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鏡映禪月

    劉禹錫的《陋室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這一名篇的藝術性倍受中學語文教師的青睞和推崇。但其思想性卻被定為“安貧樂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賞”,教學時往往要學生“批判的接收”。可是,如果瞭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就會發現,我們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是不夠正確的,我們誤把他“清政廉潔”的主題思想理解成了“自命清高”,並抹殺了它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鬥爭鋒芒,貶低了它的實際價值。據資料記載: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裡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 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於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於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由此可見《陋室銘》並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之作,而是憤世疾俗之作。所謂清高是“不問政治,與世無爭,安貧樂道,潔身自好”。劉禹錫寫《陋室銘》本身就是與惡勢力進行不屈的抗爭,為官而不計較居室的大小、陋與不陋,恰是他為政清廉的真實寫照。我們之所以酷愛《陋室銘》,首先是因為它所表現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現這種高超思想境界的藝術形式的高超。劉禹錫若沒有迸發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語句?如果我們說《陋室銘》是一首氣壯山河的正氣歌的話,那麼清正廉潔就是它的主旋律。劉禹錫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極力強調他的陋室不陋。全文分四層意思:第一層:陋室不陋,唯吾德馨。既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那麼居室的陋與不陋就不取決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取決於它的主人之德。“唯吾德馨”,所以陋室不陋。即使“斯是陋室”,可我的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雖身在陋室,卻胸懷天下,志在報國,根本不覺其陋。對於德,不同的階級、不同社會層次的人有不同的解釋。劉禹錫“唯吾德馨”的德是什麼內容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句做了形象化具體化的解釋,他所指的德就是諸葛亮、揚子云清正廉潔、為官不貪的美德。第二層:陋室不陋,唯吾情調高雅。劉禹錫從陋室銘周圍的景色、往來人物、生活內容等三個方面強調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階,蒼翠碧綠,草色映入竹簾,郁郁青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彈彈素琴,讀讀詩經……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其情調高雅,瀟瀟灑灑,樂趣無窮。這裡沒有貪慾,沒有物質享受;只有凜凜清風,浩燃正氣。這段是對陋室的熱情讚美,也是對清廉的由衷歌頌。第三層:陋室更顯英雄本色,英雄所見略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劉禹錫列舉了兩位古代名賢居陋室的例子證明陋室不陋,同時照應上文“有仙則名,有龍則靈”。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不都那麼簡陋嗎?可有誰能說它是陋室呢?人們往往把他們並非富麗堂皇的居室和他們清正廉潔的美德一起稱頌。陋室更顯英雄本色,我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與名賢們不謀而合,有引以為榮、引以自豪的意思。俗話說“人以銅為鏡以正衣冠,人以人為鏡以正品德”,劉禹錫把“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寫入銘文,刻於石上,立在門前,顯然是以諸葛亮、揚子云作為座右銘,當作效法學習的榜樣,而沒有把自己和諸葛亮、揚子云相提並論,以名賢自居自傲或以名賢來抬高自己的意思。第四層:君子之居,何陋之有?作者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這句話的後半句作為全文的總結,同時作為證據,證明陋室不陋。孔聖人都說君子的居室沒什麼陋的,這就把“陋室”之“陋”徹底的翻了過來。《陋室銘》以陋室為題材,以清正廉潔為主題思想,以銘文為武器,給惡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劉禹錫託物抒懷言志,透過對陋室的禮讚,達到對陋室主人那種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的禮讚;透過對陋室的禮讚,去實現對當時的世俗觀念的嚴正聲討和批判。它對勢力小人是無情的蔑視和諷刺,它熔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爐,真不愧為一首憤世疾俗的清廉詩,氣壯山河的正氣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再從文學史來看,劉禹錫本身也就不屬於“安貧樂道”之人,他推崇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百折不撓。這從他的《遊玄都觀》、《再遊玄都觀》都可以得到證實。由此我想到,我們在教古文時,首先應該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特色以及他當時的寫作風格。只有知道了這些,才能對其文章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對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才能有正確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關於介紹電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