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聞魯生
-
2 # 雍心562
王蒙老先生是中國文化領域最著名人士,曾擔任過中國的文化部長。前段時間,老先生就相聲的俗與不俗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充分肯定了劇場相聲,說相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藝術形式,應該通俗易懂。曲協主席姜昆隨後也發表言論,肯定了郭德綱的相聲,這是中國文化娛樂領域高層首次肯定小劇場,肯定郭德綱的相聲。我想,郭德綱應該藉此東風,把相聲推向更廣闊的舞臺,既堅持傳統,又不斷創新;既經營好自己的德雲社,又扶植其他相聲團體,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
-
3 # 塵垚4
王蒙是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大眾的文化知識習慣來解說“三俗”問題的。
其豈止對相聲發展有指導意義,對文化藝術界貫徹“雙百”方針,對新時代的鼓與呼都有指導意義。
-
4 # 水寒雅芙
王蒙的三俗論站在他言論的高度,沒任何毛病,合理便擁有大批擁護者。很少聽相聲,所以難同其情。當今相聲俗不俗不知道,如果能給聽眾帶來歡樂,俗一點又何妨。老百姓的生活不易,相聲若真的給他們以歡樂,庸俗不足以否定笑聲。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每一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觀察點不同難免有不同的聲音,世間沒有人可以真正改變另一個人的思想,除非有相同的世界觀人生觀才能同頻共振。所以,雞毛不一定可以當令箭,但是相聲真的失去了觀眾才反思便沒有任何意義。你我笑談不足以改變世界,傾聽便收穫一種思想。與其誇誇其談,不如抱朴守拙,靜看風起雲湧!
-
5 # SY43625156
中國民間藝術的戲曲和相聲說唱藝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經歷過蓬勃的發展階段。一改解放前的三俗之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傳的候寶林、郭全寶的新社會新風尚的健康向上的相聲段子。給全國各地的聽眾留下了永久深刻的印象。一個好的優秀的文藝作品,首先必須要從老百姓的生活中來。向群眾傳播健康的,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題材內容的段子。優秀的文藝作品也必須與時俱進,不能為娛樂而娛樂!或者為取悅部分觀眾而加添不健康的低階趣味內容的東西!更不能踩紅線打擦邊球忽悠觀眾!郭德綱先生的天津衛相聲如今火遍大江南北。其實我們廣大的戲曲藝術工作者們,他們心裡也都有一杆秤。知道哪些可以做,那些內容不可碰。編相聲藝術段子不好弄。編有創意、新意的段子更難。其實做好一項工作與做學問的道理是一樣的,哪就是:用最笨的方法去做,結出最棒的果子!祝福中國的相聲藝術越做越好、越紅火!
-
6 # 圓通735
當然後指導意義了,怎麼會沒有呢。
改革開放四十幾年,專家給的建議少嗎?國家也走上了中國夢的強勁時代,
從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網路經濟,先行的市場專家的成長都換成第二代了,第一代都退休了,第二代也快到退休的年齡的,專家的觀念不也在不同時期得到成長了嗎,
最後說一下相聲藝術的發展,從清末的唱曲和戲曲到評書,賣場等,到現在新中國老一輩馬三立等代表的時代意義的通熟易懂。老一輩的藝術傳承到現在足足三代人了,這一代的代表郭德綱,你說三俗,是有,這是實話,但是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哪個不是俗人,沒有清末的老北京起源,哪有老一輩的傳承,上一輩的發展,這一代郭德綱的標新。
不裝,哪有知道有些在裝,
不俗,那會有人知道俗在哪裡,
不卑,如何知道自強,
套用我們佛教濟公活佛留給世人的諫言: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詩表面上似乎是濟公為自己的不修邊幅辯護,其實,詩中更蘊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齋唸佛,而其心裡卻無意向善,背地裡盡做出極不道德的事端來。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善、美,僅僅從表面上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而且,還必須經過長時期地、持續性的考察、磨練,才能真正說明他的實質與永恆。濟公用自己的行動,最終證明了這一切。綜上所述,俗是否脫塵?不俗是否又超脫了呢?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是否能夠幫助到你!
-
7 # 惦記
什麼叫雅俗共賞,有雅必有俗,我就是個老百姓,我就是俗,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啊,文化程次不高沒辦法就是俗了,在郭德綱以前十年間相聲或許已經很高雅了,可是我卻快十沒聽了,開始聽相聲還是因為郭德綱,沒有老百姓參與藝術會長久嗎?
回覆列表
相聲藝術的發展方向,信奉通俗而斷無其他。侯寶林先生可以“彬彬有禮然後君子”般的儒雅,郭德綱這廝則可以連葷帶腥尖酸刻薄地抖豁。二位天差地別之區別,盡在是否敬重相聲表演三個硬體:一襲長衫、一柄竹扇、一面白巾。
王蒙先生不齒娛樂領域的庸俗、媚俗、劣俗氾濫,實乃意有所指,也尖銳辛辣影射了演藝場外 —— 無有所好焉有所為?無有放縱何來恣肆?
留戀侯寶林的通俗,鄙夷郭德綱的惡俗。所以,感慨王蒙的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