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婭渋

    查了一下古文,有關送別、離別的文言文,除了魏晉南北朝江淹的《別賦》以外,唐代韓愈寫得較多,比如《送窮文》、《送孟東野序》、《送李願歸盤谷序》、《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送石處士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等。

    現選一篇韓愈的《送董邵南遊河北序》如下:【原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鑑賞】這是韓愈寫給友人董邵南的一篇贈序。朋友要出遠門,寫一篇序送給他,說一番勉勵和寬慰的話,或者藉此發揮點議論,這是當時文人的一種風尚。

    這篇序全文僅百餘字,由於作者是文章高手,不但寫得內容深刻,而且吞吐曲折,波瀾起伏,顯示出出色的技巧。

    首段即有三層意思。“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是第一層。第一句就不同凡響。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前層落墨,起筆不凡”。具有提挈、籠罩全文的作用。“董生舉進士”至“鬱郁適茲土”是第二層,主要是說董邵南到河北去的緣由。又說明了他此去是出於不得已。“吾知其必有合也”是第三層,話說得十分肯定。這就回應了前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感慨悲歌之士”,泛指荊軻、高漸離一流人物。荊軻、高漸離都是好俠尚義之士,在歷史上留下過美談。在古代的燕、趙,這樣的人物很多。而董邵南也是一個重節操、有才能的人。韓愈詩中有一首詩,題為《嗟哉董生行》,詩中稱讚董邵南的俠義和孝行。這樣的人到燕、趙去,自然是會得到賞識和重用的了。

    次段也可分兩層。“夫以子之不遇時”至“出乎其性者哉”是第一層,意思還是在說祝願董邵南此行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接著筆鋒一轉,轉到第二層,提出“風俗與化移易”的問題。韓愈的意思是要說一個地方的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董邵南到古代的燕、趙去,是一定會“有合”的,但是到今天的河北去,能不能“有合”,就不一定了。那麼今天的河北變得如何呢?韓愈沒有說,也不便說,他只是提出“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的疑問,並要董邵南去證實一下。話雖不明說,但他真正的意思已隱含其中。韓愈的本意,是不贊成董邵南去河北的,因為當時的河北,已是藩鎮割據的地方。唐代自安史之亂後,藩鎮之禍延續了數十年,唐憲宗即位討平吳、蜀叛亂,力圖統一國內。但河北地區,仍然保持著割據一方的局面。這種封建割據,破壞了唐朝的安定統一,是與歷史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相違背的。韓愈是反對封建割據的,所以他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為藩鎮效力。他雖然同情董邵南的遭遇,但出於對他的愛護,還是向他提出忠告,勸他在政治上不要走入歧路。因為是送行,韓愈不便把話說得太直露,只能含蓄委婉地規勸,但言外之意還是很明白的。

    末段進一步表示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的意思,不過話仍然說得十分含蓄。請他去憑弔樂毅之墓,就是希望他向這位古代忠義之士學習,繼承其遺風。對有才能但還隱居不仕的屠狗者,我尚且要你告訴他們到朝廷裡來做官,那麼你就更應該留在京城,為朝廷出力了。

    這篇短文寫出了那麼多豐富的內容,而且層次清晰,轉接自然,層層深入,變化無窮。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宛轉含蓄,頗為得體,符合送行時的氣氛,又不晦澀,達到了規勸的目的。它的結構異常緊密,行文錯綜變化,加上反覆唱嘆,使文章更耐讀、有味。這些,都增強了這篇序文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短短三萬天,該如何定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