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95405913120

    你每天11點就上了床,有時候還吃點藥,打算11點半至12點間睡覺,拿起手機刷了刷,快到12點了,似乎沒什麼倦意,放下手機,進入睡眠狀態,可是腦細胞更活躍了,一幕一幕跟放電影似的,“努力”睡了一會兒,睡不著,算了還是繼續看手機吧,到了一兩點,終於有些睏意了,握著手機睡著了,結果中間醒了過來,一看手機,才三四點,並且異常清醒,瞬間淚崩……

    失眠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遭遇。

    普魯斯特也是如此,《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卷開篇就說,「好久了,我一直早睡。有時,蠟燭剛滅,我的雙眼隨機閉上,快得來不及思量:“我睡了”。半小時後,我想到應該睡著了,這個想法反倒把我弄醒了」。

    可我知道,你絕對不會像這位文學大師一樣,僅僅因為睡前媽媽沒來道聲晚安就輾轉難眠;你也不會像這位內心敏感的憂鬱少年一樣,將自己失眠的經歷寫成30頁的日記。

    更何況,如果你很多時候只是因為白天起得晚,然後在正常時段無法入睡了,便不必庸人自擾,那不叫失眠。

    真正的失眠,是本來就起得早,也忙活了一天,本該早早累趴,進入夢鄉,卻陷入一開始提到的那番境遇。

    問題是:我們為什麼會失眠?

    生活壓力大引起的焦慮固然是最普遍的因素,但畢竟它只是外部原因,根源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睡覺是一項自然的身體活動,不是欲想的行為,不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行動,是身體釋放出的一段段流水似的、井然有序的感覺,告訴你,哦,困了,你也不帶任何思緒地接受了,便睡著了;而不是心理活動,跟掛了個鬧鐘似的,不斷催你,該睡了!該睡了!該睡了!每隔5分鐘催1次,這要能睡得著那就是見了鬼了,往往是適得其反,換來越“想睡”越睡不著的遭遇。

    所以失眠的問題出在:你只是“想睡”,心理活動上的“想睡”,身體卻沒有任何“想睡”的意思。“想”大大多於“自然的睏意”,於是失眠開始了。

    印度哲學家奧修也說,「人們認為他們無法入睡,人們認為他們的身體沒有什麼不對勁。他們的身體並沒有什麼不對勁。他們的身體跟以前一樣健康,事實上比以前更健康,但是有某些東西深深地進入了他們的頭腦:他們認為他們必須去做每一件事,然而睡覺時不能夠被做的,那不是“做”的一部分,你必須“讓”它睡,你無法做它,它不是一項行動;睡覺是自動來臨的,它是一種發生。」

    平日裡的生活太緊繃了,太不自然了,遇到睡覺這樣“自然”的事情,緊繃自然成了惡性迴圈的罪魁禍首。

    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鬱結在腦海各個角落,白天,尚有其他事務填充大腦,暫時掩蓋放不下的種種。一到夜深人靜,身體、心靈卸下了一切防備,無處安放的思緒開始翻滾絞痛,不安寧了。

    想睡+緊繃+放不下的種種,真乃失眠標配三件套了。

    既然想睡又睡不了,那就別睡了;既然緊繃又放不下,那就做點別的事情,把不安分的因素趕走。

    不妨拿起一本書看看。《存在與虛無》固然算得上催眠利器,但我估計你沒看幾個字思緒就跑到九霄雲外了;《2666》固然能用大量離奇的情節滿足你的獵奇心理,但我估計你的耐心遇到一整塊一整塊、一大段一大段、就是不另起一行的文字時,便默預設輸了;《肉蒲團秘本》固然吸引人,但我怕你看了會做別的事,讓人興奮的事。

    就看些帶點溫度的小說。像什麼,《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通向蜘蛛巢的小徑》《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吉卜林動物小說》《泛若不繫之舟》《快樂王子》《廚房》《羅生門》《面紗》《蜘蛛女之吻》《根西島文學與土豆皮餡餅俱樂部》《一個人的朝聖》,就挺好的。

    最好不要用手機或Kindle看,以免剛一睡著,手一鬆,利器把自己砸醒……

    你開始慢慢放下種種,思緒化作一小束精神體,跟隨作者的筆觸進入故事的脈絡,在裡面愜意遊走,徜徉,偶爾開個小差,再平緩地拉回來,累了,文字自然不會強拽著你繼續翱翔,它在你思緒漸漸停滯的時候,便欣然放手。你只需不費力氣地放下書本,順應身體的訊號,便安然入眠了。

    “數羊”的本質也是如此——不讓你胡思亂想,打斷你過於猛烈的“想睡”的念頭。不過你要是邊數邊想著這羊的品種、長什麼樣,這羊毛的手感、軟不軟,這羊的肥瘦、好吃不好吃,越數越興奮,那就沒救了。

    一句話,讓身體重回“自然”,丟掉細枝末節,忘卻庸人自擾。一切由寧靜而生,一切歸於寧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