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魚小糖吖

    諸葛亮不是好領導。

    好領導是給公司帶來效益,為公司培養優秀的職員團隊。

    劉備沒死之前,諸葛亮還算是盡職盡忠臣子。劉備死後,諸葛亮成了顧命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說蜀漢的命運完全在他手裡。這時,諸葛亮應該根據形勢謀求發展強兵富國,而他沒有,他接連五次北伐,次次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還弄得蜀漢是國庫空虛,兵殘將零。諸葛亮死後,曹魏來攻時,蜀漢幾乎無將可守,結果可想而知,蜀漢滅,劉禪被俘。

    諸葛亮完全不知道培養將領團隊,相比於曹魏的謀士班組、將士班組的充盈,蜀漢政權下文官武將寥寥無幾屈指可數,這也導致諸葛亮死後蜀漢將領青黃不接,輕易被曹魏滅了。這有點像當今娛樂圈的成龍,都說一個成家班成就了一個成龍,而反觀他師兄洪金寶,又說一個洪金寶成就了一個洪家班,其中道理可想而知。

    所以,從這兩方面看諸葛亮絕對算不上是個好領導。

  • 2 # 蝸牛私語

    諸葛亮歷來都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光輝形象在人民群眾腦海中形成了不可扭轉的正能量定勢,兩千年來都被人們公認。他的聰明才智為蜀漢建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沒。他為蜀漢政權“鞠軀盡瘁,死而後已",成就了他千古名臣的美譽。杜甫在《蜀相》中稱諸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裡,我們不說諸葛亮的功績,單單從領導才能方面分析他個人侷限性。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也不例外。筆者認為諸葛亮在當時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沒有錯,但是本文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兩千年前的智者尚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武則天卻不同,雖說沒有進過高等學府,但是,她從唐朝的一個普通侍女,透過親身實踐、勤學好問、勤于思考、善於籠絡人才以及知人善用等等,而成就千古一帝。

    (一)諸葛亮一出茅廬就進入決策層,而且大權在握,導致了他缺乏瞭解基層普通士兵和普通百姓的需求,從而缺少智囊團和出生入死的鐵哥們。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好比一個清華大學高材生一畢業就空降到四川省省長兼任西南軍區司令,他會聽普通幹部的獻言獻策嗎?

    (二)諸葛亮不善於發現、培養、管理和重用人才。他要求過高,事事親力親為,他知道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但對下屬不放心。

    二是可以從全國(蜀國)招錄文武雙全的年輕才俊放進部隊鍛鍊,迅速培養他們為國家效力。

    三是諸葛亮擔心有人功勞太大,在他百年之後會背叛弱主劉禪。殊不知,你不培養年輕人,自己不可能保少主一輩子。

    四是錯用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葬送了大批將兵生命。馬謖是他親自提拔的青年將領,劉備生前就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第一次北伐,“論者皆言宜令為先鋒"的應是“魏延、吳懿等將領”,而諸葛亮固執地任用自己的心腹馬謖為先鋒,“統大眾在前”。其結果慘敗。

    五是不能大膽啟用有用之才,太過謹慎。比如,魏延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不說,時刻提防著,換了誰,不憋屈?一個人的才華和抱負長期被打壓而得不到施展,當然會產生不滿情緒。可是,正因為諸葛亮神機妙算,魏延才不敢造次。

    六是明明知道關羽會從華容道放走曹操,還是讓他去守華容道。他心裡到底是咋想的?僅僅是為了讓關羽臣服於他?還是害怕曹操死後北方又陷於混戰局面?如果捉住曹操用來作為人質和北方談判會是什麼結局呢?

    (三)諸葛亮不能充分發揚民主形成集體決策。他有嚴重的個人英雄主義傾向,聽不進下屬進言,不能合理採納他人合理化建議。諸葛亮把自己當作一個操棋手,所有人都是他棋盤裡的棋子,用個人的智慧代替國家的智慧,而不能形成綱領性檔案貫徹執行,讓所有人都圍著他轉,而不知道他想幹什麼。例如:

    一是一出祁山,太史譙周勸道:“臣夜觀天象,北方星曜倍明,未可圖也。”他置若罔聞,無功而返;六出祁山,太史譙周又奏種種不詳,勸他謹慎堅守以待時日。他依舊不聽啊!

    二是平定南中時,諸葛亮開始並不接受馬謖"攻心"戰略,採用武力鎮壓,待到嚴重受挫後,才想起馬謖“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建議。

    三是“數有戰功″的魏延,也曾建議他自己親帶精兵五千奇襲長安,諸葛亮領主力出斜谷,一舉而定咸陽以西爭長安、佔關中的正確建議,卻被諸葛亮以“危計"拒絕,以後也一直不聽威嚴的建議。

    (四)諸葛亮應該著重政治改革、鼓勵發展農業、商業,先讓百姓富起來方為上策。他輕視休養生息,急於求成,如果在富饒的漢中建立根據地,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那麼也不用從遙遠的四川調運糧草。他未從底層鍛鍊過,不理解百姓疾苦,勞師遠征,勞命傷財,給百姓帶來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

    (五)領導幹好自己崗位上的事,賞罰分明,調動下屬工作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方為上策。諸葛亮事必躬親,事無鉅細,釀成積勞成疾,過早離世。比如,檢視地形一類,可以派特務營執行任務。作為領導無需衝鋒陷陣,只需堅守崗位聽好彙報、做好部署、檢查結果、賞罰分明即可。要給下面的人留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儘可能多多傳授相關本領、經驗,多多指導他人做好工作。這樣都會了,自己就落得輕鬆,高枕無憂。如此,相當於把自己當做孫悟空吹了一撮毫毛變成了無數個“孫悟空”,是不是就事半功倍呢?

    (六)諸葛亮智商高於常人,又勤于思考,絕對是個高科技頂尖人才。如果專心投身搞科研,對社會進步會有更大貢獻!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本文既然探討的是領導藝術,那麼造就諸葛亮的失誤,劉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是主要領導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假設,劉備在關羽放走曹操時,對諸葛亮和關羽都做出合理處罰,會不會改寫歷史呢?

    首先,免去諸葛亮軍中職務,下派部隊任職連長帶兵,從底層做起,鍛鍊一年半載後官復原職。當然,軍中如有需要可以讓他作為參謀出謀劃策。

    其次,關羽傲氣十足,讓他給諸葛亮做馬伕磨磨他的性子,要他明白軍中大事非同兒戲,不能意氣用事。因還曹操一個人而置國家利益不顧,釀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最後,為了讓他們二人心服口服,劉備因平時對二弟監管不力,自罰20軍棍,由關羽監刑。

    如此這般,劉備最後也不會出現孤注一擲,親自帶兵討伐東吳。關羽也不會大意失荊州。諸葛亮也不會成為一個好戰分子,不會獨斷專行、窮兵黷武了吧?因為軍法面前人人平等,誰還會以身試法呢?

  • 3 # 手機使用者4270266838

    三國志沒看,根據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是個很完美的領導,政治、軍事、發明、忠於職守,培養接班人等等,因此成為中華傳統的智者和丞相的代表人物。

    政治:輔佐劉備三國鼎力,漢朝一統大政方針,一生不忘,並不是半途而止。

    軍事:這是最突出的才能,派將佈陣,勝多敗少,而兵敗不利,往往是別人掣肘所造成的。

    發明:木星流馬,八陣圖。

    忠於職守:他是丞相,但並不篡權。

    培養接班人:姜維,忠勇才智大將。堅決執行統一漢室大計,最後,劉皇投降了,還設計為劉家服務,三國中吳國腐敗內亂,魏國被司馬奪權,曹操的大將們沒有出現,而司馬懿就是曹操培養的。

  • 4 # 老曹電影

    諸葛亮是個好領導,歷來都是智慧和忠義的化身。劉備三顧茅廬把他請出山,確實是請到寶了,劉備有了諸葛亮後,火燒新野、博望坡,給一直處於失敗中的劉備帶來了信心。又在長坂坡幫助劉備逃脫了曹操的追殺,為後來的崛起保留了火種。

    劉備死後,蜀漢的實際掌權人是諸葛亮,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又不注重人才的培養是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原因,對他的領導能力產生了懷疑。其實北伐才是諸葛亮的大智若愚。

    劉備集團所在的益州地理位置偏僻,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四川省是一個盤地,四周被秦嶺圍著,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打四川很艱難,但是出川也是非常艱難的,以當時的條件,出川猶如登青天,地理環境造成的人文不通,科技落後。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諸葛亮率領蜀漢人民興修水利設施,短短几年,四川的糧食得到了保證,在人才培養方面,諸葛亮並沒有不培養人才,費瑋、蔣琬等人都是他精細挑選的,他們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厚望。馬謖、王平等人的軍事素質並不差,只是可惜了馬謖,後面還培養了姜維這個統帥型人才,諸葛亮短短十來年培養出了這麼多人才,已經實屬不易了,試問魏國那麼大,又有多少個人才比得上蜀漢的,全靠一個能熬死幾代皇帝的司馬懿在撐著。

    對於北伐,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不能忽略的事實是,魏國要比蜀國大很多,綜合實力很強,如果兩國沒有摩擦的話,相信沒幾年蜀國就被遠遠拋在後面了,到時被打得是蜀國,相反,透過北伐,一方面可以完成先帝統一天下的願望,另一方面透過戰爭打破魏國內部的平穩狀態,使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經濟建設上,雖然這是一招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計策,但的確幫了蜀漢,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蜀漢還能硬撐二十多年。

  • 5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可以肯定地說,諸葛亮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領導。一、後世詬病諸葛亮不是好領導,大多是說他沒有培養接班人。

    那咱們看看他安排的朝廷內外的接班人:

    高層領導:蔣琬費禕

    諸葛亮臨去世時,劉禪派人問他接班人問題,諸葛亮說蔣琬,劉禪又問蔣琬之後呢?諸葛亮說費禕,劉禪還要問……好吧阿斗,你相父也是人,管不了三代以後的事了。

    這兩個接班人都無愧於諸葛亮的重託。看看《三國志》作者陳壽是怎麼評價他們的:“蔣琬正直有威嚴,費禕寬宏大量有大愛,二人都繼承了諸葛亮制定的規章制度,因此邊境沒有憂患,國家和平安寧,但他們在無為而治方面還做得不夠。”

    這評語多像咱們小時候,老師給寫的期終評語,前邊是如何如何好,最後總要加一句:上課愛做小動作啦、回答問題舉手不積極啦,總歸是一些瑕不掩瑜的小毛病。

    再看中層領導姜維: 諸葛亮親手調教的姜維姜伯約,他輔助大將軍蔣琬,後來是費禕,統率各路軍馬,繼承諸葛亮未竟的心願,數次北伐,雖然有勝有敗,但總也達到了以攻為守的戰略目標。諸葛亮還沒有天真到希望,姜維能克復中原,事實上,能看好家就不錯了。 再說蜀漢亡國那一段,姜維不是沒有提防魏國的入侵,他曾給後主上奏章說,請求派將領加強邊境各關口的駐防,防患於未然,可惜宦官黃皓專權,自欺欺人地告訴後主,敵人不會來的。 然後就是魏將鄧艾偷渡陰平,長驅直入,諸葛瞻在綿竹戰敗自盡,後主請降。 即便到了這山窮水盡之時,姜維還利用詐降,準備復國,先用離間之計,陷害了鄧艾,又鼓動鍾會反魏自立,不幸卻被魏國將士所殺。大家說,這樣的接班人能算孬種?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姜維一已之力豈能對抗歷史的洪流。二、後世詬病諸葛亮不是好領導,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是魏延,說是諸葛亮不擅長授權,不信任下屬,真的是這樣嗎? 替魏延叫屈的人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魏延守漢中十多年,把漢中守得固若金湯,可以說有上將之才;二是魏延的“子午谷奇兵”之計,被諸葛亮棄之不用,是不是很像當代某些壓制下屬的領導,心胸狹隘;三是諸葛亮臨終之前給楊儀等小範圍開了一個緊急退兵會,沒讓魏延參加,沒參加也罷,偏偏還讓人把會議精神通知魏延,我們要撤軍了,你負責斷後。 這件事,貌似真的是諸葛亮看不起魏延啊。但反過來一想,諸葛亮安排楊儀先行,姜維次之,魏延斷後,可以說本身就是對魏延的最後一次考驗:你若聽從安排,服從大局,還是可用之才;如若我屍骨未寒你就翹尾巴,那別怪我死了還能收拾你! 而一向“老子天下第一”的魏延,果然發作了:這也太特麼欺負人了,誰不知道楊儀和我不對付,你抬高楊儀踩低我是吧,老子不幹了,誰愛斷後誰斷後。他這一怒就率領親兵一溜煙跑到了成都,差點斷送了蜀漢所有的軍事力量。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站在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想一想:曹操的用人原則是“唯才是用”,結果,明知司馬懿父子有虎狼之心,卻留給了子孫,導致江山易主;東吳也是權臣亂國,導致二代皇帝孫亮一貶再貶,18歲慘遭毒殺。 只有蜀漢,窩囊是窩囊了些,“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但成都卻是三國後期唯一的一塊淨土,沒有血腥殺戮,沒有戾氣。我想,這是否應該歸功於諸葛亮“抑武”的策略,和用人方面“德為先,才能次之”的原則? 還有,後世北宋初建時,趙匡胤在儒生趙普的輔佐下,實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可以說與蜀漢後期的國策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都是狗尾續貂,落了個亡國的下場,但所有的政策都是有利有弊,在那樣一個亂世裡,一個合格的領導人,能保二三十年和平實屬不易。我們豈得求全責備?

    最後,借用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詩《蜀相》作為文章的結尾吧,每次讀來都能令人淚盈於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感謝有你陪伴!喜歡請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演員大桃紅的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