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趙都市報
-
2 # 東家APP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35°。
三候一候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二候白露生: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在由熱轉涼的交替季節,陽氣漸收,陰氣漸長,養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肺是人體最“嬌嫩”的器官,而立秋後天氣逐漸變得乾燥,很容易傷肺,特別是老年人,如果因秋燥而傷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許多肺部疾病。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對肺臟的保護。
最佳養肺時間:
上午7~9點一天中養肺的最佳時間是早7點~9點,這時肺臟功能最強,最好此時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能強健肺功能。而肺臟功能最弱的時間是晚21點~23點,晚飯後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時吐掉,可以滋潤肺臟。
秋季還可以多食蜂蜜、百合、銀耳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並加強對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每天必須保證喝水2000毫升。
最簡單養肺法:一杯熱水大家可用直接吸入水蒸氣的辦法使肺臟得到滋潤。方法很簡單:將熱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水蒸氣,每次10分鐘左右,可早晚各1次。
最便宜的養肺法:笑口常開養肺的方法多種多樣,“笑”可能是最“便宜”且有效的一種。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而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笑對機體來說的確是一種最好的“運動”,尤其是對呼吸系統來說,大笑能使肺擴張,人在笑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暢。另外,人在開懷大笑時,可使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隨著流暢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立秋前後適宜吃的食物蔬菜:百合、蘿蔔水果:梨、葡萄、香蕉、柿子
禽類:鴨子飲品:牛奶、蜂蜜
立秋之後,季節交替,餘熱未消,氣候乾燥,人體津液未完全恢復平衡,此時飲茶養生講究溫潤之道。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沒有什麼胃口,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以肉貼膘”。 雖然今年的立秋還在“三伏”內,但晝夜溫差會逐漸變大,因此更要注意保健防病。
-
3 # 家庭醫生雜誌
立秋,意味著秋天伊始,暑去涼來。但實際情況是:過了立秋,大家依然覺得很熱。
其實,四季更替,從來都是起於毫末,而不是在匆匆數天間,便徹底換了門庭。
古有“一葉知秋”的說法。實際上,一葉知秋,觀的是趨勢,並不代表暑氣就此終結。
就拿三伏天的演算法來說,立秋後尚有一伏,出伏後,還有“秋老虎”。
總的來說,立秋後有炙熱也有清冷,兩者糾纏反覆。
因此,立秋養生,重點要留意以下3點:
1. 預防陰暑
夏天的尾巴還在招搖過市,自然不要忽視中暑的問題。
在中醫理論裡,中暑分陽暑和陰暑。在立秋這種季節交替的時候,人會比較容易中陰暑。
例如,在較熱的環境突然進入溫度較低的空調房,或直接對著風扇、空調吹,都會導致體表溫度突然降低太快,毛孔收縮,內部熱量散發不出,而引起體溫調節紊亂,出現所謂的陰暑。
要提防中陰暑,要注意:不要過於避熱貪涼,多喝水,空調、風扇不要開過猛。
2. 貼秋膘,需先做準備
所謂“秋天到,貼秋膘”。不過,要貼秋膘也別太著急,既然夏天還不肯走,不如先讓身體做好準備。
經過一個夏天的溼熱“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故這個時候調養好脾胃,才能讓貼秋膘有基礎的成本。
因此,平時要少吃過涼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建議可以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3. 運動鍛鍊,把握好時光
鍛鍊雖然四季都提倡,但冬天太冷,夏天太熱,建議運動量不宜太大。
但秋天,正是鍛鍊的大好時光。儘管立秋時還沒完全進入秋季,但開始適當增加運動量還是可以的。
配合立秋的氣候特點,慢跑是一項很理想的秋季運動專案,建議跑速自定,跑程不限。
慢跑能改善血液迴圈,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給,預防腦動脈硬化。
另外,秋季登高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登高有助於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但要注意,患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的朋友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不測。
-
4 # 爆炸營養課堂
立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氣,從氣溫角度來說,經過一夏天的酷暑煎熬溫度將逐漸恢復到涼爽舒適的狀態。從生活角度來說,苦夏氣候乾燥農作物生長困難,在古代很多時候夏季多發自然災害生活會很艱難。而立秋之後有句俗語叫“立秋下雨吃好飯”,意味著立秋後大家可以大吃大喝了。
一、立秋之後養生吃3種豆:
1、立秋之後吃這種豆:豇豆
豇豆的營養價值很高,有易於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質,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能補充機體所需的大部分營養素。在中醫眼中,豇豆還是一味中藥,中醫認為:食用豇豆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夠補腎健脾、養胃益氣,很適合脾胃和腎臟功能不好的人食用。
2、立秋之後吃這種豆:黑豆
黑豆富含卵磷脂和皂甙,卵磷脂能減少“壞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而皂甙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預防癌症和肥胖。它還有改善血液迴圈、提高排尿能力、消除浮腫的功效,不但有助於減肥,還能讓人保持精力充沛。
3、立秋之後吃這種豆:豌豆
秋季有減肥計劃的人可以多吃一些豌豆,減肥的人非常需要 B 族維生素,但往往攝入不夠充足,豌豆中的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含量都很高,適合在減肥期間多吃一些。
二、立秋之後養生吃3種薯:
1、立秋之後吃這種薯:紫薯
紫薯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硒在營養界被稱為“抗癌大王”,易被人體吸收,具有修補心肌、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花青素則被譽為第七大必需營養素,能夠起到抗氧化、抗疲勞、保護肝臟的作用。
2、立秋之後吃這種薯:山藥
山藥在一些地方也被稱作薯藥,同樣可以歸為薯類食物,中醫認為山藥既滋陰又利溼,能滑潤又收澀。能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且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脾胃藥中是無上之品,所以如果孩子經常感冒就不妨給孩子多吃點山藥。
3、立秋之後吃這種薯:芋頭
芋頭除含大量澱粉外,還含一種其他食物很少含的黏性蛋白,這就是為何生芋頭在削皮後摸上去會有一種黏手的感覺。芋頭所含的黏性蛋白在被消化道吸收之後可啟用人體內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等重要免疫細胞的活力,從而增強人體的抗癌和抗病能力。
-
5 # 藥師方健
立秋之後,氣溫會逐漸降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此時,人的食慾漸漸增強,秋季正好是進補的好時節,又是收穫的季節,各種動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種類齊全,數量又多,人們常說要"抓秋膘",即可以透過飲食調節,達到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的作用。那麼,立秋做什麼最養生?關注健康的朋友們不妨來了解。
中醫有“順時養生”,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季養生原則,講究根據時節進行不同的飲食和調養。過了立秋,暑熱己過,燥氣當令。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六節氣的主氣,稱為“秋燥”,為了應對秋季之燥,秋天養生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收藏作為首要任務。
一.飲食調養
1)多喝水
可以幫助潤肺,緩解秋燥。一個成年人每日水的生理需要至少1500毫升左右,秋季要相應增加500毫升左右,才能保證肺及呼吸道的滑潤。
2)秋季應該常吃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物。如蓮子、百合、乳品、豆腐、黑豆、芝麻、香油、桑葉、菊花、甘蔗、菠蘿、香蕉、蘆根、糯米、蜂蜜、荸薺、蘿蔔、銀耳、黑木耳、核桃、豆漿、藕等辛涼生津潤燥之物。
(3)腸胃虛寒之人在秋季則應該少吃白菜和白蘿蔔等食物。
(4)慢性支氣管炎和 哮喘病人在秋季應選擇吃一些富含水分的生梨、柚、枇杷、甘蔗、荸薺等水果,這些都有很好的養肺功效。
(5)過敏體質者應選擇以溫性、補氣的食物為主,如百合、山藥、白蓮等。
(6)此外,秋季還應少吃辛辣燒烤的食物,包括生薑、桂皮、辣椒、蔥蒜、花椒和酒等,尤其是生薑。多食這些溫性食品易傷陰液,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傷害。
二.情志調養
立秋後人容易情緒悲傷,在進行自我調養時人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儘量避免大喜大悲,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總之,立秋後的養生,飲食方面之外,由於立秋時暑熱未完全退去,仍要預防中暑,西瓜仍然是最佳水果之一。同時,仍然要注意腸道傳染病的發生,防止蚊蟲叮咬。這個時期的養生除了需要重視防暑降溫及時補充水分,還應特別注意防止溼熱、寒溼之邪侵襲機體。最後,就是上面也說到的,注意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可透過運動和娛樂活動,應對情緒低落的狀態。
回覆列表
8月7日將迎來立秋,立秋是秋季裡的第一個節氣,但此時仍處於三伏天中,天氣以燥熱為主。對此,石家莊市中醫院東院區脾胃科副主任中醫師劉金裡表示,此時養生,從秋令和四季養生角度看,當重視精神調養,內心寧靜與神志安和;注意起居調養,順應陽氣收斂和適度舒展;飲食方面,以清淡飲食、滋陰潤燥為宜;同時注意防範秋季常見疾病。
起居:重視起居調養,保持充足睡眠
劉金裡表示,立秋後,起居調養方面,當“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順應陽氣收斂,卻又不是太過,使肺氣得以舒展。且季節變換之期,當隨冷熱變化,適度調整衣著,以利機體適應氣候變化,方得以避免受涼感冒。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後不僅僅是困,還讓人覺得渾身乏力提不起勁。劉金裡提醒,入秋之後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壓力大,易熬夜,睡眠時間也就隨之減少。人睏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應避免秋乏的現象出現,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鍛鍊的時候要循序漸進。
精神:注重精神調養,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氣定則神閒,神閒則性靜。”秋季五臟歸屬為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煩躁悲憂之情緒。秋季人們既有收穫的喜悅,也難免觸景生情,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失落感。因此,在進行精神調養時,要堅持內心平靜,神志安寧。
劉金裡表示,收斂神氣,才能養氣。有時候,心神消耗的氣血,比身體勞作更多,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情志上要忌悲憂傷感,遇傷感事則主動排解,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不妨多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登山、旅遊等,以消解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
飲食:宜清淡飲食、滋陰潤燥
立秋時節的飲食養生,如《飲膳正要》所言,“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因此入秋宜注意滋陰潤燥,適當選食芝麻、糯米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劉金裡表示,夏秋交替時節,身體內部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無機鹽大量消耗,再加上食慾不振,活動減少,整個人的身體狀況處於相對低下的水平,攝入減少而消耗增多。因此,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維護健康的重要一環,可選擇一些富含維生素和鈣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番茄、豆類製品等,也可以飲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檸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補充維生素,還可幫助消化、健脾開胃、提高食慾。
此外,立秋時節還應嘗試多吃一些清淡食物。清淡飲食能清熱、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同時注重蛋白質的攝入,每日攝入量在70至90克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為魚、蝦、雞肉、鴨肉、蛋、奶和豆製品等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的優質蛋白質。
防病:注意預防感冒和咽喉炎
經過長期高溫的襲擊,人體的免疫力已經下降。大氣相交,季節變化,勢必影響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中醫認為,小孩是幼陽之體,易寒易熱,容易受外因的侵蝕,從而導致感冒、咳嗽、發燒。因而,小兒要注意飲食起居,尤其是睡眠,無論是小孩還是成年人,睡眠都要放在第一位。
此外,劉金裡還指出,氣候上來看,秋季風乾物燥,一旦勞累過度,容易誘發咽喉炎或是使本來已痊癒的咽喉炎復發。做好咽喉炎的預防,應注意勞逸結合,適當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積極防治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過冷、過燙、油炸、醃製等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