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淘子的生活

    他她們會愛別人,但比起愛別人他們更需要別人的愛。

    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跟父母不親。

    我從小學認識她,一直到現在。發現她性格有什麼特點呢。

    人非常會打扮,也很漂亮,但是總是不自信。非常在乎外表。

    還有就是有點討好型人格吧。一旦有人變成她比較親密的人,她會非常依賴。下面說說她的故事。

    她前段時間跟她從前在學校裡一直喜歡的男神分手了。

    她的愛情故事是,從前她還不會打扮,是個很普通的姑娘,男神她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而男神跟他的初戀女友在一起。後來她蛻變了,剛好男神跟初戀女友分手,她就鼓起勇氣去主動出擊。最終是追到了。但是好景不長,兩個人在一起可能是不溫不火,更像是朋友而不是戀人。

    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事就是,男生一言不發地去外地工作了,沒有事先告訴她。這也就罷了,在七夕男生回來幫兄弟辦事,朋友以為晚上理所當然地兩人要見面吃飯,結果男生拒絕了。朋友一氣之下把男生拉黑,而男生從那之後再也沒有找過朋友。

    朋友最近萌生了想找回他,說是做朋友。我貼一下聊天紀錄吧。以我多年跟她做朋友的經驗,從旁觀者把個人看法給她分析了一下,果然就說中了。

    所以從小缺愛的人會非常渴望愛,但同時他們有時候也可能不知道怎麼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像我這位朋友,有時候說話做事神經還是蠻大條的人,但姑娘是個好姑娘。

    我希望她最終能找到真愛吧。

  • 2 # 半個情感諮詢師

    每個人都有愛的能力,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

    缺愛的人,缺少別人對自己的愛,往往也容易缺乏愛的“教育”,別人對自己表達的少了,肯定學不夠,所以往往不能正常表達自己的愛。

    缺愛的人往往表達出兩種狀態:

    一種狀態是情感渴望狀態,對感情表達出迫切的渴求上,為了得到感情,往往努力付出,不斷的降低自己在感情的地位,就為了得到“賴以生存”的感情。這種苟且往往只會讓自己迷失在感情中,然後輸得一塌糊塗,遍體鱗傷。

    另外一種狀態是情感封閉狀態,對感情表達出毫無在乎的態度,甚至牴觸厭惡的排斥,因為他會覺得,親密關係帶來的是傷害,拒絕傷害的方法就是拒絕親密關係,這種人往往疏於跟他人的交往,哪怕只是朋友,也會表達出牴觸情緒。

    相信大家身邊有不少這樣的人吧,畢竟當下社會,對於孩子來說,情感缺失是一個很“普遍”的遭遇,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父母因素無法重視孩子的心理、生活條件條件改善與上個世紀傳統教育方法的矛盾等等問題,都可以造成孩子缺愛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只是一個問題,更是一個社會現象,值得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去深思和考慮,畢竟這句話是真的,“有的人用一輩子去治癒童年”

  • 3 # 星空幫幫

    我本人2歲爸爸媽媽離婚,爸爸在坐牢,媽媽直接寧願不要我,也要離婚,然後我就跟著爺爺奶奶一直長大。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你幾點專業的意見。

    我們懂愛,只是更知道保護自己。我們不輕易相信別人,因為小時候別人從言語和行動上經常欺負我們,我們不會輕易吐露自己的想法,隱藏好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會好像不會太貢獻自己的愛出去。我們比別人懂的多,不奢求有太多真愛。我們比同年人早十年就知道,所謂的愛是建立在物質上的,自己沒有特別成功的時候,並不想覆轍父輩的悲劇,所以有時候寧願冷靜的看待別人給與的愛,並不想做過多的回饋。我們更喜歡長久的付出,不輕易去承諾。並不是什麼慢熱,真的知道承諾並不值錢,不會去拿虛擬的承諾去傷害真愛自己的人,我們只想默默的把自己對她的愛,轉化成行動,不信你長久一個試試。

    也請各位不要著急讓其表態,愛的方式並不是摟著你說點甜言蜜語,也並不是為你賺100花120元,是在某一時刻開啟心扉,讓你知道我們也是懂愛的。反正我知道人生在世,只有愛才是永恆的。

  • 4 # 青魚巴巴

    第一,不同的個體對"從小缺愛"的經歷會有不同的表現。

    "從小缺愛"的人,在這個人面前可能是化成更加愛別人的動力,而在另一個人面前可能就變成"愛無能"。所以不同個體對同一事物經歷,常常會有不同的行動軌跡。

    第二,因"從小缺愛"而不會愛別人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從小缺愛"的經歷,的確會導致某些人有"愛無能"的表現。他們被童年的陰影籠罩,他們不是不愛,只是害怕愛過之後會失去,從而逼著自己不去愛。久而久之,"愛無能"成習慣。

    第三,從小缺愛,並不註定著不會愛別人,相反可能因為缺愛而迫切地想要愛別人。

    這就好像那句老話"吃什麼補什麼",同樣的,缺愛的人也想透過"缺愛補愛"的方式來彌補童年的遺憾。有的人甚至會變成非常泛愛,只要有人對自己好就會馬上粘上去。最後他們可能真的遇到真愛,也可能遇到的都是過客,他們會走向幸福或者失望的人生。

  • 5 # 物語裡的三文雨

    我有一位業務上來往的合作伙伴,有一次喝酒聽他說起他小時候的故事,他從小就缺乏父母的愛,因為他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養家,外出打工,一年可能也不回來一兩次,回來一次很快也就要離開,每次他父母一回家,他就很開心,總抱著父母的腳走來走去,接觸到父母愛的機會很少,所以他很珍惜,但父母就算在家,也整天對著電話說工作上的事情,所謂是工作時是工作,放假時還是工作。

    有一個夏天,他到村裡的湖邊玩,看到有個小女孩在湖中求救,原來是不小心把皮球甩到了湖裡,小女孩跟著去撿,怎知越走越遠,不懂回來了,當時湖邊還站著另一個小男孩,不知所措。看到此情景的朋友,大喊著:“你不要下水啊,我叫人來!”隨後立馬就跑到最近的村民家叫喊,叫大人來施救,結果總算是在小女孩只吞了幾口水的情況下被救了回岸。

    這件事以後,學校和村裡都表揚我那位朋友的正確處理方法,還多了許多親近的朋友,個個都喜歡跟他玩,老師還積極起來重點培養他。

    結果,我那位朋友在未得到愛之前,先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最終得到了加倍的愛,而本來一直接受關愛的大哥哥大姐姐,並沒有很好的懂去怎樣關愛他人。

  • 6 # 荊棘皇冠1983

    從小缺乏愛會不會導致不愛其它人,這個問題應該是不會的,愛是人與生俱來的,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就像最壞的人都會有一塊軟弱的空間放置心底最深沉的愛,只是有的善於表達,有的不善於表達而已。

    從小缺乏愛會不會導致不愛其他人,簡單分析一下,淺見請見諒:

    因缺而渴望愛之不懂愛

    有一種情況因為從小缺乏愛,長大後渴望獲得愛,就像“得不到的永遠在悸動”一樣,想要擁有其他人的愛,假如自己不知道什麼是愛,想要獲得愛就會在生活和工作中,想要索取,有的會剋制的索取,有的不自律的人會毫無節制的索取,就會變成只懂索取而不懂給予的自私自利的人,這樣會更加沒辦法獲得真正的愛。

    因缺而渴望愛之懂愛

    有一種情況因為從小缺乏愛,長大的過程中就會學習什麼是愛,明白愛的真諦是在“給予”,明白想要獲得需要先付出的道理,就會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去多給予他人愛,這樣的人會很有人緣,也會收穫更多的愛,這樣的人不缺乏愛。

    因缺而渴望愛之不懂表達

    有一種情況因為從小缺乏愛,因為從小生活環境比較漠視,逐漸形成了隱藏自己愛的表象,長大後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冷漠而只有自己的人,與人相處總感覺不夠熱情而過於冷漠,假如遇到這樣的人請大家珍惜,這樣的人外冷內熱,把愛的渴望深藏內心,不懂表達,假如遇到有一個可以點燃內心的人,往往會爆發出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幹魷魚須怎麼發大,用鹼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