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想登上龍虎榜
-
2 # 機械智造師
以少勝多的戰例其實不光實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在現在戰爭中其實也有不少這樣的戰例。我覺得出現以少勝多的局面,可能兵器裝備只是佔據一小部分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在於軍隊整體實力,士兵整體身體素質,技戰術水平,各級將領的指揮才能等因素,當然也包括整個軍隊的武器配置和單兵配置。如果非要說武器在整個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麼大家都熟悉抗日戰爭中,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武器都要比日軍的配置差,但最後我們還是打贏了侵略者,所以說武器並不是決定以少勝多的關鍵因素。那麼什麼因素是關鍵因素呢?就是作為武器之外的軍人的戰鬥意志,還有將領的指揮才能。
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工業革命後的熱兵器時代,以少勝多的局面經常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與阿根廷曾經打過一次區域性戰爭,“英阿馬島戰爭”,熟悉這場戰爭的人都知道,在戰爭初期其實英國的的不利因素很多,首先馬島距離英國本土十萬八千里,而距離阿根廷卻很近,這就意味著英國是跑到阿根廷的家門口去打仗。其次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全國的工業化基本被摧毀,當時要遠征阿根廷奪馬島,必須要噸位大、續航能力強的大型軍艦,但是此時的英國只有從二戰退下來的老式軍艦,無奈之下又改裝大型貨運船隻,這才勉強組建起一支遠洋艦隊。儘管武器比不上阿根廷,但是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決定這一杖必須得打,因為當時阿根廷軍隊在馬島上做出了對於英國士兵過激的行為,讓他們下跪,並把影片傳回了英國本土,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英華人,士兵從上到下都對阿根廷充滿不滿,個個戰鬥意志高昂,主動請戰。而且在這次戰爭中英國的將領都是從二戰退下來的經驗豐富的將領,有很強的指揮才能,雖然是敵眾我寡,而且是遠洋作戰,但他們憑藉出色的謀略,英阿馬島戰爭以阿根廷的失敗而告終。
-
3 # 幻聽133
那時候的沒有現在的殺傷力巨大的熱武器,主要的戰鬥力就是人力,那麼可操作和引導的空間就大了,
天時地利,都是很難抗拒的東西,而氣勢和人心也有太多的文章可作,
通訊不便的情況下,排程不靈活,聯盟的情況下的貌合神離,甚至人太多機動性差,補給糧草被偷襲之後甚至人太多就可能變成拖累,失去戰鬥力,
還有地勢方面,有關有城可守,或者有山有林可以遊鬥,機關陷阱,放火下毒,等等等等,
人會疲勞,更會恐懼,反正我說的很簡單直接,不是長篇大論,結合一下實際,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當然了,你要是把兩邊差距極大的數量,扔到一起正面砍,那怎麼說都不好使,
斯巴達勇士,三百擋住那麼多,也是依靠溫泉關,而且還是輸了,所以說,不能剛正面啊。
-
4 #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冷兵器,人少勝多,肯定有各種因素存在,具體到某一場戰爭,就是得分析敵對雙方當時的種種。勝之有理,敗之活該。
-
5 # 告鳥之
假設你是古代軍隊裡的一名普通士兵,站在軍陣的的中間。前面計程車兵和敵人接觸了,他們展開了廝殺,你在後面能知道他們的戰況嗎?恐怕未必知道吧!現在不管軍令如何,你內心一定展開激烈思想鬥爭,前進還是跑?當突然看到前面一個己方士兵向你跑來,你就會覺得前面戰況可能不好,內心裡讓你逃跑的念頭就會逐漸佔據上風,逃跑會產生鏈式反應,逃跑的人越來越多,直至整支軍隊整體潰逃。這時候計程車兵,為了逃命會不惜一切,扔掉裝備漫無目的的一心逃跑,就像發生了踩踏事故的人群。兵敗如山倒,到了這個時候,沒有任何辦法能夠約束住恐慌的人群了。
-
6 # 未央阿房
古代確實出現了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爭,有一些人甚至可以戰勝兵力超過自己十倍甚至更多人的敵人,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分析,戰爭勝利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呢,是軍隊數量還是武器呢?這些因素當然對於戰爭影響非常大,我們先說說武器,好的武器和盔甲當然能給軍隊帶來更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對於古代冷兵器時代其實武器的好壞差距並沒有那麼的明顯,遠不如現代戰爭中的差距那麼大。軍隊數量當然也會有很大影響,畢竟俗話說的好,人多力量大嘛。但是事實上歷史上發生的以少勝多的戰爭人數多的那一方往往武器裝備也不會差,那麼就說明這兩樣並不是決定戰爭能否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什麼才是呢,我認為是士氣以及將領的指揮,就比如淝水之戰,苻堅八十多萬大軍號稱投鞭斷流,但是因為國家初建,士兵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凝聚力,更不用說士氣了,因此一觸即潰,被謝玄八萬軍隊就打的潰敗。同樣的,將領的指揮對於戰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參考秦趙長平之戰,雙方實力相當,但是因為紙上談兵的趙括,趙軍被打得潰不成軍,被秦軍坑殺幾十萬人。另一個參考是陳慶之,七千白馬義從硬是穿過幾十萬大軍封鎖,殺穿整個北方。這也就是以少勝多的原因,士氣和指揮。
-
7 # 使用者105531342890
這跟古代的社會風俗人情有關,具體有三點
1.古代缺乏聯絡工具,混戰中看不到指揮,各自渾戰的場面常有,特別是在地勢兇險的戰場。這就給了人少但易指揮排程的一方的優勢
2.古代的作戰士兵的心理狀態與現在區別非常大,他們並非像小說書上寫的軍紀嚴明,令如山倒,相反,多數情況下恰恰相反,古代士兵多出身草莽,不識字,不但兇悍,而且帶有“山野草民”的濃重氣息,很難被教化,說白了,就是帶有“匪氣)戰場上,遇順境則進,遇逆境則散,散後再聚,這是常態。說白了,遇到強硬對手,馬上作鳥獸散在古代戰場是常態。並不是現代人認為的在督戰官下的死戰
3.同樣是資訊的流通,一方造出的新技術並不能馬上傳播到另一個地方,這也是偶然產生新技術的,新武器的古代人少一方勝出的重要原因
-
8 # 史話戲說
除此之外,人數僅僅是影響勝負的因素之一,還有很多因素會導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類的情況出現。舉幾個例子。
部隊素質。在大部分時代的戰爭中,如果雙方的科技水平相近,人員素質就會成為決定勝負的一個極重要因素。更加精銳的部隊在士氣上更加穩定,能夠承受更多的傷亡而不退場,在“逆風”情況下也能繼續作戰更久。面對素質較低的部隊,訓練有素的部隊憑著高交換比擊敗對方,使對方先行潰退,也是很正常的。
一波捅穿大膽查理的“新式軍隊”、後來又在義大利吊打當地步兵的瑞士部隊就是很好的例子。
戰場寬度和戰術。這兩個東西有必要放在一起說。
事情是這樣的。受到戰場條件的限制,人數多到一定程度的部隊,可能根本就無法在一個戰場上完全展開。因此,有時雙方明明人數差距明顯,正面寬度卻是一樣的。在這種時候,人數更多的那方其實也根本拿不出自己的人數優勢來,因為和敵方的接觸面還是1:1。
因此,人數較多的部隊也經常選擇分兵。但是分兵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數優勢的同時,也給了敵方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能妥善地集中力量,總人數較少的那一方也可以在區域性形成人數優勢。
還有就是防禦工事之類的力量增幅器。“力量增幅器”這個說法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它指的是一切能讓部隊發揮更大作用的因素,而在冷兵器時代,最常見的力量增幅器就是防禦工事。取決於情況,妥善駐紮在防禦工事裡的兩百名士兵,也許可以和五百名在平地上列陣的戰士發揮相同甚至更好的作用。設計優良的防禦工事,也會在最大程度上抵消對方的人數優勢,強迫對方打自己無準備之仗。
影響勝負的因素還有很多,但今天只是舉幾個例子。戰鬥不是簡單地用兵力去比大小,而是牽涉到諸多要素的綜合博弈。
-
9 # 為活而累
那時多肉搏,夾路相逢勇者勝。指揮者是鼓舞人心的主要基礎,完勝的結果是決策者與勇敢者的生存之道,現在也適用!就這麼簡單!
-
10 # 光著腳丫踏青
知識普及少,情報資訊傳遞慢,人越多權力就越集中,機制也就越臃腫,以少勝多可以理解為一點破面。個人見解,懶得打字,還有許多沒打,一起瞎聊聊。 歷史愛好者
回覆列表
謝邀,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瞭解一個詞“剩餘者偏差”。就好比我們常說的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一樣,我們所學的歷史記載也存在這樣的情況。戰爭中以少勝多只是特例,以強勝弱才是常態。即使是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力中,大部分也集中兵力在區域性對敵人形成優勢兵力,從而獲取戰鬥的勝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孟良崮戰役中殲滅張靈浦的74師。具體過程我就不在這裡重複了。所以說不要迷信以少勝多的奇蹟,戰爭不是兒戲,按部就班才是致勝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