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孃家許萌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不應單純講究時間長度,而是應該講究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麼做?以下三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父母自己要活出讓孩子欽佩的樣子。很多父母不注重學習和自我的提升,孩子在遇到一些困惑時,沒有辦法給到指導性建議,而是不停的嘮叨和毫無建設性的說教。孩子從內心深處沒有辦法崇拜你,覺得你說的毫無道理,甚至沒有他做得好。這樣不僅沒有起到應該有的教育作用更別說陪伴的作用,反而讓孩子反感你的說教,造成了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叛逆情況。

    第二、父母雖然長期在孩子身邊,但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本身比較差,很多時候不但沒有起到言傳身教作用,反而起到副作用,比如孩子在做作業,你在玩遊戲。孩子從內心深處就沒有辦法信服你的管理,這樣的陪伴毫無價值。

    第三、想讓孩子聽你的話,首先你要先聽他的話。我們絕大部分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錯誤的時,不聽孩子解釋,直接劈頭蓋臉先一頓責備,以家長式的覺得我是你的父母,我說的就是對的,這種強勢家長制管理,導致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主動溝通,父母這種單向式強勢溝通方式只會導致溝而不通,長期在身邊,也沒有辦法達到應該有的陪伴效果。

    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聰明,都一樣的愛父母親,陪伴的初衷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和給孩子足夠的愛,但如果父母長期在身邊,但孩子依然問題不斷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解決。父母就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以上三點供參考。

  • 2 # 清茶小愛

    1、沒有把陪伴孩子當一回事。有的父母認為自己人在家裡,孩子也在家裡,各做各的事情,父母忙自己的事情,孩子做自己的學習,就是陪伴。實際上,陪伴是和孩子一起,去完成某些事情,跟孩子有共同的情感體驗。2、雖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思想感情上各顧個。有些父母,也是整天手機不離手,和年幼的孩子在一塊,名義上是帶小孩,實際上孩子在幹什麼,全然不知,孩子要什麼,馬上滿足或是不耐煩。這不僅不是陪伴,反而給孩子造成一個潛移默化的不好的影響。3、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社會常常年輕時比家世,中年時比學歷財富,老年時比孩子。有再多的事要做,孩子回來了,請放一放,全心全意和孩子吃個飯;有再想看的電視劇,放一放,用心的陪孩子做個遊戲,打個球,散個步,這是責任,也是快樂!

  • 3 # 自然教育特使

    所謂心不在焉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有的父母確實在孩子旁邊,但是卻在幹自己的事情,玩手機,刷微信,看影片,沉浸在自己的網路世界裡。但孩子的世界就沒有了父母的參與。還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認識不到位,認為孩子小,跟他說什麼也聽不懂,乾脆扔給爺爺奶奶,或者買個早教機陪著孩子,自己該幹嘛幹嘛。

  • 4 # 雨後彩虹炫

    因為父母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玩手機,看電影打麻將,或者工作性質決定做科研等。陪伴孩子時,可以同孩子一起做遊戲,閱讀,討論問題。放下自己的手機控,放下身段,父母能給孩子的都是花錢買不到的。我們用行為語言,估計孩子,比如孩子有煩惱時,一個擁抱。傾聽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遊戲,大手牽小手。一起做手工作業。都是都孩子無言的愛。

  • 5 # 菈媽親子

    父母看似在孩子身邊陪伴,其實心不在焉的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隱形陪伴”。隱形陪伴的例子並不少見,常常可以在小區或公園裡看到,媽媽們扎堆聊天或者是刷手機,孩子則自己在一旁玩。哪怕有時候孩子非常希望家長參與,他們也是不耐煩地說你自己去玩吧,我還有事呢。

    而在公交車上,或者其他許多需要等待的公共場合,我們也常常能看見父母和孩子一人一個手機玩得不亦樂乎的場景。是什麼讓全心全意的陪伴變得如此困難呢?

    有的父母上了一天班確實很累,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沒有精力再陪孩子玩了;有的父母則是覺得陪孩子玩太無聊了,還不如玩手機遊戲或者看電視。

    父母不想陪玩的理由可能很多,但是這都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隱形陪伴”。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錯過了與孩子互動的最佳時期,哪怕用再長的時間也無法彌補了。

    那麼,習慣了“隱形陪伴”的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放下手機,儘量在陪孩子的時候不要三心二意。即使工作再多,也完全可以抽出一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陪孩子玩。高質量的陪伴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愛,還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其次,多和孩子互動,哪怕你覺得他們的遊戲很幼稚。比如:像躲迷藏、抓壞人這類的遊戲對於大人來說很無趣,但是小孩子卻常常玩得不亦樂乎。所以,不要打擊孩子的童心,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時候,和孩子瘋玩一場何嘗不是很好的減壓運動呢?

    3-6歲是孩子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需要安全感,也喜歡去探索和嘗試。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夠有效地陪伴,對他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

  • 6 # 小妖精Sofia

    “喪偶式育兒”正在毀掉下一代,80%家庭中招

    幾天前看過一段抖音影片,內容是一個5歲左右的小孩從起床疊被、整理衣物、整理家務做得整整有條,其動作之嫻熟、態度之認真,讓我作為一個有幾十年生活經驗的人汗顏。

    我把影片分享給同事們看後,大家不禁感嘆: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我們想到過別人的父母是怎樣在教育孩子的嗎?他們為孩子作出了怎樣的付出?

    我們作為父母下班後一般都在幹什麼?

    會陪你玩耍嗎?會教你寫作業嗎?

    會積極做家務嗎?

    還是什麼都不幹,躺在沙發上,抱著手機玩遊戲?

    有同事抱怨,女兒讀初中了,最近有點分心,學校佈置的作業完全不會。她自己每天忙工作,忙家務根本抽不出時間,孩子她爸也不管,自己現在就是喪偶式育兒!

    所謂喪偶式教育是指:

    雖然有爸爸媽媽,但是孩子只是由其中一方照顧的多,另一方不參與或者很少參與的狀態。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內。

    一直到現在仍然很多家庭是男人在外打拼事業,女人在家帶孩子,做家務。

    於是養育孩子慢慢成為了媽媽一個人的事情,而男人也覺得女人教養孩子是天經地義的。

    爸爸們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越來越常見,於是“喪偶式育兒”,“隱形爸爸”這些詞慢慢出現。

    有一份調查資料顯示:

    在80%的家庭中,媽媽才是陪伴孩子的主力。

    爸爸在工作日陪伴時間為1.8小時,在週末為5.7小時,

    媽媽的4.6小時與10.9小時。

    長期缺少陪伴的結果是什麼?

    是親子關係越來越生疏,感情越來越淡薄。

    想起一個笑話:有一天爸爸突然心血來潮,要去學校接兒子放學,在學校等到了晚上七八點鐘都沒有看到兒子,嚇得趕緊四處打電話。

    兒子接到電話後問:爸,你在哪裡等我?爸爸:我在你學校門口?兒子又問:哪個學校?

    爸爸莫名其妙:XX小學大門口呀?兒子很無奈:爸,我已經高中了……

    我想,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自己是有爸爸的,而且他很愛我很愛這個家,也很渴望他能抽空陪陪我。

    但是他一直出差,很忙,有的時候回家也待不了多長時間。

    很多孩子的成長曆程 如換牙、入學、獲獎……那些迷茫不知所措需要有人指點的時候,那些獲得成績興奮的想要分享炫耀的時候,父親都不在身邊。

    等他們今長大了,已經適應了沒有爸爸在身邊的日子,突如其來的關愛只會讓我覺得非常彆扭不適應。

    比起因客觀原因不能陪伴孩子左右,參與孩子的成長,更讓人心寒的是,人在身邊,卻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前段時間閨蜜跟我們抱怨她老公:她的兒子初二了,之前學習一直不錯,最近迷上了玩遊戲。

    她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約束孩子,她決定夫妻二人輪流陪著孩子學習。

    結果,有一天就看到老公坐在孩子旁邊,很認真地在低頭玩手機撲克遊戲,孩子坐在桌子面前,眼睛卻不時地瞟向爸爸的手機上。

    閨蜜生氣極了:還以為丈夫在陪孩子學習,誰知道卻起了反作用。

    這類爸爸打從心底覺得,孩子是女人的事。

    先不說如今,女人也能自己養家,掙的並不比男人少。單是這種想法就是錯誤的。

    《三字經》中有說到:“養不教,父之過。”

    這句話充分強調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擔當的主要角色和重要職責。

    一個家庭裡,孩子可以從媽媽身上學會溫柔,細膩,善良等性格比較“柔軟”的一面,也可以從爸爸身上學會堅毅,勇敢,果斷等比較“剛硬”的一面。

    如果成長的過程中缺失父親的角色,男孩的性格就會偏女性化,沒有那麼陽剛;女孩就會影響到將來的擇偶標準。

    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不太需要無微不至的“媽媽式”照顧,而是更需要面對更廣大的空間。

    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父母親高質量的陪伴和正向的教養,都會給他今後的生活帶來無限的幸福。

    父母一方的缺位,無遺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的影響。

    喪偶式教育,喪失的不是時間,而是心思。

    只有真正理解了爸爸和媽媽這個角色的意義,擔起這個角色的職責,併為之努力和付出後,才真正能變的成熟,明白對家庭的責任。

    也請意識到自己缺失的一方,要儘可能的花時間參與到孩子的成長教育中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老喜歡咳嗽,你有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