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天天樂25920

    建議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一、課堂四十分鐘是關鍵。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都進行了精心的備課,對每一課的重難點都進行了用心的設計和把握,因此抓住課堂四十分鐘會事半功倍。二、睡前回憶法。睡前對今天學到的知識進行一個靜靜的回憶,不僅強化了已學知識,另外對沒有掌握住的知識也一清二楚,明早起來對沒有掌握住的知識再看一下就可以啦!三、多舉辦一些課外歷史探究活動。青年人尤其是學生探索欲比較強,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 2 # Struggle丶未來

    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單單把它當成一種枯燥無味的事物,應該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待它,因為從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到古人的那種精神和品質,以及他們在當時的那種封建社會中生存之道。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不能單單把他當成書來看,我應該把他當成一個故事或者一本小說,來慢慢品味其中的精華。

  • 3 # 背影看世界

    鼓勵!鼓勵!再鼓勵!

    一個人對一個東西不感興趣時,只有讓他覺得在裡面有成就感的時候,他才會感興趣。

    學生時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自己不喜歡一個科目,但是自己喜歡的人喜歡這個科目,他也就會慢慢的被同化,也喜歡這個科目。或者當他突然發現裡面的奧秘,在體驗成功的喜悅時,他就會越來越感興趣。

    我記得之前聽過一篇一個人分享他的故事,說他高中的時候並不喜歡,很討厭歷史,也不知道怎麼來記錄這些年代,後來班級來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歷史老師,這個歷史老師的方法很特別,她最喜歡叫不願意回答問題的同學回答問題。

    所以就經常會叫他站起來回答問題,因為也想在漂亮老師面前表現,所以他就開始積極的去背歷史,在各種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他發現原來歷史這麼有趣,原來歷史故事也這麼好玩,慢慢地他就越來越喜歡歷史,現在甚至對歷史像專家一樣的。

    興趣加鼓勵,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興趣,就要練習自己,使自己有興趣,至於用什麼方法,用階段性的獎勵方法,還是需要一個別人來敲打你,你一定要想辦法使自己去喜歡歷史。

    如果歷史是你的弱項,你就想辦法去喜歡他。可以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設立一些較小的目標,然後達到就可以給自己適當的獎勵,慢慢的自己就會越來越有興趣。

  • 4 # 曉帆輕舟

    歷史知識似乎不會立即給人帶來豐衣足食的實用價值,但是,一個人如果對歷史感興趣,熟知歷史,而且具備了健全理性的歷史觀,那麼,他的氣質、他的人文素質、他的價值觀與精神境界,相比起“歷史盲”的人士,無疑要勝出一籌。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非常多。

    【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第147頁】

    既然歷史素養關係到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所以,歷史素養需要從小抓起。

    然而,不知何故,在不少的少兒眼中,歷史似乎是一大堆毫無意義的、枯燥乏味的年代、姓名、地名、專有名詞、數字之類,他們覺得“學起來太累”、“學起來沒用”,以至於厭倦學歷史。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一方面,歷史很重要,應該學,而且應該學好,另一方面,不少孩子覺得歷史“沒意思”、“太枯燥”、“太難學”,敬而遠之。如果很多少年兒童抱有這樣的態度,“讀史使人明智”也就成為空中樓閣。

    少年兒童處在未成年,還不完全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大量少兒不喜歡歷史,主要責任不在於他們自己,而在於大人們。

    因此,為了讓學生們對歷史感興趣、把歷史學好,廣大的成年人應該行動起來,多方努力:

    (一)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孩子的“終身朋友”,自己在“學歷史”方面需要以身作則。

    如果家長們自己都對歷史沒興趣,如果家長們的歷史認識水平太差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顯然根本不可能帶動起孩子的歷史興趣。

    在一個關注歷史、人文環境良好的家庭裡,家長在屋子裡擺放一些有品味的歷史書,自己帶頭閱讀好的歷史書,經常與孩子們興致勃勃聊歷史的話題,經常帶著孩子們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一邊參觀,一邊饒有興趣地給孩子們講授,孩子們耳濡目染,歷史興趣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萌芽、壯大。

    (二)學校應該給學生們配備合格的、優質的歷史老師(而不是臨時由其他專業的老師客串歷史課),需要確保歷史課教學順利開課(而不是經常讓位於“主課”)。有專門的歷史老師可學,有歷史課可上,才談得上“提高歷史興趣,學好歷史”。

    (三)在系統歷史素養的塑造中,歷史老師承擔著關鍵作用,責任非常重大,需要敬業、勤奮加智慧。除了傳授具體歷史知識本身之外,老師更需要讓學生們感知歷史的魅力,儘可能讓他們形成關注歷史、“感悟歷史”的習慣,幫助他們養成鑑別歷史真偽的能力,養成健全的歷史觀。這些比單純的“教歷史知識”更重要。

    純知識的滿堂灌是不可取的。可以有很多生動的教學形式,例如:

    1.適當增加歷史討論,鼓勵學生們踴躍發言,暢所欲言。例如,秦始皇、王莽之類的極複雜歷史人物,非常適合於作為討論的話題。多稜鏡式的王莽——外戚專權者,“篡位者”,勤勞簡樸之君,天真虔誠的儒家復古主義者,大刀闊斧改革者,不切實際的“胡作為”者,從德高望重到身敗名裂…… 在老師的理性引導下,學生們圍繞王莽而展開熱議,有助於克服“臉譜化”思維定式,養成理性判斷能力,提升歷史興趣與認知水平。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2.給學生們適量推薦一點優秀的歷史讀物,引導大家一起讀。例如葛劍雄《歷史學是什麼》、何兆武《上學記》之類。

    3.徵得學校允許情況下,帶學生們參觀博物館與歷史紀念場所,讓歷史變得鮮活。與歷史的零距離接觸,身臨其境,非常有助於提升孩子們的歷史興趣和歷史領悟能力。

    4.引導學生們鑑別網路上的歷史知識的真偽,不被“偽歷史”所誤。

    5.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孩子們做一點實地歷史考察,鼓勵孩子們寫一點考察報告。

  • 5 # 江南思雨文化

    一,一本書《全球通史》

    文明系列較好的做到了遊戲的平衡性,而且還將作戰和大規模建設相結合。將視角上升到了各個「文明」的程度。時間跨度從史前到未來,這裡面的科技樹,幾乎就是一部人類的科技史。記住了科技樹的順序,科技史的脈絡還怕不能把握嗎?還有一個遊戲叫《刺客信條》系列。為什麼刺客信條會被盤點進來呢?是因為這個遊戲中古代西方歷史畫面製作得太精良了,讓人一下子就吸引進去了。

  • 6 # 史上雜談

    寫下這個文章題目時候,真真陷入沉思十來秒,整個大腦斷片了,啪一聲,又給續上了,嗯,這才接著往下吹,哦,不是,往下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片高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在學好英文,升職加薪不是夢的時候,學歷史有什麼用?

    歷史有什麼用,確實,沒有什麼現成的用,它不能帶給你升職加薪變現,不能讓你成為迷倒無數異性的魅力型男或靚女,它也不能讓你成名成家(所謂明星學者本質是商人包裝的IP品牌)

    歷史它是千百年前的那一堆故紙堆,是腐爛到灰都不剩的人物名字,是小時候媽媽口中的神話故事,是無數歲月長河當中偶爾泛起的某朵小浪花,再剎那間又復歸平靜,了無痕跡。

    歷史它只有且唯一的目的:帶給你思辨的能力

    思辨的能力,元能力,就是構築我們一切能力的能力,套用星球大戰的話來說,就是原力與你同在。那個原力,一個嬰兒從出生一無所知到最後成才,這一路過程,都是離不開思辨的底層思維,而今天我們很多人恰恰缺少了思辨的能力,我們習慣了被動不加思索的全盤接受,追求的是標準的答案。

    不信?不信我舉幾個例子。五十步笑一百步,一般認為解釋是什麼,那些逃跑50步的人去笑話逃跑100步的人,然而50步難道不也是逃跑嗎?還好意思笑話人家,對不對,標準答案。

    然而實際情況呢,春秋時期戰爭有個規則,就是失敗的一方跑了五十步以後勝利的一方就不能再追了,這是戰場規則. 這是那個時代的規則。 就像現在的交槍不殺一樣,真正的意思是你逃跑50步以後,敵人就不會追擊你了,你沒有必要逃跑100步。這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意思,但是沒有老師會教授春秋戰場法則,你也不會去考證這句話出處,你只要在考試卷子填上標準答案拿分就好了

    再有,每當我們遇見不公時候,長輩都是教導我們要以德報怨,用良好德行去感化你的對手,還說這是孔聖人教導的,孔子表示,這個黑鍋太大了,我不背,明明子日:以德報怨,何如?我回答的是‘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別人對你好,你就對別人好,別人對你不好,你就以耿直對等的態度回敬他,誰讓你當聖母了?

    對不對,可怕不,從小到大,我們學的是標準答案,還是學篩選過濾的標準答案,而且只學了一半,在這樣訓練專業工匠的這種灌輸式的記憶教育之下,我們已經可以習慣直接追求標準答案,答出來一百分,說的好,學生都是如此努力,已經放棄了我們的思辨能力,放棄去質疑標準答案能力,而我認為這樣的損失是無可彌補的,記得再多的標準答案,得到了再多再好的成績,都不值得拿你的思辨能力去交換,思辨是智慧的開端,智慧是你一生上天賜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從小到大,你周圍所有的人都是以成績高低來衡量你的一切行為,比如上課睡覺,拿著一本書,在睡覺,如果你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老師就會說,你看這個人睡覺的時候,手裡都還記得拿本書,而如果這個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看了就會說,看你這個人就難成才,看本書就知道睡覺。同樣一件事件,老師給你的評判標準就是完全不同,標準就是你的成績好壞。所以我們都是隻能做分數的奴隸。

    回到開頭說過的,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思辨的教育,歷史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領袖的教育,我們做不了一城,一國的領袖,至少我們要做自己生命的領袖吧。主宰自己的命運吧。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時代,在自己的時代裡,去建功立業。當人死以後,所留下的思想,事蹟透過文字流傳下來,他人生的是非成敗,總結的人生經驗教訓,就是歷史,我們學習它,就是不需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掉同樣的坑裡,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去試錯。

    學歷史,從學會問問題開始,從問一個好問題,然後用一生時間去回答這個問題。孔子是求仁得仁,亦復何怨,他老人家一生坎坷,卻從沒怨言,他回答了自己的人生問題,影響了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坦白來說,每個人都要當十幾年的學生,可是很多人當了這麼多年學生,沒有學會生,反而學死了,老祖宗給學習的人為什麼叫學生,就是希望學得明白,學得活,學得生機勃勃。很遺憾的是,現在教育都是功利教育,教育產業,批次生產出教育產品,有的是合格產品,有的是失敗產品,人全部是流水化的商品了。一切都是經濟指標為唯一依據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錢。

    學歷史,更為重要是,從中獲得什麼,如果一本書讀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和沒有讀過這本書沒區別。歷史是塊磨刀石,思想的利劍通過歷史這個磨刀石愈發的鋒芒。那些歷史的拐點,歷史人物當初做出的選擇,能不能帶給我們啟發,是歷史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如此,不斷磨礪我們的思維,啟迪我們的智慧,畢竟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當代史都是歷史的重演而已,今天遇見的事,相處的人,歷史上早就重複千百遍了,就看我們有沒有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

    因為歷史曾經是現在,現在也終將成為歷史。這就是我為什麼對歷史感興趣的唯一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仔褲拿去幹洗店染色之後,怎麼洗才能不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