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niki1213

    今天“立秋”,是傳統節氣中的重要節氣之一。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體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專家提醒,秋季養生,凡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精神情志,皆以“養”和“收”為原則:起居宜“早睡早起”,飲食需“少辛多酸”,鍛鍊宜輕鬆平緩,精神需安神養氣。

      飲食調養:“少辛多酸”慎進補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

    在立秋過後,很多在夏天裡食慾比較差的人,食慾逐漸好轉,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不過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再多增加肉食。那些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風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肉食太多。

      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起居調養:“早睡早起”忌貪涼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

      立秋時節,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白天仍然炎熱。此節氣中多加強夜裡的睡眠時間很有道理,正好藉此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養收之道”的養生原則。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睡前可吃些養心陰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溫水泡腳,可助睡眠。

    “秋凍”,是順應秋季自然收斂的養生需要。適當秋凍可保證機體從夏熱順利過渡到秋涼,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抗寒能力,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環境,這對冬季常見的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專家建議,在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的初秋別忙著加衣,特別是青壯年,原則是“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秋天也是鍛鍊孩子禦寒能力的最好時段,增強他們的抗病能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專家提醒,初秋別給孩子穿得太厚,孩子極易因出汗而把內衣浸溼,待安靜下來後,風一吹,就容易感冒傷風。而應根據孩子的年齡、體質和氣溫變化靈活掌握“秋凍”,使其逐漸適應。但自身調節能力較差的幼兒、禦寒能力減弱的老人、患有氣管炎、胃炎、慢性病,以及體溫調節功能差的人不適宜“秋凍”。

      同時,入秋之後,晝夜溫差大,而人體免疫力極大降低。長時間吹空調、風扇,或是在比較涼的夜間睡涼蓆,都可能導致區域性痠疼、腹瀉等問題。而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涼而復發。

    運動調養:輕鬆平緩不過度

      立秋後,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期。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專案。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專家建議,登山是立秋之後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迴圈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爬山時溫度變化較為明顯,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此外,立秋後郊遊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宜進行此項運動。對年老體弱者,也不可一味強調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不測。同時,入秋後可逐漸進行一些步行、太極拳、洗冷水浴等耐寒鍛鍊,有助於提高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統的功能。秋季人體的柔韌性和肌肉的伸展度下降,運動前要熱身以舒展肢體,運動中不應突然加大運動量。

    精神調養:安神養氣莫悲秋

      秋風秋雨使人愁,這並不完全是審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著一定的生理原因。大腦底部的松果體,能分泌褪黑激素,它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抑鬱不歡。夏日,由於Sunny充足,這種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後,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分泌增多,情緒自然就容易消極,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此外,在低溫條件下,人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於受抑狀態,易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進一步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專家認為,要克服悲秋情緒,在精神調養上,應培養樂觀豁達的胸襟,保持心情舒暢,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要少一些懷舊情緒,多想想美好的未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以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宜安養神氣,寧神定志,忌抑鬱惱怒,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氣清肅,保養肝臟。對呼吸系統來說,大笑能使肺擴張,人在笑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暢。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吸收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隨著流暢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 2 # 蛙友生態家園

    中醫認為肺主秋季,而燥又為秋季之主氣,肺為“嬌髒”,不耐寒熱,肺又透過鼻與外界相同,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出現鼻孔乾燥、嗓子乾燥、面板乾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乾結等不適。

    立秋養生的三大原則

    一、少吃辛辣多潤肺

    注意要少吃辣椒、生薑等辛辣食物,燒烤也要少吃。入秋後氣候逐漸乾燥,如果再吃辛辣,對養肺不利。可以多吃一些蓮藕、孛薺、百合、銀耳,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的作用。

    三、少吹涼風多安神

    秋天就別再過於貪戀涼風,開空調,最好避免面板直接被風吹,尤其是敏感的面部和脖子等處的面板,不妨用絲巾遮擋一下脖子。

    立秋到來之後天氣會逐漸轉涼,並且人體處於秋季乾燥的環境中很容易出現“乾燥症”。所以從養生角度來看,立秋應以滋養津液為主,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那麼,立秋養生吃什麼比較好呢?

    01炒雙菇

    【材料】蘑菇、香菇、胡蘿蔔

    【做法】香菇提前泡發,切成薄片。蘑菇和胡蘿蔔同樣切。然後熱鍋放少量的油,加入蔥花、菌類、胡蘿蔔一同炒制,最後加入水燒開,調味勾芡即可。

    【功效】潤燥、益氣滋陰、增強免疫力、抗衰老。

    02薏米山藥排骨湯

    【材料】排骨、山藥、薏米、枸杞、姜

    【做法】將提前浸泡好的薏米和排骨一同燉煮,需要燉25-30分鐘左右,薏米和排骨才能熟透。薏米和排骨一同煮爛後,加入山藥,再煮10分鐘加入枸杞,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具有滋陰補腎、健脾潤肺、潤澤皮毛等作用。並且老少皆宜,特別適合溼熱痰滯和面板粗糙者。

    03雙海生津

    【材料】海帶、海蜇皮

    【做法】海帶、海蜇皮洗淨,海帶加熱至熟切絲,海蜇皮切絲,隨後兩者混和加入薑末、醋、糖、麻油調製而成。

    【功效】潤燥,清熱,補血美容。對慢性乾咳、咽喉炎等有益。

    04山藥蘿蔔排骨湯

    【材料】排骨、白蘿蔔、山藥、蓮藕和生薑

    【做法】排骨焯水過後放置鍋中,加入清水,新增蔥姜等調料燉煮,燉煮15分鐘。然後將山藥、白蘿蔔和藕斷加入到排骨中,再進行燉煮15分鐘。然後調製小火燜至半小時左右,然後加入食鹽和胡椒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可以滋陰潤燥、補脾腎,尤其是其中的蓮藕可以緩解秋季的“乾燥症”,延緩面板的衰老。

    05沙參百合鴨湯

    【材料】北沙參、百合、肥鴨肉

    【做法】將鴨肉切成小塊,與百合、沙參同入砂鍋,加水適量,文火慢燉,待鴨肉熟後加入食鹽調味,飲湯食肉。

    【功效】滋陰潤燥、潤肺止咳。

    06栗子燉白菜

    【材料】栗子、白菜、食用油、鹽、高湯

    【做法】將栗子去皮,切成兩半;白菜切成長段。然後往鍋中放入適量油,加白菜炒一下,然後加入栗子、高湯(沒有可放清水)、適量鹽,煮至白菜、栗子熟透即可。

    【功效】健脾腎、補陰潤燥。

  • 3 # 麥豆醫生

    今日立秋,意味著孟秋季節的正式開始。秋風帶來秋高氣爽的宜人氣候,此時切勿忽視了養生。

    因為夏季過多的耗損需要及時補充,所以秋季亦應特別重視養生保健。

    這個部位,經常按,百病消:

    1、找準部位:

    手指的指甲生長邊緣的角部,也就是指甲蓋兩旁(見照片所示)。

    因為指甲生長邊緣,有著密集的神經纖維,較為敏感。

    稍微給以刺激,就會迅速傳到植物神經。接著調整其平衡,促進其運動,調節其功能,從而達到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目的。

    2、病症不同,按壓部位也不一樣:

    呼吸系統的病變及症狀——按捏拇指指甲邊緣;

    消化系統的病變及症狀——按捏食指指甲邊緣;

    耳部的病變及症狀——按捏中指指甲邊緣;

    迴圈與泌尿系統的病變及症狀——按捏小指指甲邊緣。

    3、按摩方法:

    用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從兩側捏住另一隻手的指甲生長邊緣的兩邊進行按捏。

    每個刺激20次(約1分鐘)用這種方法,每天堅持2——3次。

    4、按摩強度:

    按捏時覺得有輕微刺痛感即可,過輕達不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過重有可能使面板受傷。

    5、按摩的同時,輔以腹式呼吸:

    進行指甲按捏的時候,可結合腹式呼吸法一起操作,這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腹式呼吸:吸氣時,將腹部鼓起;呼氣時,小腹凹進去。

    每天花2分鐘按一按,只要你方法得當,抓住要領,能夠調理很多疾病哦!

  • 4 # 康愛多網上藥店

    夏季太過炎熱,許多人都盼望著秋天的來臨。而立秋已經來到,雖然高溫仍未散去,但也有秋季來臨的蹤跡了,在早晚的時候天氣比較涼,就容易出現各種疾病了,而養生就成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

    立秋後如何養生才更健康?

    1、飲食方面

    隨著立秋的來臨,現在早晚我們的溫差會比較大,但總體的氣溫也是比較高的,所以在生活中仍然是要堅持祛暑清熱的,但也要多吃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畢竟“秋燥”會讓我們出現面板乾燥等等問題。所以建議在生活中,應該多吃蔬菜、水果,同時可以吃一些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等食物。

    2、生活起居

    當過了立秋之後,天氣也會逐漸轉涼,而因為氣溫變化比較大,容易出現感冒等等情況,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注意避免風寒侵襲。另外,在起居方面,早睡早起是個不錯的習慣,同時,因為“秋燥”,所以生活中也應該注意保持一定的溼度,注意補充水分。

    3、情緒方面

    古人說,“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秋天也是一個情緒比較容易波動的季節,容易出現抑鬱,也容易因為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而在這期間,我們更是應該多注意情緒方面的養護。所以,建議在生活中,應該注意清靜、安寧,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4、食品、衣物需防黴變

    因為在立秋的時候,天氣比較悶熱,偶爾也是可能會有降雨,而這時候食品、衣服也是很容易出現黴變的情況的。而一些黴變的食物如果沒有注意就吃下去的話,就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問題的;而衣服、被子黴變則容易導致面板過敏,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多注意。

    腎虛、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口腔潰瘍、面板病等等,怎麼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趣味的健康知識,幫您識破健康謠言,走出用藥誤區!

  • 5 # ablaze794

    人體與外界接觸的部位總共有三大防線:面板、胃腸粘膜和呼吸道粘膜;在這其中,呼吸道粘膜是“重中之重”,肺不得不說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防禦器官,最脆弱且更容易和外界接觸;肺“主呼吸之氣”,與口鼻直接相通,氣體可以直接入肺。而且,肺部還主持著人體的水液代謝;也就是說,既然如此重要,那在立秋之後一定要靠譜保護肺部健康。

    “肺”最怕什麼?

    最怕燥氣:立秋之後,氣候越發乾燥,此時多見口鼻乾燥、無痰乾咳以及面板乾裂等問題,燥氣會影響肺部健康。

    肺怕熱:肺是一個嬌貴的臟器,很怕熱,受熱之後很容易出現咳喘等問題。

    肺怕霧霾和有害氣體:霧霾、長期吸菸、二手菸等“不健康氣體”都會損害肺部健康。肺每天要吸入大量的空氣,其中混雜著的粉塵顆粒、微生物和一些化學物質都在威脅著肺部健康,時間一長反而會導致肺部出現相關疾病。

  • 6 # 大媽聊養生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到來,立秋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1.立秋民俗

    秋風一來,胃口又開,民間有“貼秋膘”的傳統。

    貼秋膘以食肉為首選,燉肉、烤肉、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等等......

    2.農事

    經過了希望的春天、激情的夏天,農民朋友終於迎來了豐收的季節.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

    今年立秋的具體時間為8月7日21:30,不少地方已經從暑氣中降溫。

    3.養生

    立秋後,氣溫由熱轉涼,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

    少開空調:

    “秋老虎”的來臨,讓很多人還是覺得如夏天一般,因此還是通宵開空調。立秋以後,即使再熱,早晚天氣都會偏涼一些,因此,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此外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

    少吃寒涼水果:

    早睡早起:

    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可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

    4.飲食

    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溼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瞭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5.運動

    進入秋季,是展開各種運動訓練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個的詳細情況挑選不一樣的訓練專案。可是,秋天養“收”的時分,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秋天是訓練的好季節,但此刻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期間,故運動也應習慣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宜挑選輕鬆 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恰當的運動訓練,能增強機體習慣冰冷氣候的才能,但切勿搞得汗流浹背,當週身微熱,沒有出汗時,即可中止,此刻能確保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此外,秋季運動還要格外留意防秋燥,每次訓練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彌補些鹽水,彌補時以少數、屢次、緩飲為原則。

    你養生了嗎?

  • 7 # miao愛曬太陽的貓

    立秋並不意味著天氣會馬上轉涼,還有秋老虎,秋老虎過後,天氣才會轉涼。所以剛立秋時,還是要注意防暑降溫。

    秋季養生要注意以下方面:

    1,著衣不宜過多

    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偶有涼風,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便在同一個地區,也會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出現,因此衣服的增加應根據氣候逐漸增加,不要一下子穿很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感冒。春捂秋凍說的就是這個理。

    2,養肺

    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力下降,易生疾病。可適當食用蜂蜜、芝麻、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可益胃生津,有益建康。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疏,食酸以收之。

    3,防秋燥

    預防秋燥要多喝水、豆漿、粥,多吃一些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如蘿蔔、梨、蓮藕、荸薺。少吃蔥、姜、蒜、辣椒、胡椒等燥熱食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防加重秋燥症狀。 面板因秋燥易起皮,可做補水面膜及擦潤膚品。

    4,少吃秋瓜

    5,防感冒

    立秋後,白天炙熱晚上清涼,且早晚溫差大,容易感冒,夜間更易著涼,要多注意。夜間少用空調,要開空調就開除溼,多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出門帶雨傘、衣物等,備不時之需。

    6,適量運動 立秋後溼熱仍沒完全消退,所以此時進行運動鍛鍊要適量,避免運動量大、過於激烈的運動,尤其中老年人更要注意。

    運動前要做幾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之後也要有幾分鐘的緩和運動;為避免體力消耗過大,太陽曝曬下不宜運動過久;最好選擇早、晚進行運動鍛鍊。

    其實不管是秋季養生還是其它季節養生,在食物上來說很簡單,只要記住一條:多吃當季蔬果就行了。

  • 8 # 穴位養生堂

    以下為您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

    立秋要養肺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秋冬養陰。

    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陰、潤肺。 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於衰弱階段,而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陰陽調和,機體平衡的原理,要加強對這些器官的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立秋後,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少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的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蔔、木耳、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等。

    秋季是人體適宜進補的季節,但要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中醫理論中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指的就是這種關係。

    中醫論氣之“正”與“邪”是根據其“當位”與“失位”,及與人的“相應”與“不應”,各種微生物在微生態系統中“當位”,人與微生物“相應”,是“正氣”(此狀態對應了微生態的菌群正常);微生態失調是微生物種群在微生態系統中“失位”(此狀態對應了微生態學所指的菌群失調),人與微生物“不應”,是“邪氣”。

    在微生態平衡的情況下,微生態系統的各個層次都具有“自淨”機制,這也是機體“正氣”的重要內容。有益菌具有生態優勢,它在生態區形成一層生物膜,起著佔位性保護作用,與人體免疫系統配合,產生一種特殊的生物和生化環境,抗禦和排除外籍菌,成為一道御邪的生物屏障。水蘇糖是一種理想的的微生態調節劑。

    它不僅能起到平衡微生態的作用,還可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能起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的效應,具有“已病治病,未病防病,無病強身”的顯著特點。

  • 9 # 我就是我啊123456789

    立秋後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大補

    秋季意味著進補黃金季節的來臨,但進補也是有講究的,不適當的進補方法不僅無法發揮預期的效果,有時甚至會損害身體健康。

    中醫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的患者不宜用補藥。而且,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會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的保健養生也要把用藥膳的物件大致分為偏冷偏熱兩大類,不辨冷熱胡亂進補,容易導致“火上澆油”。如溼熱體質的人,就不能食用食鹿茸等進補,而應清熱祛溼;平時痰多者可多吃健脾益肺的食品,如山藥、薏米、百合、杏仁等;老年人喘咳多伴有腎虛,可適當吃些補肺腎之品,如冬蟲夏草、蛤蚧、核桃、芡實等。因此,進補前最好先請醫生把脈,對症進補,才能更好地發揮藥膳功效。

    立秋後的四大養生方法

    1、飲食養生

    少辛增酸

    《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因為辛味發散瀉肺,酸味收斂肺氣,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因此要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多吃橘子、檸檬、葡萄、蘋果、石榴、楊梅、柚子等酸味食物。

    多食滋陰潤肺食物

    立秋後燥氣當令,燥邪易傷肺,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百合、蜂蜜、菠蘿、乳製品等以滋陰潤肺。另外,因立秋時暑熱之氣還未盡消,天氣依然悶熱,故仍需適當食用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粥、百合粥、薄荷粥等,此類食物不僅能消暑斂汗,還能健脾開胃,促進食慾。

    2、起居養生

    早臥早起以斂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在起居上應做到“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秋季以晚 9~10 點入睡、早晨 5~6 點起床為宜。

    使用空調須謹慎

    立秋後天氣依舊很炎熱,很多人仍像夏季一樣,使用空調來降溫。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立秋後儘量不要在晚上睡覺時使用空調。因為立秋後雖然暑熱未盡,但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往往是白天酷熱、夜間涼爽。如在晚上睡覺時使用空調,容易使人出現身熱頭痛、關節痠痛、腹痛腹瀉等症狀。另外,睡覺時也不宜對著門窗,避免受到冷風侵襲而致病。

    3、情志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立秋後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心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4、房事養生

    立秋時“陽消陰長”,人體也到了“收斂”的時候,故應減少房事次數。因為人體若陽氣不足,可以藉助春天生髮之性、夏天陽熱之氣以溫養生髮陽氣,而陰精不足的人,則可藉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養陰精,故保精的觀念雖強調是冬季攝生之要領,實則從立秋就應開始。

  • 10 # 哎呦顧顧

    經過盛夏的暑熱,立秋後正是身體恢復的時候,那麼立秋後要如何養生呢?

    1、秋季養陰防濫補

    立秋過後易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狀,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應適量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比如銀耳、百合等,要儘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2、慎吃水果

    另外,冰鎮食物如棒冰雪糕等冰鎮食物也要減少,否則也會傷及脾胃,損失陽氣。如果要清熱祛暑,就多喝水、淡茶、菜湯等。3、起居宜早睡早起

    立秋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4、運動要適量

    立秋後溼熱仍沒有完全消退,鍛鍊的時候要避免運動量過大,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鍊;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面板;在高溫溼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5、保持心情舒暢

    人在秋燥的季節,很容易出現煩躁難安以及情緒抑鬱的症狀,這時要注意自我控制,並懂得自我疏解與調節,用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仙花什麼品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