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民俗

回覆列表
  • 1 # 兆鄭

    清豐縣以人名名縣,欲溯清豐縣之由來,必及張清豐之名。

    張清豐,一世清貧,終生操開店房,以打燒餅為業。

    但他善事雙親,傳其每天打的第一爐燒餅都留給父母親享用,孝行為遠近所景仰。隋文帝開皇年間,張清豐被舉為孝廉,但為侍奉雙親,最終未出仕,鄉人愈加敬慕。

  • 2 # 景雲傳統文化

    孝感動天

    遠古時期的帝王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就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並讓繼承王位。舜登天子位後,對其父仍畢恭畢敬,封其弟象為諸侯。

  • 3 # 今我來思H

    看到“古代孝道”這幾個字,讓我想到“阮籍喪母”的故事。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劉義慶《世說新語》)

    父母喪,披麻戴孝,號啕大哭,……,這些都是常人之孝。阮籍哀嚎吐血,實乃至孝。

    而在這之前,阮籍和朋友正在下棋,得知母親將死,朋友要結束棋局,阮籍則堅持要下完。這是忍著多大的悲痛啊!

    豪傑之士所為,常人實難理解!

  • 4 # 從這裡路過666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一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齊,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之後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2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之後他官至司空。

  • 5 # 翻開歷史書

    一、孝感動天

    二、臥冰求鯉  

    三、扇枕溫衾

    這是(二十四孝)裡的一個故事。講的是東漢人黃香,幼年喪母,對父親極為孝順,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蓆子讓父親睡;寒冷的冬天,自己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再讓父親休息。長大後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災時,黃香傾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被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孝道的重要性

    一、關於社會風氣和百姓素質

    二、關係到社會的穩定

    古代講的是天、地、君、親、師,皇帝就是大家長。大家想想提倡孝道,最後也一定要孝順最大的家長皇帝的。

    最後我想說,孝道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無論在古代和現在,過去和未來孝順父母、孝順長輩、尊老愛幼都應該是我們每個人要做的,都是傳統美德。

  • 6 # 輝哥有話要說

    民間二十四孝的故事,

    一、孝感動天

    二、戲綵娛親

    四、百里負米

    五、齧指痛心

    六、蘆衣順母

    七、親嘗湯藥

    八、拾葚異器

    九、埋兒奉母

    十、賣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親

    十二、湧泉躍鯉

    十三、懷橘遺親

    十四、扇枕溫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聞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筍

    十八、臥冰求鯉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飽血

    二十三、滌親溺器

    二十四、棄官尋母

  • 7 # 智慧父母實證落地

    黃香溫席

    漢朝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家中生活艱苦。在他九歲時,母親去死了。他非常悲傷,他是個十分孝敬父母的孩子,在母親生病期間,一直不離左右,守在母親身邊。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儘量不讓父親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冷。一天晚上,黃香讀書時,感覺特別冷,捧著書本的手冰冷。他想,這麼冷的天,父親一定很冷,他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裡,他心裡很不安,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間,為父親鋪好被,然而自己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叫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房子低矮格外熱,蚊蠅多,到了晚上,他拿著扇子使勁地扇,把蚊蟲趕走,屋子涼快些,讓父親好睡覺。他的孝敬之心,值得學習,流傳到現在。

  • 8 # 一真講堂

    第二天,高文簡告別夫人,就登船前往東海。在途中忽然狂風大作,將大船傾覆沈沒,高文簡遭受狂風沒死在海中。有些軍兵抱船板而得保全性命。回府向高夫人稟報,說明高老爺遭風難死在海中,夫人聞此言,放聲大哭不止。

    差役曰:“原來你是人間孝女,待吾迴轉龍宮,朝見龍王。”啟奏曰:“查得高文簡之女,要尋取父親身屍,感動天神,賜了她寶物收海水。”龍王聞奏大喜曰:“真是個賢孝女兒。”即敕命魚兵蝦將,將高文簡身屍扶送上岸,給孝女收回。

  • 9 # 時時樂天天樂

    吳猛,晉代道士,字世雲。豫章分寧人,祖籍濮陽 (今河南濮陽縣)。是淨明道信仰體系裡十二真君之一,歷史上以孝道著稱。

    吳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二十四孝之一恣蚊飽血的主人公。

    據說吳猛從小就非常孝順父母。吳猛家裡很貧窮,床榻上沒有蚊帳。南方潮溼蚊子特別的多,每到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覺。

    吳猛認為蚊子吸飽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會去叮咬父母,八歲孩童的這種想法真是可笑,卻讓人笑不出來。雖然其法不可取,但只有對父母愛到極點,才會有“痴傻”的行為,這是一顆多麼純淨的童心啊!

  • 10 # 讀書亦讀生活

    小時候看民間故事,講一個不孝子喂自己的孩子吃飯,他父親想起小時候自己也是這麼一口口喂大了自己孩子,可是這個孩子現在連一口飯都不想讓自己吃,內心萬分淒涼,感慨萬千題詩一首:

    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

    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

    這個故事還是小時候看的,這首詩卻一直記憶猶新,從沒忘記,也希望更多的家長看到吧。

    又想起前幾天轟動一時的親兒活埋癱瘓親媽的新聞。只想說,養而不教,不光是餓你,很可能還會活埋你。

  • 11 # 楚塞江郎

    有完整的二十四孝讀本,還有現成的女孝經,其它諸如三言、二拍中都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故事!象你說的此類的民間故事,那可真就太多太多了!

  • 12 # 析木君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在晉國初期,有一個人因孝而聞名,官至太保,後爵封睢陵公,這個人就是王祥。

    王祥,字休徵,琅臨沂(今山東費縣)人。他的母親生下他不久不幸病故了,後來父親娶朱氏為妻,並生有一子叫王覽。繼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對王祥懷有偏見,甚至是厭惡。常常在王融那說王祥的不是,說他懶惰、不知禮數、沒有規矩。

    而王融是個“聽風就是雨”的主兒,他未曾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聽朱氏對王祥的評價,信以為真。時間長了,對王祥也有了成見,對他的關心就更少了。 王祥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自然沒少遭到朱氏的排擠。自己的父親對他的態度也愈加冷淡。但是他始終相信自己和父親血脈相連,父親一定愛自己。而繼母也是母親,一樣要像對自己生母一樣待她。即便常常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也從沒一句怨言!

    在王祥的觀念裡,無論父母如何對待他,他依然以孝相待!父母年紀大了,每次生病都是王祥精心照顧,衣不解帶。有一年冬天,朱氏得場大病,突然很想吃魚。王祥為了滿足繼母的要求,出門尋找魚。那時候冰天雪地,河裡結冰,去哪弄魚呢?王祥看著河面上的冰,解開上衣,趴在冰上。希望用自己的體溫化開冰,取得新鮮的魚。 刺骨的冷氣、鑽心的疼痛,他凍得直打冷戰,渾身紅的發紫,快沒有力氣了。他有點堅持不住了,但想到繼母想喝魚湯的願望,還是咬牙堅持了下去!

    突然,他發現身體下面的冰面化出一塊缺口,缺口越來越大,王祥為了不掉河裡,趕緊起身坐在一旁。奇蹟出現了,只見從缺口蹦出來兩條大鯉魚。王祥非常高興,趕緊抱起它們!到家之後,給繼母做了一頓鮮美的鯉魚湯。朱氏如願以償,喝的津津有味。站在一旁的王祥看到此景,覺得特別的幸福,之前獲魚過程中經歷的痛苦也不算什麼了! 自此之後,父親和繼母對他的態度也有了改變,左右鄰里都稱讚他為大孝子。

    這個故事就是二十四孝中的臥冰求鯉!孝順父母這件事情是由心出發的,而不是為了向他們索取什麼!

  • 13 # LIQ說事

    一個關於孝道的故事。

    說原來有個農家婦女,丈夫在外打仗,家裡有碰上天災,結果家裡沒有任何吃的,家裡還有婆婆,這個媳婦就想呀,怎麼辦呢,正好地主家招長工,她就去了,她的工作就是給地主家和麵,每次她和完面都不洗手,手上粘了很多面,等回家後她就去洗手,然後把洗下來的面水煮成麵糊糊給婆婆吃,她自己捨不得吃,而且還忙活地把家裡的家務全部做了。久而久之,婆婆被她居然養的白白胖胖的。 總算度過了這個艱難的一年。

    突然有一天夜裡,電閃雷鳴的,下著傾盆大雨,外面的閃電一道又一道,道道劈在這個媳婦家的院子裡。媳婦說,婆婆呀,我偷地主家的糧食,上天要懲罰我了!婆婆說:你是為我偷糧食的,讓我接受懲罰吧!說著要往外衝,媳婦立刻攔住她,哭著說:婆婆呀,是我偷的,應該我受到懲罰,您這麼大年紀了,怎麼能受得住,讓我來吧!婆婆也哭,後面說:你是這雙手偷的,要不就把這雙手獻給上天。媳婦就哆哆嗦嗦地把手伸到了窗戶外面,又一聲雷響,一道閃電而過,媳婦覺得手腕一沉,她哭著說,婆婆呀,上天懲罰我了,我的手沒了。婆婆聽聞,大驚,慌忙把媳婦的手拉進來,結果不僅手沒有被閃電劈掉,手腕各多了一隻金燦燦的大金鐲子!

    原來是上天感念她孝順,特意獎勵她。

    其實還有一個故事,那家一對夫妻,欺負自己地父母,特別不孝順,幹了很多豬狗不如的事情,最後居然變成了兩個豬頭人身體的怪物,還被國家用大卡車拉走研究去了。 給我講這故事的伯伯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眼看到拉走的。

    好吧,兩個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是我小時候觸動很大,覺得一定要孝順,上天會看到的,要不會被懲罰的!

  • 14 # 今夜人物

    在人生中,最難報的就是父母的恩情,即使我們付出所有,也難以報答的一份恩情,願我們都有反哺之心,在父母面前奉獻自己的孝心,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孝順也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如果一個人連孝心都沒有,那麼它的人格也是值得懷疑的,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也難以在人生中有大的作為和成就。

    那麼在古代有哪些關於孝順的民間故事呢?

    在中國古代,有24個關於孝順的故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儒家的《二十四孝》,其中當然也有一些愚孝,所以我們不能偏聽偏信,要懂得篩選,不是所有的孝順行為都是對的。

    而在二十四孝之中,有一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比如說舜的故事。

    舜,也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人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和他的繼母,還有她的異母同父的弟弟,多次想害他,就讓舜整天干活。

    有一次,他們讓舜修補倉庫的房頂,舜的弟弟就從倉庫下面放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來逃跑了。

    後來他們又讓舜去挖井,他的弟弟卻從上面往下面填土,想把舜埋到土裡面,誰知道舜從下面挖地道逃跑了 。

    後來舜不但沒有記恨,反而對於父親更加孝順,對於弟弟更加慈愛,當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帝之後,天帝就安排大象和鳥幫他一起幹活,堯帝聽說了之後,也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又經過多年的考驗之後,堯選定了舜當作自己的皇位繼承人。

    當舜當上天子之後,再次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恭敬敬的,還將曾經害自己的弟弟封為了諸侯。

    這就是舜孝順父母的故事。

    孝順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明白的道理,但是孝順卻不應該是愚昧的。

    我們怎麼樣理解孝順和奉行孝順呢?那就是要孝,但不要順。

    古代講孝道,但是並沒有講孝順,孝可以,但不一定要順,因為父母不一定全是對的,該順的時候要順,不該順的時候就不能順。

    如果不顧事實,盲目順從,那就是愚孝,也是陷父母於不義,這也是一種不孝。

    有原則的孝順,才是對於父母最好的孝順。

  • 15 # 秋水文瀾原創

    有沒有古代關於孝道的民間故事?

    民間傳說最著名的就是《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1、行佣供母

    原文: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詩讚: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譯文

    東漢齊人江革(章帝時任五官中郎將),少年喪父,獨自與母親住在一起(侍奉母親極為孝順)。不幸遭遇戰亂,江革揹著母親逃難。多次遇到匪盜,有 的賊人想劫持他入夥,江革就哭著哀告說有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就不忍殺他。後來,他輾轉遷居江蘇下邳,窮困地連鞋子都沒有了,便做僱工掙錢 供養母親。母親所需衣服等,沒有一樣缺乏的。

    2、聞雷泣墓

    原文: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于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懼。”

      詩讚: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譯文

    三國末魏國營陵(今山東昌樂)人王裒,侍侯母親極其孝敬。其母在世時,生性怕雷。後來死了,安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空中傳來雷聲,王裒就立即跑到母親墓園,跪拜在墳哭著告慰說:“裒兒在這裡陪您,母親不要害怕啊。

    3、苦竹生筍

    原文: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詩讚: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譯文

    晉代江夏人孟宗(官至司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冬天裡想喝鮮竹筍湯。孟宗找不到筍,無計可施,就跑到竹林裡,抱住竹子大哭。他的孝心感動了上蒼,不一會兒,忽然地裂開了,只見地上長出幾根嫩筍。孟宗趕緊採回去做湯給母親喝。母親喝完後,病居然痊癒了。

    4、臥冰求鯉

    原文: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詩讚: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譯文

    晉代琅琊人王祥(官至大司農、司空、太尉),表字休徵。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多次在父親面前說壞話汙衊他,因此使他也失去了父愛。繼母有次想吃新鮮活鯉魚,當時適值天寒地凍,冰封河面。王祥卻解開衣服趴在冰上尋找鯉魚。冰面忽然自行融化了,兩條鯉魚跳了出來,王祥就逮了魚回家供奉繼母。

    5、扼虎救父

    原文: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於害。

      詩讚: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讒口中。

    譯文

    晉朝人楊香,十四歲時隨父親楊豐到田間收稻穀。父親被忽然跑來的一隻猛虎撲倒叼走。當時楊香手無寸鐵,沒有任何武器,只想救父親而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猛撲到老虎跟前,扼住猛虎的脖子不放。猛虎竟頹然地放下楊父跑掉了,父親終於撿回了性命,沒有受到傷害。

    6、恣蚊飽血

    原文: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詩讚: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譯文

    晉朝濮陽人吳猛,剛八歲,非常孝敬父母。家裡貧窮,床上沒有蚊帳,每到夏天的晚上,蚊蟲多在人面板上攢咬。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吸食血液,再多也不驅趕,他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孝敬的心能如此算是到極致了啊!

     原文: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詩讚: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譯文

    南齊人庾黔婁,任孱陵縣令。到孱陵縣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膽戰,渾身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到家得知父親病重已兩天了。醫生說:“要想知道病情好轉還是惡化,只要嘗一點病人糞便,味道苦說明是好事。”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到夜裡,跪拜北斗星, 叩頭乞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7、親嘗湯藥

     原文: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詩讚: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譯文

    漢代第三個皇帝是漢文帝(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名叫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為代王。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他 即帝位後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親自照顧,給母親服用的湯藥,他要沒有親口嘗過就不讓母親服用。他 (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聞天下。

    8、拾葚供親

    原文: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隻與之。

      詩讚: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譯文

    西漢末年汝南(今屬河南)人蔡順,很小就喪父成了孤兒,對待母親非常孝敬。當時正遭遇王莽篡漢之亂,年景也是荒年,糧食不夠吃,只得拾桑葚果 (充飢),並用不同的器皿盛著。(一天)赤眉軍(漢末義軍,統治者汙為賊)撞見他後就問道他(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器皿裡?)。蔡 順回答說:“黑色熟透的桑葚是供老母食用,紅色未熟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同情他的孝心,送給他白米兩鬥、牛腿一隻讓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9、為母埋兒

     原文: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詩讚: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譯文

    漢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郭巨,家境非常貧困。他有一個三歲的男孩,母親經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孫子吃。郭巨對妻子說:“家裡窘困不能很好地供養 母親,孩子又分享母親的食物。不如埋掉兒子吧?兒子可以再生,母親如果沒有了是不能復有的。”妻子不敢違拒他,郭巨於是挖坑,當挖到地下三尺多時,忽然看 見一小壇黃金,罈子上寫著字:“上天賜給孝子郭巨的,當官的不得巧取,老百姓不許侵奪。

    10、賣身葬父

    原文: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詩讚: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譯文

    傳說東漢千乘(今山東高青縣)的董永,家中非常窮。他父親死後,董永賣身富家為奴換錢安葬父親。等到去做傭人,在路上遇到一個女人,請求嫁給董 永為妻子。於是二人一起到了主人家,主人命他們織成三百匹錦緞方能償貸回家。(他媳婦)一個月就幹完了為董永抵債贖身。在返家途中,來到了他們初會的槐蔭 地界,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孝子董永還債)辭別董永凌空而去(槐蔭因此改名為孝感)。

    11、刻木事親

     原文: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詩讚: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譯文

    東漢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沒有機會奉養行孝,因而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對待雕像如同活 人一樣(凡事均與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自己才用,出告歸省從不懈怠)。她的妻子因為日久生煩,對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用針偷偷地刺木像的手指玩,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後來木像見到丁蘭後,眼中垂淚。丁蘭查問妻子得知實情,就遂將妻子休棄。

    12、湧泉躍鯉

    原文: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裡,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詩讚: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譯文

    東漢四川廣漢人姜詩,對待母親非常孝敬。後娶妻龐氏,她對婆婆照顧的更加周到。姜詩的母親天生喜歡喝長江水,其家距長江六七里路,龐氏親自去江 邊水奉養。老太太還特別愛吃魚肉,夫妻就經常做魚給她吃。老人還不願意自己獨自吃,要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天氣惡劣,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 怠慢母親,便將她逐出家門。龐氏求住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換錢買好吃食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 家這天)院子旁邊忽然湧出泉水,味道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從中躍出,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

    13、懷桔遺親

     原文: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詩讚: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譯文

    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博學多識,通曉天文和曆法,曾作《渾天圖》,注《易經》、《太玄經》),六歲那年,(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太守袁術。袁 術擺出橘子招待他,陸績偷偷給懷裡藏了兩個橘子。等到告辭回家,拜別時橘子滾落到地上。袁術逗他道:“小陸郎來到人家作貴客,還要給懷裡私藏主人的橘子 嗎?”陸績跪下回答說:“我母親天生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十分地驚奇。

    14、扇枕溫衾

    原文: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詩讚: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譯文

    東漢江夏的黃香(博通經典,文采飛揚,曾任魏郡太守。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九歲時母親去世,終日思念感懷,極其感切,鄉黨們都誇 他孝順。他見父親勞作辛苦,伺候父親非常盡心。夏天酷熱,他用扇子為父親扇涼枕蓆;冬天寒冷,他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太守劉護大為驚喜,特意表彰了他。

    15、孝感動天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詩讚: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譯文

    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是瞽瞍老漢的兒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親脾氣古怪,繼母性情變化無常,同父異母 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們多次設詭計陷害舜,但舜毫無嫉恨,總是以德報怨)。舜每天去歷山耕田種地,幹活時有大象跑來替他拉犁,小鳥飛來如他播 種,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才會有這樣的景象啊。堯帝聽說舜的事蹟後,讓自己的九個兒子拜舜為師(在舜手下做事、學習),把自己的二個心愛的女兒同時嫁給舜為妻子,最後把天下禪讓給了舜。

    16、戲綵娛親

    原文: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爛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詩讚: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闈。

    譯文

    周朝時有個老人叫萊子,非常孝順。他伺候二老雙親,總是極盡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齡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當時是極其少見 的),從來不在父母面前說老子。他經常身穿色彩鮮豔的嬰兒裝,象嬰兒一樣在雙親身邊戲暱。有一次曾經在為老人端洗腳水時,故意假裝跌倒,趴在地上,學小嬰 兒的哇哇哭聲,逗老人開心。

    原文: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詩讚: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譯文

    周朝時有個人叫剡子,天性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倆人的眼睛都患上了眼病,想吃野鹿的乳汁。剡子於是穿上鹿皮做的衣服,進到深山密林裡, 混到鹿群當中,擠母鹿的乳汁拿回家供養雙親。一次,獵人發現了他,以為是隻失群的小鹿,便用弓箭瞄準準備射他,嚇的他趕緊大喊說自己是為得到鹿乳而裝扮成鹿的人,才逃過了一場大難。

    18、為親負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詩讚: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譯文

    周朝的仲由,表字子路。(他是孔子的學生,他年輕時家裡很窮)經常吃嫩藜葉和野藿葉等野菜做的飯,他把自己的俸米從百里以外的地方揹回家給雙親 吃。後來,雙親死了,子路當了大官,他到南方的楚地遊學時,護衛車隊達到一百輛,家裡積攢的糧食上萬鍾(鍾,一種容器,鐵鑄,容積約30斤),坐的時候座 位上鋪著幾層厚厚的坐墊,吃飯時面前擺著各種食器和餐具。面對此景,子路放下筷子嘆息:“雖然如此,我寧願還吃嫩藜葉和野藿葉等野菜做的飯,繼續為雙親從 百里外背米回家供養,可惜再也得不到這樣的機會了。

    19、齧指心痛

    原文: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齧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齧指以悟汝爾。”

      詩讚: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譯文

    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侍奉母親極其孝敬。(家貧,經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參又進山砍柴去了,突然家裡 來了客人,他母親不知所措,就站在門口望著大山希望曾子回來,許久不見歸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裡砍柴的曾參忽然覺得心口疼痛,便趕緊揹著柴返回家 中,跪問母親為什麼召喚他。母親說:“家裡突然來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來。”

    20、蘆衣順母

    原文: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以衣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詩讚: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譯文

    春秋時期魯國的閔損,字子騫(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稱),幼年時母親就死了。父親續娶了後妻,後母又生了兩個兒子。(冬天)繼母給兩個親兒子穿 著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為厭棄閔損,給他穿用蘆花填絮的“綿衣”。一天,父親出門讓閔損駕御馬車,閔損因身體寒冷發抖,將韁繩墜落地上(因此被父親鞭 打,打破棉衣發現蘆花)。父親得知閔損受到虐待後,要休掉後妻。閔損求父親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孩子受冷;趕走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繼母聽 說,立即悔恨知錯,從此改過。

    21、行佣供母

    原文: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貧窮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詩讚: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譯文

    東漢齊人江革(章帝時任五官中郎將),少年喪父,獨自與母親住在一起(侍奉母親極為孝順)。不幸遭遇戰亂,江革揹著母親逃難。多次遇到匪盜,有 的賊人想劫持他入夥,江革就哭著哀告說有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就不忍殺他。後來,他輾轉遷居江蘇下邳,窮困地連鞋子都沒有了,便做僱工掙錢 供養母親。母親所需衣服等,沒有一樣缺乏的。

    原文: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鹹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詩讚: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梳。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譯文

    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崔山南(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他的曾祖母長孫老夫人年事已高,牙齒完全脫落。他祖母唐夫人每天早上盥洗後,都上堂來用 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婆婆長孫老夫人沒有吃過一粒糧食,數年身體依然健康。後來一天忽然病倒了,將全家大小全召集在一起,發願說:“我沒有什麼能報答媳婦 的恩義了,但願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就好了。

    23、滌親溺器

    原文: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詩讚: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譯文

    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黃庭堅是著名詩人和書法家。哲宗元符年間位居太史,天性極其孝順。他雖然身居顯官,富貴異常,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他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馬桶),從沒有一天不盡兒子的職責。

    24、棄官尋母

    原文: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詩讚: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譯文

    宋代天長人朱壽昌,七歲的時候,生身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於是不改嫁他人。母子不能相見已經五十年了。神宗時,朱壽昌(得到線索 後)辭官不做,趕赴陝西(尋找生母),與家人告別時發誓不見到母親絕不返回。後來,尋訪到在陝西同州,終於找到了生母,母子歡聚。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 16 # 可以更換

    關於民間孝道的故事有許多,二十四孝一直都在民間流傳,小時候,我母親就經常給我講了個割肝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非常感人,那時我才幾歲,雖然時間過了幾十年,但還是沒忘記,只是故事發生地,人物名字忘了,故事我還是非常清楚。如那位朋友知道可添上名字就完整了。

    在某個村莊,有個孝子某某,由於父親因病在他很小時去世了這個孩子就是母親帶大,孩子長大成人後,由於母親一人把孩子拉扯大,年輕時勞累過度,老來就落下了心頭痛的病根。

    孃兒兩相依為命。

    由於娘有病在身,從小沒父親的家庭自然很窮,兒子成人也沒辦法收親,因此母親的病情加重起不了床,兒孑整天細心照枓,沒有好轉。

    一天,母親在床糊里糊塗醒來,兒子守在床邊問,媽媽,你想吃什麼?媽媽說,兒孑,我想喝點豬肝湯,兒子說好我馬上到街去買豬肝。

    兒子雖然答應了母親,但是身上沒有錢,到鄰居相借,大家知他難以還上,誰也都不願借錢。

    古時都很迷信,便去求叻神靈保佑平安,願割自巳肝子給母親燒湯喝,救母親的命。

    於是回家拿起刀子,磨的鋒快,在肝的部位,一刀下去,割下一片肝子拿在手中,這時的他昏了過去。

    由於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上天便伸出了援肋的雙手,等他醒來時,他的傷口巳癒合如初,便馬上把割下的肝,煮了湯給母親送去。

    由於他的孝心感天動地,在天地邦助下,母親病也痊瘉,後來母子兩也開始好運連連,兒子娶了媳婦兒孫滿堂,幸福美滿。

    我也不知這個故事,是不是二十四孝之內故事,只知道這個故事叫《割肝救母》,我聽母親講了多回,很威動,刻在了我心裡,永遠也忘掉。

    今天,藉此札會把故事講了出來,給太家品嚐,卻忘了回答文化課題。

  • 17 # 趣人趣事多

    朱壽昌(1010—1080),宋天長人,《宋史》載有他棄官千里尋母之事。元代郭居敬根據朱壽昌等孝行故事,編著了《二十四孝》一書。書中許多故事都是民間傳說,而朱壽昌千里棄官尋母是真人真事,並有傳略記載。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是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朱壽昌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大之後,廕襲父親的功名,出而為官,幾十年的仕途頗為順利,先後做過陝州荊、南通荊,嶽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聚,思念之心縈縈於懷,以至於“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母子分離後的五十年間,他四方打聽生母下落,均杳無音訊,為此燒香拜佛,並依照佛法,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陝西一帶,嫁為民妻,他又刺血書寫《金剛經》,並辭去官職,與家人遠別,千里迢迢,往陝西一帶尋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精誠所至,朱壽昌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尋到生母,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原來,壽昌母劉氏離開朱家以後,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人,壽昌視之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宋神宗得知朱壽昌事後,詔令官復原職。

    朱壽昌棄官尋母的孝行,受到名公巨卿王安石、蘇軾等人的讚美。歷代廣為流傳。

  • 18 # 璟潤法務趙豔清

    中華上下五千年,孝行孝舉不勝列舉。這些經典的孝道故事傳承至今,仍舊能夠發人深省。

    / 百里負米 /

    春秋時期有一魯中國人,名仲由,字子路、季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常常自己採野菜做飯食,卻將自己的米背給百里之外的父母吃。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柔軟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卻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 臥冰求鯉 /

    晉朝時期有位叫王祥字休徵的人,生性純孝。他幼年喪生母,繼母朱氏又不慈愛,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壞話。因此他從小失去了父愛,常常被叫去打掃牛棚。父母有病,他日夜照顧不得休息。有一次繼母一心想吃活魚,當時天氣寒冷,河面結冰,王祥脫下衣服,用自己的身體去融化結冰的河面,此時冰面自動破開,兩條鯉魚從水中躍出,王祥就把它們拿回家做給繼母吃。他的孝心不僅引得鄉鄰讚歎,更使得繼母羞愧懊悔,從此對他視如己出。

    / 遂成母願 /

    宋朝時有位蔡襄,自幼秉性至孝,從來不敢隨意悖逆母親。 宋仁宗時,母親帶著蔡襄搭乘小船經洛陽江往惠州途中,遇強風翻落江中,幸好受人搭救才得以倖免。 事後,母親盧氏經常用這次的經歷勉勵蔡襄要懂得珍惜,好好求取功名。 將來在洛陽江上築造大橋,造福人群。 蔡襄不負母願考中進士,出任端明殿學士,屢向皇上請求回鄉未獲準,後終於被任命為泉州知府。 回鄉後,謹遵母意,積極籌款造橋,不眠不休,親自督工,克服萬難,最終建成洛陽橋利濟後世,完成母願。

    / 勸姑孝祖 /

    在明朝時,絕興山陰地方有一童養媳名叫劉蘭姐,雖然只有十二歲卻十分明事理,處事周到心思透徹,平日裡侍奉公婆很是勤勞恭敬。而劉蘭姐的婆婆王氏性格潑辣,經常以下犯上不尊重長輩,甚至罵自己的婆婆老不死。一天夜裡,劉蘭姐來到王氏房中跪地大哭,嚇得王氏直問緣由。劉蘭姐說,“看到婆婆您對待祖母的樣子,兒媳非常擔憂,怕自己會不知不覺學著您的言行,等您老了的時候也對您厭棄。其實祖母長壽是我們的福氣,請您一定要善待她啊!”聽了這番話,王氏設身處地想了老人家的處境,推己及人頓然悔悟,感謝了劉蘭姐的勸諫,從此以後善待自己的婆婆。而劉蘭姐則一直對王氏恭敬孝順,使她安度晚年。

    / 孝傳五世 /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為十分孝順而遠近聞名。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藥。二老逝去後,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聖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範。所以後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後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就連皇帝也特賜匾額:“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有人作詩稱讚: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

  • 19 # 冬季如春

    古代關於孝道的民間故事,

    黃香溫席

    漢朝時期,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家中生活艱苦。在他九歲時,母親去死了。他非常悲傷,他是個十分孝敬父母的孩子,在母親生病期間,一直不離左右,守在母親身邊。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儘量不讓父親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冷。一天晚上,黃香讀書時,感覺特別冷,捧著書本的手冰冷。他想,這麼冷的天,父親一定很冷,他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裡,他心裡很不安,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間,為父親鋪好被,然而自己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叫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房子低矮格外熱,蚊蠅多,到了晚上,他拿著扇子使勁地扇,把蚊蟲趕走,屋子涼快些,讓父親好睡覺。他的孝敬之心,值得學習,流傳到現在。

  • 20 # 阿虎看世界

    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計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等共24個人物至孝的故事。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屢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祥。他的孝行打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十分孝敬,有處置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察看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探望父親,依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楚國隱士,為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選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般戲耍,博父母開心。一次為他雙親送水時,進屋摔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哭,逗二老大笑。

    郯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父母年老,患眼病,需要飲鹿乳治療。他就披著鹿皮進深山,鑽進鹿群中擠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他急忙掀起鹿皮現身出來,把擠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訴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他出山。

    4. 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春秋魯中國人,孔子弟子,性格直率英勇,孝。早年家貧,他經常採野菜做飯,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去楚國,隨從的車馬有百乘,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他坐在錦褥上,享受豐盛的筵席,常思念雙親,慨嘆:“即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可以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得上是生時盡力,死後懷念哪!”

    5.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魯中國人,孔子得意弟子,世稱“曾子”,非常孝順。少年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客,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母親呼喚,便揹著柴迅速回家,跪問。母說了情況,曾參於是招待客人,以禮相待。曾子學識淵博,曾說“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為“宗聖”。

    6.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中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7.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8.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9. 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罈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0.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11.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2. 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裡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3.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4. 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5.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揹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6. 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18. 臥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0.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23. 親滌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4. 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在中國如果你不孝敬長輩,那你一定會被稱為壞人,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在中國一定要會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的文化表現,是構建在血親關係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傳承了這麼多年的文化,可以稱之為孝文化。在我們的社會上,是要奠基在孝的基礎上的,所以孝是我們的文化是和其他文化相區別的重要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背叛沒有代價,以後誰還相信諾言,誰還相通道德!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