)
· 故事的經過(Middle)
· 故事的結果(End)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把這種複述的方法叫做「五指複述法」。在複述故事時,先來說說故事的人物是誰,環境在哪裡,然後說出故事的開始、中間和最後。
為了幫助記憶,美國老師會和學生們一起製作了“複述手鍊”,用不同顏色的珠子代表故事的五個元素,按照一個個珠子說下去,自己就講出了整個故事!
2、問題解決類故事
小朋友常常會讀到這樣的故事:主人公在故事的開始遇到了一個問題,然後想盡各種方法,踏破重重阻礙,最終將問題解決了!這就是問題解決類故事的代表,在初級讀物中很常見。
這一類故事在複述時,常常採用這樣的“Scoop 冰激凌球”複述法。
老師把複述的步驟比作好吃的冰激凌。小朋友先說一說故事的環境(Setting)和人物(Character),然後說出故事中出現了怎樣的問題(Oh no!)?
接著,小朋友按照開始、中間和最後的順序,一步步說出問題的開始,經過(order of events),然後引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Problem solved)。
“問題解決類”的故事和“順序類”故事最大的不同在於故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與衝突,而這個問題是牽動故事發展的關鍵。
小朋友在複述時要先鑑別(identify)出這個問題,然後再用自己的話表述出這個問題是怎樣一步步被解決的!
3、科普類書籍
小朋友在閱讀時,有一類書是科普類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nonfiction book。美國孩子在小學階段故事書和科普書的閱讀比例為50:50,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忽略科普閱讀的重要!
科普書中有豐富的事實(facts),是小朋友獲取知識的源泉。所以我在課堂非常強調對於科普書的複述,因為小朋友在複述的過程中不僅強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也在鍛鍊自己的思維邏輯。
美國老師上課最常用的科普類複述也是用五個手指來表示的,這五根手指分別表示:
Topic:說出書的主題
Fact 1-3:說出書中的三個事實(1-2-3)
I Wonder:讀完這本書,我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二、複述的形式1、複述結構圖
思維導圖是個萬用工具,不僅可以用來閱讀和寫作,還能幫助故事複述,難怪現在所有的美國老師都在接受“思維導圖”的培訓學習呢!
大家都知道思維導圖有八種圖,其中有哪些圖可以幫助故事的複述呢?
首先跟大家介紹這款流程圖,可以幫助孩子把故事的先後順序寫下來。小朋友在上面可以寫下一些關鍵字。這樣在複述時,就可以一邊看著流程圖,一邊把故事的順序給說出來了。
下面是一款樹形圖(Tree Map),幫助整理故事的五要素。這樣孩子在複述時就心有成竹啦!
2、複述便利貼
便利貼是用可視的方式為讀者們將複雜的故事進行“分離”。 尤其在閱讀的過程中,便利貼是個很好的筆記工具。
我會給小朋友三張便利貼,上面分別寫上Beginning, Middle 和End,也就是開始、中間和最後。
在閱讀的過程中,小朋友要一邊讀並一邊思考。當他讀到"故事的開始beginning”的時候,他就可以在便利貼上寫下或者畫下開始部分講了啥:
等讀到中間(Middle)的部分,小朋友繼續寫下或畫下中間部分的內容。在總結的過程中,我們也在考察孩子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書的內容。如果沒有,那就再讀一次!
以此類推,當讀到書的最後(Ending)的時候,小朋友繼續寫下或畫下故事的結尾:
這本書全部讀完了,小朋友可以看著便利貼試著說一說故事的發展變化。當我在課堂實踐的時候,很多學生已經不需要看著便利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對於故事的內容已經瞭如指掌!
3、圖片支援
讓孩子先把故事的關鍵點畫出來,是個故事複述的好方法!在畫之前,要問問自己的這次複述的重點是什麼?是人物、順序、還是故事的五元素呢?
在確定了複述的關鍵點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故事的複述啦!
以這個故事《The Mitten》為例,我們在小盒子裡先給孩子準備一些卡片。
然後,引導著孩子想一想故事的情節發展中有哪些重要的事件,並把它們畫下來。這時候可以讓孩子把書開啟,選取需要的圖畫來臨摹:
如果孩子會寫字,就在圖片旁邊寫下一些關鍵的字和句子。這樣在做複述時,可以更好地組織自己的語言。
4、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剛才給大家分享了這麼多不同的複述方法,有些家長可能有點懵:我到底給孩子用哪種方法呢?
其實哪種方法不重要,我們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利!這樣他才有動力把故事給複述好!
我們希望孩子不是將“複述”當做累贅,而是當做一種分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鍛鍊的不僅僅是表達,還有思維邏輯的能力。怎樣的複述最吸引人,怎樣的複述能夠最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看似簡單,卻需要大量訓練。
在上課時,我讓學生把故事複述給別人聽。這時我就會觀察他們的小眼神。如果我發現一個孩子目光閃爍、津津有味地在聆聽,我就知道對面的複述一定很動聽!
回覆列表
給你說說我女兒的事情吧!今天晚上我拉著她的小手回家。看到了一棵光禿禿的花椒樹,問她:“你猜這一棵樹死了沒?”她說死了。我告訴她沒有。等到春天來了它就會長出新的樹牙來。又走了一會兒。她說:“媽媽,我給你講一個春天阿姨的故事吧!”
接著她就開始給我講起來:一隻小白兔過冬天了,它很無聊……開始有一些驚訝她怎麼想到的故事,後來聽了一會兒,想起來她聽過這個故事,可能記不太清楚了,還有一部分內容是她自己想的。孩子三歲八個月。喜歡聽故事,看繪本。
給你說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孩子看書你不一定都要他給你說出來,難道你想他給你鸚鵡學舌嗎?先培養他愛上書再說。時間久了,她會有自己的見解的。
一點意見和自己的體會,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