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立方
-
2 # 鬼谷子智囊團
王陽明要是看見這個問題,估計會氣的吐血。心學的成功是找到自己的良知,可是“毫不費力”這四個字,卻又違反了王陽明的原本目的。
1.現代很多人學習王陽明心學,其實是不懷好意的,希望透過王陽明的心學智慧,讓自己“一朝昇天,飛黃騰達”,所以很多人其實是在學習“王陽明成功學”,希望透過學習,讓自己發財,升官。
那麼王陽明的成功是什麼?是做聖人,做有良知的聖人,不是升官發財的聖人。
這一點,完全是與王陽明的思想背道而馳,完全違背了良知。
注意,心學是儒家的分支,心學的價值觀就是儒家的價值觀,修行講仁義的君子,有良知的君子,就是王陽明的成功。
2.學習王陽明的心學就能毫不費力的成功嗎?其實修行心學這門學問本來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換句話說,致良知本身也是講究方法的。什麼方法呢?
行知合一! 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難,比賺一個億還難。
為啥呢? 因為人慾作祟。比如此題中的“成功”,實際上更多是人慾上的成功。人的慾望往往會遮蔽人都良知。
舉個例子: 有一天,你走在路上撿到了100塊錢,你可能會交還給施主。那麼如果是100萬呢?假如你偷偷的拿走這筆錢,不會有任何風險,請問你會怎麼做呢? 對,猶豫,徘徊就是人慾,私心。
那麼王陽明的心學呢?心學智慧會告訴你,不管是多少錢,你都要把錢還給施主。 你不會想得到這筆錢,把錢還給失主,這就是就是成功。 那麼你的行為就叫良知使然,就叫知行合一。
知和行統一成一體。 就如王陽明說的: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能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就是成功。
-
3 # 萃辰天心書院
心學只是讓你開悟,不再迷茫,找到信心和放心,但是落實到具體事情,還得一步步做。所以不費力想成功是不可能的。
-
4 # 謝金澎
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用來實現個人慾望的,他是用來解決慾求不滿時內心困擾的。所以不要指望心學是一門成功學甚至是達成慾望目標的秘訣,不二法門。
人生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嗎?沒有。所謂成功不過是人的慾望實現後的短暫滿足。人生的每一次跨越實際上是跟煩惱共生的,隨著你獲得更大的進步,就會誕生更大的慾望同時也會帶來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人生的本來意義就是不斷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便是知行合一。所謂知易行難,知行合一更難。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人生經驗的積累,一些人與事我們原本可以一眼看穿,但是隨著很多假象的干擾,我們內心的澄明就變得渾濁,最後在決定行為時就會猶豫不決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
而陽明心學就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如何做到格物致知,保持內心的澄明,釐清世事永珍,看穿亂麻一樣的紛繁,透過表象去發現事物的本質。最重要的是,做到知行合一。靜濾慾望,發現真知,然後將真知與行為相結合,如能做到,已經超越俗人見識,幾近天下無敵。
當你懷著功利心、慾望心去參研陽明心學,是不可能破解的陽明心學的真諦的。參研陽明心學首先要有寧靜的內心,當內心沉渣泛起時,又如何做到內心澄明,洞察一切?
-
5 # 霍大勝
很遺憾,王陽明的心學不是“成功”學。所以想利用王陽明的心學走向“成功”註定是不“成功”的!
王陽明在中國哲學史上之所以重要,在於他把佛學和儒學融會貫通。儒家講道德,孔子的“仁”就是道德標準,孟子的“義”是行為標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仁義”二字。佛學的目的就是一個字“善”,學佛,就是學如何智慧地行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內心的良知和行為的結合”;儒家的“仁義”是內心的“仁”和行為的“義”結合;佛家用智慧去做“善”事。原本儒家和佛家只是大致相似,道德就是善,善就是道德,然後外化為行為,這就是知行合一,這就是“三家一體”。
利用王陽明的心學達到“人生意義”上的成功倒是可行的,它會教你做善事,智慧地做善事。不會叫你“好心辦壞事”。好心辦壞事是愚蠢不是智慧,沒有智慧的好心是愚蠢。做善事必須要智慧,智慧了就會做善事。
王陽明曾寫過一首詩可以琢磨一下,琢磨透了,就“成功”了: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附錄:王陽明《傳習錄》經典名句 1,“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3,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 4,克己須要掃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5,至於“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了,只去修身以俟,見得窮通夭壽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 6,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7,一友問:“讀書不記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8,此已被私慾割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又如知痛,必以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以自寒了。知飢,必已自己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慾割斷的。 1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 11,“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瞭後亦未嘗廢照”。 12,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 13,先曰:“是徒為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14,無事時存養,有事時省察! 15,1.生氣,什麼是氣?王陽明說: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就是氣。 2.節制,節制什麼?時間,情緒。花時間用言語詆譭他人,這種詆譭是膚淺的。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只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誹謗自己。 3.學問思辨?學:針對能做成的事而言;問:針對解除困惑而言;思:針對精細考察而言;行:針對踏踏實實地做而言。 16,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說閒話。 17,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19,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0,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2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2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25,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6,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6 # 菩提匠人xuguyao
利用陽明心學輕鬆成功?你這是狂想症得好好治療
陽明先生要是看到您這個說法,估計會坦誠地笑笑。想法很好,只是用詞不妥就顯得拉低您的心學指數了。
話說回來了,要是您真的輕鬆成功了,你會說是利用了王陽明心學嗎?說句負責的話,您已經給陽明心學挖好坑兒了。您的成功屬於您自己,您要是輕鬆成功了,只能說明您運氣不錯,因為和你一樣努力的人太多了。
-
7 # 益思享
此題目謬也!
陽明心學,先生一直告誡弟子,要樹立聖人之志。乃作《教條示龍場諸生》歸納為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立志篇第一句: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其後在《與辰中諸生書》中,又提到:絕學之餘,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自非豪傑,鮮有卓然不變者。諸友宜相砥礪夾持,務期有成。
陽明心學是需要用身體力行去踐行的一門學問,只有潛心學習心學智慧,體悟知行合一,方能心有所安。
-
8 # h凡夫俗子
王陽明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絕非易事,這個世界上沒有毫不費力就能夠成功的事情,王陽明也不例外,他的成功是用九死一生的艱苦磨礪換回來的。
王陽明的成功固然與他從小就立志成為聖賢有關,但同時也與他年輕時的“五溺之習”冶煉出來的性格特質有關。
所謂 “五溺之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務正業。 王陽明的好朋友湛若水,在王陽明的墓誌銘中說道“(陽明)初溺於任俠之習 ,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王陽明年輕時任性妄為,不好好讀書。一開始的時候喜歡模仿江湖俠客;後來又迷上了排兵佈陣打仗;過了一陣子又沉溺在吟詩作賦寫文章之中;再過一段時間又熱衷於訪道求仙、修身養性;沒過多久,又愛好上了修禪學佛煉心......最後,才安下心來歸於孔孟聖賢之學。
從“五溺之習”的“溺”字,看得出湛若水對王陽明的行為是持否定態度的。 然而,恰恰是因為有了這“五溺之習”,才成就了王陽明“三不朽”的聖人事業。
“五溺”,說明了王陽明年輕時是一個野孩子。野和蠻不一樣,蠻是不講理,野是指一個人能量充沛,充滿活力,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為敢承擔。人如果不夠野,膽子就不大,性情就不灑脫,就成不了大器。
王陽明野的東西級別都很高,全都是屬於聖賢的標配,而且一口氣就玩了五樣:俠客、將帥、詞賦文章,求道養生、禪宗佛法,當中既有形而下的“任俠之習”、“騎射之習”;又有“形而上”的“詞章之習”、“神仙之習”、佛氏之習”。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不野不行,不野則無野心,無野心則無大志,無大志者則無大魄力,無大魄力則無戰勝大困難的意志力,無意志力則一事無成。
但一個人光會讀書也不行。假如一個人只會讀書,“野”的特質跟不上的時候,就容易變得文弱:雖然滿腹詩書,但優柔寡斷,處理起事情來前怕狼後怕虎,下手不狠,變成手無縛雞之力。
一個人只有達到了“文質彬彬”的狀態,才能夠將“文和質”完美搭配起來,變成是“文質彬彬”的君子。所謂君子,指的是“文”和“野”兩方面都足夠,上馬能殺敵,下馬能賦詩,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內聖外王。
如果沒有當初王陽明的“五溺之習”,也就沒有了王陽明後來的赫赫戰功,王陽明頂多能成為一個儒家的教學先生,而無法成為一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
李曉健,中科院心理所管理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曾任北京大學教練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心智領導力訓練專案導師。
-
9 # 夢露居士
這世界上沒有毫不費力地走向成功這回事。
王陽明本人的成功,就是他努力的結果。
王陽明自小就心繫天下,心懷國事。當時明朝屢遭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所以少年王陽明立下了報國志向。
當時王陽明跟著父親住在北京時,曾經出居庸關一個月,考察山川地形。
後來王陽明還專心學習兵法,練習騎射,而且騎射功夫相當好。
王陽明做官以後,曾經被朝廷派去修建威寧伯的陵墓。他把修陵的工匠們編成隊伍進行操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行軍事化管理。
如果沒有這些努力,王陽明能成功嗎?不可能。
你看到了王陽明剿盜賊、平寧王,卻沒有看到他之前的努力和積累。
而且王陽明在成功的道路上經歷了千難萬阻,九死一生,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王陽明因為上疏反對劉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貴州龍場驛。
貴州這個地方,在明朝屬於蠻荒之地。而龍場在群山之中,更是蠻荒中的蠻荒。王陽明在龍場面對的,是毒蛇猛獸,疫病瘴癘,條件異常艱苦。而且與當地人語言不通,只能同來自中原的亡命之徒交流。
王陽明在龍場的絕境裡,計較的卻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自己尚未了悟真理。
王陽明為悟真理,日夜靜坐思索。一天夜裡,他突然頓悟,從床上一躍而起,歡呼跳躍,把隨從們都驚醒了。從此他心中不再有疑惑,才創立了陽明心學。
如果沒有龍場的九死一生,王陽明又怎能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堅定地起兵平定寧王叛亂?
很多人可能誤讀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論,認為王陽明的心學就是教人如何走向成功的。
比如某位作家在歷史普及著作中說,“知行合一”這件工具,讓王陽明成就輝煌武功,讓徐階、張居正等建立不世功勳。彷彿“知行合一”是什麼成功學秘籍,可以讓人一步登天。
不要把陽明心學當成成功學,心學並不是教你成功的,而是教你如何做個好人,做個正直的人。“知行合一”也不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意思。
王陽明學說的主旨,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陽明的全部學說,其實都是從這三個字上來的,“知行合一”也是以“心即理”為基礎。
當然,這個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個人的本心。
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
韓寒《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對錯,說明這是人最原初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佈滿了塵埃。所以大人會看利弊,而不是分對錯。
但是,本心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知道對錯的。
王陽明進一步說,既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應該時時努力去做對的事,不去做錯的事,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意。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塵埃就被擦乾淨了,人也就回復了原本的良知。
你問問自己,假如你處在王陽明的位置上,突然遭遇寧王叛亂,天下震驚。你能拋棄個人的榮辱得失,毅然決然地組織兵馬討賊嗎?
你在公交車上看見小偷偷錢,你能站出來捉住小偷的手腕嗎?
你看見老人倒在地上,能立刻上前攙扶,而沒有其他念頭嗎?
如果你能做到這些,你就得到了王陽明的真傳。
-
10 # 十方龍王
毫不費力,如同泥牛入海,七零八散不復可得。
心學,是大成至聖的學問,是聖人之道,不學習就能知道,也是可以的,那就要生而知之,這是天賦異稟,要麼靈童轉世吧。
《論語》裡說:生而知之為上,學而知之為次。
意思如果你不想透過努力,就能得到,也是可以的,那你就生下來就知道,如同禪宗六祖惠能,生來就明白,一聽到金剛經,就知道里面說的真實意義,這需要大福報,是上乘,乃至最上乘根器的存在。這個史書也有記載,不是什麼怪力亂神。
如果一個人,生來不帶大智慧,沒有大能力,又不願意學習聖賢書籍。那不可能開悟,不可能成為孔子,王陽明一樣的聖人。
曾國藩,作為半個聖人存在,天賦資質中等。透過自己努力,而且是不斷的努力,大家去看看《曾國藩家書》就知道一箇中下根器,如何去實踐自己夢想。如何去獲取成功。
總之,生而知之者最好,學而知之者也很好。
最怕,生來不知道,內心瞎胡鬧,純屬是妄想,開口程佛道。善哉善哉!
回覆列表
首先毫不費力的成功本身就不現實,成功從來不是一件輕鬆和容易的的事,如果毫不費力的成功,那一定不是在現實裡,而是在夢裡,所以你要認識到這個世界上沒有通往成功的捷徑,即便是王陽明的心學也沒辦法讓你毫不費力的成功,陽明心學的主要目的是用來修煉人的內心,而不是一種速成的成功學。
很多人對於陽明心學推崇備至,大概是看過很多的名人事蹟,其中有句話很出名,那就是一生伏首拜陽明,語出自日本軍事家東鄉親平八郎,他一生戰功卓著,據說全是拜陽明先生的思想所賜,近代很多名人如曾國藩,梁啟超,胡適,陳獨秀等據說也都深受陽明心學影響。
很多人看了這些名人的事蹟,覺得彷彿找到了成功捷徑,只要學好陽明心學,自己也能成就豐功偉績,但這其實是不現實的,很多名人的成功決不僅僅靠陽明心學,而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究竟陽明心學在他們的人生成就裡邊佔了多大的比例,這個外人很難知曉,如果我們武斷的認為他們只是憑藉著心學思想就取得豐功偉績,這顯然是不客觀的。
其實陽明心學最主要的是教給人一些哲學思想,用來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認識,至於能否真正的利用好還要看個人的領悟能力和執行能力,其實思想大家都看過,但真正能知行合一做到的又有幾人,陽明先生一生豐功偉績,可以說是踐行知行合一最成功的範例,但那也只是在他人生的後半段,在他人生的前半段,他也一樣在苦苦的探求,所以如果沒有經歷過命途多舛的人生,經歷過大徹大悟,恐怕很難獲得真正的領悟。
所以大家不要把陽明心學當作是成功的法寶,按說對陽明心學研究得越透徹,那麼人生成績越高,那麼為何很多研究陽明先生的專家並沒有成就大業呢?原因大概還是在於人生的成功從來不是一個標準的公式,思想再好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我們可以去學習,瞭解,甚至應用陽明的心學,但真不能把它當作是天書一般的存在,覺得只要學習了,就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