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aggie4264292957108

    誰在這無中生有?今年暑假,我一天背一篇《新概念英語》第二冊課文,一天不停的堅持。你知道嗎?有人說這有什麼,可是我今年五十歲了,還有五年退休,我還在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我想說的是,老師也在不斷的學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外行!??!

  • 2 # 高情商密碼

    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我認為這種情況是個例,不能以偏概全。能成為老師大多都有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吸收知識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傳遞知識。這裡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

    1、自身認知狹隘,有相識的個別老師朋友,自身接觸到的個例,影響了主觀認知。覺的老師應該都是這樣,不好學不讀書。卻在做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實際上卻是把朋友當成的參照物,但並不是客觀的事實。

    2、個別老師的負面效應。現在經常會看到新聞,老師體罰學生,辱罵學生等等。這類有損師德的行為,在社會上傳播後,影響了教師整體的形象。所以才有很多負面評論。當這類事件不斷增多時,很多人就會覺的老師素質差,不愛讀書卻拼命教書的言論也就容易產生了。

    3、嫉妒心理,個別人心智不夠完善,看到比自已過的好的都喜歡詆譭幾句。也許覺的老師工作相對輕鬆,有寒暑假,待遇也不低。這導致了嫉妒心強的人散播謠言,對整個教師團體進行詆譭。

    我相信大多數老師都是有師德的,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當然也有少部份教師行為欠妥,需要社會的監督。

  • 3 # 青少年健康

    這句話有點以偏概全了。

    其實,大多數的老師還是很有師德的——先自己備好案,看過了書籍,再來教導孩子的。

    因為,現在大多數被媒體爆料的都是那些不好的老師,所以,社會的觀點就會以為全是老師教育錯了孩子。但是,除了老師以外,家長也在教育啊。

    現在爆料的大多數老師,都是表現可能不是太良好的老師。而那些真正為孩子嘔心瀝血的老師,確實在背後默默的付出著。其實,現在的媒體很多的都是抓住社會的黑暗面,而自動的忽略的那美麗絢爛的一面。

    更何況,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能夠以偏概全。希望大家給予老師們一個公平的地位,讓孩子在一個能夠真正施展他們的能力的老師手中,越變越成長。一個個畏手畏腳的老師,其實都是家長們壓迫太嚴重了。

    不是所有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是在老師,家長也是。我不是老師,但是我覺得老師的地位現在真的是有點歪曲了。

    希望祖國的骨朵,能夠被一個個站得直的老師,澆灌潔白而充滿智慧的水,成長出一朵朵美麗的奇葩。

  • 4 # 花眼看花

    說教師“拼命教書”,似褒而實貶;批評教師“不讀書”,算是部分符合實際。

    說教師都不讀書,肯定屬於以偏概全。

    以我們河南的鄭州市為例,市教育局從2006年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三屆教育部落格大賽,大賽主要引導廣大教師用心工作,認真讀書和深入思考。

    本屆大賽參賽師生的總數達數十萬人,每天發文近一萬篇。在大賽博文的類別中,“學習感悟”這一類別的參賽人數也非常多,每天都湧現出大量關於讀書的佳作。像我縣的博友普光、紅塵墨等老師個性解讀《紅樓》,李秀霞老師解讀《詩經》,菜菜老師從教育的角度解讀《小王子》等,都寫出了高質量的系列文章。至於寫《論語》《蘇霍姆里斯基選集》等中外教育類經典讀書心得的零散文章,更是多得不計其數。

    但,平心而論,批評“教師不讀書”也並不算完全脫離實際。鄭州市教育局引導教師讀書,應該也是出於糾偏的目的。正因為很多教師不怎麼讀書,才透過這種方式引導大家都來讀書。

    教師不讀書,主要原因是缺少讀書的動力和時間。

    校園應該是書香地,但有人的地方也有江湖,江湖對讀書人不厚道。

    有興趣的,大家不妨調查一下,看看學校裡那些“仕途”一路高歌、晉升一律綠燈的,究竟有多少屬於日常安心、靜心讀書的;而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又究竟混得怎麼樣。

    讀書可能讀成了書呆子;人家深通“功夫在詩外”的,又何須在詩書本身上去下功夫?

    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有病不求藥,無聊才讀書。讀書是失意者心靈的避難所。

    當然,人心浮躁屬於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就像今年3月份驟然紅遍網路的沈巍沈先生,他倒是酷愛閱讀,但讀書卻讓他二十多年流落街頭。假如不是有網路,假如沒有熱心的網友成全,現在沈先生應該還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呢。

    當下,評價教師業績主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讓學生考高分,與教師讀多少書、讀不讀書關係不大;一個“嚴”字可包醫百病。

    老師的對學生嚴一點,定個標準讓人人過關;對學生家長嚴一點,讓他們給孩子多報幾個輔導班。至於上課年年依樣葫蘆畫瓢也好,天天照本宣科也罷,課堂活不活潑、生不生動,統統沒有關係。

    說教師太忙,沒有讀書時間,局外人可能想不通。他們認為教師就只是備備課、上上課、改改作業,根本想象不出老師們被各種活動、各種材料、各種“表哥”給驅趕著疲於應對,上個廁所都嫌耽誤時間的模樣。

    有人說,你教師是否有時間,完全取決於你是否把這件事情視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認為讀書重要,一定可以安排時間;抱怨沒有時間的,大多是藉口。

    這就又回到原來的話題上了:和還房貸、車貸,和為老人治病進醫院、為孩子上學選學校等事情相比,讀書還真的不能算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對吧?

    要想讓學校大興讀書之風,讓校園真正洋溢著書香,個人認為首先是給老師們“減負”,別讓他們總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別讓他們總在與教育關係不大的事務泥淖中掙扎。

    其次,就是不要再用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價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了,看結果還要更重過程。

    再次,是要著力營造讓教師精心、安心讀書的環境。像我們鄭州市這樣年年堅持舉行教育部落格大賽,引導教師讀書思考,效果就很不錯。

    “書卷氣是一個人最好的氣質,書香氣是一個校園最好的氛圍”,但願這種說法能夠成為大家的共識。

  • 5 # 一縷正義的光芒

    讀書?老師們已經被折騰的連教書的時間都快沒有了!哪個老師不想桃李滿天下?哪個老師不想做一個深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但是,這都需要時間去完成,現在的老師真的沒有!很多人以為老師每天就上幾節課,其他時間都在閒玩,非常輕鬆。但是隻有當過老師才能體會到當老師的辛苦!教育需要與時俱進,老師也需要學習充電,可是他們每天被那些與教學無關的瑣事包圍,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不折騰,這是現在每個老師的要求!為了教育的未來,請滿足老師們的這種要求吧!

  • 6 # 人生如夢LLH

    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生活中好像是的,這裡的讀書可能不僅僅是指老師讀專業的書籍,而是指其他書吧。老師讀書可能沒大家想象的那麼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社會大環境影響。

    當今社會,文人地位低下,人們更崇尚金錢和地位,認為這是才是成功的標誌。在這種大背景下,老師們也不能例外,尤其是老師們的待遇普遍不高,物質生活還達不到要求,怎麼可能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讀讀書聽聽音樂?

    第二:老師的工作性質決定。

    現在的學校不同以往,現在老師的工作也不僅僅是教書育人。一個普通老師,如果再兼任班主任的話,他每天的主要時間不是用在上課批改作業上,而是應付學校亂七八糟的事,各種檢查評比,各種文字資料等等。教案都未必有時間看,更別說課外書了。

    下班後,有時也要處理學校的事,和家長的聯絡等。老師也是有家之人,做飯帶孩子做家務,他難道不需要休息?所以看書就是錦上添花的事了,有心情了看一會,累了,就不看了,也不是必須的任務。

    第三:應試教育決定的。

    就算老師很有時間,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更多的老師也會把時間放在與學生學習有關的書籍上,比如教案、學習資料、習題集、綜合試卷等等,為學生精選優質題型,精講精練,想辦法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教課再好,沒有好的成績在現如今的環境下就不算一個稱職的老師,因為成績直接關係孩子的升學,甚至未來。每一個老師都不能掉以輕心。

    第四:書讀的多不多,與教學成績真的沒什麼關係。

    我們學校有一個小說寫的特別好的老師,是我們這的文聯副主席,書看的肯定也不會少。大家可能第一感覺認為這個老師的課一定很精彩,教學效果很好。但事實真不是如此,課堂也很一般,可能她講的有點深奧,對於小學生來講並不具有吸引力。課下這個老師也不喜歡多管理學生,成績也極其一般。

    實際現如今的社會,不讀書的人很多。不僅僅是老師,大家可能對老師的要求過高,認為自己都不讀書,怎麼給孩子上課?

    但老師的讀書程度與教學成績真不存在等量關係。就好比,讓一個作家來叫語文成績也不一定好?讓一個數學家來教數學成績也不一定高,是一個道理?

    老師的作用不僅僅是教學,還有課下很多工作。怎麼和孩子們溝通交流?怎麼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怎麼提高孩子們的成績?怎麼讓差生儘快進步?孩子們哪些地方學的不好還需要再鞏固等等。課堂教學只是老師工作的一部分,成績要想提高,老師私下還要做很多努力的。

    說老師不讀書實際也是毫無道理的,個人認為,老師們讀書再少,也比社會上大多數人讀書多。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每學期光借書記錄都有幾十本。老師們所處的環境畢竟是學校,有圖書館吧,氛圍還是很濃厚的。大多數老師在閒暇時間還是會選擇讀書的。

    老師不是聖人,語文老師不都是作家,數學老師也不都是數學家,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老師們工作盡職盡責,成績上去了,就算完成任務了。

    多讀書肯定好,沒時間讀書好好工作也是好老師,大家都不比彼此苛求。說別人的同時,先看看自己,我讀了什麼書?讀的多不多?

  • 7 # 老穆說語文

    老穆有話說

    老穆認為,這句話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感性色彩,穿著“文學”和“哲學”的外衣,看上去不無道理,但仔細一琢磨,卻略顯片面。

    怎麼說呢?

    我們不能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但可以將其作為一種“鞭策”,鞭策那些不願意花時間來讀書的老師們。

    (一)作為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教育。

    作為教師,要“教書育人”,我們不能只“教書”,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育人”,忽略學生“品質”的培養,忽略了學生“價值觀”與“人文素養”的塑造······

    那麼,作為老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品質、價值觀與人文素養呢?我想,這跟老師平時有無看書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試想一下,如果老師平時都不看書,又哪來的營養輸送給學生呢?

    (二)作為老師,我們要學會透過閱讀書籍,來不斷提升自我修養。

    前段時間,陝西某學校發生了“老師辱罵學生事件”,據說,這位老師還曾被評為優秀老師。

    既然是優秀老師,為何還會罵出如此有辱斯文的話來呢?

    我想,一定是他的思想出現了問題,當然,優秀老師的評判標準也出現了問題,我們不能只看成績,而忽略品質觀察。

    試想一下,一個只關注成績而不去讀書的老師,又怎能要求他有多高的綜合素養呢?

    (三)讀書,不僅僅是文科老師的事情,理科老師更需要讀書。

    讀書,不分文理。

    老穆認為,最應該讀書的是理科老師。文科老師每天接觸大量的文章與文字,而理科老師每天接觸大量的公式與數字,而缺少文章閱讀。長此以往,是不利於教育的。

    (四)古人讀書,講究“三上”和“三到”,如今的我們,是否做到了呢?

    古人讀書,講究“三上”,即馬上、枕上和廁上。可現代人呢?不論你在哪裡,看到的都是“手機”。廁所裡、公交車上、地鐵上、辦公室、街上、商場裡······

    古人讀書,講究“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可現代人呢?他們往往只追求故事情節,只做到了“眼到”,卻難以做到“口到”和“心到”。

    (五)“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這句話是要告訴我們:錯誤的思想越被重複,對學生的傷害就越大。

    如果老師不去讀書,思想與知識往往會滯後,甚至會出現一些錯誤認知。如果是這種狀況,老師越是拼命教書,對學生的影響就越大。

    【結束語】老穆相信,絕大部分老師還是喜歡讀書的,還是會抽出時間來讀書的。當然,有的學校、有的地方政府也會組織讀書活動,無形中也會促使老師們去讀書。

    “時間是擠出來的”,老穆真誠地希望,我們的老師不要因為繁雜瑣事而無心讀書,那就得不償失了!你們覺得呢?

  • 8 # 當代師說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作如下理解:

    1、拼命教書是盡責。

    確實,很多老師的工作狀態能夠用“拼命”這樣的詞來形容。因為要比學生早到,所以必須提前到校。特別是一些寄宿制學校,早跑操,早自習,教師必須比太陽要早起,比太陽遲迴。這種狀態看起來很正常,實際上是不正常的。一是延長了教師的工作時間,二是加重了學生負擔。

    但是,由於學校及社會對教師的評價,仍然是以學生成績作為最重要的指標,所以沒有教師敢不拼命。家長對於教師的要求是,不要加重學生負擔,但是考試成績還必須要好,教師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

    所以,拼命,是教師工作狀態的恰當表達。

    2、一群不讀書的老師,是警醒。

    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讀書是必須的。教師不讀書是不可想象的。不讀書的老師,靠吃老本來教學生,是捉襟見肘的,是無法達到要求的。所以,一群不讀書的老師這種說法,我不是很贊成。

    也許,確實有不少老師不讀書,但是,讀書的老師還是大多數。就拿我本人來說,雖然脫離了教學一線,從事學校管理工作,但是每年自費購買書籍至少在兩千元以上。而且讀書很龐雜,各個領域都有涉獵。不讀書,總是覺得自己太淺薄。

    3、理想狀態是“一群讀書的老師在認真地教書育人”

    這是我認為的學校的理想狀態,一群喜歡讀書的老師,認認真真地教書育人。這裡是認真教書,而不是拼命。工作不需要拼命,只要認真負責就可以很好地履行職責。拼命影響身體健康。人生不是短跑,是長跑,拼命是屬於短跑,不值得提倡。

  • 9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這話肯定不是完全正確,當然也不是完全的錯誤。看到深圳中學這份2019年擬聘教師公示名單你敢說這些人是“不讀書”的嗎?

    他們何止讀書,讀的比絕大多數人讀的還多、還好!甚至好到了很多人替他們操心道:人才浪費!

    實際上不光是這種一線大城市的知名學校現如今門檻高的嚇人,就連我們這種二線城市的小學,現如今想要“光明正大”(你懂的)的進校當老師最起碼也得是知名大學的本科畢業生,而研究生學歷幾乎已經成為了“標配”。至於初中、高中就更不用說了……

    以我孩子的小學為例,年年進新老師,這幾年不是研究生的鳳毛麟角了。

    你能說這些老師是“不讀書”的嗎?

    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例如都沒人報考去的貧困地區,別說是高學歷了,普通學歷的沒人去不也一樣存在嗎?

    以上說的是“新教師”的情況。

    接下來說啥“老教師”的情況。

    絕對不學習的教師有沒有?不可能的!因為教育局、學校會逼著他們繼續學習的,不然你以為每個假期搞那麼多培訓幹嘛,不然你以為“職稱”真的都跟網上說的一樣都是憑關係弄到的嗎?

    當然,這都是“被動學習”的情況,至於“主動學習”這種事情,在任何行業都是一樣的——只要一個人還有職業理想、還想不斷的取得進步、創造更多的價值,那麼這個人不學習是絕對不可能的。

    但是這事兒其實也是挺尷尬的,一位老師他就是隻是專注於自己學科的教學,例如他就是一位小學的英語老師,假如這位老師就是英語專業出身,而且他也沒有別的想法,就是想當好小學英語老師,也沒準備去教初中、高中之類的,那麼在英語的學習上他就算是不去繼續學習理論上也不會對其的教學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學習的本身很多時候其實是為了自身的提高,而並不純粹是為了學生們的提高,而自身的提高是否一定會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我對這個邏輯表示不完全認同——有些科目是一定有幫助的,而有的則未必。

    不過對與教師學習的問題我倒是真的認為應該注重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習,這點不會因為你是“專業出身”就一定是專業的,事實上反而我們會在生活中發現有一些教師的確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所以才會出現一些非常極端的解決學生問題的言行!

    所以題主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種現象它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你說這種情況有多麼的嚴重,起碼在我們這裡並不是一個多麼大的問題。

  • 10 # 育漁寡歡

    不請自來。

    最近有人提出“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你們怎麼看?

    看到這個問題,作為一名老師非常氣憤也非常震驚,連忙檢查一下家裡和周圍,看看是不是被人監控了,不然這“有人”怎麼會知道老師讀不讀書,還說得真像有那麼一回事兒。根據本人周圍人群的情況及個人的瞭解,我認為“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這個提法純屬譁眾取寵,無比荒唐,恰恰相反,教師群體無論是閱讀時間、閱讀量都要遠遠高於大部分其他群體和普通大眾。

    有很多教師無論是閱讀時間、閱讀量甚至還要高過提出“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這個論調的人,對此我很有信心。

    “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這一論調純屬主觀臆測,缺乏依據。

    “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這一提法涉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老師不讀書,那麼,請問提出這一論調的人何以知道老師不讀書?

    透過調查研究?沒有看到什麼調查機構,也沒看到什麼調查資料!

    透過身邊的人? 身邊有無教師不得而知,即使有,身邊個別人能代表教師群體?

    那這一論調從何而來?很簡單,昨夜沒有睡醒今天突然想起唄!還有就是,根據經驗分析,凡是炒作批評、調侃教師的話題都會引起關注,贏得高流量唄!

    看看他們的觀點,你就知道炒作不是虛言。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不讀書,最應該讀書的教師群體卻成了遠離閱讀的一個群體,而其中最該讀書的年輕教師,更成了一個疏於讀書、荒於讀書或者根本不讀書的群體。 在學校裡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缺乏智慧的教師,在辛勤甚至忘命地工作著,這樣的教師會辛辛苦苦地把本來聰明的學生教得不會學習。

    “學校裡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缺乏智慧的教師”,“把本來聰明的學生教得不會學習。”作為教師是不是一下子頭皮發麻、後背直流冷汗,覺得自己罪惡深重、誤人子弟?驚嚇過後,突然一個問題冒出來,難道寫這篇文章的人是天資聰慧、自學成才?難道那些優秀的人才都跟上述“文章作者”一樣自學成才?

    細想本人及周圍教師的情形,不敢說自己有多智慧,但書還是在讀的,“把本來聰明的學生教得不會學習”,沒有這樣的情況也斷然不敢承認,如果有,或許是文章作者的恩師、或者是作者本人,又或者是作者孩子的老師,不然不會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如果不是身有體會,如此張口就來,既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道德的行為。

    教師讀書和學習是一種常態。

    也許在外行人的眼裡,老師不過就是每天拿著課本去,講上四十或四十五分鐘就完事。而實際上呢,教學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備課,備課繞不開的就是讀書和學習,讀教材、查閱資料這些都是最常見最常規的基礎,隨便看看老師使用過的書上面的做出標註、看看教學設計、教案、筆記、反思等等,這就是沒有讀書沒有學習?那什麼是讀書學習?

    隨著在《語文》學科中,閱讀要求的凸顯,各校都在組織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多閱讀,而作為引領者,不分學科教師都在積極參與,這也成為教師讀書的另一個途徑。

    再說說,教育系統的特色,每個假期的繼續教育。為了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一般知識水平,基本每個假期教育系統都會組織教師進行繼續教育,一般都要求全員參與,這也成為教師讀書學習的一個“固定動作”,何來“一群不讀書的老師”?持這種論調的人到底對教師行業瞭解多少值得存疑!

    將讀書抽象化,“規定”為某種狀態或必須要讀什麼書,是一種典型的閒得發慌的"痞子"行為。

    在有的人的眼裡或許和上述文章的作者們一樣,將平常人和教師的讀書歸整合“功利化”讀書和泛讀,我不知道,教師為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而讀書有何不對?總比那些說得唾沫橫飛,實際上連功利化”讀書和泛讀都不幹的人要好得多。

    如果說,真要像“有的人”所說,要泡上一杯清茶,手捧經史子集才算讀書,或者泡上一杯咖啡,喝上一壺“心靈雞湯”才算讀書的話,教師多半是達不到的,早上匆匆出門,晚上才歸家,咖啡喝不起,清茶不好睡,明天還要早起,那些經史子集、“心靈雞湯”還是留給沒事幹的人去品吧。

    讀書原本是一件很平常、自然的事情,為何有人一定要將讀書抽象化,強調該讀什麼,該怎麼讀呢?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痞子”心理,我認為什麼書好,我認為該怎麼讀,所以別人就應該怎麼讀,不這麼讀就是“不對”的。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況且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補充的知識不一樣,讀書的習慣和方法也不一樣,統一讀什麼和怎麼讀或對別人讀書指指點點本身就是可笑的。

    結束語:“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拼命教書”,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更不會像“有的人”所說是教育最大的問題。套用“有的人”的格式,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不讀書或不怎麼讀書的人,去質疑一群普遍讀書的教師,一群外行隨意抬抬手就去指點教師如何教書育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