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陰陽五行在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經典裡面都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以及指導作用,到了現代,隨著科學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輸入,陰陽五行理論反而越來越沒落,除了在中醫、易學術數上還有應用,在社會其他方面已經快沒落了。請問各位劇友,陰陽五行理論到現代,除在中醫、易學上有應用,還有哪些具備實效應用的作用呢?
-
1 # 心核
-
2 # 葉小泉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箇中軸線,他可以說在古代的文化農業,建築經濟,天文地理方方面面都應用到陰陽五行!現代人沒有去用,其實它一直存在,而且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旦進入到陰陽五行的世界,你會發現我們舉手投足間都有陰陽五行。
-
3 # 鶴羽
陰陽是無極而太極,陰陽是內外關係,不是相對關係。相對論也屬於陰陽,只要相對就是認識深度還不夠。
五行理論,來自於天人合一。世間萬物都有陰陽,所以,用陰陽解釋五行是可以的,用五行解釋陰陽不行,不是一個層次的。
現代科技,如果按陰陽分屬性,一樣可以分。而且,可以把人引上另一個高度。這個高度,是不明道的人無法體會的。
人所知的,未知的,都出不了陰陽的範圍。只是,中國失道是幾百年前的事,道的迴歸也需要一個過程。
天意弄人是真的,無論東方人西方人,都是人!天意會故意製造矛盾,陰陽相推而生變化,也許,是發展前進的需要。
無論科技怎麼發展,人的生物屬性永遠也不會改變。………………
-
4 # 一步到位6
五行是比喻的一種方式。五行是一種哲學概念。五行實際上並不存在。而當前科學是無法檢測到五行的。至於五行生剋,就是比喻上的概念。小的時候都玩過石頭剪刀布嗎?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石頭剪刀布,那個只是用手比劃比喻出來的。但是卻可以決定成敗。而五行生剋也是一種比喻,也可以決定人的成敗。但是五行並不真實存在。古人只是用五行比喻概念而產生的一種哲學。
-
5 # 李貴珍
陰陽五行在農村廣為流行,如農村人採墓地、安宅院、結婚葬喪擇日、小兒取名等等都牽涉到陰陽。因為古代這個治人之術一直約束著人們,雖然科學如此強勢,但這個封建迷信殘餘還一時難以清網。
-
6 # 鍾牧龍
每天都在用,五行時時刻刻存在於我們的身邊,金木水火土只要不對,人就不舒服。因為五行就是我們古人發現的自然科學。
-
7 # 雞毛和蒜皮兒
我覺得陰陽這個理論呢,它是普遍的哲學思想,陰陽理論就是矛盾論,所以各個領域都可以用陰陽理論來概括。比如說計算機領域的二進位制,比如說物理學領域的能量與物質,如果能量是陽物質就是陰。可以用來概括自然現象,比如白天為陽黑夜為陰,陰陽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比如一個人的狀態,醒來時為陽睡著時就為陰。
與五行理論也是對事物關係的高度概括,主要表現為不同種類事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五行是對事物性質的五種分類,也可以對國家的性質進行分類,這樣五行的相生相剋規律就可以用來指導和研究國際關係學。五行也可以對人的性格進行分類,這樣就可以用五行的生克關係來指導和研究人際關係學。等等
-
8 # 艾淑華33
請有求進展的學士們問一問西方應用了多少易學。咱們中國有些人士就是願意接受西方的輸入。人家輸出來的東西還有價值嗎?為什麼不自己研究呢?易學雖說沒有現在高科技具體。但易學涵蓋面廣。基礎牢靠。指導性強。作用也大。
-
9 # 四品風水
說到陰陽五行,其實我們生活中一直都在用,比如我們現代用電,電線就是一正一付,也就是一陰一陽,磁鐵也是一陰一陽,衣服也是分陰陽的,只不過轉變為了男女而已,五行乃金木水火土,我們現代雖然行業眾多,但是都在五行金木水火土裡面,這個問題有點不足,宇宙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區分,只不過轉換過後叫法不一樣,但是全部陰陽的道理繁衍出來的,比如動靜,高低,上下,大小,等等,都是從陰陽角度去繁衍出來的…
-
10 # 廣堯風水
天人合為一,一生為二,二為一陰一陽,一陰一陽在五種狀態下執行,來演義萬事萬物,表現出來金水木火土的表象,陰陽不停升與降,形成一個螺旋不止的大圓,生生不息!
-
11 # 這春天裡的鮮花美美達
首先說一說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他們相互治約,相生相剋,相互平衡,互為對方,但主要為自己生存為前提,相互轉換,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比如白為天,黑為夜)陰陽兩個系統間的相互做用,通過太極來實現;關於五行中最早定意:(一)木日曲直,又如太陽東昇,早晨3——7點,歸人體的肝膽系統,人體的手,腳,頭,人發恕時狀態,都歸屬於木類;(二)火日炎上,是陽的高階階段,火具有熱而向上的特徵,每天上午9點——午1點,日照時間逐漸升至最高;又代表人的心臟系統;戰爭中人準備全面進攻的狀態,等......都具有炎上的特點,都歸屬於火類;金日從革,“從”字型來看,為兩個人,一前一後的走,又為連續不斷,“革”為清除,“從革”連續不斷的清除,是陰的初級階段,由直而曲,代表為午後3——7點,如太陽西沉,氣溫下降給人的感覺是消殺,收斂,又代表人的肺和大腸系統,又如抑鬱症患者的狀態,等......都具有“從革”的特點,都歸屬於金類;(三)水地要點,具有涼潤而下行,是陰的高階階段中醫解為歸藏,蟄伏,寒冷,冬天大雪紛飛,讓人歸於寧靜,晚9點——凌晨1點,人類基本處於休息狀態,植物冬季,枝葉凋零,沉默,休眠,中醫歸腎系統,黑色,恐懼等狀態都歸於水類;(五)土愛稼穡,為種植,歸屬為陰為收割,顯露為陽,又為不斷的進出,伸縮,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土”是除了木火和金水,四行外的另一類,兼具陰和陽的特點,半陰半陽(非陰非陽)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中醫歸腎為吸吶又將其下游輸送脾系統的運化功能,具有海納、百川,和平時期的狀態,都有愛稼穡的特點,都歸於土類;而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必須對干支體系進行量化建立"時,空,人"相統一的數理模式證明"天"是一種時空場,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受時空場的調節,這樣天地人合,陰陽五行的才會被科學界認可。實際上只要我們用心觀察,陰陽五行在生活中處處可見。
-
12 # 海浪30636993
陰陽五行理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是宇宙萬物的執行規律,一陰一陽之謂道。就好比一天二十四小時,有白天有黑夜,這就是陰陽合成一天,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物極必反,這些關係不就是哲學思想嗎?到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至於五行理論,是把宇宙中的基本物質歸納為五種不同的性質,相互生剋制約,達到和諧平衡的目的,這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東南中西北,配木火土金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制約,人與人,人與自然,都是如此,一物降一物,一物生一物,五行的生克乘侮就是把複雜的宇宙人生關係用五行來解讀,既簡單又實用,永遠也不過時。
-
13 # 時空開悟
世界本源是陰陽,陰陽互動生六氣。六氣旋動生五行,五行生剋物本源。本源因果成體系,體系規律日月年。年輪時代代代鏈,連結記憶永不變。
-
14 # 燕國術士虎胤空
陰陽五行的理論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只是說法不同罷了。
比如陰陽,這個講的是事物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無非就是我們平常會說到的此消彼長。陰陽互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非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
至於五行,其實它已經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常識中了,比如,我們講五行生剋,木生火,所以失火了沒人用添柴的方法救火,水克火,所以救火用水,因此消防車拉的是水箱而不是劈柴。
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祕密,只是缺少發現真相的眼睛而已。
-
15 # 埋沒明珠W
陰陽五行理論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種唯心論、“醬缸蛆”糟粕文化!與數、理、化理論與實踐不沾邊!它就像中國另一種糟粕文化,人的“十二屬相”一樣!是人為、唯心論硬安到人身上屬性!增加了迷信色彩!不中一點用!
-
16 # 馬氏周易預測
陰陽五行理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結晶。
它揭示了世界乃至宇宙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規律。
它的陰陽理論,生克理論,不僅在醫學易學上應用,而且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上都適用。並且都在不知不覺的安這個理論應用。
大的方面,中國在外交政策上,採取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政策,就是陰陽五行理論的具體應用。
在中美經濟關係中,“鬥而不破”也是國家領導人大智慧的體現。是陰陽五行理論的應用。
此消彼長,物極必反。深入學習陰陽五行理論,應用到生活當中,受用無窮。
-
17 # 白酒有黑幕
陰陽學可以說是絕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說。
想抬槓的先別急,等我把話說完咱們再理論。
仔細想想可以發現,無論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都可以用陰陽來完美解釋。
比如說一個盜賊偷了某人的東西,丟東西的這位肯定是非常恨這個盜賊的。而盜賊偷了東西拿回家,他和他的家人生活就改變了。如果說盜賊可能有點不太好,咱們把盜賊換成乞丐和施捨者來說明。施捨者給乞丐一個饅頭,乞丐肯定是吃飽了,而施捨者損失了一個饅頭,換來的是救人一命。
記得佛家有個割肉飼鷹的故事,大意是一隻小鳥飛來向釋迦牟尼求救,於是將這個小鳥藏在懷裡。但是老鷹不幹了,說你雖然救了小鳥,可我卻沒得吃要餓死,你救一條命的同時也害了一條命。一番話把這位發了佛心的神說的啞口無言,於是把自己的肉割下來一塊餵了鷹。
表面上看,這是顯示佛家慈悲,不忍心害命。
但是,天下那麼多鳥那麼多鷹,你把自己骨頭全剔了又能救多少呢?套用郭德綱的一句話,渾身是血能做多少毛血旺啊。
再說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是割的自己的肉,但是這樣割肉喂鷹,是不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呢?是不是對家人不負責任呢?
還記得有一個故事,說在沙漠裡一個農民抱了個南瓜跟一個商人同行。商人拿一塊金子換農民的南瓜,農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金子,於是把南瓜給了商人。商人有南瓜維持生命,而農民卻餓渴而死。譴責商人奸詐和可憐農民無知的同時,應該想想那種情況下兩個人只能存活一個,不是農民死就是商人亡。這事對農民是個悲劇,對商人卻是活下去的唯一辦法。
世間萬物皆有生命的,佛家不吃葷,也只是表面上的一個形式而已。如果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即使不說弱肉強食,那麼對於豬馬牛羊來說,本身就是飼養用來吃肉的,擺上餐桌就是它們最好的歸宿。不害生命,那麼蔬菜從發芽到成熟,難道就不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嗎!
看似冷冰冰的石頭,也是有生命的,沒看到珠穆朗瑪峰也在一年年的長個頭嗎。石頭經過多少年以後,也會風化成沙。大量的鵝卵石證明,新疆的戈壁大漠億萬年前還是大海呢。
-
18 # 東雷曉風
五行和陰陽是古時中中國人認知世界的思維模式,到了現代,隨著科學發展,學科的細分,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深入,而屬於哲學範疇的陰陽五行理論在現實世界,能涉獵到的實效應用領域真的實在是沒多少了。
為什麼會這樣?
中國古代的人們的生存環境十分嚴酷,而且一直戰亂頻繁,社會並不安寧,人生禍福難測,所以如何處理人同自然(包括社會)的關係就成了頭等大事。在這種條件下,導致了以陰陽學說為核心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產生了。
陰陽和五行就是一種取象比類的形象思維。古人需要去了解這個世界,去解析這個天地的客觀規律,由於那時候根本沒有可用的理論工具來認知,那人如何去了解整個世界?聰明的古人從現象看本質,用取象比類的歸納法來形象地解析整個世界。
“陰陽”,就代表了一切對立的現象和事物,如:動為陽、靜為陰;進為陽、退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山為陽、地為陰;背為陽、腹為陰;簡為陽、繁為陰;……等等……萬事萬物的動靜訊息都歸納到一陰一陽之中,陰陽一體,既對立又統一。
伏羲畫八卦,從一陽一陰開始,陰陽兩儀分四象,演八卦,生五行,陰陽和五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陰陽是事物的狀態,“木火土金水”五行是不同形象事物的本質,比如木,可以表生命、文書、仁慈、草木、春季、東方……等等,木的本質形象就是“生”,向陽而生,或會凋零,但總會生機勃勃,向上而生。
比如火,可以類比火焰、太陽、思想、爆裂、戰爭……等等,其本質形象是“發秀”,不斷把能量向外發散,當能量發放完了,就沒了,所以火有毀滅的特質,需要燃料,木就是火的燃料,讓火的能量能繼續,因此,打仗不能只想著去打去殺,打仗前先考慮如何讓自己不自我毀滅,就要解決背後的資源問題、要考慮人文問題,這就是木生火,這也是五行之間的相生之道。
比如金,可以類比刀劍、金屬製品、剪裁、切割、鋒銳……等等,其本質形象是克伐。當草木太過旺盛,會遮擋Sunny,就要適當地剪裁掉多餘的枝葉,這樣不會讓草木受損,反而更有利於草木生長,這就是金克木,也是五行相剋之道。
可以說陰陽五行理論是古代中中國人形而上的思維模式,是大道至簡的體現。中國古人從這些樸實的辯證思維裡面發展出了眾多的學派,其本質其實還是以處理人與自然(社會)關係為核心。
東西思維與文化對碰古代中中國人注重觀物取相,取象比類。而西方人不像中國那樣注重識別、分類、分辨的觀察辯物、定性。
他們反而是注重形體,側重於事物的要素、結構,重定量。
近代自然科學起源於古代希臘,古希臘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與中國大不相同。古希臘有十分優越的自然條件,他們沒有來自大自然的威脅於壓迫。因此,古希臘思想家不必把自然和人籠統的、不進行區分地進行思考,而把自然作為人的對立物進行考察。所以,最早的希臘哲學家也是自然科學家。
如果說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還帶有樸素的辯證思維,到近代經過培根和牛頓的創造性研究,它又有了極為重要的變化,它把自然界看成一個個獨立的系統,在進行考察研究時,就要分詳盡,注重實證,力求精確,以達到能建立合乎嚴謹的邏輯法則為目的。正是這一種實證思維把概念與觀念具體化,具有精確性的性質,而精確性是西方近代思維的一大特徵。
所以,到了現代社會,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社會工業化的發展,中中國人的傳統哲學思維模式已經不能在實際社會生產過程中得到很好的支撐作用,所以,只能在中醫、堪輿、命理、玄學……等依靠傳統文化思維為理論基礎的行業裡面出現。或者以一種哲學思維模式出現,成為個人修養或者企業文化的支撐。
然而,這並不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了生命力,正正相反,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科學進行開拓性研究的理論基礎,除了什麼計算機二進位制之類的例子外,把“陰陽”理論在科學領域中得到體現的,就是量子物理學中著名的雙縫干涉實驗。
-
19 # 味哎兒
(陰陽圖示)
陰陽學說是一種形態的描述述詞,哲學上用成二分法或矛盾論,物理學用成作用力反作用力,化學上用成電荷的失去或獲得一個電子時的正電負電,數學上用成1與1的排序及統計的1或2的確定,政治學上用成好與壞的示例式。等等。
只不過各應用側重不同,從而描述時都不周詳精確,因而使陰陽不可替代,呈萬年以來沿用至今不變不改的狀態。
陰陽解釋的是,物體內外共裡兩大狀態,這個狀態呈一方若強,則另一方就弱;一方若小,則另一方就大;只有雙方強弱或大小均衡,才各方一致一樣平等平均的。
這一描述,比矛盾的兩個一個主要另一個次要全面周詳些,比其它各學科綜合及精確些。
因此,不論一個人擅長哪學科,若明陰陽說都可納入陰陽內,而不可能反過來,把陰陽塞入其擅長的學科裡。
(解剖事物,古中中國人述成劈混頓)
也就是一個事物解剖開後,可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描述被剖事物內外狀態,可用1.1或1.2描述被剖事物內外狀態,但都沒有用陰陽描述的全面周詳細緻精確。因為陰陽可描丿述出三態式,其它式描述僅二態式的。
所以非陰陽式僅列及用兩個極端態,而陰陽列及用兩個極端外還強調中的中間態。
這就是非陰陽者都是:要麼對,要麼錯,兩選一的。
而陰陽者,也羅列出對與錯兩態式,但強調對與錯中間的不對又不錯的狀態。此被學術詞中庸表述。
真正的陰陽是由細胞分裂與原子核裂變的圖示得出來的。即:
(四象生八卦及八卦生16式等)
(述詞是:1生2;2生3;3生萬物)
-
20 # 一老沈一
但是,“陰陽”和“五行”,都是上古先民的樸素哲學思想,反映著當時的人們,對自然界的直觀認識。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和“五行”,才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含義,被描繪成宇宙間的絕對規律,甚至成為朝代輪換的“定數”。
這個演變過程,敘述起來比較複雜,篇幅小不了。作為問答,只能簡而言之。
就“陰陽”和“五行”的現代“實效應用”來說,我認為,必須充分尊重上古先民的智慧,從中吸取有益成分,但也不必事事套之。現代科學分門別類已十分精細,各樣的問題有專門的科學去研究。如果仍然把“陰陽”和“五行”當做“萬能靈藥”,凡事都以此解釋,一定是不行的。
一“陰陽”,是上古先民對世界觀察後作出的概括——天有日月,人分男女……,很多事情,似乎都存在“陰陽兩極”。
老子和孔子,都談到“陰陽”現象。老子更多講到了“兩極” 的轉化。
在兩千五百年前,這樣的認識不能不說很珍貴,但也要說是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
但是,這種哲學思想影響極其深遠,滲透到當時和以後社會生活的種種方面——包括對宇宙星辰執行的看法;對寒暑變化和曆法的看法;對世間事物和歷史發展的看法;對生物和人生老病死的看法,等等。
特別是其中關於“兩極”轉化的思想,實際上也就是現在哲學中所說的“矛盾及其轉化”的思想,十分可貴,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具體科學問題,還需要具體的科學學科來解決。比如,電子和正電子,正離子和負離子,儘管也各是一對“矛盾”,但如果依然用“陰陽”來表述,未免就不知所云了。
二“陰陽”的問題,相對還比較簡單。“五行”則更為複雜。
最早提到“五行”的,是《尚書.甘誓》。學者們說,這是禹和有扈在叫做“甘”的這個地方作戰時的誓詞,所以,《墨子.明鬼篇》全文引此篇時,用的是《禹誓》的名稱。
《甘誓》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後來,對“五行”和“三正”,就有了各種解釋。
究其根源,最早的“五行”,應該是指天體執行現象。
《管子.五行篇》說:“經緯星曆,以視其歷;通若道,然後有行。……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
《史記.曆書》雲:“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又《史記.律書》說:“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
《漢書.藝文志》曰:“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
“五行”,就是“五星”執行的規律。
“五星”,也即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不過在戰國之前,“五星”不是叫這樣的名字,而是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和“填(或鎮)星”。
“五星”,在古代被稱作“五緯”。這是相對於被稱為“經星”的“二十八宿”而言的。上述“五緯”星中,“填(鎮)星”的執行週期最長,需要二十八年執行一週天,因此以其確定了“二十八舍”,就是每一年走到什麼位置,由此確定了二十八個星座為“二十八宿”,以便進行觀測。《淮南子.天文訓》稱“填(鎮)星”“歲鎮一宿”是也。
三上古先民,在觀測天文的同時,也在觀察地上的世界。
最早,有了“六府”的觀念——《禹貢》曰:“四海會同,六府孔修。”
什麼是“六府”?《左傳.文公七年》說, “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
大概因為前五種屬於自然界,最後一種“谷”,是自然界的產物,所以又有了“五材”或“五才”的說法。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宋子罕說:“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
《後漢書.馬融傳》作“五才”,章懷注曰:“五才,金、木、水、火、土也。《左傳》宋子罕。”
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材”,後來就逐漸往“統一”上走了。
《漢書.律曆志》說:“五星之合於五行:水合於辰星,火合於熒惑,金合於太白,木合於歲星,土合於填星。”這種結合,大約在秦末漢初。
四關於地上的“五材”,其實在《尚書.洪範》中,已經稱為“五行”。《洪範》加工定稿約在春秋。戰國時的《墨子》,也說到了“金木水火土”。但當時,這種說法紛紜複雜,難以統一,各路學者也不在意。
但是在秦末漢初,地上的“五材”或“五行”,與天上的“五星”結合之後,“五行說”很快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個變化,是從《呂氏春秋.十二紀》開始的。裡面,把“五行”,和五日、五帝、五神、五蟲、五音、五數、五味、五臭、五時、五方……,總之一切,結合了起來。
這之後,《淮南子.天文訓》將“五星”,改稱為“五神”;把原來的“五神”改為“五佐”。
劉向寫了《洪範五行傳》。《漢書.五行志》又在此基礎上寫成。於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人感應”的理論。
這個理論,首次把“陰陽”思想和《呂氏春秋》的“五行”思想,結合在了一起。
有人說,齊國鄒衍在戰國時就提出了“陰陽五行說”。這個說法應該不確。鄒衍,提出的是“五德終始說”——帝王的道德分五種,輪流統治天下。其與上述的“陰陽”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結合的思想,是不一樣的。
“五行”,如果作為一種樸素的、辯證的哲學思想,是有其意義的。但如果便成了一個“筐”,所有事情都往裡面裝,肯定就不行了。
還是那句話,現在的科學已經很發達了,俗話說“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屬於什麼範圍的事情,就需要那個範圍的科學學科來解決,籠統地以“五行”來解釋,應該不靠譜。
至於漢儒們搞的“天人感應”的那套理論,就更不行了。
陰陽五行理論是古人從世界萬物總結而來的東西。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的那種事物都能理解到陰陽五行。各種事物都實際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