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是許多老師費盡心機思考的問題。我們經常發現,老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卻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課堂上我們反覆強調學生要用心聽、用心記,但往往忽略了教給學生有效的記憶方法。每個人的記憶都猶如一座巨大的寶庫,如果能有效地開發利用,將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儲存和提取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觀察、思維、想象等智力活動的基礎。比如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漢字,經過識字教學對字進行辨識、讀寫,把字儲存在頭腦中(儲存),過後再見到這個字,才能正確地讀出來(提取),甚至能默寫出來。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記憶的規律,有意識地使小學生獲得鞏固知識的能力並發展他們的智力,將會讓語文課堂教學事半功倍。一、 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記憶的敏捷性。 記憶的敏捷性是指能夠迅速識記和回憶事物的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喚起學生注意力,使之保持高度集中,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例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要求學生記住漢字的音、形、義、筆劃結構,這些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都是很枯燥的事情。繁瑣的機械記憶讓孩子感到十分吃力,如果在識字教學中結合有趣的遊戲,將會大大地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例如在學習生字“朝”時,我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十日十月。幾個學生馬上就猜出來了。我便讓猜中的學生上臺進行書寫演示,這樣學生記得又快又牢。在學習對對子時(一年級下冊《識字三》),我先引導學生玩遊戲,以 “天-地”這樣簡單的對子入手,再一步步擴充套件,如下:“天上-地下,天上飛-地下爬,天上小鳥飛-地下螞蟻爬,天上小鳥快快飛-地下螞蟻慢慢爬……”透過遊戲,學生理解了對對子的基本形式,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就會事半功倍。又例如在教學《找春天》(二年級下冊)時,我先讓學生比賽唱關於春天的歌曲,有的唱《春天在哪裡》,有的唱《春天花會開》,有的唱《祖國的春天》……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學習也更加投入了。二、將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結合起來,應以意義識記為主。 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識記效果,需要將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作用。意義識記的基礎是理解,經過理解的東西,將會記得迅速、牢固、持久,回憶起來也容易。在教學中應以意義識記為主。但是,意義識記又必須有機械識記幫助,才能保證識記的精確性,如背誦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便是兩種結合起來,互相配合的結果。例如在學習《村居》這首古詩時,許多學生覺得“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很難記住,這時,我透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圖片進行理解,感受初春綠草發芽,黃鶯飛舞,楊柳拂堤的美景,再經過反覆朗誦加深印象,十分鐘後,三分之二的學生已經能準確地背誦全詩,並且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歌的意思。最後,再讓學生髮揮想象,畫畫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加深對詩歌的印象。三、聲像結合,開發學生的長時記憶,增強學生記憶的永續性。 當前公認的記憶有三種儲存模式,分別是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其中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對資訊的儲存時間是有限的,而長時記憶的容量則是個天文數字,就像是一個無限大的倉庫。怎麼樣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轉變為長時記憶呢?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利用聲像結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記憶。我們聽過的歌曲,往往會很快忘記歌詞或旋律,但假若看過一部電影,無論過了多久,我們都可以依稀回憶起其中的情節。聲音與視像相結合,將會喚起我們的情緒體驗,增強記憶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由於空間與時間的阻礙,學生並不能得到深切體會。此時,我透過播放教學錄影,讓學生觀看了昔日繁榮輝煌的圓明園、英法聯軍的燒搶掠奪的場面,以及今天淪落為一片廢墟的圓明園。看完後,許多學生紛紛表示憤怒、惋惜,他們用激動、昂揚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了課文,那一幕幕場景交織著文字,在他們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四、根據遺忘規律,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已學的知識。 儘管記憶有極大的容量,但遺忘也常常困擾著我們。最早對遺忘進行研究的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即在識記後遺忘很快就開始,而且在開始的短時間內遺忘較多,過了較長時間以後,遺忘的發展就慢了,遺忘得也少了。根據遺忘規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和遺忘作鬥爭。那麼,怎樣組織學生的複習呢?(1)及時複習。昨天學習過的知識,最好利用今天課堂的幾分鐘時間進行鞏固檢測,加深印象。學習完一個單元后,最好抽出時間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回顧總結,再進行下一單元的學習。(2)採用多樣化的複習方式。複習方法單調,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並感到疲勞。多樣化的複習方法,會使學生感到新穎,容易激起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採用調動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參與複習是提高記憶效果的一個重要條件。例如,採取視聽結合的方式就能提高記憶效果。還有把需要的知識加以組合,變成活動的或有規律排列的物件,也會顯著提高複習效果。(3)嘗試回憶與複習閱讀相結合。在複習時,不要單純地一遍遍地閱讀,這樣效果不好。應該在材料還沒有完全記住前就積極地試圖回憶,回憶不起來再看書,這樣容易記,保持時間長,錯誤也少。(4)避免過度學習,引起疲勞、注意力分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一般而言,重複學習的程度達到50%時效果最好。例如,當要識字某篇文章時,如果讀6遍就剛好能夠記住時,那麼最好多讀兩、三遍,就能達到更好的識記效果。如果過度的重複學習,容易引起學生厭煩的情緒。 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利用記憶規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幫助了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也是學生獲取知識,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是許多老師費盡心機思考的問題。我們經常發現,老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卻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課堂上我們反覆強調學生要用心聽、用心記,但往往忽略了教給學生有效的記憶方法。每個人的記憶都猶如一座巨大的寶庫,如果能有效地開發利用,將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儲存和提取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觀察、思維、想象等智力活動的基礎。比如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漢字,經過識字教學對字進行辨識、讀寫,把字儲存在頭腦中(儲存),過後再見到這個字,才能正確地讀出來(提取),甚至能默寫出來。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記憶的規律,有意識地使小學生獲得鞏固知識的能力並發展他們的智力,將會讓語文課堂教學事半功倍。一、 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記憶的敏捷性。 記憶的敏捷性是指能夠迅速識記和回憶事物的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喚起學生注意力,使之保持高度集中,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例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要求學生記住漢字的音、形、義、筆劃結構,這些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都是很枯燥的事情。繁瑣的機械記憶讓孩子感到十分吃力,如果在識字教學中結合有趣的遊戲,將會大大地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例如在學習生字“朝”時,我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十日十月。幾個學生馬上就猜出來了。我便讓猜中的學生上臺進行書寫演示,這樣學生記得又快又牢。在學習對對子時(一年級下冊《識字三》),我先引導學生玩遊戲,以 “天-地”這樣簡單的對子入手,再一步步擴充套件,如下:“天上-地下,天上飛-地下爬,天上小鳥飛-地下螞蟻爬,天上小鳥快快飛-地下螞蟻慢慢爬……”透過遊戲,學生理解了對對子的基本形式,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就會事半功倍。又例如在教學《找春天》(二年級下冊)時,我先讓學生比賽唱關於春天的歌曲,有的唱《春天在哪裡》,有的唱《春天花會開》,有的唱《祖國的春天》……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學習也更加投入了。二、將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結合起來,應以意義識記為主。 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識記效果,需要將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作用。意義識記的基礎是理解,經過理解的東西,將會記得迅速、牢固、持久,回憶起來也容易。在教學中應以意義識記為主。但是,意義識記又必須有機械識記幫助,才能保證識記的精確性,如背誦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便是兩種結合起來,互相配合的結果。例如在學習《村居》這首古詩時,許多學生覺得“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很難記住,這時,我透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圖片進行理解,感受初春綠草發芽,黃鶯飛舞,楊柳拂堤的美景,再經過反覆朗誦加深印象,十分鐘後,三分之二的學生已經能準確地背誦全詩,並且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歌的意思。最後,再讓學生髮揮想象,畫畫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加深對詩歌的印象。三、聲像結合,開發學生的長時記憶,增強學生記憶的永續性。 當前公認的記憶有三種儲存模式,分別是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其中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對資訊的儲存時間是有限的,而長時記憶的容量則是個天文數字,就像是一個無限大的倉庫。怎麼樣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轉變為長時記憶呢?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利用聲像結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記憶。我們聽過的歌曲,往往會很快忘記歌詞或旋律,但假若看過一部電影,無論過了多久,我們都可以依稀回憶起其中的情節。聲音與視像相結合,將會喚起我們的情緒體驗,增強記憶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由於空間與時間的阻礙,學生並不能得到深切體會。此時,我透過播放教學錄影,讓學生觀看了昔日繁榮輝煌的圓明園、英法聯軍的燒搶掠奪的場面,以及今天淪落為一片廢墟的圓明園。看完後,許多學生紛紛表示憤怒、惋惜,他們用激動、昂揚的聲音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了課文,那一幕幕場景交織著文字,在他們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四、根據遺忘規律,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已學的知識。 儘管記憶有極大的容量,但遺忘也常常困擾著我們。最早對遺忘進行研究的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即在識記後遺忘很快就開始,而且在開始的短時間內遺忘較多,過了較長時間以後,遺忘的發展就慢了,遺忘得也少了。根據遺忘規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和遺忘作鬥爭。那麼,怎樣組織學生的複習呢?(1)及時複習。昨天學習過的知識,最好利用今天課堂的幾分鐘時間進行鞏固檢測,加深印象。學習完一個單元后,最好抽出時間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回顧總結,再進行下一單元的學習。(2)採用多樣化的複習方式。複習方法單調,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並感到疲勞。多樣化的複習方法,會使學生感到新穎,容易激起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採用調動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參與複習是提高記憶效果的一個重要條件。例如,採取視聽結合的方式就能提高記憶效果。還有把需要的知識加以組合,變成活動的或有規律排列的物件,也會顯著提高複習效果。(3)嘗試回憶與複習閱讀相結合。在複習時,不要單純地一遍遍地閱讀,這樣效果不好。應該在材料還沒有完全記住前就積極地試圖回憶,回憶不起來再看書,這樣容易記,保持時間長,錯誤也少。(4)避免過度學習,引起疲勞、注意力分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一般而言,重複學習的程度達到50%時效果最好。例如,當要識字某篇文章時,如果讀6遍就剛好能夠記住時,那麼最好多讀兩、三遍,就能達到更好的識記效果。如果過度的重複學習,容易引起學生厭煩的情緒。 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利用記憶規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幫助了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將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