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你這樣你作者,春陽篇幅短小,確是抒情詩的內在律令。歷史上,淳熟的格律詩大抵簡潔。唐人五七律絕,八句,四句,宋詞長歌慢曲鮮見超過二十句,遑論小令,再看波斯哈雅姆的四行詩,商籟體,更有日本俳句。帕斯就此曾經說:“由簡單音節構成的詩,其複雜性決不亞於《神曲》或《失樂園》。”
詩集《西班牙三棵樹》中我最喜愛的短章,是這首J J:十五年前陰涼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訣別每夜,夢中的你夢中是你與枕俱醒覺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夢中
哪有你,你這樣好
哪有你這樣你
讀罷,無言。再三再四讀,總要一次次停下,猶如美好面容顯現的那一刻,或在樂音間隙,給自己全然的靜默。
詩的題目,是兩個大寫的英文字母的並置,成符號狀,中有間隙——我與你。出聲念,漢語沒有這讀音。漢語詩歌描述思念,經驗豐富,作者借字母作題,於是和同類漢詩顯現距離:矜持的距離。
十二行,字句輕捷,六小節,六十字。其中四字一句六行,佔全詩行數半。第一節兩行皆為四字一句,其餘四節,每節的兩句中一句是四字,第三、六節各以一個逗號,將其第一句斷開。
前三節,分別用一個現代漢語的“的”,大體齊整,有規律。四字成句比較穩定,成語以四字為主,來源深遠。《詩經》大多四字,四言詩的發軔,遠早於五言七言,取效風雅,文約意廣,比笙簫琵琶,四言如琴:十五年前陰涼的晨記憶的枝杪,流落生機,以眼前為結點上溯十五年。“陰涼的晨”,“晨”與“沉”同音,音節短促,輕擊時光,停在彼時。
恍恍惚惚清晰的訣別詩文中的生離死別,多見,生而“訣別”,詞語即顯寒光。“清晰”對應“恍惚”,是這訣別的鐫刻之痕,刻入時光。“訣”在“別”前,恍兮惚兮,“別”在“訣”後,刻骨銘心。
每夜,夢中的你夢中是你“每夜”……“夢中的你”,也多見,要緊的是下句,僅易一字:“夢中是你”,大傷慟,然而語氣極輕,極輕,猶如夢中自語,幾不出聲——尤為悲慟,但悄無聲息,詩人不用重音。
從“夢中的你”到“夢中是你”,“你”在第三節詩中連續現身,是不在場的“在場”,訣別後的“到來”。
與枕俱醒覺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如我夢中
夢在枕,醒,是在枕上。“枕”何嘗入夢?“枕”何來“醒”?何其觸目驚心啊!“與枕俱醒”——有位俄國公爵曾對屠格涅夫念普希金詩句,然後說,假如能寫出這樣的詩,我願割去自己兩枚手指。
醒,殘酷無情,“覺得不是你”。理智提示,“你”不在場,“覺得”,不是判斷,是對夢的懷疑,然而不甘心,不甘心在夢中或醒來的一刻,“不是你”。
於是“另一些人”,注意:“扮演你入我夢中”。此下的詩句,便是“我”醒時的自語,還是關於“你”:
喃喃的結語,最後七字、六字,鑽石般的光芒漸次閃爍,又如樂曲終了,重複的音節:“哪有”出現兩次,“這樣”出現兩次,“你”出現四次,俱皆口語,平凡至極。在我們讀見的漢語中,見所未見,在愛與思念的表達中,聞所未聞:
“哪有你這樣你”——哪有“詩”這樣“詩”!
是的,我們從未在漢語詩句中讀到如此性狀的表達——“你這樣你”。相愛之人的全部關係,成為詞語的關係、節奏的關係,直接成為詩,反之亦然。木心先生作詩,亟擅於使極度抽象與極度具象,不分離,“意義”即“去意義”,“無意”即“有意”。“你”,作為稱謂,馬丁.布伯稱之為“原初詞”,原初詞一旦迸發,即玉成“存在”。假如我們視上帝為“永恆之你”,這首詩可否即是對信仰的確認?詩是人類試圖跳出“我-它”關係而步入“我-你”關係的永恆掙扎,詩於焉成為存在的證言,“與你訣別”,“我”進入詩。
“詩在話語的空間相互追逐”(讓.貝羅爾),作為語言中的語言,一首詩常被認為永未完成。木心先生的詩,總使我感覺有什麼存活下來。絕好的詩在被寫出的一瞬,神性顯現,讀詩人因之靈魂出竅。我們過去所能閱讀的漢語新詩,依然存活在我們心中麼?我常懷疑它們的作者是否寫“對”了,竟或是否是“詩”。詩人,要看他運用詞語煥發事物本真的魅力,也看他以事物的本真,如何煥發詩句的魅力,在木心先生那裡,我看到,這是他天然葆蓄的能量,也是他輕而易舉的能力。
帕斯:“為了體驗一首詩,我們必須理解它;為了理解它,我們必須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它——把它變成一種回聲、一片陰影,把它變成無。”
請再次閱讀這首短短的小詩。
《木心詩七首細讀》之一,自《讀木心》,孫鬱、李靜編。廣西師大出版社。
哪有你這樣你作者,春陽篇幅短小,確是抒情詩的內在律令。歷史上,淳熟的格律詩大抵簡潔。唐人五七律絕,八句,四句,宋詞長歌慢曲鮮見超過二十句,遑論小令,再看波斯哈雅姆的四行詩,商籟體,更有日本俳句。帕斯就此曾經說:“由簡單音節構成的詩,其複雜性決不亞於《神曲》或《失樂園》。”
詩集《西班牙三棵樹》中我最喜愛的短章,是這首J J:十五年前陰涼的晨恍恍惚惚清晰的訣別每夜,夢中的你夢中是你與枕俱醒覺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入我夢中
哪有你,你這樣好
哪有你這樣你
讀罷,無言。再三再四讀,總要一次次停下,猶如美好面容顯現的那一刻,或在樂音間隙,給自己全然的靜默。
詩的題目,是兩個大寫的英文字母的並置,成符號狀,中有間隙——我與你。出聲念,漢語沒有這讀音。漢語詩歌描述思念,經驗豐富,作者借字母作題,於是和同類漢詩顯現距離:矜持的距離。
十二行,字句輕捷,六小節,六十字。其中四字一句六行,佔全詩行數半。第一節兩行皆為四字一句,其餘四節,每節的兩句中一句是四字,第三、六節各以一個逗號,將其第一句斷開。
前三節,分別用一個現代漢語的“的”,大體齊整,有規律。四字成句比較穩定,成語以四字為主,來源深遠。《詩經》大多四字,四言詩的發軔,遠早於五言七言,取效風雅,文約意廣,比笙簫琵琶,四言如琴:十五年前陰涼的晨記憶的枝杪,流落生機,以眼前為結點上溯十五年。“陰涼的晨”,“晨”與“沉”同音,音節短促,輕擊時光,停在彼時。
恍恍惚惚清晰的訣別詩文中的生離死別,多見,生而“訣別”,詞語即顯寒光。“清晰”對應“恍惚”,是這訣別的鐫刻之痕,刻入時光。“訣”在“別”前,恍兮惚兮,“別”在“訣”後,刻骨銘心。
每夜,夢中的你夢中是你“每夜”……“夢中的你”,也多見,要緊的是下句,僅易一字:“夢中是你”,大傷慟,然而語氣極輕,極輕,猶如夢中自語,幾不出聲——尤為悲慟,但悄無聲息,詩人不用重音。
從“夢中的你”到“夢中是你”,“你”在第三節詩中連續現身,是不在場的“在場”,訣別後的“到來”。
與枕俱醒覺得不是你另一些人扮演你如我夢中
夢在枕,醒,是在枕上。“枕”何嘗入夢?“枕”何來“醒”?何其觸目驚心啊!“與枕俱醒”——有位俄國公爵曾對屠格涅夫念普希金詩句,然後說,假如能寫出這樣的詩,我願割去自己兩枚手指。
醒,殘酷無情,“覺得不是你”。理智提示,“你”不在場,“覺得”,不是判斷,是對夢的懷疑,然而不甘心,不甘心在夢中或醒來的一刻,“不是你”。
於是“另一些人”,注意:“扮演你入我夢中”。此下的詩句,便是“我”醒時的自語,還是關於“你”:
哪有你,你這樣好
哪有你這樣你
喃喃的結語,最後七字、六字,鑽石般的光芒漸次閃爍,又如樂曲終了,重複的音節:“哪有”出現兩次,“這樣”出現兩次,“你”出現四次,俱皆口語,平凡至極。在我們讀見的漢語中,見所未見,在愛與思念的表達中,聞所未聞:
“哪有你這樣你”——哪有“詩”這樣“詩”!
是的,我們從未在漢語詩句中讀到如此性狀的表達——“你這樣你”。相愛之人的全部關係,成為詞語的關係、節奏的關係,直接成為詩,反之亦然。木心先生作詩,亟擅於使極度抽象與極度具象,不分離,“意義”即“去意義”,“無意”即“有意”。“你”,作為稱謂,馬丁.布伯稱之為“原初詞”,原初詞一旦迸發,即玉成“存在”。假如我們視上帝為“永恆之你”,這首詩可否即是對信仰的確認?詩是人類試圖跳出“我-它”關係而步入“我-你”關係的永恆掙扎,詩於焉成為存在的證言,“與你訣別”,“我”進入詩。
“詩在話語的空間相互追逐”(讓.貝羅爾),作為語言中的語言,一首詩常被認為永未完成。木心先生的詩,總使我感覺有什麼存活下來。絕好的詩在被寫出的一瞬,神性顯現,讀詩人因之靈魂出竅。我們過去所能閱讀的漢語新詩,依然存活在我們心中麼?我常懷疑它們的作者是否寫“對”了,竟或是否是“詩”。詩人,要看他運用詞語煥發事物本真的魅力,也看他以事物的本真,如何煥發詩句的魅力,在木心先生那裡,我看到,這是他天然葆蓄的能量,也是他輕而易舉的能力。
帕斯:“為了體驗一首詩,我們必須理解它;為了理解它,我們必須聽一聽、看一看、想一想它——把它變成一種回聲、一片陰影,把它變成無。”
請再次閱讀這首短短的小詩。
《木心詩七首細讀》之一,自《讀木心》,孫鬱、李靜編。廣西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