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泉州華仔
-
2 # 軍備時刻
說到戰艦,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二戰時候的鉅艦大炮,在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年代,戰艦的防彈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所以在那個時候的戰艦的鋼板都很厚,比如大和戰列艦厚度最薄的地方在200毫米,最厚的地方達如炮塔正面達到650毫米。但是隨著導彈的到來,再厚的裝甲也會被導彈擊穿,所以現在的戰艦追求的是速度和防空來加強生成能力,太厚的裝甲導致船體過重,速度會受影響,而且厚裝甲還會顯得目標過大,所以現在基本都放棄了重灌甲愛方案。反正厚點薄點只要被導彈擊中會被擊穿,何必再用厚重的裝甲呢,不如用薄點的裝甲可以減少體積,提升速度,擴大內部空間安裝更多裝置彈藥。
▲以上兩款為阿利伯克和朱姆沃爾特驅逐艦的分段,可以看到艦體鋼板都不厚,最厚處20毫米左右
那麼現代的驅護艦鋼板有多厚呢?一般船底外部厚度在20毫米,舭部(也就是連線船底與甲板之間的部分)厚度在15-18毫米之間,甲板厚度10毫米左右,而甲板以上建築厚度在8-10毫米左右。雖然鋼板厚度較薄,但是並未完全放棄防彈效能,現在的戰艦都會採用材質較輕,防彈性更好的材料來加強裝甲防護能力,比如凱夫拉和陶瓷裝甲等材料來加強部分重要部位防彈效能。
所以近些年經常看到驅逐艦被其他民船撞擊後,船體豁了個大口子,甚至最近挪威軍艦被撞沉,這些都是因為現代軍艦鋼板厚度較低的緣故,可謂是皮薄餡大。
-
3 # 和風漫談
現代驅逐艦的船體也就10幾~30毫米厚,由高強度合金鋼板製成。
大艦巨炮把裝甲的審美標準提得太高,覺得200、300毫米鋼裝甲不算什麼,只有“大和”、“依阿華”戰列艦那樣400~600毫米的裝甲才過癮。再一看“皮薄餡大”的現代軍艦,頓時覺得好像退回原始時代一樣。
船體鋼板跟裝甲是兩個概念。現代驅逐艦船體鋼板非常薄,根本稱不上裝甲,只是提高船體強度而已。
2013年8月30日,加拿大海軍5000噸的“阿爾岡金人”號驅逐艦,在太平洋訓練時發生碰撞事故。機庫部位被切開,薄鋼板如木材般開裂,內部的隔熱材料外翻,看起來頗為恐怖。
從下圖能看出來,鋼板真是很薄啊。
現代海戰與炮戰時代不一樣了,面對反艦導彈動輒幾百公斤的半穿甲戰鬥部,裝甲再厚也毫無用處。比如蘇聯的"花崗岩"反艦導彈,戰鬥部重750公斤,飛行速度2.5馬赫。
現代戰艦從被動防禦轉向隱身、防空、反潛等主動防禦。透過密佈全艦的水密隔艙、凱夫拉襯層及高效的損管措施增加抗沉性。有安裝裝甲的噸位,不如多裝一些預警雷達、中近程防禦系統靠譜些。
▲水密隔艦
其實不光軍艦這樣,就連現代坦克裝甲在與穿甲彈、破甲彈的競爭中也力不從心。
二戰驅逐艦追求高航速,基本沒什麼裝甲。現代驅逐艦4000~7000噸,比二戰驅逐艦大的多,相當於輕巡洋艦。但二戰輕巡的裝甲也不厚,水線裝甲只有50-80毫米,能抵擋127~152毫米艦炮攻擊。
只有航母這種大型核心作戰單位,才會在指揮中心、動力艙、輪機艙等部位使用裝甲。美國“尼米茲”航母指揮中心裝甲厚330毫米,水線以下裝甲200毫米左右。
但其船體鋼板也不厚,飛行甲板50毫米,雙層船殼第一層38毫米,第二層50毫米,中間有127毫米鋼裝甲,還有63毫米凱夫拉裝甲。雙層船體之間有"X"形構件,透過變形吸收能量。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船體平均厚度30毫米。彈藥艙、機艙、電子裝置艙使用凱夫拉裝甲。但凱夫拉維護困難,高溫下容易失效,只能區域性使用。
綜上,巨型裝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火力、防護、速度”三要素中,裝甲硬懟已退居二線,讓位給主動防禦了。
-
4 # 軍武吐槽君
現在早就過了大艦巨炮的年代,鋼板再厚也抵不住重型魚雷的空泡效應,裝甲再多也擋不住反艦導彈動輒幾百公斤殺傷部的超音速攻擊,所以現代驅逐艦並不以加厚裝甲安身立命,現代驅逐艦的鋼板普遍厚度不超過五十毫米,即使戰鬥指揮中心、動力艙、油艙、彈藥艙這種核心部位的加裝裝甲(主流使用鋼裝甲,阿利伯克級採用凱夫拉材料裝甲)也不過一兩百毫米厚,再也不可能達到二戰時大和號和衣阿華級動輒四五百毫米的變態程度。(美軍“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被商船撞爛,像不像紙糊的?)(美軍“科爾號”驅逐艦被恐怖分子的自殺小艇炸出大窟窿)
既然沒有厚裝甲,那現代驅逐艦靠什麼抵禦攻擊呢?裝甲硬抗傷害充其量只能算是被動防禦手段,如果真的要提高自己的戰場生存效能,必須拒敵於國門以外,這就是所謂的主動防禦。現代驅逐艦對付空中打擊有三層防禦網,近距離使用近防炮系統,中間使用諸如海麻雀等近程防空導彈,遠端使用宙斯盾系統配合垂髮遠端防空導彈。對付潛艇偷襲配備了反潛直升機和拖拽式陣列聲吶,艦上普遍裝備反潛火箭助推魚雷,艦射深彈等等。這樣一個從空中到水下的立體防禦網,本身就已經降低了至少90%被攻擊的機率,裝甲在這種主動防禦之下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那如果遭遇飽和攻擊,現代驅逐艦中彈了是不是隻能等死?當然不是!目前主流軍艦包括航母在內普遍採用相互隔離的水密艙室設計,一發中彈,只要關閉被殃及的艙室,軍艦照樣玩轉的開。有些大型驅逐艦甚至還設計了甲板與艙室之間的X型吸能變形鋼構件,即使重型航彈直接命中,也很難損到驅逐艦的核心部位。而現代損管制度也早已非二戰能比,各種防水堵漏的高科技機械裝置能迅速的完成滅火、排水、堵漏的一整套流程。總的來說,現代驅逐艦雖然裝甲薄了,但是防護力卻直線提升,不得不說,這就是科技的力量!(相互獨立水密艙設計)
-
5 # 龍驤虎賁九天游龍
真的不厚。雖然軍艦使用的高強度,高抗屈服度的鋼材。
一般大型貨輪外殼鋼板厚度在2-5釐米,日韓薄,中中國產厚。而軍艦,萬噸級軍艦外殼鋼板厚度才1釐米多,特殊部位3釐米。平時看軍艦圖片,就會覺得有部分軍艦的外殼怎麼象牆皮起層一樣不平順,就是因為外殼薄。
美國伯克級是著名的碰碰船,被撞破多次,海灣被炸破一次,都可以看出來外殼很薄。
-
6 # 風雲焦點說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高了,已經不需要依靠鋼板厚度來提高艦船的生存率了,武器這麼先進,鋼板搞多厚也得有個度,總不能無限加厚。
再說,就現在的武器彈藥來看,厚了也沒什麼用,裝甲不是保護驅逐艦最有效的方式,再說,製造它出來是為了打仗,上陣殺敵的,而不是搞什麼絕對防禦,也就是打架你得有真功夫,不能靠著盔甲金絲軟甲,軟蝟甲什麼的,下次人家打你頭怎麼辦?
因此現在的艦船採用的是高強度合金鋼板,驅逐艦鋼板厚度平均不會超過50毫米,即便是在比較重要的核心部位加裝裝甲,比如指揮室,動力艙等位置,也不會超過200毫米。
畢竟驅逐艦是為了打仗來的,需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挨打,所以他配備的各種防空導彈系統就派上用場了,當然,除了天上的威脅,還有水裡的,所以他還有反潛直升機,艦射炸彈等,就算他裝甲變薄,也不會對它的戰鬥力和生存率由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7 # 雛菊西瓜Peterpan
驅逐艦的船體鋼板真的不厚,普遍就是在30毫米以下,也就是在重要的位置重點敷設防護裝甲,但是這些防護裝甲的等效厚度也就是75毫米以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厚。還有個問題大家要明確:驅逐艦這個艦種一直都是“皮薄餡大”的情況,不要被“大艦巨炮”迷惑。下圖為美國“科爾”號驅逐艦2000年事故,左舷被炸開一個大洞,
先說下這個“大艦巨炮”的誤區吧,很多朋友認為二戰時期的戰艦都是防護能力超強的,都帶著幾百毫米厚的裝甲,所以會得出現代驅逐艦的防護能力降低的結論。但是我們要搞清楚,那些擁有超級厚裝甲的軍艦至少是重型巡洋艦級別的,重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戰列艦,他們的噸位都是1萬噸以上的。而我們所謂的“大艦巨炮”的戰列艦雖然擁有至少300毫米的裝甲厚度,然而戰列艦的噸位都是3萬噸起步,最大的7萬噸。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二戰還是現代都沒有噸位優勢,根本沒有能力與戰巡、戰列艦去比防護,更不可能上幾百毫米厚的裝甲。下圖為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使用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650毫米,然而“大和”的噸位是72000噸,根本不是驅逐艦能比的。
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什麼時期都沒有像樣的裝甲防護,從二戰到現在一直是這樣。二戰時期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基林”級驅逐艦都是3000噸級的驅逐艦,只是在重點部位敷設0.5-2英寸裝甲,大概不超過50毫米,整體還是在靠“結構抗”的局面,根本沒法像戰列艦那樣靠幾百毫米的裝甲去硬抗。雖然現代驅逐艦成為了艦隊的主力,但是從二戰到冷戰到現在一直是按照“皮薄”的思路在走,在厚度上沒有什麼大的改觀,驅逐艦的噸位根本沒有什麼能大規模安裝厚重灌甲的餘地。所以驅逐艦橫向比較其實各個時期都是一個厚度水平,根本沒有什麼下降。而且你不能拿現代這些幾千噸的驅逐艦跟二戰的戰列艦去比防護能力,這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現代驅逐艦的噸位雖然從二戰時的兩三千噸提升至現在八九千噸甚至上萬噸,然而現代驅逐艦整體的噸位增加並不是因為裝甲,增加的這部分重量都在電子裝置、武器上,跟防護沒有什麼大的關係。現代驅逐艦跟二戰時期相比已經是天翻地覆,雷達導彈這些裝備已經成為現代驅逐艦的標準配備,比如下圖的052C/D的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64單元垂直髮射裝置,艦尾還設有機庫和直升機飛行甲板,顯然3000噸左右的噸位根本不可能滿足這些新裝備的空間需求。而且現代驅逐艦都是能夠跟隨航空母艦戰鬥群作戰,續航力和自持力也遠遠高於二戰驅逐艦。所以現代驅逐艦的噸位一直在隨著武器、電子系統、自持能力不斷地增大,052D型驅逐艦的噸位已經達到7500噸,美國“阿利伯克”級超過9000噸,而055型則達到12000噸,這才是現代驅逐艦噸位增大的原因,跟防護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現代驅逐艦不像二戰戰列艦那樣把自己用裝甲全部包裹呢?事實上,現代武器的發展已經不是單純靠裝甲就能抗住,反而是裝甲越多負擔越大,所以乾脆走出靠裝甲硬抗的思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現代材料水平提高:隨著現代冶金技術的提高,現代艦用鋼材的質量遠遠高於二戰時期,在厚度相同的情況下現代艦用鋼材強度是二戰時期的2.5-3倍。所以即便現代驅逐艦和二戰驅逐艦的鋼板都厚都在20-30米毫米左右,然而實際防護能力已經是以前的2倍。如果想要達到同樣的艦體強度也不需要以前那麼厚。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厚度只有50毫米左右,照樣能抵禦20噸以上的艦載機長年累月的頻繁衝擊。而針對某些重點艙室只要單獨敷設裝甲進行選擇性加強,比如:戰情中心(CIC)、艦橋、彈藥庫等等,而且現代裝甲都是類似“凱夫拉”這種新型材料,比以前的那種純裝甲要好的多,厚度一般75毫米以下(可以抵禦中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對重型反艦導彈有作用削弱)。所以現代驅逐艦的防護水平比二戰時期其實已經好很多了,雖然依舊是那麼“皮薄”。下圖為“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事故中飛行甲板的大洞。
2.現代防禦思路的轉變:隨著現代導彈和一些新的攻擊型武器的的發展,想要跟以前那樣靠裝甲硬抗根本沒有什麼可能。比如法國“飛魚”反艦導彈,這只是一種中型的亞音速導彈,飛行速度只有0.9馬赫左右,但是如果使用穿甲戰鬥部配合160公斤裝藥卻可以擊穿75毫米厚的裝甲。而蘇聯的P-500、P-700、P-1000這類3倍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在750公斤穿甲戰鬥部作用下可以擊穿超過900毫米厚的裝甲,1枚重創1艘萬噸級戰艦絕對不是問題,殺傷效果遠遠超過二戰其實那些406毫米甚至457毫米炮彈。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驅逐艦想要純粹的增加裝甲的厚度去抵禦這些導彈根本不現實,除非全身敷設上百毫米後的裝甲,但是這樣對噸位和動力的負擔會直線上升,又回到二戰戰列艦的思路了。所以現代軍艦的防禦思路已經由“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防禦”,利用各層次的防空導彈、艦炮和近防系統將對我的威脅主動摧毀。
-
8 # 錦堂林
一個專業的焊接工,鋼鐵在炮火擊中瞬間,溫度非常高,所以非常柔軟,多厚的裝甲已經不重要了,艦艇主要是靠水密倉。
-
9 # 海事先鋒
現代驅逐艦使用的是抗沉性設計和空間設計,早已經不是過去裝甲多了排水量就大漲,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增加噸位和裝甲的設計年代了。因此,現代軍艦的艦殼非常單薄,甚至可以看見艦殼下的鋼樑結構。
伐夫號驅逐艦的整個艦首被炸掉還不沉。
現代軍艦上隔艙的設計體系更加完善,往往要求相鄰多個隔艙進水後軍艦不沉,甚至於隔艙設計非常緊密和合理的情況下,軍艦就算是失去了艦體的一部分,也依然可以保證不沉。
伐夫號驅逐艦被魚雷打擊後,斷裂面非常可怕。
美國海軍曾經在測試了一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抗打擊能力,用一發魚雷命中了這艘軍艦的艦首和艦體的連線部位,直接導致軍艦的艦首部分被炸斷了,整個軍艦前部的橫截面都暴露了出來。但是該艦依然沒有沉沒。
戰列艦的噸位大,採用了重灌甲防護。
現代軍艦更加重視空間設計,以主動的防禦系統和完善的電子與武器系統取代被動的裝甲防禦,所以現代軍艦寧願多加雷達和武器裝置,也不願意浪費噸位和空間在裝甲設計和加強上。
當然魚雷命中的部位也很重要,一旦打到中間部位,斯普魯恩斯級也扛不住。
最後,現代軍艦的材料也更好,不需要那麼厚的裝甲就能有比較好的防禦能力了,比如,可以大量的使用凱夫拉裝甲和高屈服強度鋼材,這些新型材料讓軍艦以更輕薄的裝甲就實現了比較可靠的一般性防護,於是也就不需要厚重的裝甲了。
-
10 # 國平軍史
自二戰以來,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等,這般動輒數萬噸的海上龐然大物,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幾乎從海上銷聲匿跡了。當然,除了前蘇海軍為了和美海軍爭霸大洋,不惜花血本搞了個基洛夫級巡洋艦出來,算是特殊案例了,因此不具備普遍意義,一句話,戰後具備厚重灌甲保護層的重型戰艦已經絕跡了。
關於當代驅逐艦的鋼板究竟有多厚,美國海軍第5艦隊科爾號驅逐艦DDG-57在葉門亞丁港附近海域與一艘身份不明的橡皮艇相撞後發生劇烈爆炸,導致艦上數十名美國水兵當場死傷,從網上流露出的圖片來看,被炸出的那個大洞直徑最起碼有數米,艦體鋼板都因劇烈爆炸而扭曲變形,貌似厚度不會超過30毫米,遠遠遜於二戰時期重巡以上的戰艦上百乃至數百毫米的艦體保護層。
科爾號驅逐艦,是美海軍最先進的阿利·伯克級的第17艘艦,滿載排水量8000餘噸,艦長153.8米,艦寬20.4米,航速32節,MK-41垂直髮射系統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標準區域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等,除了煙囪是鋁製以外,其餘部分均為鋼製,且用凱夫拉材料對重要艙室作了裝甲防護,電子裝置作了EMP加固,即便科爾號驅逐艦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被恐怖分子的一艘小艇上裝載的炸彈,硬是炸出了一個數米的大洞,有數十名艦員死傷。
原因還是艦體防護力較差使然,看爆炸以後艦體圖片就知道,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就是一隻巨大的“薄皮餃子”,軍迷們不難設想,倘若被一枚反艦導彈擊中,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僅被恐怖分子裝炸藥的小艇弄成如此狼狽不堪的樣子,由此反艦導彈對當代現代化驅逐艦所造成的破壞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二戰時期,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等主戰艦艇,特別重視裝甲防護,但面對海空軍300毫米以上大口徑艦炮、500毫米以上大口徑魚雷、1000公斤級航空炸彈的打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排水量高達7萬餘噸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戰列艦,照樣被美海空軍擊沉葬送海底。
因此戰後,水面艦艇發展就不再追求厚重的裝甲防護層,而是重視水密艙室的抗沉效能,現代驅逐艦級別的水面艦艇,其艦體厚度大約在30-50毫米的區間,一般不會超過50毫米,這從後來軍迷不斷從網上可以看到的美海軍驅逐艦被海輪撞開口子後就能夠看出來,每次美海軍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和海輪相撞,受傷的總是貌似威武雄壯的水面艦艇,挪威海軍5000噸級的南森級護衛艦與海輪相撞後,乾脆就沉沒了,所謂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在反艦導彈或重型魚雷的打擊下,會是個什麼樣子,我等就不難想象了。
綜上,現代化的驅逐艦,追求高大上的艦載雷達、電子戰、資料鏈等系統,反艦、防空、反潛等導彈和魚雷包括艦載直升機樣樣都不缺,艦炮和近防炮系統也全都包括,貌似戰鬥力非常強大,但卻經不起爆炸和相撞,從美海軍科爾號驅逐艦被炸、多艘驅逐艦被海輪所撞所暴露出來的慫樣,即便最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也絕非無堅不摧,因為不再追求艦體裝甲的防護,因此一般艦體鋼板厚度不會超過50毫米,絕對經受不住反艦導彈和重型魚雷的致命一擊。
-
11 # 泉州華仔
沒多厚,就是重要的部分20mm頂天了,外殼目測視位子不同5~10mm變化。這個是去年美國現役阿利伯克級傑拉德號撞船時候的樣子,這個能明顯看出現代驅逐艦外殼的真實厚度。
像不像你捏過的可樂罐?薄得讓人心涼
-
12 # 軍備時刻
說到戰艦,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二戰時候的鉅艦大炮,在以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年代,戰艦的防彈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所以在那個時候的戰艦的鋼板都很厚,比如大和戰列艦厚度最薄的地方在200毫米,最厚的地方達如炮塔正面達到650毫米。但是隨著導彈的到來,再厚的裝甲也會被導彈擊穿,所以現在的戰艦追求的是速度和防空來加強生成能力,太厚的裝甲導致船體過重,速度會受影響,而且厚裝甲還會顯得目標過大,所以現在基本都放棄了重灌甲愛方案。反正厚點薄點只要被導彈擊中會被擊穿,何必再用厚重的裝甲呢,不如用薄點的裝甲可以減少體積,提升速度,擴大內部空間安裝更多裝置彈藥。
▲以上兩款為阿利伯克和朱姆沃爾特驅逐艦的分段,可以看到艦體鋼板都不厚,最厚處20毫米左右
那麼現代的驅護艦鋼板有多厚呢?一般船底外部厚度在20毫米,舭部(也就是連線船底與甲板之間的部分)厚度在15-18毫米之間,甲板厚度10毫米左右,而甲板以上建築厚度在8-10毫米左右。雖然鋼板厚度較薄,但是並未完全放棄防彈效能,現在的戰艦都會採用材質較輕,防彈性更好的材料來加強裝甲防護能力,比如凱夫拉和陶瓷裝甲等材料來加強部分重要部位防彈效能。
所以近些年經常看到驅逐艦被其他民船撞擊後,船體豁了個大口子,甚至最近挪威軍艦被撞沉,這些都是因為現代軍艦鋼板厚度較低的緣故,可謂是皮薄餡大。
-
13 # 和風漫談
現代驅逐艦的船體也就10幾~30毫米厚,由高強度合金鋼板製成。
大艦巨炮把裝甲的審美標準提得太高,覺得200、300毫米鋼裝甲不算什麼,只有“大和”、“依阿華”戰列艦那樣400~600毫米的裝甲才過癮。再一看“皮薄餡大”的現代軍艦,頓時覺得好像退回原始時代一樣。
船體鋼板跟裝甲是兩個概念。現代驅逐艦船體鋼板非常薄,根本稱不上裝甲,只是提高船體強度而已。
2013年8月30日,加拿大海軍5000噸的“阿爾岡金人”號驅逐艦,在太平洋訓練時發生碰撞事故。機庫部位被切開,薄鋼板如木材般開裂,內部的隔熱材料外翻,看起來頗為恐怖。
從下圖能看出來,鋼板真是很薄啊。
現代海戰與炮戰時代不一樣了,面對反艦導彈動輒幾百公斤的半穿甲戰鬥部,裝甲再厚也毫無用處。比如蘇聯的"花崗岩"反艦導彈,戰鬥部重750公斤,飛行速度2.5馬赫。
現代戰艦從被動防禦轉向隱身、防空、反潛等主動防禦。透過密佈全艦的水密隔艙、凱夫拉襯層及高效的損管措施增加抗沉性。有安裝裝甲的噸位,不如多裝一些預警雷達、中近程防禦系統靠譜些。
▲水密隔艦
其實不光軍艦這樣,就連現代坦克裝甲在與穿甲彈、破甲彈的競爭中也力不從心。
二戰驅逐艦追求高航速,基本沒什麼裝甲。現代驅逐艦4000~7000噸,比二戰驅逐艦大的多,相當於輕巡洋艦。但二戰輕巡的裝甲也不厚,水線裝甲只有50-80毫米,能抵擋127~152毫米艦炮攻擊。
只有航母這種大型核心作戰單位,才會在指揮中心、動力艙、輪機艙等部位使用裝甲。美國“尼米茲”航母指揮中心裝甲厚330毫米,水線以下裝甲200毫米左右。
但其船體鋼板也不厚,飛行甲板50毫米,雙層船殼第一層38毫米,第二層50毫米,中間有127毫米鋼裝甲,還有63毫米凱夫拉裝甲。雙層船體之間有"X"形構件,透過變形吸收能量。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船體平均厚度30毫米。彈藥艙、機艙、電子裝置艙使用凱夫拉裝甲。但凱夫拉維護困難,高溫下容易失效,只能區域性使用。
綜上,巨型裝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火力、防護、速度”三要素中,裝甲硬懟已退居二線,讓位給主動防禦了。
-
14 # 軍武吐槽君
現在早就過了大艦巨炮的年代,鋼板再厚也抵不住重型魚雷的空泡效應,裝甲再多也擋不住反艦導彈動輒幾百公斤殺傷部的超音速攻擊,所以現代驅逐艦並不以加厚裝甲安身立命,現代驅逐艦的鋼板普遍厚度不超過五十毫米,即使戰鬥指揮中心、動力艙、油艙、彈藥艙這種核心部位的加裝裝甲(主流使用鋼裝甲,阿利伯克級採用凱夫拉材料裝甲)也不過一兩百毫米厚,再也不可能達到二戰時大和號和衣阿華級動輒四五百毫米的變態程度。(美軍“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被商船撞爛,像不像紙糊的?)(美軍“科爾號”驅逐艦被恐怖分子的自殺小艇炸出大窟窿)
既然沒有厚裝甲,那現代驅逐艦靠什麼抵禦攻擊呢?裝甲硬抗傷害充其量只能算是被動防禦手段,如果真的要提高自己的戰場生存效能,必須拒敵於國門以外,這就是所謂的主動防禦。現代驅逐艦對付空中打擊有三層防禦網,近距離使用近防炮系統,中間使用諸如海麻雀等近程防空導彈,遠端使用宙斯盾系統配合垂髮遠端防空導彈。對付潛艇偷襲配備了反潛直升機和拖拽式陣列聲吶,艦上普遍裝備反潛火箭助推魚雷,艦射深彈等等。這樣一個從空中到水下的立體防禦網,本身就已經降低了至少90%被攻擊的機率,裝甲在這種主動防禦之下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那如果遭遇飽和攻擊,現代驅逐艦中彈了是不是隻能等死?當然不是!目前主流軍艦包括航母在內普遍採用相互隔離的水密艙室設計,一發中彈,只要關閉被殃及的艙室,軍艦照樣玩轉的開。有些大型驅逐艦甚至還設計了甲板與艙室之間的X型吸能變形鋼構件,即使重型航彈直接命中,也很難損到驅逐艦的核心部位。而現代損管制度也早已非二戰能比,各種防水堵漏的高科技機械裝置能迅速的完成滅火、排水、堵漏的一整套流程。總的來說,現代驅逐艦雖然裝甲薄了,但是防護力卻直線提升,不得不說,這就是科技的力量!(相互獨立水密艙設計)
-
15 # 龍驤虎賁九天游龍
真的不厚。雖然軍艦使用的高強度,高抗屈服度的鋼材。
一般大型貨輪外殼鋼板厚度在2-5釐米,日韓薄,中中國產厚。而軍艦,萬噸級軍艦外殼鋼板厚度才1釐米多,特殊部位3釐米。平時看軍艦圖片,就會覺得有部分軍艦的外殼怎麼象牆皮起層一樣不平順,就是因為外殼薄。
美國伯克級是著名的碰碰船,被撞破多次,海灣被炸破一次,都可以看出來外殼很薄。
-
16 # 風雲焦點說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高了,已經不需要依靠鋼板厚度來提高艦船的生存率了,武器這麼先進,鋼板搞多厚也得有個度,總不能無限加厚。
再說,就現在的武器彈藥來看,厚了也沒什麼用,裝甲不是保護驅逐艦最有效的方式,再說,製造它出來是為了打仗,上陣殺敵的,而不是搞什麼絕對防禦,也就是打架你得有真功夫,不能靠著盔甲金絲軟甲,軟蝟甲什麼的,下次人家打你頭怎麼辦?
因此現在的艦船採用的是高強度合金鋼板,驅逐艦鋼板厚度平均不會超過50毫米,即便是在比較重要的核心部位加裝裝甲,比如指揮室,動力艙等位置,也不會超過200毫米。
畢竟驅逐艦是為了打仗來的,需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挨打,所以他配備的各種防空導彈系統就派上用場了,當然,除了天上的威脅,還有水裡的,所以他還有反潛直升機,艦射炸彈等,就算他裝甲變薄,也不會對它的戰鬥力和生存率由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17 # 雛菊西瓜Peterpan
驅逐艦的船體鋼板真的不厚,普遍就是在30毫米以下,也就是在重要的位置重點敷設防護裝甲,但是這些防護裝甲的等效厚度也就是75毫米以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厚。還有個問題大家要明確:驅逐艦這個艦種一直都是“皮薄餡大”的情況,不要被“大艦巨炮”迷惑。下圖為美國“科爾”號驅逐艦2000年事故,左舷被炸開一個大洞,
先說下這個“大艦巨炮”的誤區吧,很多朋友認為二戰時期的戰艦都是防護能力超強的,都帶著幾百毫米厚的裝甲,所以會得出現代驅逐艦的防護能力降低的結論。但是我們要搞清楚,那些擁有超級厚裝甲的軍艦至少是重型巡洋艦級別的,重型巡洋艦、戰列巡洋艦、戰列艦,他們的噸位都是1萬噸以上的。而我們所謂的“大艦巨炮”的戰列艦雖然擁有至少300毫米的裝甲厚度,然而戰列艦的噸位都是3萬噸起步,最大的7萬噸。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二戰還是現代都沒有噸位優勢,根本沒有能力與戰巡、戰列艦去比防護,更不可能上幾百毫米厚的裝甲。下圖為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使用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650毫米,然而“大和”的噸位是72000噸,根本不是驅逐艦能比的。
驅逐艦這個艦種不管是什麼時期都沒有像樣的裝甲防護,從二戰到現在一直是這樣。二戰時期美國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基林”級驅逐艦都是3000噸級的驅逐艦,只是在重點部位敷設0.5-2英寸裝甲,大概不超過50毫米,整體還是在靠“結構抗”的局面,根本沒法像戰列艦那樣靠幾百毫米的裝甲去硬抗。雖然現代驅逐艦成為了艦隊的主力,但是從二戰到冷戰到現在一直是按照“皮薄”的思路在走,在厚度上沒有什麼大的改觀,驅逐艦的噸位根本沒有什麼能大規模安裝厚重灌甲的餘地。所以驅逐艦橫向比較其實各個時期都是一個厚度水平,根本沒有什麼下降。而且你不能拿現代這些幾千噸的驅逐艦跟二戰的戰列艦去比防護能力,這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現代驅逐艦的噸位雖然從二戰時的兩三千噸提升至現在八九千噸甚至上萬噸,然而現代驅逐艦整體的噸位增加並不是因為裝甲,增加的這部分重量都在電子裝置、武器上,跟防護沒有什麼大的關係。現代驅逐艦跟二戰時期相比已經是天翻地覆,雷達導彈這些裝備已經成為現代驅逐艦的標準配備,比如下圖的052C/D的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64單元垂直髮射裝置,艦尾還設有機庫和直升機飛行甲板,顯然3000噸左右的噸位根本不可能滿足這些新裝備的空間需求。而且現代驅逐艦都是能夠跟隨航空母艦戰鬥群作戰,續航力和自持力也遠遠高於二戰驅逐艦。所以現代驅逐艦的噸位一直在隨著武器、電子系統、自持能力不斷地增大,052D型驅逐艦的噸位已經達到7500噸,美國“阿利伯克”級超過9000噸,而055型則達到12000噸,這才是現代驅逐艦噸位增大的原因,跟防護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現代驅逐艦不像二戰戰列艦那樣把自己用裝甲全部包裹呢?事實上,現代武器的發展已經不是單純靠裝甲就能抗住,反而是裝甲越多負擔越大,所以乾脆走出靠裝甲硬抗的思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現代材料水平提高:隨著現代冶金技術的提高,現代艦用鋼材的質量遠遠高於二戰時期,在厚度相同的情況下現代艦用鋼材強度是二戰時期的2.5-3倍。所以即便現代驅逐艦和二戰驅逐艦的鋼板都厚都在20-30米毫米左右,然而實際防護能力已經是以前的2倍。如果想要達到同樣的艦體強度也不需要以前那麼厚。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厚度只有50毫米左右,照樣能抵禦20噸以上的艦載機長年累月的頻繁衝擊。而針對某些重點艙室只要單獨敷設裝甲進行選擇性加強,比如:戰情中心(CIC)、艦橋、彈藥庫等等,而且現代裝甲都是類似“凱夫拉”這種新型材料,比以前的那種純裝甲要好的多,厚度一般75毫米以下(可以抵禦中型亞音速反艦導彈,對重型反艦導彈有作用削弱)。所以現代驅逐艦的防護水平比二戰時期其實已經好很多了,雖然依舊是那麼“皮薄”。下圖為“福萊斯特”號航空母艦事故中飛行甲板的大洞。
2.現代防禦思路的轉變:隨著現代導彈和一些新的攻擊型武器的的發展,想要跟以前那樣靠裝甲硬抗根本沒有什麼可能。比如法國“飛魚”反艦導彈,這只是一種中型的亞音速導彈,飛行速度只有0.9馬赫左右,但是如果使用穿甲戰鬥部配合160公斤裝藥卻可以擊穿75毫米厚的裝甲。而蘇聯的P-500、P-700、P-1000這類3倍音速重型反艦導彈在750公斤穿甲戰鬥部作用下可以擊穿超過900毫米厚的裝甲,1枚重創1艘萬噸級戰艦絕對不是問題,殺傷效果遠遠超過二戰其實那些406毫米甚至457毫米炮彈。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驅逐艦想要純粹的增加裝甲的厚度去抵禦這些導彈根本不現實,除非全身敷設上百毫米後的裝甲,但是這樣對噸位和動力的負擔會直線上升,又回到二戰戰列艦的思路了。所以現代軍艦的防禦思路已經由“被動挨打”轉變為“主動防禦”,利用各層次的防空導彈、艦炮和近防系統將對我的威脅主動摧毀。
-
18 # 錦堂林
一個專業的焊接工,鋼鐵在炮火擊中瞬間,溫度非常高,所以非常柔軟,多厚的裝甲已經不重要了,艦艇主要是靠水密倉。
-
19 # 海事先鋒
現代驅逐艦使用的是抗沉性設計和空間設計,早已經不是過去裝甲多了排水量就大漲,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增加噸位和裝甲的設計年代了。因此,現代軍艦的艦殼非常單薄,甚至可以看見艦殼下的鋼樑結構。
伐夫號驅逐艦的整個艦首被炸掉還不沉。
現代軍艦上隔艙的設計體系更加完善,往往要求相鄰多個隔艙進水後軍艦不沉,甚至於隔艙設計非常緊密和合理的情況下,軍艦就算是失去了艦體的一部分,也依然可以保證不沉。
伐夫號驅逐艦被魚雷打擊後,斷裂面非常可怕。
美國海軍曾經在測試了一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抗打擊能力,用一發魚雷命中了這艘軍艦的艦首和艦體的連線部位,直接導致軍艦的艦首部分被炸斷了,整個軍艦前部的橫截面都暴露了出來。但是該艦依然沒有沉沒。
戰列艦的噸位大,採用了重灌甲防護。
現代軍艦更加重視空間設計,以主動的防禦系統和完善的電子與武器系統取代被動的裝甲防禦,所以現代軍艦寧願多加雷達和武器裝置,也不願意浪費噸位和空間在裝甲設計和加強上。
當然魚雷命中的部位也很重要,一旦打到中間部位,斯普魯恩斯級也扛不住。
最後,現代軍艦的材料也更好,不需要那麼厚的裝甲就能有比較好的防禦能力了,比如,可以大量的使用凱夫拉裝甲和高屈服強度鋼材,這些新型材料讓軍艦以更輕薄的裝甲就實現了比較可靠的一般性防護,於是也就不需要厚重的裝甲了。
-
20 # 國平軍史
自二戰以來,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等,這般動輒數萬噸的海上龐然大物,就已經非常罕見了,幾乎從海上銷聲匿跡了。當然,除了前蘇海軍為了和美海軍爭霸大洋,不惜花血本搞了個基洛夫級巡洋艦出來,算是特殊案例了,因此不具備普遍意義,一句話,戰後具備厚重灌甲保護層的重型戰艦已經絕跡了。
關於當代驅逐艦的鋼板究竟有多厚,美國海軍第5艦隊科爾號驅逐艦DDG-57在葉門亞丁港附近海域與一艘身份不明的橡皮艇相撞後發生劇烈爆炸,導致艦上數十名美國水兵當場死傷,從網上流露出的圖片來看,被炸出的那個大洞直徑最起碼有數米,艦體鋼板都因劇烈爆炸而扭曲變形,貌似厚度不會超過30毫米,遠遠遜於二戰時期重巡以上的戰艦上百乃至數百毫米的艦體保護層。
科爾號驅逐艦,是美海軍最先進的阿利·伯克級的第17艘艦,滿載排水量8000餘噸,艦長153.8米,艦寬20.4米,航速32節,MK-41垂直髮射系統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標準區域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等,除了煙囪是鋁製以外,其餘部分均為鋼製,且用凱夫拉材料對重要艙室作了裝甲防護,電子裝置作了EMP加固,即便科爾號驅逐艦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被恐怖分子的一艘小艇上裝載的炸彈,硬是炸出了一個數米的大洞,有數十名艦員死傷。
原因還是艦體防護力較差使然,看爆炸以後艦體圖片就知道,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就是一隻巨大的“薄皮餃子”,軍迷們不難設想,倘若被一枚反艦導彈擊中,會是個什麼樣的結果,僅被恐怖分子裝炸藥的小艇弄成如此狼狽不堪的樣子,由此反艦導彈對當代現代化驅逐艦所造成的破壞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二戰時期,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型巡洋艦等主戰艦艇,特別重視裝甲防護,但面對海空軍300毫米以上大口徑艦炮、500毫米以上大口徑魚雷、1000公斤級航空炸彈的打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排水量高達7萬餘噸號稱“永不沉沒的大和”戰列艦,照樣被美海空軍擊沉葬送海底。
因此戰後,水面艦艇發展就不再追求厚重的裝甲防護層,而是重視水密艙室的抗沉效能,現代驅逐艦級別的水面艦艇,其艦體厚度大約在30-50毫米的區間,一般不會超過50毫米,這從後來軍迷不斷從網上可以看到的美海軍驅逐艦被海輪撞開口子後就能夠看出來,每次美海軍阿里·伯克級驅逐艦和海輪相撞,受傷的總是貌似威武雄壯的水面艦艇,挪威海軍5000噸級的南森級護衛艦與海輪相撞後,乾脆就沉沒了,所謂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在反艦導彈或重型魚雷的打擊下,會是個什麼樣子,我等就不難想象了。
綜上,現代化的驅逐艦,追求高大上的艦載雷達、電子戰、資料鏈等系統,反艦、防空、反潛等導彈和魚雷包括艦載直升機樣樣都不缺,艦炮和近防炮系統也全都包括,貌似戰鬥力非常強大,但卻經不起爆炸和相撞,從美海軍科爾號驅逐艦被炸、多艘驅逐艦被海輪所撞所暴露出來的慫樣,即便最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也絕非無堅不摧,因為不再追求艦體裝甲的防護,因此一般艦體鋼板厚度不會超過50毫米,絕對經受不住反艦導彈和重型魚雷的致命一擊。
回覆列表
沒多厚,就是重要的部分20mm頂天了,外殼目測視位子不同5~10mm變化。這個是去年美國現役阿利伯克級傑拉德號撞船時候的樣子,這個能明顯看出現代驅逐艦外殼的真實厚度。
像不像你捏過的可樂罐?薄得讓人心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