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因為對量子通訊的竊聽會影響竊聽本身,使得A、B兩位通訊者之間如果存在竊聽者的話會使資訊無法正常傳遞,那麼現在假定有一種惡意竊聽者是以干擾資訊傳播為目的進行竊聽的,且在A、B加密手段做不到無懈可擊的情況下,A、B該如何進行協商才能破解這個困局?A如何在C的竊聽干擾下使B明確其真實意圖?
4
回覆列表
  • 1 # 小科姐說

    說實話題主會出現這樣的疑問其實很能夠理解,因為量子通訊確實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首先需要告訴題主的是:你所描述的問題僅僅只是量子通訊中的一部分——量子密碼術,而量子密碼術因為解決了一次性便箋金鑰的分發問題,所以以現階段的技術來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可破解!因此不存在所說的A、B之間的加密手段做不到無懈可擊,因為量子密碼術就是無懈可擊的。

    量子密碼術

    其實一次性便箋金鑰這一概念最早是由1920年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吉爾伯特·沃納姆和美軍密碼研發部門的主管約瑟夫·茅博格上校提出的。這一概念說簡單點就是這一加密不要僅僅要求金鑰只能夠使用一次、而且這一金鑰要求隨機並且必須其長度與傳送內容一樣!因為這些前提條件的困難使得一次性金鑰這一技術難以大規模應用。

    而量子糾纏這一現象的發現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量子糾纏的概念看小科前面的回答)因為粒子存在著“心電感應”這種現象就很好解決了如何將隨機、但長度固定的金鑰傳送給通訊對方!並且由於量子糾纏的特殊性,一次性便箋金鑰的產生過程就是金鑰的分發過程,簡單而言金鑰的製作是由雙方共同完成的,因此這就避免了資訊的洩露!

    日益發展的量子通訊

    現在量子通訊技術已經日趨成熟,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就標誌著中國量子通訊事業位居世界前列!這就不得不說中國的潘建偉教授了,很多無知的人經常詆譭他,殊不知前不久潘建偉教授才為量子通訊的兩位開創者寫了201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的推薦信。而沃爾夫獎在學界一直被成為諾貝爾獎的方向標,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在2004年獲得了沃爾夫農業獎。因此整天詆譭潘建偉教授的那些人快點閉嘴吧!!!!!

    最後大家如果對量子密碼術還不理解的話,小科在這裡給大家放出一位網友在讀過袁嵐峰先生的文章後的理解: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一次性便箋類似簡訊驗證碼,每個驗證碼只能用一次,就算驗證碼洩露出去也不能重複使用。但即便如此驗證碼在傳輸過程中也可能被其他人截獲而搶先使用。如果用量子加密,驗證碼的內容不是由傳送方單獨製做,而是和接收方同時進行,就像兩個相隔千里的人同時搭積木,當兩人搭出的形狀一模一樣時,就會獲得提示,外界截獲的資訊最多知道這兩人搭出了同樣形狀的積狀,但具體是什麼形狀,就永遠不得而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是德國的閃電戰理論強還是蘇聯的大縱深理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