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貝親人和
-
2 # 使用者4627945441345
如果是熊孩子,熊父母,孩子把棋子扔了,你們就把棋盤也扔了,要不把孩子扔子,在把自己扔了。要不,忍著三丈火,給孩子講一些鬥智鬥勇的故事,在一起看一些鬥智鬥勇的電影電視和動畫片,一面看一面當解說,當旁白,最後孩子收拾“戰場”在來,結果結果、、、、、、
-
3 # 一家一江湖
親,孩子絕對不是摔棋子,相信家長和孩子做其他遊戲,比如比賽跑步的時候,如果他輸了,他也會哭鬧的。
這是典型的“輸不起”心理,當然,這也是孩子成長髮育的一種正常心理,孩子因為年紀小,對自己認識不足,激動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失敗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者是責怪別人,推卸責任。
這種好勝心理,就像一把雙刃劍,如果父母引導好了,這種心理會讓孩子積極上進,如果沒有引導好,孩子就可能在遇到困難時輕易放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太在乎輸贏。
孩子贏了,不要過於誇獎,即使誇獎,也不要輕易誇獎結果,而是讚美過程,比如孩子很努力,克服了很多困難之類的,而不是簡單一句“你做的真棒”。
當孩子輸了的時候,不要類似一句“讓你平時多練習你不練習,現在輸了有什麼辦法?”來解決,而是要安慰孩子“輸了你很傷心,媽媽明白”,而後和孩子尋找原因,比如“你看,我們平時練習沒有他那麼多,也沒有那麼認真,人家贏才有道理啊,我們一起尋找方法刻苦練習吧。”
而後和孩子制定計劃,付諸於行動,在行動中不斷地總結完善。
另外,家長要教會孩子認識自己。
很多家庭,孩子自己吃個飯也說“你真棒”,孩子自己穿衣服也說“你真棒”,時間久了,孩子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了。
當他一旦遭遇失敗,他就無法接受:明明自己這麼棒,為什麼還會輸?然後他就會開始發脾氣,覺得這個事情不會發生。如果發生了,肯定是別人的問題。
我們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所能有所不能,不能的事情,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能把他完成,而非生下來就什麼都會了。
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認識輸贏。
-
4 # 知士教育廣場
接觸過一些棋類教育的老師,也組織過圍棋考級比賽。很多孩子遠比我們看著要堅強,但還是有很多孩子在輸棋後會哭,但是從沒有見過摔棋的。
哭是因為可能自己沒有下好,本來能贏得棋,下輸了,是傷心、悔恨的淚水。
我也見到這些老師們會在平時也會不斷強調,輸棋不可怕,怎麼可能不輸棋呢?再厲害的大師也不敢說自己沒輸過,這種事情畢竟有贏就有輸,下次努力贏回來就好了。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所以,這件事看起來和孩子,和老師沒什麼太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在輸棋後只會大哭、摔棋和哭鬧的話,那這件事就關係到家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會培養孩子的競爭能力,一定要讓孩子爭個第一,第二不行、第三就更別說了。如果贏不了,輕則訓斥,重則動手。全然不顧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就好比考試一樣,考80分,90分,不行,“你看那家誰誰誰考了100分,再看看你,真丟人,下次能不能爭口氣,考個100分。”家長卻從來看不到,孩子上次考試70分、80分,已經進步了10分了。所以歸根到底是家長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要改變的是家長從自身來改變。
家長要做的是多鼓勵孩子,以下棋為例,孩子下棋輸了,身為家長不要一上來就說“你怎麼那麼笨,一直輸輸輸的”,應該說的是“沒關係,你看你已經很厲害了啊,這次竟然可以和別人下這麼久,雖然輸了,但回去好好總結一下的話,媽媽(爸爸)相信你一定會贏的。”
同時,淡化絕對的輸贏概念,在贏了和輸了時,不要太過於強調結果,幫助孩子尋找贏和輸的原因,並從中吸取教訓。只有這樣,孩子在贏或輸時,關注點就會轉移到所做的事情上面,而不是單純的結果上面,孩子自然也就不會發脾氣了。也只有這樣,才能從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從中獲得成長。
-
5 #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有的小孩子對弈時如果輸棋,就會大哭或者乾脆摔棋子,遇到此類情況作為家長該怎麼辦?說明這孩子輸不起。
輸不起沒什麼,畢竟年齡小,但是這時候家長的態度就很重要了。把握不好,弄巧成拙。
重複舊的做法,只能得到舊的結果。如果過去孩子一直是這種態度,說明過去家長對待孩子的做法,自始至終都是錯的,需要改變了。否則,孩子必定繼續哭下去。所以,現在家長就是要檢討,自己過去的做法問題在哪裡,然後再改。
總結原因,講道理,都是可以的,但是當孩子處於極端的情緒之下,可能根本聽不進去。這也說明過去家長並沒有立即採取措施。如果讓他繼續哭吧,很不合適,所以這時候就讓他換個環境,到別人聽不見的地方哭。
然後溫柔的陪伴著他,理解他的失落。等他把情緒都宣洩出來了,再講道理。起碼要說明這麼做是不對的,沒教養的,想哭可以回家哭。如果孩子平靜下來能聽進去,就很好了。如果平靜了也不改,就得拿出家長的權威來,明確不能在公眾場合做這麼沒有教養的行為。如果下次還這樣,就要立即採取措施了。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一點權威,是教育的失敗。
當孩子知道大哭大鬧沒有用,甚至還要倒黴,自然不會繼續這麼做。
-
6 # 嬰兒百科
反手就是一巴掌,然後讓他撿起任性,撿起尊重,撿起自己的尊嚴和自信!一個人連一盤棋都輸不起的,怎麼能夠贏得起自己的人生!
-
7 # Nicer個人成長
我家的孩子也有這種情況,不管玩什麼輸了就會發脾氣,常常表現出來狀態就是生氣、大哭大鬧、扔玩具,也不願意聽你給他解釋更不會繼續玩下去了,情緒非常激動完全沒辦法進行溝通。真的完全想不到在日常生活中他爸爸和我有什麼輸不起的榜樣傳導給他,也很是摸不著頭腦他為什麼會有這種輸不起,害怕輸不喜歡輸的心理認知。
第一次見識到孩子這麼看重輸贏時我是又驚又喜的,驚的是這麼小的孩子好勝心那麼強,如果他用這樣的心態去成長那以後怎麼能經得起挫折和打擊;喜的原因是在另一個角度上被小孩子這種狀態給逗樂了,因為在自己看來玩個遊戲輸贏沒什麼關係意義,但孩子卻當做一件天大事情來反應。如今想來是自己太過主觀意識地去和孩子看同一件事了,我認為不是什麼大不小的事可能孩子就是很看重,而我表現出的無所謂不僅沒能安慰孩子反而讓他在內心覺得是不是自己無能,不夠好。
我也並沒有什麼很好的方法一下子能解決孩子的這個問題,自己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用不同的方式和耐心去引導他,鍛鍊他對輸贏的正面認識。下面其他小夥伴給出的一些建議我也用過,有時管用有時並不管用,有時是方法不管用有時是耐心不夠用了,雖然這樣自己也還是在繼續嘗試,希望透過長期的練習,潛移默化地慢慢讓孩子適應和理解輸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教育孩子本就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想要一兩次就立竿見影也不太現實。
自己常用的方法和心態:
1、玩又輸贏遊戲之前和孩子溝通說好規則,輸了不能發脾氣,孩子自己參與制定和同樣的規則會較容易遵守。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湊效,孩子還是會發脾氣,但是當你提出之前約定好了不發脾氣時,孩子的狀態會比以前沒有溝通說明時好一些。
2、買一些相關的繪本回來,跟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從他人身上,從故事裡去體會和理解輸贏。比如有《輸不起的莎莉》、《輸了,不生氣》、《不是第一名也沒關係》等。
3、爸爸和媽媽可以給孩子做正確的輸贏態度榜樣,比如3個人一起玩遊戲,爸爸或媽媽輸了然後給孩子做出正確的輸了時的表現,也或者是請孩子幫忙,問孩子爸爸或媽媽輸了怎麼辦啊?他很傷心難過怎麼辦呢?引導孩子往積極地方向去思考。
4、和這類輸不起的孩子玩遊戲一定要讓孩子多贏少輸,不是說讓著或寵著他,而是給他信心讓他相信即使輸了一次也還可以贏回來,並且贏比輸多。
5、要先理解孩子的情緒,再去引導孩子思考輸了該怎麼辦,怎麼才能在下一次贏回來。當我們先理解孩子的情緒時,孩子會有一種被理解,被懂得的感覺,他會願意和你說他的感受和想法,當他情緒冷靜下來後也更願意和你一起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
8 # 天子學國際兒童情商
輸棋之後難免會有些不舒服、難受的情緒,這很正常,關鍵在於,面對失敗,是如何應對的。很多孩子,除了覺得有些難過之外,往往是無法接受自己輸了、敗了的現實,使得情緒十分激烈,行為激動(大哭、摔東西、地上打滾、放狠話等)。
這種時候,建議家長可以先給孩子一些時間緩和情緒,如果孩子當時的狀態有可能傷害到自己或者他人,可以先把孩子帶到一個獨立空間,陪伴孩子先緩和情緒;之後,可以表達對孩子輸棋後的情緒的理解和接納:剛剛輸棋了,你覺得很難過,是嗎? 第三步,可以分享自身失敗過的經歷給孩子,這會讓孩子知道,原來爸媽也有過失敗、輸的經歷,原來每個人都會有過失敗,這很正常;第四步,教會孩子,失敗了,再重來。
-
9 # 木易說保
孩子自進入幼兒園那天起,就已經開始社會化,他慢慢懂得【競爭】【第一】【贏了】…這些詞和感覺。
其實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這些都是正常且合理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做什麼呢?
任何情緒上的表達,我們都要分析他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在哪裡?有的時候是:不想讓爸爸媽媽失望,不想讓朋友老師失望,自己有一步棋沒有下好……
處理這些問題首先要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他:你今天不錯,很沉著,下次會更好的,不要傷心,參加比賽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氣,我覺得你很棒。
然後再詢問問題?解決他心裡的障礙。
回覆列表
我們先看看原因,是什麼讓孩子們輸不起的呢?
不想輸是人類的天性,因為勝者才能享受更多的東西,但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特定的強項和弱項,而且強中更有強中心,做拿手的事情肯定贏得更多,做不拿手的事情肯定贏得少。
孩子最初關於輸贏的概念,最先來自於家長。
有的家長喜歡拿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讓孩子處於極度不自信;相反有的家長則喜歡一味的誇獎,讓孩子始終在我最棒的理想當中,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有的家長總是把工作生活當中的負面情緒以及不滿的觀念帶入到家庭當中……
想想這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讓孩子逐漸的適應這種挫折.未來的日子不可能像趙雲一樣一生不敗,但是屢敗屢戰的曹孟德才是他們的榜樣.
加個粉探討育兒方面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