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慕
-
2 # 楊大眼看歷史
李鴻章是淮軍的組建者,也以淮軍為基礎逐步掌握了晚清的軍事、外交等大權,成為晚清重臣,但他的實力離造反怕還是有較大距離。
首先,感覺淮軍沒有強到能奪天下的地步。天京保衛戰之後,淮軍就進行了裁撤,剩了5萬人左右。在這之前,更不可能,淮軍還是在曾國藩的指示下建立的。淮軍內戰中,打太平天國、剿滅捻軍確實還是比較厲害的。但在外戰中,卻是不盡人意。1884年中法戰爭,淮軍打的就不咋地。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葉志超的一路狂奔也成了戰爭史上的“佳話”。之後,袁世凱練北洋軍,淮軍就沒啥地位了!
另一方面,李鴻章不像他老師曾國藩,因為性格原因樹敵太多,肯定得不到很多重要人物的支援。滿族貴族先不必說。漢人裡面,左宗棠也不咋看得起李鴻章,和他一直有很深的矛盾。翁同龢也是,基本上一直都和李鴻章對著幹。
所以,李根本就沒有造反的條件,更不用論敢不敢了。
-
3 # 理得心安
哲學家說:能而不為放為自由。
在如何為國家、民族效力做貢獻的問題上,那些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無論從政還是從軍,都會有更符合實際的做法與操守的。
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人就是如此。
論各種實力,他們比造反的洪秀全更全面紮實,比義和拳等民間組織的領袖就更高明瞭很多。
但他們也意識到,對國家、百姓最有利和成本最小的是改良模式,而不是革命模式,更不是造反模式,所以他們選擇去做的才是他們認為對國家最好的方式。
造反的目的如果是為了自己,那叫土匪;造反的目的是為更多人、但不管是否能實現目標先反了再說,那叫暴亂——太平天國、義和拳就是如此,事實也證明了他們即使短暫在區域性造反成功了,自己也是驕奢淫逸,百姓也沒有得到他們當初想要的好日子,所以這些造反者就註定只能是暴亂者,而不是為國為民的革命者。
對比的話,曾國藩功成身退,李鴻章嘔心瀝血支撐危局,雖然也有個人具體策略上的短長,但總體上他們對個人利益的計較、包括對名譽都不是看重的,他們追求的還是他們的理想和信念。
這裡不是要為他們翻案,李鴻章等人客觀上也是簽署了很多不平等條約的,也是事實上維護了阻礙社會整體進步政府。
但如果換和珅那樣聰明但貪婪的人、或者換雖愛國但愚昧的人去做他們那樣的位置,能做的事和結果只會比李鴻章這樣做的更糟糕。
在把自己的能力貢獻給國家的上面,李鴻章算是做的很好的,甚至寧願壓制一些能力也不會選擇危害社會的行為,這就是知識份子的良心。
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而為老人折枝,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有沒有造反的能力和是否選擇造反體現自己的能力,代表了一個人的道德水平。
不理解李鴻章為啥不造反的,多半是根本沒想到做事要先符合公共道德這個內心底線的。
-
4 # 旭日東昇早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曾國藩李鴻章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洗腦,其骨子深處刻寫著君臣之道,君為天,臣為子,的奴才思想,你讓奴才造反,萬萬不可能的,曾國藩自我標榜為儒家思想代言人傳承人,己立牌坊碑文,撰書立傳,公諸於世,其代言詞有,立公立德立言三不朽,為將為師為帥一完人,說得很清楚明白,忠君不二之臣,李鴻章為其徒,狠狽為奸,為了所謂封建腐朽的墜落的封建君主制自詡君子門生,傳家耕讀,並公告於世之聯,倚天造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君自知,當然,無論怎麼自詡,君子,此乃偽君子矣,也難以逃脫為封建君主專政的陪葬品,真正有政治思想開明的思想家,決不是為君主制度代言,而是為國家命運安全完整統一,為民族的未來命運,作言,作出改革策略方針,作為一個時代有影響力有文化有思想的風流人物,偽君子是不能夠推進一個國家文化政治軍事經濟的復興的,他們只能從事服從於君主章程之內專幹,這就是儒家思想教育下的奴才,國家不國家,民族苟延殘喘,招致外敵窺竊,人禍兵災,曾李二人只求自我保全之道自衛其身,未能為國為民前途命運運籌策劃,高舉國家民族命運之旗,討伐禍國䘧民的腐敗墮落的君主專制,實現國家民族自立,自強,大中國夢想,決不是什麼儒家思想夢。
-
5 # 船到橋頭直—3586FQI
縱觀李鴻章一生,凡事只願巧得、不願強取,他指揮淮軍作戰往往依仗洋槍洋炮的優勢打嬴太平軍,或者以誘降、騙降的方式擊垮太平軍,而不願像曾國藩的湘軍那樣以簡陋的武器“扎硬寨,打死仗”;他從小立志“三千里外覓封侯”,一生拼命做官,不忘中飽私囊、假公肥私,賄賂太后皇帝身邊的人,建立個人小圈子,登上權力顛峰。他在封建王朝的“圈子內”獲得了巨大利益,死後給子孫留下4000萬兩的銀子的鉅額財產,富可敵國,他已經很滿足了,連清王朝都被他“掏空”了,他為什麼還要冒著殺頭抄家的風險去造反呢?除非是腦子灌了水才去幹這種蠢事!
-
6 # 萬慶197027
李鴻章不反判,因為他知道背叛的籌碼還不夠重。
第一,當時湘軍雖然被曾國藩解散,但曾經的實力天下人有目共睹,李鴻章在湘軍中呆了那麼久,親眼見證湘軍攻城掠寨,湘軍曾經的戰鬥力肯定讓他膽寒。如果他敢明目張膽地起兵。只要天下有一人反對,湘軍肯定一呼百應,李鴻章肯定無法面對。他肯定考慮到他的恩師曾國藩的舊部的力量。
第二,以左宗棠為首的各路封疆大吏雖然不得勢,但隱藏的力量仍不可小視。如果當李鴻章真造反,當時的清朝政府肯定會不惜一切手段起用他們。
第三,從心理上來說。李鴻章招募的淮軍,仍舊帶有湘軍的影子。不管他承不承認,淮軍不管是從編制還是體制,仍無法從湘軍中脫胎換骨。如果要讓他們真正面對湘軍時,他們的一切行動可能都在湘軍的預計當中,所以他肯定還是有顧慮,或者說心理有陰影。
第四,從道義上來說,當時造反,師出無名。天下都可圍而剿之。
第五,僧格林慶雖然死了,但他的騎兵肯定還有殘部。這也是當時清朝廷手中最後的力量,肯定會拚死一戰。
每六,從地理位置來說,從南京到北京路程很遠。當時的淮軍就算是能跟隨他離開安徽家鄉打到北京去,他們每個人的想法可能還不一樣,還有很遠的思想工作要做。
-
7 # 巴山清溪
謝邀請!要造反必須具備幾個條件:一,要有號召力的精神力量,李沒有這種精神力量,一貫忠於朝廷的李忽然造反,以他鎮壓大平天國的初衷背道而馳,幾乎沒有號召力,名不正必導制失敗。二,李儘管有一定的軍力,但造反一定要聯合其它的力量,而其它勢力領軍人物同樣碰到李所面臨的精神問題,難以同心同德。三,清廷還沒爛透,清廷爛透是幾十年後的事,即所謂的時機不成熟。
-
8 # 王榮聯1
謝謝小秘邀請。雖然北洋海軍是李鴻章建立,旅順海軍基地是李鴻章建立,上海江南製造總局也是李鴻章建立,但這都構不成李鴻章具有造反實力的依據,更不能由此去推斷李鴻章想造反。難道這些軍隊將士、槍炮器械與李鴻章有關,就能斷定他會造反?筆者不禁想問:李鴻章想造誰的反?是造慈禧太后的反?還是造光緒皇帝的反?縱觀李鴻章一生,他這輩子從來都沒想到過要造反,他壓根兒就不是造反的料。文武雙全、滿腹經綸的李鴻章一旦認準了慈禧太后以後,就是願意服從慈禧太后的領導,就是願意鞍前馬後地聽從慈禧太后的差譴,大清哪兒破了,哪兒壞了,他就忙著去修修補補,哪怕去籤賣國條約都願背黑鍋。按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時說過的一句話,稱“李鴻章是大清帝國的裱糊匠”,筆者認為所言極是。
-
9 # 董振濤3
歷史有時候很相似,剛開始造反的人往往以失敗告終,後來造反的到做了江山,這是因為剛剛造反的人要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制度,民俗習慣,附屬國的支援等等,也是古人說的氣數,李鴻章是曾文正公的高徒,都是儒家大師,研究這個比較透徹,很多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名聲可能比成功更重要。李鴻章當年看透了不能成功,也不想那麼做而已,他是學者不是武夫,是中流砥柱不是梟雄。個人淺見
-
10 # 在下古麒
個人覺得,從李鴻章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應該是最恰到好處的。
首先,李鴻章不想造反,清王朝已經統治中國很多年了,在中國已經有了很深的根基,可以說,這些選拔計程車大夫官員們就是在清王朝的科舉制度中產生的。八股取士,大多數清朝官員都已經固化成了一種忠君愛國的思想。再說,李鴻章已然是統治階級的一份子,又怎麼會想到造反呢?再說,自己的父親與老師都是政府裡的人,如果李鴻章造反,那就是不孝,像這種不忠不孝的事情,有誰會無端端的去做呢?
第二,李鴻章沒有造反的條件,在當時,儘管他手上有一支淮軍,可是,只要是軍隊,就需要軍餉以及其他的軍需物資,靠李鴻章的力量是沒法湊集到這麼多的物資的,否則他也不會時不時的就向朝廷要錢了。而且,當時大部分的地方官員都是向著朝廷的,像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都是拿著朝廷的俸祿辦事的,如果李鴻章造反,這些與他並列為晚晴四大名臣的又豈是泥捏的?
第三,看看太平天國時期,這個時候李鴻章忙著帶著自己的淮軍與太平天國硬拼。想一想為什麼這個時候,他作為一個漢族人,要幫著滿族人對付這些漢族的太平軍呢?其實很簡單,太平天國所到之處,都把儒家的東西給燒了個精光,這下還得了?這對於曾國藩李鴻章這些都孔夫子的書長大的人來說,就是打自己的臉。
來看看曾國藩的《討粵匪檄》怎麼說的,這其中也代表了李鴻章的想法。“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看人家李鴻章等人是有多狠洪秀全這些人,恨不得扒了洪秀全的皮以告慰孔孟老夫子的在天之靈。
第四,在當時來說,雖然有著內憂外患,可是清王朝總體來說是較為穩定的。長毛賊作亂的地方大多在南方,並沒有動搖清王朝的根基,李鴻章也深知這一點。如果李鴻章造反的話,完全沒有什麼可以用的藉口啊,那個時候大多的華人都還是知道皇權的威嚴,又有誰會跟著他造反呢。
第五,滿人用漢人在當時對漢人來說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尤其是重用李鴻章,這是對李鴻章的激勵啊,想想,自己有一個老闆,時不時的給自己升職加薪,自己都恨不得對老闆感恩戴德,誰還會產生不滿甚至是造反的想法?
其實人只要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想去造反的,就算是有野心,可是老闆對得住自己,只要有點良心,都不會去反對老闆的。再看看洪秀全,人家是考不到功名,然後就產生了不滿的情緒,就將自己無法考取功名對歸結於政府的科舉制度。慢慢的,就開始覺得這個社會有多黑暗而憤世嫉俗起來,成了一個的憤青,這才走上了反政府的道路。
所以,以李鴻章的經歷來說,他是不會去造反的。
回覆列表
李鴻章的恩師曾國藩才具備造反能力,帝師王闓運曾勸他反清,聯左、李二人,奪取江山。可惜曾公深受儒家薰陶,不願起兵罷了