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幻小子
-
2 # 國史拾遺
其實韓信不一定非死不可的。
韓信威脅最大的地方,在於他能征善戰、天下無敵,連項羽都打不過他。項羽被滅後,韓信仍然手握重兵、名將如雲,讓劉邦很忌憚。劉邦封他為楚王,以安撫他。
後來劉邦用陳平之計,將韓信生擒。然後劉邦降韓信為淮陰侯,將他安置在了京城。從此韓信沒有兵權,孤身一人生活在劉邦眼皮底下,已經沒有威脅了。
史書記載,劉邦此時還經常找韓信下下棋、嘮嘮嗑之類的。兩人關係還不錯。韓信是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劉邦是很欣賞他的才能的。劉邦剝奪了他的兵權之後,並沒有對他下殺手。
韓信本來可以平安度過後半生的。但是他卻不是那種老實、低調、忍辱負重的人。他覺得自己太虧了,立了那麼大功,最後只當了個侯爵。心理失衡後,他就參與了反對劉邦的謀反行動。最後就被呂后、蕭何一塊殺死了。
只能說,韓信不是那種甘於平庸的人。讓他過平庸的生活,那還不如去死呢。
-
3 # 遙望燕園
不不不,韓信並非「非死不可」,至少司馬遷不認為韓信「非死不可」。司馬遷在韓信傳記後邊按照慣例來了一段點評,他這樣點評韓信的一生: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司馬遷的評價可謂精當。
有人說,韓信死於鳥盡弓藏,我不同意。
凡是提出鳥盡弓藏之說者,唯一的證據無非是劉邦即皇帝位後,除了長沙王吳芮外所有異姓王都被幹掉了。
這是典型的以果推因。
如果我們按照歷史事實去還原每個異姓王被幹掉的過程,我們能夠發現,除了梁王彭越外,每一個被幹掉的異姓王都活該,韓信也不例外。
趙王張敖是張耳的兒子,張耳去世後,張敖繼承了趙王的王位,張敖不僅僅順利繼承了趙王的王位,還娶了劉邦唯一的女兒為妻,成為大漢皇室的女婿。
但張敖的相國意欲刺殺張敖的老丈人劉邦時,張敖只是呵斥了相國,在相國表示刺殺皇帝是自己的主意,跟張敖無關也不會把張敖供出來後,張敖默許了……
張敖這政治覺悟,也太差了吧?相國刺殺皇帝,跟自己謀反,有啥區別?後來,相國刺殺皇帝的事情洩漏,張敖失去了王位。
燕王臧荼,就不說了,直接舉兵謀反,活該失去王位吧?
臧荼之後,取得燕王之位的是盧綰,盧綰暗中勾結陳豨,與匈奴交好,這是跟叛黨、帝國勾搭成奸,是謀反吧?活該失去王位吧?
韓王信,被劉邦遷徙到代地去,韓王信害怕匈奴,不敢去,之後就跟匈奴勾搭在一起,謀反了。這個也是活該的。
劉邦原本把自己的二哥放到了代地,結果劉邦的二哥是草包,害怕匈奴,失去了王位,之後劉邦就把一個在戰火中淬鍊過個異姓王弄到代地為中原把手大門,結果韓王信竟然也是草包。
代王這個王位,後來落到了劉恆的手裡,劉恆就守住了中原的大門,不但沒有失去王位,還因禍得福,成了大漢皇帝。
九江王英布,想更進一步,舉九江兵,反了,後被劉邦打敗,落荒而逃時死掉了,也是活該吧?
最後說說楚王韓信。
楚王韓信被劉邦擒住的時候,就喊出了兔死狗烹的論調,直接被劉邦一句話懟了回去。
劉邦告訴他,你住口吧,之所以抓你,是因為有人舉報你謀反。
任何時候,謀反都是大罪,基本上是寧可錯殺也不會放過的,而韓信在楚王位子上時,確實想過謀反,只是思前想後,覺得時機不成熟,劉邦並不會對自己如何,所以沒有下定決心謀反。
既已思量過,自然會被人洩露出去,所以韓信聽聞自己被舉報後,也就無話可說了。
不過劉邦並沒有殺掉韓信,只是廢掉了韓信的楚王之位,改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城。成為淮陰侯的韓信非常不甘心與樊噲等為伍,居常鞅鞅,自恃有經天緯地之才,鼓動陳豨造反,並做陳豨內應,所以被蕭何跟呂后聯手做掉了。
假使已從王位上栽下來的韓信能夠學學張良,總不至於為兒女子所詐,身死人手。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黥布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
4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韓信非死不可。
首先,韓信不是嫡系。
劉邦麾下的政治軍事勢力,最重要的就是他起家的班底:豐沛故舊。這些人裡有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這些人是他打天下、治天下的主要支持者。他們的封地都在朝廷管轄的郡縣內,官職也在朝廷,無論從利益還是情感,他們與劉邦都是一體兩面的,斬不斷、理還亂。
可以看到,這批人的日子是很滋潤的。沒有一個被劉邦幹掉,反而都委以重任(盧綰不算,他是自己跑到匈奴去的,作死)。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打壓下去。
韓信是在劉邦成為漢王之後,才投奔過來的。無論資歷還是感情,與這批人相比,都差得遠。
其次,韓信是功臣集團中唯一主動要求封王的。
劉邦麾下的功臣集團,雖然以豐沛故舊為主體,但是含有一部分半路投奔來的。比如陳平、灌嬰、酈食其、酈商,韓信也是這一部分的。
但是無論陳平的謀略多麼出奇、無論灌嬰多麼勇武、無論酈商戰功多麼大,他們都不敢動列入封王的念頭。他們的利益永遠都和劉邦捆綁在一起,領兵打仗聽指揮,開朝建國封列侯,一直都是團結在劉邦的周圍。
韓信不一樣,滅了趙國後,他一個將軍就請求封“張耳”為趙王。這件事已經犯了大忌,封王與否,那是劉邦的事,韓信有什麼資格指手畫腳?更過分的是,滅了齊國後居然伸手問劉邦要齊王。這次不是推別人當王了,而是自己要當。
那個時候,劉邦也才是漢王。劉邦要的是郡縣制,而韓信非要弄封國制,這是他們政治路線的分歧。
最後,韓信不會做人。
無論你想幹什麼事,都必須為團結一些人與你一起工作,韓信在這件事上做的很失敗。
在劉邦剛當皇帝不久,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朝廷的大臣,這些韓信多年的戰友是什麼反應?太史公說:人人爭欲擊之。
想想看韓信平時的人際關係差到什麼地步。
劉邦把他貶為淮陰侯,某種程度上起到了保護他的作用。因為韓信不是藩王了,與朝廷不是對立的關係,如果他能安分守己的當一個大臣,也許能好過很多年。
但他是什麼反應?經常悶悶不樂、稱病不上朝?這就是耍小性子了。這種態度,劉邦、呂后、蕭何、曹參這些老年人怎麼敢留他?他才30多歲,來日方長。
沒辦法,只能殺。
回覆列表
帝王最忌諱的是什麼?不是你立功多少,而是你手上權利有多大,特別是兵權。韓信對於很多人來說應該不陌生。胯下之辱成為千古美談。
那麼為何但是呂雉要殺韓信呢?他是否真的非死不可呢?答案:是的,非死不可。下面我們來談談原因:
韓信要稱王韓信第一錯是錯在居然像統治者要求要封王,裂土封王這是何等的大事?這是帝王極為忌諱的。商周就是如此,封王之後各個王國都是屬於獨立了的,表面上是臣服,但是實際上有自己的執行的機制。
這對於帝王來說怎麼能夠忍受?所以劉邦後來殺了所有的異姓王,哪怕功勞再大也無法不被帝王忌憚。而但是劉邦不在長安,呂雉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聯合蕭何一起處死了韓信。
能力太強韓信的能力有多強?唯一一個能夠和項羽抗衡的將軍。他不僅僅是帶兵能力很強。為人在其他方面也多有才幹,所以在軍中的威信很高。被人稱為兵仙可見他的帶兵能力。這一點是統治者喜歡又忌憚的。
喜歡是因為這種人能給自己開疆擴土,忌憚的是怕這種人有謀逆之心。
兵權在握,擁兵自重韓信的能力很強,同時很多武將都是他的鐵粉,對於他來說在軍隊之中雖然不能做到一呼百應,但是得到的支援不會少。
而且最主要的是他手上是有兵權的,那個時候天下初定,劉邦還沒有來得及收回所有人的兵權。而這些將軍武將也沒有要主動交回兵權的意思。手上有一定的兵權。如果要是真的造反,加上韓信的帶兵打戰的能力,真的說不準。所以呂雉自然要把危險扼殺在萌芽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