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1938788879

    淺談建築與城市景觀

    在城市建設及城市改造過程中,人們對建築作品外觀和室內設計非常重視,而往往忽略了建築與城市景觀的協調關係,不少的歷史環境遭到破壞,城市特色在消失,城市景觀變得雜亂無序。本文就建築與城市景觀的關係進行淺表的分折與討論,望能提高城市建設者在建築創作過程中對城市景觀的重要性的認識,將建築融入城市景觀的大環境中。

    一、建築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

    城市景觀是給人們的視覺感受,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文化古蹟、建築群體以及城市的各項功能設施等物象,還包括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藝術傳統以及人們生活、活動所反映的文化、習俗,精神風貌等。在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基礎上,城市景觀始終不斷的更新著,增添著新的內容。現代城市環境具備安全、衛生、便利、舒適等基本物質條件,同時又有著傳統文化特色及優美的、有活力的藝術空間。如公園、綠地、廣場、街道等。

    城市景觀透過各種物象來體現,稱之為“要素”。自然物和城市人工建造物都是構成景觀的要素。大至自然地形,開闊空間,小至欄柵圍牆,小橋坐凳等。在城市景觀中,自然物具有自然美,人工建造物具有工藝造型美。如果把單一的要素,如建築物,道路鋪裝,街燈,花壇等,有機地組合起來,就能達到空間環境構圖的效果。

    建築是城市景觀的核心要素,往往因為建築的歷史地位、歷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藝術造型等,便其成為一個城市的象徵。如北京的天安門、延安的寶塔、拉薩的布達拉宮,以及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等。因此,建築的造型、尺度、比例、風格、色彩等都對城市景觀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建築是構成城市輪廓、空間構圖、標誌的主體物,城市景觀離開建築將是暗淡無光。

    二、建築與城市景觀的協調發展

    1971年《馬丘比憲章》中規定:“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築及空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統中的一個單元。”197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制定的《內羅畢宣言》中指出:“應特別注意對新建築物制定規章並加以控制,以確保該建築物能與歷史建築群的空間結構和環境協調一致。”這些公約告誡我們:新建或改建現有建築時,應尊重現有的城市景觀,在現代建築元素引入時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例:高明市明城鎮,鎮上有明代建築文昌塔,東洲書院等古代民族文化建築群,因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擬建一座大型的,綜合性的“商貿城”,關於“商貿城”的風格特色一度成為人們及設計者爭議的焦點,有人主張體現現代的建築風格,但有人提出,建築應考慮明城的歷史、人文景觀等因素,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最後,“商貿城”的設計在空間,建築風格上都以明朝建築風格為主,淺灰色的外牆主調,淺藍色的琉璃瓦,古典精緻的細部裝飾,將建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使明城的歷史環境和文化景觀得以延續和發展。

    城市的建築都有著時代的烙印,每個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因其社會和自然條件的原因,形成自己獨有特色。如深圳的現代化氣息,蘇州的江南水鄉韻味,青島的濱海城市風貌等等。社會的不斷髮展,給建築帶來新技術、新材料、新形式的變革。不同的時代建築,因其功能、風格、材料等因素的影響而各具特色,有鮮明的個性。尊重歷史,尊重環境,並非提倡建築盲目“復古”,是要建築與周圍環境協調,與之有機結合起來,同時突出個性,不斷地給城市增添新的風景點。例如:貝聿銘先生的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面對建於16世紀的古典式建築,貝先生沒有采用仿古式的折衷主義形式,而是採用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現代氣息給建築增添了新的生機,這無疑是創新的體現,同時,精緻簡煉的三稜錐與老建築物沒有任何可比性,從而使金字塔對原有氣氛的破壞減到最少,而且三角形是一種最古老、最純粹的幾何形,這又與原建築氛圍的悠久歷史相吻合,使建築既具突出的現代風格,又與原有環境相互協調。

    三、建築在城市景觀中的設計中思路

    建築在追求土地開發利用價值的同時,要滿足甲方及規劃部門的要求,更應注重社會文化效益和環境效益,延續城市歷史,進而塑造與其身份相符的建築氣質,既能融入城市景觀,又突出建築個性。

    城市景觀是城市發展的積澱,它蘊涵著豐富的物質和人文財富,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保護歷史與地域的人文環境,與日新月異的建築創作風格一樣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建築創作應從城市既有空間環境、社會傳統文脈中繼承精髓,去其糟粕,努力維護其延續與發展,協調環境,創造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90後的初老症狀已經顯現你滿足了幾個特徵90後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