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生的有三種:
一、東方沙棗 東方沙棗
拉丁名:Elaeagnus Angustifolia var. orientalis (L.) Kuntze (北疆)
胡頹子屬(胡頹子科)Elaeagnus L.,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5-10m,無刺或具刺,刺長30-40mm,棕紅色,發亮;幼枝密被銀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紅棕色,光亮。葉薄紙質,矩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7cm,寬10-13mm,頂端鈍尖或鈍形,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圓形鱗片,成熟後部分脫落,帶綠色,下面灰白色,密被白色鱗片,有光澤,側脈不甚明顯;葉柄纖細,銀白色,長5-10mm;花枝下部葉片闊橢圓形,寬18-32mm,兩端鈍形或頂端圓形,上部的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花銀白色,直立或近直立,密被銀白色鱗片,芳香,常1-3花簇生新枝基部最初5-6片葉的葉腋;花梗長2-3mm;萼筒鐘形,長4-5mm,在裂片下面不收縮或微收縮,在子房上驟收縮,裂片寬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4mm,頂端鈍漸尖,內面被白色星狀柔毛;雄蕊幾無花絲,花葯淡黃色,矩圓形,花柱直立,無毛,上端甚彎曲;花盤明顯,圓錐形,包圍花柱的基部,無毛或有時微被小柔毛。果實闊橢圓形,長15-25mm,慄紅色或黃色,密被銀白色鱗片;果肉乳白色,粉質;果梗短,粗壯,長3-6mm。花期5-6月,果期9月。
通常為栽培植物,適應性強。
果肉含糖分、澱粉、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可生食或熟食,亦可釀酒,制醋醬,糕點等食品。果實和葉可做飼料。花可提芳香油,作調香原料,用於化妝、皂用香精中;亦是蜜源植物。木材可做傢俱、農具、燃料;果、葉、根入藥,果汁可作瀉藥,果實與車前一起搗碎可治痔瘡,根煎汁可洗惡疥瘡和馬的瘤疥,葉乾燥後研碎加水服,可治肺炎、氣短。
二、尖果沙棗 中文名: 尖果沙棗
拉丁名: Elaeagnus oxcarpa Schlecht.
科名: 胡頹子科 Elaeagnaceae
中文藥材名: 沙棗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高3–7米。莖多分枝或少分枝,有皮剌,褐色,光滑。葉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2–6釐米,寬0.6–1.8釐米,基部楔形,頂端鈍尖,邊緣全緣,背面有一層銀白色盾狀鱗片,正面灰綠色,有稀疏的鱗片和星狀毛;葉柄較短,有銀灰色盾鱗片。花小,長小於0.6釐米,單生或3個生於葉腋,有短花梗;花被漏斗狀,外面有密集的銀白色盾狀鱗片,內面為金黃色,頂端4裂,裂片三角形,有3個明顯的脈,有白毛;雄蕊4,著生在筒內中部與花被互生,花葯長圓形;花盤圓柱形或截狀圓錐形,有時為鱗片狀,具一束白毛或稀毛;花柱短於花葯,呈鉤狀彎曲。果實為核果,廣橢圓形或球形,黃色或暗紅色,較小;果核梭形,具深淺兩種條紋。花期5月中旬,果期8–10月。
生境: 生長在綠洲平原的荒地、村莊,多種植為防風林。
藥用部位: 果實、花、樹皮
藥用成份: 同狹葉沙棗。
功能與主治: 同狹葉沙棗。
三、沙棗
【植物學名】
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沙棗(別名桂香柳、香柳、銀柳)在中國主要分佈在西北各省區和內蒙古西部。少量的也分佈到華北北部、東北西部。大致在北緯34度以北地區。天然沙棗林集中在新疆塔里木河、瑪納斯河,甘肅疏勒河,內蒙古的額濟納河兩岸。內蒙古境內黃河的一些大三角洲(如李化中灘、大中灘)也有分佈。內陸河岸的沙棗林,多呈疏林狀態,面積較大,僅額濟納河西河林區就有沙棗林69000多畝。人工沙棗林則廣佈於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和內蒙古等省(區)。尤其新疆南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中衛、內蒙古的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陝西的榆林等地,都有用沙棗營造的大面積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近年山西、河北、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南等省區,也在沙荒地和鹽鹼地引種栽培;沙棗在國外分佈於地中海沿岸、亞洲西部、前蘇聯和印
【植物形態】
沙棗為灌木或喬木,高3~10(15)米。樹皮慄褐色至紅褐色,有光澤,樹幹常彎曲,枝條稠密,具枝刺,嫩枝、葉、花果均被銀白色鱗片及星狀毛;葉具柄,披針形,長4~8釐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楔形,全緣,上面銀灰綠色,下面銀白色。花小,銀白色,芳香,通常1~3朵生於小枝葉腋,花萼筒狀鐘形,頂端通常4裂。果實長圓狀橢圓形,直徑為1釐米,果肉粉質,果皮早期銀白色,後期鱗片脫落,呈黃褐色或紅褐色。
中國原生的有三種:
一、東方沙棗 東方沙棗
拉丁名:Elaeagnus Angustifolia var. orientalis (L.) Kuntze (北疆)
胡頹子屬(胡頹子科)Elaeagnus L.,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5-10m,無刺或具刺,刺長30-40mm,棕紅色,發亮;幼枝密被銀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紅棕色,光亮。葉薄紙質,矩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7cm,寬10-13mm,頂端鈍尖或鈍形,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圓形鱗片,成熟後部分脫落,帶綠色,下面灰白色,密被白色鱗片,有光澤,側脈不甚明顯;葉柄纖細,銀白色,長5-10mm;花枝下部葉片闊橢圓形,寬18-32mm,兩端鈍形或頂端圓形,上部的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花銀白色,直立或近直立,密被銀白色鱗片,芳香,常1-3花簇生新枝基部最初5-6片葉的葉腋;花梗長2-3mm;萼筒鐘形,長4-5mm,在裂片下面不收縮或微收縮,在子房上驟收縮,裂片寬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3-4mm,頂端鈍漸尖,內面被白色星狀柔毛;雄蕊幾無花絲,花葯淡黃色,矩圓形,花柱直立,無毛,上端甚彎曲;花盤明顯,圓錐形,包圍花柱的基部,無毛或有時微被小柔毛。果實闊橢圓形,長15-25mm,慄紅色或黃色,密被銀白色鱗片;果肉乳白色,粉質;果梗短,粗壯,長3-6mm。花期5-6月,果期9月。
通常為栽培植物,適應性強。
果肉含糖分、澱粉、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可生食或熟食,亦可釀酒,制醋醬,糕點等食品。果實和葉可做飼料。花可提芳香油,作調香原料,用於化妝、皂用香精中;亦是蜜源植物。木材可做傢俱、農具、燃料;果、葉、根入藥,果汁可作瀉藥,果實與車前一起搗碎可治痔瘡,根煎汁可洗惡疥瘡和馬的瘤疥,葉乾燥後研碎加水服,可治肺炎、氣短。
二、尖果沙棗 中文名: 尖果沙棗
拉丁名: Elaeagnus oxcarpa Schlecht.
科名: 胡頹子科 Elaeagnaceae
中文藥材名: 沙棗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高3–7米。莖多分枝或少分枝,有皮剌,褐色,光滑。葉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2–6釐米,寬0.6–1.8釐米,基部楔形,頂端鈍尖,邊緣全緣,背面有一層銀白色盾狀鱗片,正面灰綠色,有稀疏的鱗片和星狀毛;葉柄較短,有銀灰色盾鱗片。花小,長小於0.6釐米,單生或3個生於葉腋,有短花梗;花被漏斗狀,外面有密集的銀白色盾狀鱗片,內面為金黃色,頂端4裂,裂片三角形,有3個明顯的脈,有白毛;雄蕊4,著生在筒內中部與花被互生,花葯長圓形;花盤圓柱形或截狀圓錐形,有時為鱗片狀,具一束白毛或稀毛;花柱短於花葯,呈鉤狀彎曲。果實為核果,廣橢圓形或球形,黃色或暗紅色,較小;果核梭形,具深淺兩種條紋。花期5月中旬,果期8–10月。
生境: 生長在綠洲平原的荒地、村莊,多種植為防風林。
藥用部位: 果實、花、樹皮
藥用成份: 同狹葉沙棗。
功能與主治: 同狹葉沙棗。
三、沙棗
【植物學名】
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沙棗(別名桂香柳、香柳、銀柳)在中國主要分佈在西北各省區和內蒙古西部。少量的也分佈到華北北部、東北西部。大致在北緯34度以北地區。天然沙棗林集中在新疆塔里木河、瑪納斯河,甘肅疏勒河,內蒙古的額濟納河兩岸。內蒙古境內黃河的一些大三角洲(如李化中灘、大中灘)也有分佈。內陸河岸的沙棗林,多呈疏林狀態,面積較大,僅額濟納河西河林區就有沙棗林69000多畝。人工沙棗林則廣佈於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和內蒙古等省(區)。尤其新疆南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中衛、內蒙古的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陝西的榆林等地,都有用沙棗營造的大面積農田防護林和防風固沙林。近年山西、河北、遼寧、黑龍江、山東、河南等省區,也在沙荒地和鹽鹼地引種栽培;沙棗在國外分佈於地中海沿岸、亞洲西部、前蘇聯和印
【植物形態】
沙棗為灌木或喬木,高3~10(15)米。樹皮慄褐色至紅褐色,有光澤,樹幹常彎曲,枝條稠密,具枝刺,嫩枝、葉、花果均被銀白色鱗片及星狀毛;葉具柄,披針形,長4~8釐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楔形,全緣,上面銀灰綠色,下面銀白色。花小,銀白色,芳香,通常1~3朵生於小枝葉腋,花萼筒狀鐘形,頂端通常4裂。果實長圓狀橢圓形,直徑為1釐米,果肉粉質,果皮早期銀白色,後期鱗片脫落,呈黃褐色或紅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