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以自己做的五言或者七言,總覺得詩詞和科技感不對路,但是古代科技也很發達
16
回覆列表
  • 1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長風破浪會有時

    下聯,直掛雲帆濟滄海

    橫批,古詩句中最有科技感詩句的自白。

    為何,風,長風,浪,破浪,時,時間,物,空間,長與短,破與全,零與整,會與懵,有與無,直與彎,掛與落,雲與天,帆與船,濟與受,滄與池,海與溝,風浪雲海,皆為水,上善若水,水德淨升孕,呼之欲出,天道,春播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天生我才必有用,暴殄天物遭天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回答完畢。

  • 2 # 大山果訊

    北川到東海,

    何時復西歸。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悽悽鸚鵡洲

    此去泉臺招舊部

    腥旗十萬斬閻羅

  • 3 # 雲水閒人2

    夲人好學養生,我覺得有關養生和治病的古詩最有科技感。比如李白和杜甫就用自己的詩給人治過病。

    但今天要說的不是李杜,而是鄭板橋的兩首詩。我覺的人的生存,空氣第一,水第二。先說鄭老先生詠水的詩:“渴疾易來亦易消,山前酒旆望非遙。夜深更飲秋潭水,帶星連月舀一瓢”。水是生命的源泉,人是離不開水的,不管是變成酒還是飲料,任你千變萬化也離不開水。而在明靜的秋夜裡,喝著明淨的秋潭水,連星帶月,將人生的沉浮,健康的追求,喜怒哀樂,都舀在這一瓢之中,多麼舒服,愜意啊!

    再來看一首:“南陽菊水多耆舊,此是延年一種花。八十老人勤採啜,定教霜鬢變成鴉”。我也不知道南陽菊潭水在那兒,效果如何,但菊花入藥,能疏風,清熱,明目,解毒,延年益壽卻是千古定論。三國時魏文帝曹丕曾送鍾繇一束菊花,並附一信: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朮。神農夲草經中說: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還有“作枕明目”《日華子夲草》。“取作茗茶之需以為明目”《夲草新編》。以菊花入藥的方劑,飲料,藥具大概不下幾十種。

    這樣的詩是不是很有科技感呢?

  • 4 # 從心開始5477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唐•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

    有點科技寓意,不知理解可對,望朋友賜教。

  • 5 # 文化指路人

    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有很多描寫科學知識,有很多古詩不僅朗朗上口、意境優美,並且還蘊含許多科學知識,而這些蘊含科技知識的詩詞成為古代詩詞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比如韋應物的名篇《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詩人在春遊西澗賞景,以及在晚上下雨時獨自一人在野外渡口的所見,即使此時樹上有黃鶯在鳴叫,詩人也還是孤獨寂寞,這表現了一種詩人恬淡的胸襟,後面兩句詩如一幅圖畫耐人尋味,在郊野的渡口上拴著沒有人的小舟,小舟在晚潮和春雨形成的湍急水流中橫在水中隨波盪漾。 這裡描寫的小舟橫在湍急的水中,根據物理力的合成與分解常識,因為小舟處在平衡的狀態,小舟橫在水面上,這時船體橢圓柱體的長軸與水流方向垂直,再加上長軸與水中水流方向平行處於不穩定的平衡位置,長軸與水流方向相垂直時是穩定的平衡位置,因此小船會橫在水中。 這些科技感十足的詩在運用現在的知識很容易理解,詩人把科學跟詩結合,再運用形象擬人化手法來表現出來,讓人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具有科技知識。

  • 6 # 瀟灑芳子

    《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徵雁已無蟬,

    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裡鬥嬋娟。

    《雲》(唐,來鵠)

    千形永珍竟還空,

    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

    悠悠閒處作奇峰。

    前邊才友們把熟悉的詩都說完了,我就來兩首其它的吧最近沒心情回答,今天就當散散心吧!

    總是牽掛你們,總是放不下你們。

  • 7 # 萬里長空夜未央

    先上一首自擬的《流浪地球》,諸君見笑。

    金烏黯淡霜滿天,末世悽惶共愁眠。

    入夢每憶繁華景,平生唯聞料峭寒。

    百億蒼黎拈生死,千年求存幾人還?

    幾人還,薪火傳,遁地破壁揚遠帆。

    歲星無情揮巨鎖,英雄大愛過絕關。

    萬里長空雄魄在,淚眼笑看又青山。

    (注:木星中國古代稱之為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週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

    關於科技感的古詩,推薦一首李賀的詩:《夢天》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溼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

    (注: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人,著名的唐朝詩人,被稱為“詩鬼”。)

    遠遠地望過去,九州如同九點菸塵,若隱若現,一汪海水像是從杯子裡傾倒下來一樣。詩人的描述,很容易讓現代的我們聯想到太空看到的地球景象。

    不僅富有科技感,而且科幻感十足。

    最後是彩蛋:詩鬼李賀

    李賀的詩想像力豐富,意境詭異華麗,常用些險韻奇字,作品中出現的“死”字達20多個﹐“老”字達50多個,風格同唐朝其他詩人迥然不同。

    他的詩作內容有一部分承襲了屈原《楚辭》中《山鬼》,《國殤》等篇的傳統,如《神絃曲》、《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等;另一部分則很有現實主義風格,如《老夫採玉歌》,反映了貧民生活的艱苦。

    顯示獨特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之一,《秋來》: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 8 # 十二讀書

    問:你覺得最有科技感的古詩是哪首?

    若說最有科技感的詩,當數蘇軾的——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蘇軾探究了琴發聲的原理,根據科學依據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鋼絲 ,產生振動發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出琴音的物質基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而且由於鋼絲的粗細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鍵,木槌就會敲擊相應的鋼, 發出不同的聲音。

    同時這首詩蘊含哲理,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絡,才得以存在。

    怎麼樣,這首詩是不是當時最有科技感的古詩?

  • 9 # 老街味道

    問題:你覺得最有科技感的古詩是哪首?

    可以自己做的五言或者七言,總覺得詩詞和科技感不對路,但是古代科技也很發達前言

    古詩詞和科技感好像不搭界,不過古人對於宇宙時空也同樣有著探索的精神。老街想到幾首,可以看看古人眼裡的疑惑。

    一、屈原《天問》

    古人沒有今天的科技水平,但是不耽誤他們的思想,屈原就有一首著名的長詩《天問》,篇是屈原對於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下面是節選的一段: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釋義:

    請問遠古開始之時,誰將此態流傳導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從哪裡得以產生?明暗不分渾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濛濛這種現象,怎麼識別將它認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為何而然?陰陽參合而生宇宙,哪是本體哪是演變?二、辛棄疾問月

    辛棄疾的《木蘭花慢》通篇都是對於月亮的思索,整首詞是一連串地提問。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引起了天文學界的革命。但是在哥白尼同志之前前三、四百年,咱們的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時,已經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 :

    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 》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如果辛棄疾不是天天想著收復失地、飲酒賦詩,拿出一點經歷好好研究一下月亮,說不定就沒有哥白尼什麼事了。

    結束語

    老街讀三體時有所感悟,也寫過幾首小詩,錄入一首請詩友們指正!

  • 10 # 盤達說

    依小蟲看來,最有科技感的詩詞,莫過於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一首:

    該詞是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7月1日,得知江西省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病後,欣然創作。

    原文如下:

    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 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第一首 第三闕: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我們都知道地球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人如果在赤道上坐著,明明沒有動但是一日之間移動的距離卻達到4萬公里,也就是八萬裡,而如果人化作巡天飛船,非在宇宙當中,即便原地不動(相對於地球不動,但是應該隨著地球的運動而運動),由於面對的地球在飛速轉動,也足夠覽盡千山萬水的壯麗景色。

    作者立於方寸之地,思維跨度之大,想象之瑰麗宏偉卻有呼吸天地質感,吞吐宇宙之姿,中間更是蘊含著當時最新的宇宙觀,且詩詞本身韻律優美,對仗工整實在是既有科技感,又充滿了浪漫感和哲學思考的好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小說是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