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秘學星哥

    皮亞傑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是美國著名教育家,他們都曾對人類的概念學習做過深入研究。這是我去年路過瑞士時,拍攝的納沙特爾,皮亞傑的老家。德系哲學是世界上最完整、深入以及晦澀的學說,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直到目前,也沒有人能把它講清楚。下面,我用簡單的例子做一個初步科普。

    一、大腦與動作:人與自然的溝通媒介

    設想一個嬰兒剛出生時,他看到了什麼。他會看到醫生抱著他,剪斷臍帶。之後,他會面臨最初的動作:吮吸。這個動作是由植物神經調節的無意識動作,但誠然,這是人類適應自然存活下來的基本能力。隨著嬰兒的成長,他會斷奶,學會吃飯,甚至他會知道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這是意識控制的適應能力。這一系列能力,我們把它們叫做“順應”,這是皮亞傑提出的觀點。

    隨著人類的發展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人類逐漸可以做更多動作,比如摘果子、種田、搭建房屋、製作工具...將自然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控制內,這叫做"同化".而同化和順應之中,人類需要一個抽象的"工具",我們就叫作"圖式",也就是所謂的"概念".可見,概念是人類適應改造自然的核心意識內容.反過來,隨著動作的進行,我們的圖式不斷更新最佳化,形成了新的"概念".

    二、概念的儲存

    在心理學中,概念被認為是以“啟用擴散模型”來儲存的。在該模型中,表示概念的接點間透過詞的語義關係相互聯接,概念(接點)間的聯絡緊密程度以其連線的程度(距離)來表示。連線越短,表示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絡越緊密,具有越多的語義相似性。啟用是從某一個接點向周圍其它接點擴散的過程,即:一個概念被啟用,其效應就會擴散到與之相連的其它概念,啟用的能量隨著擴散距離的增大(或範圍的擴大)而衰減。這正如一顆石頭丟在水中激起的漣漪一樣。

    三、概念的內涵、外延與衝突

    我們經常發現,我們的概念系統會自動整合,作為哲學家,這個工作量尤為龐大。對於學生來說,納入工作遠比整合工作更多。藝術、哲學、科學都需要思考,如果非要我們排個隊的話,科學概念 多於 哲學概念;哲學概念 多於 藝術概念。與此同時,我認為這三個概念範疇是完全不衝突的。首先,藝術是一種自由化的產物,是個體記憶、認知、理性於非理性的混合,最終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被他人認可的過程。哲學,是解答“存在”的思辨學科,而科學,則是邏輯思維與感官論證的學科。

    哲學是的邊際遠比科學更廣。舉個例子,科學家看到實驗組小白鼠吃了某種藥物之後,產生了某種行為,於是判斷,該藥物可以導致某些行為。哲學家說,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存在的,存在的不一定是你能看到的。藝術家說,這個行為很美,可以畫下來。

    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已經有很多人提出"冗餘概念"的問題了。這或許對教育界是一種警醒。近年來,國際上學術論文的發表量已經遠超合理預期,而其中所謂“灌水”的文章也層出不窮。特別是Social Science類的文章中,同一個概念,人們往往可以造出十幾種名詞,這對於學生、研究者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人們往往會掉入概念海,失去真正的方向。

    古人云:上帝的留給上帝,凱撒的留給凱撒,不要混了。

  • 2 # A一安然

    現在有些所未什麼大理論家大師之類的人,把一些要解決要普及要發展的問題,搞的太複雜,太抽象化了,讓人難以理解,難以明白,概念就是一個明詞述語,換個詞大多數人就明白了

  • 3 # 陳武魁

    這是純粹的一種抽象的思維形式,應該具體地結合所運用的事物內容,如果死搬硬套的概念不會產生什麼辯證的結果。首先應該存在促進這種概念變化的運動形式最為關鍵,卻不是什麼大概念,因為如果有了這種運動,最初為簡單的質生成,而不是什麼大的概念,其間所謂進入更高的發展,是一直保持這種運動的最初否定,才進入更高層次的否定。於是進入現實界而同樣被否定產生這種必然性的在返回到最初的原點而成為觀念的力量,正所謂理念。而且是內容和邏輯形式相依附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布袋除塵器啟動前怎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