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教學前沿

    屏跡三首

    杜甫 〔唐代〕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

    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

    晚起家何事,無營地轉幽。

    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

    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

    衰顏甘屏跡,幽事供高臥。

    鳥下竹根行,龜開萍葉過。

    年荒酒價乏,日並園蔬課。

    猶酌甘泉歌,歌長擊樽破。

    賞析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他過著笨拙、簡樸的生活,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他要堅定自己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道”。地裡的桑與麻都在雨露裡安靜地生長,燕子和麻雀也漸漸在這裡安家了。這是杜甫安靜的生活狀態,樸實而淡定,淳靜而單調。

      “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遠處不時傳來村裡社鼓的聲音,急促而有力,溪裡的漁舟在水面流轉飄蕩。“心跡雙清”現在已經成為成語,最早的出處是南朝·宋·謝靈運的《齋中讀書》裡有這樣的句子:“矧迺歸山川,心跡雙寂寞。”注意,他是寂寞,到杜甫才有了“雙清”這個說法。杖藜,指拄著手杖行走。藜,是野生植物,莖非常堅韌,可以做柺杖。《莊子·讓王》裡說:“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這時杜甫的頭髮已經完全白了,可不就是白首。心跡雙清,指心地、行為高潔,沒有塵俗之氣,杜甫覺得自己的生活超脫了塵俗,對於杜甫來說,這是一種無奈的快樂。

      “晚起家何事,無營地轉幽。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因為家裡沒有任何緊迫的事情可做,於是,不用起來那麼早,因為不需要經營,也不參與勾心鬥角(其實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或者說,他從來都是無足輕重的人物),所以,他的居處變得格外清幽。竹子襯托著田野的綠色,草舍的倒影在江流裡盪漾。

      “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沒有學上,就放縱孩子的懶惰不去管他們,因為太窮,也只能聽任婦人的嘮嘮叨叨個沒完,詩人也不想去賺錢(其實他沒門路賺錢),任憑家裡一直窮著。人生百年不過是渾然一醉罷了,不需要見人,因此長達一個月不用梳頭(因為梳頭沒有用,沒必要梳頭),後來聞一多引用過這個典故,專心做學問的聞一多,覺得修飾形容不重要,這跟杜甫的“一月不梳頭”意思並不完全一樣。

      “衰顏甘屏跡,幽事供高臥。鳥下竹根行,龜開萍葉過。”容顏衰朽的我甘願屏卻我的蹤跡,有一些清幽的事情供我在高臥賞心:鳥兒落在地上,在竹根旁邊行走,烏龜頂開水中的浮萍葉子遊過。

      “年荒酒價乏,日並園蔬課。猶酌甘泉歌,歌長擊樽破。”年景不好,原來的酒錢已經不夠用了,我只能並日而食(兩天吃一天的飯),省下來經營園蔬得來的收入,用以買酒。“甘泉歌”是一首樂府詩,原歌是:“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萬人謳。金陵餘石大如塸。"詩人一邊唱著甘泉歌,一邊擊打著酒樽,歌太長,酒樽都被敲破了,歌真的長嗎,不長,但一直唱,一直敲,酒樽總會破掉的。

      這首詩寫的是杜甫在草堂的生活狀態,這給人的印象是杜甫是懶散的,這像一個混吃等老的閒人,一個失去理想的人,實際情況是這樣嗎,不是的。杜甫的懶散是因為他想做事而做不成,他苦惱,他沒有辦法,大環境之下,他只能以自己的“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做形式上的抗爭,他憋屈,他苦惱,他以懶散的行狀示人,而實際上,他的生活是相當積極的,否則就不會有草堂安定的生活了,他砍樹除草,他伐竹種藥,比如《除草》詩“芟荑不可闕,疾惡信如仇”,比如《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詩“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成竿”。老杜不管在怎樣的生活狀態之下,他從來都是積極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騰空調壓縮機啟用007對地短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