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呱呱和胖胖
-
2 # 河東來
1.佛教作為社會執行層思想理念的傳入,第一個佛系皇帝武則天的宣佈佛教的政教合一政權的上臺,武則天以佛教彌勒佛轉世自居,直到唐肅宗開展“滅佛運動”,徹底摧毀原教義的佛教,形成新教義的中國式佛教~禪宗,實現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這應該是最大的政治宗教事件。
2.道教領導層思想領域的反撲,所謂恢復李唐天下,實際就是恢復李唐“道家思維天下”,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冠絕天下的楊玉環,都有他們的道家形象,而唐太宗的女兒信仰佛家,則導致其情人辯機和尚(唐玄奘高徒)被無情誅殺。
3.儒教思想的進一步加強,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唐王朝雖然是新道家建立的統治體系,但與以前的那種道家絕對控制的儒教還是有明顯區別,突出特點是儒家力量的充分加強,儒家的社會管理階層的職能進一步加強。
-
3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強漢盛唐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兩個封建王朝。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至今國外華人聚集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穿的服裝稱"唐裝"。兩漢四百年,唐朝近三百年,都有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發生,但似乎唐朝要多一些。
一,唐朝是歷史上出現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兩個治世的王朝。這是其他王朝所不能比的。
二,太宗李世民策劃的"玄武門之變",殺親兄太子李建成和親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登上了皇位。雖一在存在爭議,但在李世民的治下卻開啟了"盛唐"時代,仍被後人稱為一代明君。
三,侍奉太宗李世民九年的武才人,後來竟被人兒子高宗李治封為則天武后,這確實有點亂倫。
四,武則天可不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她廢唐建後周,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五,武則天晚年,太子李顯發動了神龍政變,是謂中宗復位。又經韋后亂朝,睿宗即位,直到太平公主和侄子李隆基的惡鬥,以李隆基勝出即位宣告結束,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唐明皇一一玄宗皇帝。
六,玄宗開始治國有方,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到了晚年象換了一個人似的。尤其是他奪走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成為自己的貴妃一一這就是聞名的楊玉環。"從此君王不上朝",不理朝政,終於導致八年的"安史之亂",楊玉環被賜死於馬嵬坡,玄宗隻身逃往蜀地。這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從此一蹶不振。
七,太子李享在靈武強行登基,是謂肅宗。但自此之後的十個小皇帝都是由宦官、太監擁立、廢殺,至唐朝亡,沒有一個是壽終正寢的。
-
4 # 中國綿陽紅
答;唐朝時期的中國是學者們認為歷史上最為強大和繁榮的朝代之一。唐朝穩固和繁榮強大的背後。曾今也出現過玄武門之變的皇族內部權利都爭事件,一方將軍對中央朝廷的安史之亂反叛事件。
玄武門之變事件
玄武門之變事件是發生在唐朝初期的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的三個兒子預謀依舊政治內鬥,在當時唐朝都城長安的太極宮外的北宮門前的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弒殺。
安史之亂事件
發生在唐代皇帝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時期的公園755年到763年間。當時唐朝的叛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與唐朝廷後發動的戰爭,屬同唐朝廷統治權力爭奪上的內戰,為此之後唐王朝大大的,由盛世轉為衰退的關鍵原因。這個時期因這場內戰爆發。所導致當時唐王朝國力、人口、朝廷威望大量喪失,此事件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兩將反叛為主。後被民間學者把此事件稱為天寶之亂,朝廷當局者以安史之亂命名此事。
史思明
安祿山
-
5 # 張三十二
唐朝重要的歷史大事件彙總——(公元618~907年)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華人為“唐人”。唐朝文化相容幷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中文名稱:唐朝
英文名稱:Tang Dynasty
簡稱:唐
所屬洲:亞洲
首都:長安、洛陽
主要城市:揚州,成都,洛陽,泉州等
貨幣:開元通寶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李淵,李世民,李隆基等
人口數量:8000-9000萬(755年)
主要民族:漢族、突厥、回紇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國土面積:1251萬平方千米(公元669年)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科舉制
監察機構:御史臺
文化形式:唐詩,壁畫,雕塑等
唐朝皇帝
德明皇帝皋陶
先天太上皇李敬
聖祖玄元皇帝李耳
興聖皇帝李暠
獻祖宣皇帝李熙
懿祖光皇帝李天錫
太祖景皇帝李虎
世祖元皇帝李昞
高祖太武皇帝(神堯皇帝、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
太宗文皇帝(文武聖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帝(天皇大聖皇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
義宗孝敬皇帝李弘
中宗孝和皇帝(孝和大聖皇帝、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
睿宗大聖真皇帝(玄真大聖皇帝、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
殤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
讓皇帝李憲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靖德太子(奉天皇帝)李琮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李亨
承天皇帝李倓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適
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李誦
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李純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李恆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李湛
絳王李悟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
襄王李熅
昭宗(襄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恭靈莊閔孝皇帝)李曄
德王李裕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
哀皇帝(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事件
一、初唐
晉陽兵變
晉陽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晉陽縣,隋煬帝建有晉陽宮)留守、唐國公李淵在617年(大業十三年)起兵奪取長安,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礎的事件。
中文名:晉陽起兵(太原起兵)
時間:617年(大業十三年)
人物:李淵、李世民
影響:為建立唐朝奠定基礎
唐朝統一戰爭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然而隋朝滅亡之後,稱王稱帝者數不勝數,相互之間爭戰不休,天下面臨再一次大分裂危機。最終唐朝得以掃滅群雄,重新統一天下。唐朝在公元624年基本統一中原,公元628年,柴紹率軍消滅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唐朝統一戰爭最終結束。李世民在此統一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位後又開創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名稱:唐朝統一戰爭
地點:中國全國
時間:618年-628年
參戰方:唐、周圍各地割據政權
結果:唐朝統一中國
主要指揮官:李淵、李世民、李元吉、秦叔寶
主要戰役:淺水原之戰(公元618年) 、柏壁之戰(公元619年) 、洛陽、虎牢之戰(公元620年) 、虎牢之戰(公元621年) 、唐平蕭銑之戰(公元621年) 、洺水之戰(公元622年) 、下博之戰(公元622年) 、唐滅劉黑闥之戰(公元622年) 、唐滅輔公祏之戰(公元623年)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被賜死。
中文名:玄武門之變
時間:626年7月2日
地點:長安城
參與人物:李世民、尉遲恭;李建成、李元吉
結果:李世民獲勝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頡利可汗趁機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遂與之殺白馬立盟約,領兵而退。這就是“渭水之盟”。
中文名:渭水之盟(渭水之辱)
時間:626年
地點: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
參與人物:李世民、頡利可汗
結果:簽署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
唐突厥戰爭
唐與突厥的戰爭(620年—657年1)是7世紀中國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兩個汗國東突厥和西突厥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主要的戰役和事件有五隴阪之戰(624年)、涇陽之戰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戰(639年)、陰山之戰(640年)、庭州之戰(651年)、唐滅西突厥之戰(657年)等。戰爭期間,唐朝由開始的安撫和防禦轉為進攻,加之突厥內部的分裂和內亂,唐朝分別於640年和657年徹底擊敗東、西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導致了突厥汗國的滅亡。唐朝在原東、西突厥領地分別設立都督府和都護府。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租庸調製
租庸調製,唐時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穀物、布疋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並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定須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壞,租庸調法則失敗,武周後由於人口增加,又不斷土地兼併,公家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使農民無力負擔,大多逃亡。安史之亂後,朝廷負擔遽增。唐德宗年間,改行楊炎的兩稅法,以徵收銀錢為主。
羈縻政策
二、盛唐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南韓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名稱:白江口之戰
地點:白江口(今南韓錦江入海口)
時間: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參戰方:唐朝、新羅;倭國、百濟
結果:唐朝、新羅聯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唐軍 7,000人 戰船170餘艘、倭軍 42,000人 戰船1,000餘艘、新羅軍 5,000人、百濟軍 5,000人
傷亡情況:唐軍不明、倭軍傷亡1,0000人、新羅軍不明、百濟軍不明
唐軍指揮官:劉仁軌,劉仁願,扶余隆
倭軍指揮官:安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
新羅軍指揮官:文武王,金庾信
百濟軍指揮官:扶余豐
唐滅高麗之戰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在唐與高麗、百濟的戰爭中,唐軍攻滅高麗的作戰。
韋后之亂
韋后之亂是指唐中宗皇后韋氏的專權亂政,韋皇后毒死中宗,陰謀奪權。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 。 韋后臨朝攝政 ,立李重茂為帝 ,史稱少帝。韋后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后之亂,終告結束。
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
募兵制
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封建國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過,募兵制計程車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
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怛羅斯之戰是一場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怛羅斯的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城附近,接近哈薩克的塔拉茲的附近地區。戰役的發生時間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寶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勝利。
名稱:怛羅斯之戰
地點:中亞怛羅斯
時間:751年7月-8月
參戰方:中國唐朝,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
結果:阿拔斯王朝獲勝
參戰方兵力:唐朝4-7萬,阿拔斯王朝無記載
傷亡情況:唐朝戰死被俘各半,阿拉伯不詳
主要指揮官:高仙芝;艾布·穆斯林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名稱:安史之亂
地點:中國北方
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參戰方:唐朝、大燕
結果:唐朝獲勝,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參戰方兵力:唐朝60萬(安史之亂中期)
傷亡情況:大燕30萬(安史之亂中期)
主要指揮官:李隆基、郭子儀、高仙芝、哥舒翰
主要指揮官: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
開始時間: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
結束時間:763年2月17日(廣德元年)
意義: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經典戰役:睢陽之戰,鄴城之戰
三、中唐
藩鎮割據
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唐朝吐蕃戰爭
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為保衛邊防與對西域的控制,和吐蕃進行的長期作戰。 唐朝吐蕃戰爭,對當時的歷史程序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唐蕃戰爭中,雙方運籌謀劃,機變百出,廣泛使用了長驅直入,直搗腹心,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禦,伺機反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疑兵阻敵,伏擊,迂迴,遠端奔襲,夜襲等戰略戰術,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名稱:唐朝吐蕃戰爭
地點:中國西北地區
時間:623年至907年
參戰方:唐朝、吐蕃
結果:唐收復隴右、河西
主要指揮官:李世民、李隆基、大論祿東贊
兩稅法
兩稅法是唐德宗時代宰相楊炎所創之稅法。由徵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徵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徵稅,是為兩稅法。因為武週末年均田制頹萎,唐初的租庸調法早已不適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會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與吐蕃第六次會盟、第三次議定邊界。在此次會盟中,唐割讓了被吐蕃佔領的鳳翔以西的廣大地區與吐蕃和好。不過吐蕃對合盟並無誠意,最終釀成平涼會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殺,唐盟使渾鹼逃跑的劫盟惡果。
奉天之難
奉天之難指的是四鎮之亂及涇原之叛的合稱。中國唐代唐德宗因藩鎮叛亂,被迫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的事件。
平涼劫盟
平涼劫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指唐朝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時,發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
永貞革新
永貞革新是中國唐代順宗時期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發生於永貞年間,故名。最後因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幽禁順宗,擁立太子李純。致使以失敗而告終。改革歷時100餘日。
元和中興
元和中興是指唐朝唐憲宗在位時因治國有方,國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軌的時代,視為中興之局。由於唐憲宗在位是用元和為其在位期間之年號,因而得名。
河朔三鎮
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是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是指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即范陽(又稱幽州或盧龍,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長城附近一帶)、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區,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後改稱天雄,渤海灣至黃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四、晚唐
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中文名稱:甘露之變
時間:公元835年
朝代:唐代
主要人物:唐文宗、李訓等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裡,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扎,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
唐武帝滅佛
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唐武宗滅佛就是指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的毀佛活動。唐武宗滅佛是佛教與封建國家發生經濟上的矛盾衝突、佛教與道教爭奪宗教上的地位的鬥爭的結果。
白馬驛之禍
又稱白馬之禍,是唐朝末期朱溫誅殺朝官的一次事件。
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人黃巢領導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殘酷統治的農民起義運動,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戰爭。黃巢之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名稱:黃巢起義
地點:江南及部分黃河流域
時間:875年—884年
參戰方:唐朝、大齊(黃巢所建)
結果:黃巢敗亡,朱溫篡唐建梁。
主要指揮官:唐僖宗、李克用、黃巢、王仙芝
回覆列表
唐朝自公元618年建國,到公元907年,共享國祚289年。
在這近300年的時間裡,它曾經鍛造過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頂峰,開元盛世;也曾經迎來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女主人,武則天。
曾發生過殺兄囚父的玄武門之變,也曾發生過遠征大漠的雄雄壯舉。
當然,也經歷過安史之亂和甘露之變……
而在公元878年,就發生過一件改變歷史程序的重大事件!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公元820年,黃巢出生在曹州冤句縣(今山東菏澤市牡丹區)的一個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但成年之後,卻沒有透過科舉考試。
直到公元875年,55歲的黃巢都是一位籍籍無名之輩,而這一年,關東大旱,他便乾脆響應了王仙芝的起義,成為了反唐兵中的一員。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公元878年,王仙芝戰死後,黃巢便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自己號稱“沖天大將軍”,還給自己起了個年號:王霸!
(王八………)
公元880年,黃巢進入洛陽,突破潼關,進入長安,即位於含元殿,國號“大齊”,年號“金統”,並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後在唐朝將領李克用、王重榮等人的猛烈進攻下,退出長安。
公元884年,黃巢戰死於狼虎谷(山東萊蕪),享年65歲。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歷史意義依然是深遠的。
因為黃巢做了兩件改變中國歷史的大事!
第一,屠戮世家大族
中國的世家大族自秦漢時起,就是一股十分強大的政治力量,甚至朝代都更替了幾個了,他們還依然不倒。
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比如隴西李氏,始於秦代隴西郡守李崇,漢朝時的李信、李廣,到南北朝時期西涼的後主李歆,再到唐高祖李淵,甚至大詩人李白,都與這個大族有關。
再比如沛縣劉氏,西漢、東漢、蜀漢、劉宋都是其一脈相承。
再比如陳郡謝氏,“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他們家。
再還有琅琊王氏的“王與馬,共天下”,清河催氏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范陽盧氏的“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等等等等……
可以說,有這些世家大族在,普通的讀書人是很難出人頭地的,因為這些家族的成員世代為官,官官相護還抱團。
甚至朝代更替,新皇即位,不管是造反的還是想逐鹿的,都要看他們面子,向他們妥協,所以世家大族在中國大地上叱吒了近千年而無人敢惹!
可不知道是不是黃巢幾次科舉不中的緣故,他對於那些出生就能得到高官厚祿的門閥大族們就有滿滿的惡意。
最後乾脆將這些人全都殺了……
而正是由於他的這個行為,才使得唐朝後期世家大族迅速凋零,失去了話語權,科舉制隨之興起,使得普通讀書人也可以由此踏入仕途!
第二,血洗阿拉伯人
公元879年,黃巢軍隊圍困廣州,攻城後,由於廣州有大量做生意的阿拉伯人,他們手中有許多絲綢、瓷器以及金銀,所以為了掠奪財富,黃巢軍隊殺死了近20萬伊斯蘭、拜火教、基督教、猶太教教徒。
不管出於何意,嗯……如果沒有黃巢,廣州現在可能……也會變得和新疆差不多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