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222),字興霸,東漢巴郡臨江(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關於甘寧的原籍,《三國志·吳書·甘寧傳》是這樣說的:“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臨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忠縣,至今忠縣長江南岸甘寧故里甘家壩猶存,說甘寧是忠縣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且慢,緊鄰忠縣的萬州(原萬縣),也有一個甘寧鄉,鄉里還有一個甘寧墓。那裡的人說,甘寧是萬州人。他們解釋說,甘寧鄉在漢代是臨江轄區,後來建置調整才劃歸萬縣。說甘寧是萬州人也是順理成章的。
這樣一來,甘寧便有了忠縣和萬州兩個故鄉。
甘寧到底是哪裡人呢?我經過研究,認為甘寧應該是忠縣人。
試陳述如下。
持萬州說的人所依據的主要資料是成書於民國後期的《萬縣志》。《志》載:“甘寧,字興霸,漢臨江人。後周析臨江置源陽,隋改源陽為武寧(治今武陵鎮),明省武陵入萬縣,故又稱萬縣人。”
這段短短的文字,幾乎沒有引起過人們的懷疑,但只要稍加推敲,就會發現其中的明顯疑點。
首先是從臨江到源陽再到武寧(武陵)萬縣的建置變化的敘述,只是說明了武寧(武陵)原屬臨江(忠縣)後改屬萬縣的建置調整過程,而始終未有隻字能說明甘寧是武寧(武陵)人。文中含糊其詞地偷換概念,將“臨江人”忽然偷換成“臨江”,然後一氣從臨江說到萬縣,又將概念偷換成“萬縣人”,給人的感覺是臨江人(甘寧)=源陽人=武寧(武陵)人=萬縣人。其破綻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應該是臨江人(甘寧)≠源陽人≠武寧(武陵)人≠萬縣人。古代臨江的範圍那麼大,為什麼其中一小部分後來劃歸萬縣,甘寧就一定“遷到”萬縣了呢?
其次是,民國《萬縣志》即使文字毫無破綻,也不足為據。其理由是,公元二十世紀中葉的人在沒有明證的情況下去為公元三世紀初已定論為臨江人的甘寧作臨江人=萬縣人的推理,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不足置信的。正如我們昨天的某些浮誇虛報雖然是白紙黑字見諸報刊,卻斷不能作為明天的考古依據一樣。
那麼,萬州甘寧鄉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為了搞清楚箇中原由,曾於上世紀末數次前往甘寧鄉實地考察。據當地人講,甘寧鄉是因為境內有甘寧墓,而不是因甘寧是當地人而得名。甘寧鄉被附會為甘寧故里,是民國21年(1932年)的事。當時萬縣縣長李某重修甘寧墓,請蜀中才子公孫長子題寫一碑樹於離墓約300米的河對岸,碑文為“吳折衝將軍西陵太守甘寧故里”,以後眾口相傳,甘寧鄉便成了甘寧故里。一般來說,所謂名人故里,都應是宗族繁衍興旺之地,有如洛陽的白居易故里,至今滿村人都姓白;興山王昭君故里,至今滿村人都姓王。奇怪的是,偌大一個甘寧鄉,竟無一個姓甘的人。以甘寧將軍的聲名,其宗族是不可能無一孑遺的。
再者,甘寧鄉如果真是甘寧的故里,那麼,《萬縣志》上所說的甘寧是武寧(武陵)人又如何解釋呢?如果硬要說現在的甘寧鄉即漢代武陵屬地,似乎也很難說得過去。
甘寧墓本身也成問題。
我在甘寧墓址旁遍訪村中耆老,皆曰:甘寧戰敗後退至今甘寧鄉,病死,遂葬於此。這一說法顯系民間傳說。史載甘寧戰死於建安20年(公元215年)合肥之役,合肥距萬縣有數千裡之遙,怎麼會埋到萬縣來呢?就算他真是武陵人又病死甘寧鄉,也應該葬於武陵而不應葬於今甘寧鄉,因甘寧鄉去武陵不足一日之程,很容易歸葬武陵。同理,甘寧戰死合肥後如果千里歸葬故鄉,就更不會葬於今甘寧鄉。由是觀之,甘寧墓必是偽冢無疑,當然也就不足為據了。
甘寧(?—222),字興霸,東漢巴郡臨江(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關於甘寧的原籍,《三國志·吳書·甘寧傳》是這樣說的:“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臨江就是今天的重慶市忠縣,至今忠縣長江南岸甘寧故里甘家壩猶存,說甘寧是忠縣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且慢,緊鄰忠縣的萬州(原萬縣),也有一個甘寧鄉,鄉里還有一個甘寧墓。那裡的人說,甘寧是萬州人。他們解釋說,甘寧鄉在漢代是臨江轄區,後來建置調整才劃歸萬縣。說甘寧是萬州人也是順理成章的。
這樣一來,甘寧便有了忠縣和萬州兩個故鄉。
甘寧到底是哪裡人呢?我經過研究,認為甘寧應該是忠縣人。
試陳述如下。
持萬州說的人所依據的主要資料是成書於民國後期的《萬縣志》。《志》載:“甘寧,字興霸,漢臨江人。後周析臨江置源陽,隋改源陽為武寧(治今武陵鎮),明省武陵入萬縣,故又稱萬縣人。”
這段短短的文字,幾乎沒有引起過人們的懷疑,但只要稍加推敲,就會發現其中的明顯疑點。
首先是從臨江到源陽再到武寧(武陵)萬縣的建置變化的敘述,只是說明了武寧(武陵)原屬臨江(忠縣)後改屬萬縣的建置調整過程,而始終未有隻字能說明甘寧是武寧(武陵)人。文中含糊其詞地偷換概念,將“臨江人”忽然偷換成“臨江”,然後一氣從臨江說到萬縣,又將概念偷換成“萬縣人”,給人的感覺是臨江人(甘寧)=源陽人=武寧(武陵)人=萬縣人。其破綻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應該是臨江人(甘寧)≠源陽人≠武寧(武陵)人≠萬縣人。古代臨江的範圍那麼大,為什麼其中一小部分後來劃歸萬縣,甘寧就一定“遷到”萬縣了呢?
其次是,民國《萬縣志》即使文字毫無破綻,也不足為據。其理由是,公元二十世紀中葉的人在沒有明證的情況下去為公元三世紀初已定論為臨江人的甘寧作臨江人=萬縣人的推理,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不足置信的。正如我們昨天的某些浮誇虛報雖然是白紙黑字見諸報刊,卻斷不能作為明天的考古依據一樣。
那麼,萬州甘寧鄉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為了搞清楚箇中原由,曾於上世紀末數次前往甘寧鄉實地考察。據當地人講,甘寧鄉是因為境內有甘寧墓,而不是因甘寧是當地人而得名。甘寧鄉被附會為甘寧故里,是民國21年(1932年)的事。當時萬縣縣長李某重修甘寧墓,請蜀中才子公孫長子題寫一碑樹於離墓約300米的河對岸,碑文為“吳折衝將軍西陵太守甘寧故里”,以後眾口相傳,甘寧鄉便成了甘寧故里。一般來說,所謂名人故里,都應是宗族繁衍興旺之地,有如洛陽的白居易故里,至今滿村人都姓白;興山王昭君故里,至今滿村人都姓王。奇怪的是,偌大一個甘寧鄉,竟無一個姓甘的人。以甘寧將軍的聲名,其宗族是不可能無一孑遺的。
再者,甘寧鄉如果真是甘寧的故里,那麼,《萬縣志》上所說的甘寧是武寧(武陵)人又如何解釋呢?如果硬要說現在的甘寧鄉即漢代武陵屬地,似乎也很難說得過去。
甘寧墓本身也成問題。
我在甘寧墓址旁遍訪村中耆老,皆曰:甘寧戰敗後退至今甘寧鄉,病死,遂葬於此。這一說法顯系民間傳說。史載甘寧戰死於建安20年(公元215年)合肥之役,合肥距萬縣有數千裡之遙,怎麼會埋到萬縣來呢?就算他真是武陵人又病死甘寧鄉,也應該葬於武陵而不應葬於今甘寧鄉,因甘寧鄉去武陵不足一日之程,很容易歸葬武陵。同理,甘寧戰死合肥後如果千里歸葬故鄉,就更不會葬於今甘寧鄉。由是觀之,甘寧墓必是偽冢無疑,當然也就不足為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