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邏輯文史游

    小說中孔明舌戰群儒確實很精彩,但車邏輯怎麼記得《三國志》裡疑似舌戰群儒的是那個套馬杆的漢子諸葛恪呢,就是那個驢臉諸葛瑾的兒子。

    話說諸葛恪這個小夥子,從小就機智的不要不要的,並且東吳論嘴皮子溜他稱第二當時沒人敢稱第一,年輕時的諸葛恪也比較愛出風頭,其生平故事裡也有巧言“拿下”孫權、張昭、範慎等人的記載,也算得上間接的舌戰群儒了(反正就是腦子好,懂得隨機應變,能應對各種辯論話題)。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說服吳主和自家皇叔聯合起來抗曹隻身去東吳求聯合,東吳的謀士們普遍保守,甚至有陣陣投降的氣息。但孔明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和三觀將東吳的一幫老頭子們“懟”的服服貼貼,終於兩家決定聯合抗曹,這個經典的故事也被我們代代傳頌著。

    在歷史上諸葛亮去談和時可就沒有那麼多東吳的謀士陪他嘮嗑了,其舌戰的物件只有孫權一人。諸葛亮和孫權年齡相仿,自然腹黑的孫權願意聽他說話(孫權當時可能在想:我的天哪,終於不用聽張昭bb了,還是同齡人沒代溝啊),而諸葛亮也是“直搗黃龍”,告訴孫權說你快完蛋了,孫權倒是很淡定,言外之意說滅也是先滅你家主公,孤地理位置好,還有十萬兵馬,不怕!之後諸葛亮就耐心的給孫權講這其中的利害關係,終於說動了孫權,決定試試看能不能把曹操趕回北方。

    完了,就這麼簡單,並沒有小說中那樣的跌宕起伏。

    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這一段故事就稍微有點變化了,此時的諸葛亮不但對不識趣的張昭大吼,還殺了曹操的來使,,使得孫權不得不去抗曹,一點都不儒雅啊。而羅貫中或許是參考了平話當中的片段,又為了美化孔明,就在小說中寫下了一出教科書般的舌戰群儒“辯論賽”了。

    大外交官諸葛亮

  • 2 # 鐵馬冰河wu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章節。可在真實的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舌戰群儒”卻沒有發生過,屬於小說家羅貫中在其作品中的藝術誇張、渲染杜撰。

    面對曹操率軍大舉南侵荊州的不利局勢,諸葛亮親赴東吳,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猶豫不決的吳主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共同抗拒咄咄逼人的曹操,這確實是歷史事實,但他“舌戰群儒”的戲劇性場景卻不曾發生過。

    話說曹操在官渡大破袁紹後,即刻揮師南下,攻伐荊州。劉表的繼承人劉琮見曹軍大舉襲來,慌了手腳,他聽了王粲的遊說,遂不戰而降,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便輕易取了荊州。駐軍樊城的劉備獲悉這個訊息,忙率軍南走,來到夏口(漢口)。

    諸葛亮建議道:“如今事態危急,請將軍立即派我到江東孫權哪兒去求援”!此刻,孫權正領軍據守柴桑(今江西九江),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勢。

    諸葛亮披星戴月地坐船趕到柴桑遊說孫權道:“當今海內局勢大亂,孫將軍起兵佔據江東(長江以東),劉豫州(劉備時為豫州牧左將軍)也興兵收復了漢水以南的一些地方,和曹操競爭天下”。

    他接著說:“現在曹操平定北方,又乘勢奪得荊州,可稱威震四海啊。曹操實力雄厚,一路勢如破竹,局勢變化如此之快,很難逆轉,致使一介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流亡至此啊”。

    “願孫將軍您好好衡量衡量自己的實力,好好審視一下襬在眼前的情勢。如果您能集結東吳部眾,舉兵和雄踞北方的曹操對抗,那還不如早點和他徹底決裂;要是您覺得無法和曹操的百萬雄兵抗衡,那您最好按兵不動,坐觀成敗,或乾脆向北俯首稱臣算了?!我觀察如今的您,對外假稱服從曹操,其實內心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像您這般優柔寡斷,不能應付、解決一絲一毫的危機, 塌天之禍即將臨頭了”!

    孫權懟道:“既如此說,那你家劉豫州為何不立即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答曰:“劉豫州是漢室後裔,他英才蓋世,深得百姓和士卒的仰慕、擁戴。如果他興復漢室的事業不成功,也只能歸於天意,哪有反過頭去投降曹操,屈居其下的道理”?孫權聽後,勃然變色道:“我可不願率東吳十萬之眾和獻上寶貴的土地去受制於人啊!我意已決。曹操人多勢眾,劉豫州又新敗於他手,怎麼克服當下面臨的嚴重困難,實在很棘手啊”。

    諸葛亮見孫權已被說動幾分,且已宣告他不願降曹,心中有了底。

    他趕緊接著說道:“劉豫州雖然在長坂坡吃了敗仗,但關羽率領的水軍和生還計程車卒加起來還有上萬精銳。劉琦統領的江夏兵也不下萬人。曹操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從北方長途跋涉而來早已疲憊不堪,他手下最精銳的‘ 虎豹騎’在追擊劉豫州時,一天一夜要馳奔300餘里 。這已是強弩之末的徵兆了,此乃兵家之大忌 ”。

    “況且,曹軍將士都是北方人,本就不諳水戰,一上船就迷糊。再說荊州軍民歸附曹操,實在是迫於其大兵壓境的形勢,絕不是真心服從。只要將軍您調兵遣將,派數萬人馬和劉豫州聯合抗曹,遠道而來的曹操大軍必敗”。

    諸葛亮還對孫權認真分析道 ,一旦擊敗曹操,他勢必引敗軍北歸。如此一來,孫吳、荊州的勢力就會強盛起來,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他特別強調:“整個事情的走向與成敗,就看將軍您今天的決定了”。孫權聽後,心裡很高興,也很振奮,亦增強了他戰勝曹操的信心。他決定在部下中徵詢意見,以統一認識、一致行動。恰在此時,曹操下來的戰書送達,孫權看罷內心大恐,不但他自己又遲疑不決起來,而且他“以書示群臣,莫不響震失色”。孫權的手下立即分成兩派:以張昭、秦松為首的主降派和以周瑜、魯肅為首的主戰派。兩派激辯不休,一時間誰也說服不了誰。

    幸好大都督周瑜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他力排眾議,耐心說服孫權聯劉抗曹。孫權堅定決心後,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率領三萬水軍,隨諸葛亮赴夏口一帶去見劉備。孫、劉兩家軍隊聯合起來,積極準備,奮力抗拒曹操大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11月,“赤壁之戰”爆發。周瑜利用東南風起對曹軍船陣施以火攻,然後水陸並進,乘勢衝殺,曹軍大敗,“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孫、劉聯軍乘勝掩殺,追殲潰逃中的曹軍,一直追到南郡。曹操引殘軍退至鄴城(河南臨漳),再也無力南進。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贏強的經典戰例。赤壁之戰的完勝,也是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勝利,是他制定“外結好孫權”之策的一次成功實踐。這次勝利,儲存了早已危若累卵的劉備集團的實力,也為日後劉備立足荊州、進取益州、最終三分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諸葛亮舌戰群儒雖不是真實歷史,但他說服孫權聯劉抗曹卻真有其事,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3 # 泊圖泊途

    非常可能是假的!演義中舌戰群儒很可能是其他人物雜糅的結果。魯肅和周瑜傳都有一些此謎團的影子。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集團堪稱史上最危急時刻,劉備跑來跑去,此時是無處可退,存亡在此一舉。諸葛亮去拜見孫權,陳述利害。要說論戰的話,諸葛亮只論戰了孫權一人。

    仔細想想也是如此,此基本上是演義杜撰的情節,孫權怎麼可能讓一個外人和自己的各位臣下“坐而論道”呢?而且在沒有孫權授意的情況下,把內部機密問題和人心浮動報到外人諸葛亮耳中,豈不是在開玩笑?所以,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卻是小說中的精彩情節,在電視劇中也是大書特書。

    要說戰群儒,那可以看看《三國志、周瑜傳》,當曹操“帶甲百萬”南下時,劉琮不戰而降,天下有歸屬曹氏的態勢。大多數文武表示這仗沒法打,曹操軍隊猶如虎豹豺狼,而賴以防禦的長江天塹,在曹操得了荊州以後,也起不到作用。周瑜力排眾議,當即表示曹操是漢賊,捨棄騎兵打水戰,他們沒優勢,並且水土不服。還拍一波馬屁,稱孫權明主,繼承父兄的遺志。

    在演義裡面,諸葛亮不僅把江東才士罵的夠嗆,還把孫權氣的夠嗆,使用激將法。其實這也是沒有的。

    在《魯肅傳》中,諸葛亮誇孫權如何如何,孫權很開心。氣孫權的人則是這個“老實人”魯肅,乃激說權曰:“彼曹公者,實嚴敵也,新並袁紹,兵馬甚精,乘戰勝之威,伐喪亂之國,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將軍家詣鄴;不然,將危。”(《九州春秋》)意思是曹操太強了,不如派兵相助曹操,並且還要把將軍家送到鄴城(做人質),如果不這樣做那你和東吳就太危險了。孫權大怒。後又想明白了。

    所以說演義裡諸葛亮舌戰群儒,更可能是周瑜舌戰群儒,而諸葛亮激孫權這個情節也是沒有的,魯肅才是激將法真正的主人。

  • 4 # 歷史這樣說

    蜀漢武鄉侯、丞相諸葛亮一生輔佐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可謂鞠躬盡瘁,更因《三國演義》的傳播,在民間有極高的美譽,“舌戰群儒”就出自《三國演義》“第043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然而,這個事情的真真假假,悅史君給大家一一剖析。

    第一,《三國演義》版本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將諸葛亮帶到大堂上時,諸葛亮先後與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等人激辯,最後的結果是“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悅史君舉諸葛亮與張昭這段最精彩的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於客位。張昭等見孔明丰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閒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而這番激辯最後被黃蓋打斷,隨後黃蓋和魯肅帶諸葛亮去見孫權,諸葛亮與孫權的對答也是非常精彩的:

    獻茶已畢,孫權曰:“多聞魯子敬談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見,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無 學,有辱明問。”權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必深知彼軍虛實。”孔明曰:“劉豫州兵微將寡,更兼新野城小無糧,安能與曹操相持。”權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權曰:“莫非詐乎?”孔明曰:“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之士也。”魯肅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只做不見。權曰:“曹操部下戰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權曰:“今曹操平了荊、楚,復有遠圖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權曰:“若彼有吞併之意,戰與不戰,請足下為我一決。”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將軍不肯聽從。”權曰:“願聞高論。”孔明曰:“曏者宇內大亂,故將軍起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權未及答。孔明又曰:“將軍外託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 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 孫權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便同魯肅重複出堂,再請孔明敘話。權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孔明亦謝曰:“亮言語冒犯,望乞恕罪。”權邀孔明入後堂,置酒相待。數巡之後,權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耳。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新敗,然關雲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士民附操者,迫於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 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惟將軍裁之。”

    那麼,史書上到底是怎麼說的呢?

    第二,《三國志》版本

    《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記載:

    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在諸葛亮的傳記裡,並沒有提到任何與東吳大臣們的辯論,只有與孫權的部分吻合。

    《三國志》“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記載: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在孫權的傳記中,只是有不少大臣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周瑜、魯肅反對,但這只是東吳君臣間的辯論,與諸葛亮無關。

    《三國志》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等人的傳記中,沒有任何與諸葛亮接觸的隻言片語。

    因此,諸葛亮舌戰群儒除了與孫權的一部分,其他的精彩只是羅貫中老先生的總結和妙筆生花。

    但,悅史君覺得雖然不是史實,但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讀!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 5 # 鄺生24

    諸葛亮舌戰群儒當然是假的。一,舌戰群儒原是孫權與謀臣一次討論會,針對曹軍之事,以張昭為首的一些文官主和,武官主戰。孫權急召周瑜回來。大會上週瑜對形勢作了分析。並講出戰而勝之可能性,最後孫權釆納周瑜意見,一致抗曹。諸葛亮拿別人的東西打別人的臉。

    二,舌戰群儒之時,諸葛亮還躬耕於南陽。

  • 6 # 顧道驚城

    說起諸葛亮在江東的所作所為,大家第一反應通常都是舌戰群儒。

    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因為不見於正史。然而在我看來,即使不從史書中找答案,舌戰群儒的故事也不能相信。

    所謂辯論,並不是用道理壓倒對方,因為這是無法做到的事。辯論的輸贏,在於聲音的大小,或者說在於己方人數的多寡。

    在文學故事和政治宣傳中,我們相信諸葛亮可以談笑間讓江東謀士們啞口無言。可大家只要經常光顧網際網路論壇就會明白,透過辯論讓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似乎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因為無論你多有道理,總有人能夠想方設法地噴你。

    回到舌戰群儒的話題本身來看,曹操到底是漢臣還是漢賊?這是爭不出結果的,因為正反方都能找到大量的理由來證明自己正確。既然這一點爭不出結果,那麼接下來的衍生話題,諸如“歸順曹操是不是正確”、“曹操的軍隊是不是很強”等等,也沒有繼續辯論的必要了。

    無論是投降曹操還是抵抗曹操,主要的出發點永遠都是對於自身利益的判斷。但拿到檯面上去說,所有人都不會提利益兩字。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正反雙方辯論得精彩激烈,雙方似乎都有道理,這就是因為雙方的利益點不同。而一旦利益點不同,就永遠不要指望能夠用言語來征服對方。

    再看看身份,張昭是什麼身份?諸葛亮是什麼身份?他們之間如果要辯論,通常也是隔空交戰,坐在一起的時候通常都是一團和氣的。

    大家想想那些喜歡在網際網路相互攻擊的明星,他們在網際網路互相攻擊,但生活中見面,大多都會選擇無視對方,有誰見過他們在面對面的時候爭得不可開交呢?這裡涉及到面子的問題,大庭廣眾之下互相撕咬實在有失風度。

    真正能夠幫助江東諸臣分出勝負的,只能是既定事實。能不能戰勝曹操?別拿嘴說,自己體驗一番就知道了。

    當孫權決定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時候,跟大家玩什麼舌戰群儒了嗎?沒有。孫權直接把刀抽出來砍掉桌角,然後告訴大家:“誰敢再說投降,這就是他的下場。”

    舌戰群儒誰贏了?當然是孫權贏了;這證明孫權口才極佳嗎?當然不是。

    如果孫權砍掉桌角的同時說:“誰敢再說抵抗曹丞相,這就是他的下場。”諸葛亮就是再能說,又有什麼用呢?

    批判的武器,永遠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正確地評估諸葛亮的功勞有多大。諸葛亮之所以能夠為劉備集團立下聯孫抗曹的大功,絕不是因為他口才一流,而是他統戰工作的水平一流。

    第一,諸葛亮必須想辦法團結江東主戰派,溝通思想,統一認識。只要主戰派能夠團結統一,投降派的氣焰就不敢太囂張。而一旦主戰派們也是各自為戰,自然容易被投降派逐個擊破。

    第二,積極拉攏和說服中立派。這需要持久的耐心,就如某廣告幾十年如一日的洗腦一樣,只要一提起這個產品,廣告詞自然而然會從你的腦海中蹦出來。諸葛亮就是希望中立派一聽見曹操的名字,立刻就能想到諸葛亮對曹操的負面評價。雖然不至於讓中立派倒向主戰派,但至少會對主戰派抱以同情之心。

    第三,等到大勢已定的時候,再想辦法溝通孫權。讓孫權明白,江東的主戰派是可以大用的。屆時不用諸葛亮多說,孫權自然會抽刀讓投降派閉嘴,諸葛亮的工作就算圓滿完成了。

    如果諸葛亮不能理清思路,做好上述三件事,那他的口才再好也是無用的。

    喜歡玩辯論的朋友請記住一個真理:只要支援你的人足夠多,你就算胡說八道也會被當做宇宙真理。任何敢於反對你的人,都將被你的支持者打倒,這就叫“言出法隨”。

    辯論賽和輿論戰其實都是一回事,誰人多誰心齊,誰就能搶佔高點。

    能夠體現諸葛亮工作成效的,就是孫權的態度。孫權的態度是怎樣的?很多人說:孫權一直猶豫不決,是魯肅、周瑜和諸葛亮堅定了他的決心。

    這句話對一半,後半句對,前半句錯。

    堅定孫權抗曹決心的人,的確是魯肅、周瑜和諸葛亮,但孫權並沒有猶豫不決。因為孫權從未想過投降,而是在等待支持者現身。

    正如魯肅說的那樣:我們當臣子的人投降,不會有太大損失,因為曹操還需要我們幫他繼續治理江東。但孫權是主公,只要孫權投降,就永遠不會再有稱孤道寡的可能了。

    這個道理難懂嗎?通俗易懂!孫權不明白嗎?如果孫權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他的智商該有多低呀?

    但孫權不能主動站出來說我們應該抵抗,因為當時的江東,並沒有足夠分量的人物站出來為主戰派說話,整個江東都是一片投降論調。如果孫權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說要抵抗,等於自己走到了大批投降派的對面。且不說以後到底是投降還是抵抗,就算真的決定抵抗曹操了,那孫權用誰來工作呢?大批文臣都被逼到對立面了。

    很多時候,政治人物說的話其實都是廢話。表面聽起來非常高明,但其中的道理就是初中生也能想明白,這種話有什麼高明之處呢?

    解讀政治人物的話,是要根據他這番表態所體現的意圖。前文寫劉備初見諸葛亮的時候我就說過,劉備和諸葛亮談了什麼,其實不重要。因為雙方初次見面,不可能說什麼高度機密的內容。但劉備和諸葛亮見面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說明劉備開始了和荊州少壯派的接觸,而荊州少壯派也積極響應了劉備。

    這種行為,比什麼話都管用。

    魯肅說:主公不能投降,投降你就沒機會稱孤道寡了;諸葛亮說:將軍不能投降,我主公劉備是大英雄,絕對值得依靠;周瑜說:主公不能投降,我要收拾曹操,簡直輕而易舉。

    政治上肯定,外交上肯定,軍事上肯定,這三位表達了同一個態度:你做決定吧,我們無條件支援你!孫權有了這樣的支援,還有哪個投降派能威脅孫權呢?於是孫權直接拍板,弄死曹賊!

    你的決策是否正確?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決策能否得到重量級下屬的支援。如果得不到這樣的支援,你的任何決策都沒有施行的可能。

  • 7 # 風雨雲臺

    這個問題好玩兒,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羅老先生寫得精彩絕倫,你自己可以去翻翻。但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我在這裡就跟你聊聊《三國志》裡稍微有點類似的記載吧。

    《三國志》裡記載有一段話,是諸葛亮直接與孫權的對話,可以勉強算得上舌戰。

    原文如下:

    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 ,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使臣,此行來見孫權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連吳抗曹,倘若失敗必將萬劫不復。諸葛亮開口就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告知孫權“劉備處境危險,江東若猶豫不決也必將大禍臨頭,與其猶豫還不如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諸葛亮見面就使出激將大法,其實也是在探口風。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諷刺,難免心中有些不快,於是反諷道:“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聽到孫權如此回答,諸葛亮知道接下來有戲了。於是說道:“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此話表明了劉備的抗操決心,即便當時處境危險、顛沛流離,但是也絕不會屈居於曹賊之下。這也是在敲打孫權,提醒孫權應該有種點。

    孫權聽後勃然大怒說道:“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兩次話術激將後,孫權將不會投降的底盤托出,但同時對劉備的抗操實力還是有點懷疑。

    諸葛亮聽後立即乘熱打鐵告知:“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諸葛亮進一步分析了荊州這個區域性戰場上我方很有優勢。例如劉備雖敗但實力尚存,曹操雖強但目前是強弩之末,況且曹軍新到不習水戰,荊州人心未服。現在正是打敗曹操的最佳時機,千萬不要猶豫。諸葛亮幾波外交攻擊後,孫權大悅,即遣周瑜 、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狹隘地說一句,諸葛亮用嚴密的邏輯,高超的話術,巧妙的外交辭令圓滿完成連吳抗曹的使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雙方有一方想要二胎,另一方不想要,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