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國6098

    不能,趙括與白起真正的差距是軍人的品質。別的差距好辦,而品質的差距也許註定補不上了的。趙括與其說是軍人不如說是商人。

  • 2 # 秦凌澈

    戰神白起,又稱公孫起,平民出身,秦國郿縣人,爵封武安君。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位列四大名將之首。伊闕之戰殲滅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水灌鄢城,攻破郢都,保守殲敵30萬,害得楚王逃走,屈原跳江,楚國從此一蹶不振。華陽之戰,斬首趙魏聯軍15萬。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長平一戰殲滅趙軍45萬,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先例,從此秦國一家獨強。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一人據二分之一有餘。

    白起用兵靈活,善於分析敵我形勢,作出精準判斷,制定不同應對策略。如伊闕之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開堤挖渠,水灌鄢城;華陽之戰長途奔襲,迅雷閃電;長平之戰佯敗誘敵,分割包圍。

    馬服子趙括,將二代,父親馬服君趙奢乃是趙國名將,閼與之戰滅秦軍8萬,列國震驚,打破秦軍不敗神話。所謂將門虎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法典籍,滔滔雄辯,人贊其才,可見趙括也是有幾把刷子的。其母問其父,別人都誇咱兒子有才,你咋從來都不誇兒子幾句?趙奢說,他不帶兵還好,若是帶兵,必是敗軍之將!可見趙奢是看不上趙括的,須知趙奢身為名將,必有其獨到眼光,趙括經常與父親論戰,引經據典侃侃而談,趙奢竟被兒子辯的啞口無言。也正因如此,趙奢看到了兒子的短處,那就是拘泥兵法而不加活用,自信傲慢而不納他言。就比如,趙奢說,我綁縛你雙手看你如何打我,趙括說,我用腳踢死你!看似趙括贏了,實際上他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豈可讓對方綁縛住雙手?須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一招被動便很難扭轉頹勢。就像下象棋,一味進攻得子而疏於防守,往往被對方一記燜宮而絕殺。長平之戰正是如此,白起詐敗,趙括令全軍盡出丹水而追擊,結果後方空虛,被白起搶佔石長城,奪大糧山,依託山勢地理而圍之,斷其糧草,一舉鎖定勝局。其實趙軍和秦軍戰力不分伯仲,又是同等兵力,輸贏全在統帥之能力。

    長平戰敗,常有後人惋惜趙括,認為其才能是有的,只是缺軍旅磨礪,少實戰經驗。如題,咱們分析一下,假使再給趙括一次機會,其實戰經驗有了,而且總結了長平之戰的教訓,並且謙和待人,禮賢下士,各種兵法滾瓜爛熟,而後,再遇白起,同等兵力,戰力無差,能否戰而勝之?很難!為何?因為是白起!假使是秦國其他將領比如王齕王陵蒙驁等人,或許有可能。然而武安君白起何等人物,生平大小70餘戰,攻城70餘座,經常以少勝多,未嘗一敗。從不拘泥兵法,隨機應變,每戰必親臨一線,實地勘察,瞭解敵我雙方態勢,制定完美作戰方案。且深具天賦,戰略眼光敏銳,指揮藝術高超,優點一大堆,短處無人知,別說趙括,便是項羽早出,奈白起何?

  • 3 # 歷史哨聲

    如果趙括再從來一次,能否擊敗白起,就看是否認識到長平之戰失敗的關鍵原因

    1、趙國騎兵不適合長平的山地作戰。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在趙軍和秦軍主要決戰的地方,即今天的高平市和晉城市都有很多河流沖積平原,這就是趙國騎兵發揮作用的地方,也是趙括以主力和秦軍決戰的地形基礎。

    即趙括意圖和秦軍決戰的地方是在這一帶:

    這一點基本上是河流的沖積平原,趙括要在這裡秦軍決戰,並非完全是錯誤。

    2、趙括為什麼要主動出擊和秦軍作戰。兩個原因:

    第一,秦軍後勤線雖然長,但透過渭河、黃河運輸,成本比距離近但要經過山脈的趙軍後勤線要低很多。見下圖:

    第二、廉頗所修築的長城,導致了秦軍能夠佔據上黨南部,進而和趙軍進行長期對抗。

    長平之戰前的趙、韓上黨、秦三國界限圖:

    紅線區域內大致是南韓上黨郡範圍。北方是趙國土地,南方太行山以南是被秦國剛剛從南韓奪走的、導致上黨郡和南韓被隔絕的秦國之地,也是秦國後勤輸送到上黨郡的必經之路。

    現在來看廉頗修築的長城所在:

    廉頗的這個長城防線,雖然可以利用山脈地形,有效的組織秦軍北上繼續佔領上黨地區,但也把幾乎一半上黨地區白白送給了秦國,讓秦軍有了落腳之地。這就是為什麼秦軍可以和趙國打幾年的根本原因。

    從廉頗的這個防守來看,不管秦軍能夠殲滅趙軍,也不管趙軍如何的死守長城,趙國必敗無疑:

    原因很簡單,秦國每一石軍糧所需要的成本都比趙國低太多了,因此趙國國力消耗速度比秦國高太多,即便秦趙兩軍一仗不打,趙國也必然被長平守軍的軍餉給拖垮。

    這就是趙國為什麼必須用願意出戰的趙括替代一味堅守的廉頗的根本戰略原因:秦國耗得起,趙國耗不起。

    趙括率主力出戰的目的,也是為了改變這一形勢——擊敗秦軍,把秦軍趕到太行山以南,改變這一對趙國不利的局面。

    只有趙國牢牢佔據太行山以北,以太行山為阻隔,讓秦軍不能大規模進入上黨作戰,趙國才能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當然秦軍一旦被阻隔在太行山以南,就只能向東發展,也只有滅韓、滅魏這兩個選擇,相對來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儲存趙國的實力和趙國的合縱領袖地位。

    因此,趙國要像取得長平之戰,就必須放棄廉頗修建長城的方略,而是主動在太行山山脈的緊要山道嚴防死守。秦軍沒有辦法大規模進入上黨,趙軍也不需要40萬人在上黨。

    最後總結: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開戰之初廉頗採取了防守策略,沒有趙括那種積極主動和秦軍決戰的膽氣。廉頗的防守,讓趙國陷入了戰略上的被動。白起顯然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在面對想要決戰的趙括,白起偽裝和趙軍決戰,暗地裡採取偷襲趙軍長城防線的韓王嶺這個制高點,迫使趙括不得不後撤和秦軍爭奪韓王嶺,最後慢慢把趙括逼進山谷之中,最終全殲趙軍。

    那麼趙括在替代廉頗時如何取勝呢?不管你用什麼策略,在上黨地區立,趙軍是無法驅趕秦軍出太行山的。只有一個辦法去可以取勝:

    廉頗繼續守長平,趙括另外率軍攻打太行山南作為長平秦軍後勤必經之地。

    不管能否取勝,秦國必然不得不回防太行山南。在長平秦軍鬆動後撤時,廉頗的長平趙軍趁機主動出擊,配合在太行山南的趙括軍,夾擊秦軍。

    在秦軍軍心散亂下,趙國不僅可以保住上黨,還有可能奪取太行山南的地區。

  • 4 # 行雲流水33647200

    長平之戰失敗是趙括的原因嗎?廉頗為將趙國會贏嗎?長平之戰是怎麼打起來的呢?

    首先說明上黨戰役,是秦國與南韓爭奪上黨,南韓抵擋不住,採用了”李代桃僵“的第略,把上黨送給趙國,當時趙國覺得你雖強但我也不弱,這白送不要白不要,因此就收下了。南韓達到了禍水東引之戰略目的,與秦媾和,避免了繼續遭受戰爭蹂躪的命運。

    秦國當時的基本國策是”遠交近攻“,攻趙不符合基本國策。秦、趙兩國的戰事當時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說至少10年不會開戰,因為上黨之戰,只能提前開打了。

    秦、趙兩國的實力相差多少呢?秦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提升迅速,國家也不斷增加對國家有功將士福利待遇,所以秦之人人人好鬥,秦位列戰國七雄之首。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建立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支騎兵,在古代戰爭,騎兵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趙國的國力也很強,但也有幾個方面不如秦國,糧食儲備不如和戰略縱深不如,古代的戰略縱深是指擁有的土地面積上的人和物利用率,所以,依舊是秦強趙弱。

    為什麼要換廉頗而不重用亷頗呢?

    是因為廉頗採用的打消耗戰,築起簡易的防禦城牆,抵擋了秦軍待時而動。頓兵長平三年,不勝不敗的乾耗著,四十多萬的將士吃和穿供給發生困難,這時候戰略縱深就凸顯出來,糧秣供給、兵員補充我跟不上了。剩下只有是換將了,秦軍採用離間計,只是把時間提前了一些而已。

    馬服君趙括上任前,就己經感受到趙國財政即將崩潰,民困國疲,消耗戰趙己承受不起了。按照行前王庭會議決策:速戰速決來破局,給趙國創造生機。趙括自己也覺得消耗戰會把趙國消耗殆盡,主動進攻既定的戰略決策,也是也是較為合理策略,但不是唯一的上策。

    馬服君趙括到任,指揮趙軍確實打敗秦軍,秦國悄悄的派武安君白上任,白起也沒勝,也築起了簡易城牆,抵擋趙軍,秦國發動了傾國之力全部投入長平之戰中,最後趙糧食沒有了,依靠吃人為生,也沒有後援,拚死給秦軍死磕到底,造成元氣大傷,差不多20年秦沒有能力發動大型戰爭。

    最後武安君白起說:用了50多萬兵馬圍困馬服君趙括20萬,傷亡竟然過半,勝也慘勝,趙國士兵沒飯吃還能繼續打,所以趙國不算敗,而秦國也不算贏,唯一的區別是死活。武安君白起的一生,除了馬服君趙括,還有誰配和武安君白起一戰高低?

    對於每一場戰爭而言,雙方都有勝的機率,趙國頓兵長平,提前幾年遊說秦相,那麼歷史也許能夠改寫。

    如果重來重逢,馬服君趙括精通兵法,會使用反間計絞殺武安君白起的,因為,秦相也不是什麼好鳥。

    歷史不容假設,假設終究是假設,代替不了現實的真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自達車頭為什麼那麼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